第九章
關燈
小
中
大
。
子霖揣想,娘這次肯定病得不輕!不然,離搬親隻剩下兩三個月的日子了,有關自己親事的預備,娘和大哥明知是自己最上心的一樣事,為何連着兩封家書裡都沒有提及一字? 他向知州大人告了幾天的假,并請大人代為護理官印,就匆匆收拾行裝,乘着署衙的馬車,帶了兩個随身的衙役和一位老管家,急急忙忙地往山城吳家坪趕。
從光州出發,幾百裡的路,整整趕了四五天才趕到許州。
晚上歇了一晚,第二天天剛蒙蒙亮便套車上路。
從州城到山城,中間隻吃飯時停了一會兒,直到天色黑盡時分才趕到吳家坪。
雖說離家也不過七八個月的日子,可是,一俟望見大半輪煌煌明月下的坪子輪廓,和月下那熟悉的太室山時,子霖的兩眼禁不住就熱了起來…… 家人還未睡下。
娘和大哥聽說子霖到家了,忙命家人點亮了前庭後院所有各處的燈籠,院中一時就顯得燈火輝煌、喜氣洋洋起來。
子霖娘慌着親自趕到竈房,督催并交待下人,快些準備酒飯上來。
這時,子霖見娘和大哥一起鋪排着,神情間雖有些倦怠憂郁,倒也不大像有重病的模樣,心下不禁有些詫異。
轉而想,大約娘是太想自己了,才謊說身子不爽,催自己回來的。
雖說子霖是老爺身份,按規矩,衙役是不得與老爺同席用飯的。
可子霖生性随和,這一路之上,一直都是和三位随行的下屬和管家同席,用的也是同樣的酒飯。
如今,到了自己的家中,更是不讓衆人拘禮了,隻當客人一般謙讓起來。
衙役和車把式都感動得什麼似的。
席間,大哥也陪着喝了幾杯。
大嫂和其它家人離開後,屋内隻剩下了娘和大哥兩人。
說了會兒家常閑話,子霖隐隐地發覺,娘和大哥兩人的氣色都有些不大對頭。
于是,一邊喝着茶,一邊很随意地問起今年麥子收成怎樣,秋裡打了多少糧?店鋪、夥計和佃戶們如何?這幾個月裡家鄉一帶是否平安等一些閑話來。
娘和大哥兩人隻是敷衍着。
子霖幾次都想問問城裡劉家的事,可是,娘和大哥不提及此事,自己怎好張口去問?心想:反正明天有的是說話的時候,劉家的親事總要提及的。
今晚,權且忍耐一夜就是了。
屋内的一個大座鐘玎铛了幾下,娘轉臉對吳子霈說:"你兄弟走了幾天,讓他先歇着罷。
有什麼話,明兒再細說。
" 大哥聽了,先自告辭,急急地溜出門去。
娘令丫頭端來熱水,親眼看着服侍他洗過了,又問了幾句在外面的冷熱饑飽,這才神情怏怏地出門去了。
子霖心下不由地就有些疑惑起來。
他有些預感隐隐地泛上心頭:莫非,劉家那頭出了什麼事?影響到了自己和劉小姐的婚期?大哥和娘因自己剛剛進家,不想掃自己的興,故而才避口不提的?他又思忖着,大約是劉小姐的哪個近親殁了?若按山城的規矩,近親去世,晚輩至少要守一年的熱孝才能結親呢! 雖說一路之上,被車馬颠得一直昏昏欲睡地,到了家,反倒沒了一點兒的困意。
他在屋内坐了一會兒,披了件元色甯綢夾袍,信步走出屋子——吳家位居山腳,雖是秋季,天氣便頗有些涼意了。
他緊了緊身上的袍子,遙望着東天,見一輪将滿未滿的秋月,靜悄悄地、孤零零地懸在東面的山巅之上。
太室山群峰諸崖被月光反射着銀似的冷光,靜靜伫立在那裡,竟似在和自己做着默默的相望。
"甘哥、甘哥……" 杜鵑的啼鳴一聲接一聲地從後山傳來。
據說,這種鳥是一個名叫杜鵑的山姑變的。
她的未婚夫在一次采藥失腳深崖後,山姑一路尋上山澗,一天到晚地呼喚尋找她那名叫"甘哥"的心上人,直到最終吐血累死在山澗。
死後,她的靈魂變成了杜鵑鳥,每日每夜依舊在山間呼喚尋找着心上人"甘哥"…… 子霖在中庭的桂樹下徘徊着,嗅着桂花醉人的郁香,眼望着山城的方向神思遊逸:不知她這會兒已經入夢了?還是燈下夜讀?或正與姐妹們在月下花前秋千閑話? 自書院一見,轉眼已八月有餘。
這二百多個日日夜夜裡,她的倩影每天每夜裡都不時隐現于自己的心河。
他常常被一種莫名的幸福感浸潤着、撫慰着,暖暖融融地…… 在中庭,他感受了一陣家鄉清爽而醉人的夜風。
情之所至,便來在屋内取出那管紫竹洞箫,在銀桂樹下,對着大半輪明月兀自嗚嗚咽咽地吹了起來。
這是一首古曲《梅花三弄》,韻律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纏綿悱恻得令人心痛…… 第二天,子霖令人把兩個柳條箱子拎到娘的屋子。
打開洋鎖,把準備送給大哥大嫂和幾個侄子侄女以及近親族人的禮物,一一拿出讓娘過目。
這些東西,大都是聽說他要回故裡探望病中高堂的消息後,州衙的同僚和城裡的士紳屬下們,趕着跑來敬奉的。
子霖剛剛上任時,因官場上的路數不大谙熟,故而對人家平白所送的東西從不收受。
六姐夫為他介紹的魏師爺向他進言道:"大人,這些東西還是收下的好。
這其實也是人情世故。
若執意不收,一是顯得不近人情;二是反會遭人嫉陷。
沒聽人說-人至察無徒,水至清無魚-麼?這會兒大人隻管收下,将來逢人家有什麼事時,隻要記着再回送就是了。
" 子霖想了想,覺得師爺說的也有幾分道理,這才決定收下那些純屬人情來往的禮物。
然對那些有挾私之嫌或收買之意的東西,為人謹慎又家境富裕的子霖,卻是斷不肯領受的。
這會兒,娘兒倆在屋裡一樣樣地看那些東西:無非是些金銀珠玉,綢緞衣料和文房四寶并火腿、茶葉、臘肉、點心之類。
子霖從中拿起一個打造得十分精緻的小紅木匣子,把亮閃閃的銅扣打開了,裡面卧着一對簇簇新、金光耀眼的赤金鑲翠的手镯。
吳子霖拿在手心,沉吟把玩了好一會兒:這對镯子是他專意在許州城一家有名的金店精心挑下的。
他望着镯子,對娘說:"娘,我上任八九個月才回
子霖揣想,娘這次肯定病得不輕!不然,離搬親隻剩下兩三個月的日子了,有關自己親事的預備,娘和大哥明知是自己最上心的一樣事,為何連着兩封家書裡都沒有提及一字? 他向知州大人告了幾天的假,并請大人代為護理官印,就匆匆收拾行裝,乘着署衙的馬車,帶了兩個随身的衙役和一位老管家,急急忙忙地往山城吳家坪趕。
從光州出發,幾百裡的路,整整趕了四五天才趕到許州。
晚上歇了一晚,第二天天剛蒙蒙亮便套車上路。
從州城到山城,中間隻吃飯時停了一會兒,直到天色黑盡時分才趕到吳家坪。
雖說離家也不過七八個月的日子,可是,一俟望見大半輪煌煌明月下的坪子輪廓,和月下那熟悉的太室山時,子霖的兩眼禁不住就熱了起來…… 家人還未睡下。
娘和大哥聽說子霖到家了,忙命家人點亮了前庭後院所有各處的燈籠,院中一時就顯得燈火輝煌、喜氣洋洋起來。
子霖娘慌着親自趕到竈房,督催并交待下人,快些準備酒飯上來。
這時,子霖見娘和大哥一起鋪排着,神情間雖有些倦怠憂郁,倒也不大像有重病的模樣,心下不禁有些詫異。
轉而想,大約娘是太想自己了,才謊說身子不爽,催自己回來的。
雖說子霖是老爺身份,按規矩,衙役是不得與老爺同席用飯的。
可子霖生性随和,這一路之上,一直都是和三位随行的下屬和管家同席,用的也是同樣的酒飯。
如今,到了自己的家中,更是不讓衆人拘禮了,隻當客人一般謙讓起來。
衙役和車把式都感動得什麼似的。
席間,大哥也陪着喝了幾杯。
大嫂和其它家人離開後,屋内隻剩下了娘和大哥兩人。
說了會兒家常閑話,子霖隐隐地發覺,娘和大哥兩人的氣色都有些不大對頭。
于是,一邊喝着茶,一邊很随意地問起今年麥子收成怎樣,秋裡打了多少糧?店鋪、夥計和佃戶們如何?這幾個月裡家鄉一帶是否平安等一些閑話來。
娘和大哥兩人隻是敷衍着。
子霖幾次都想問問城裡劉家的事,可是,娘和大哥不提及此事,自己怎好張口去問?心想:反正明天有的是說話的時候,劉家的親事總要提及的。
今晚,權且忍耐一夜就是了。
屋内的一個大座鐘玎铛了幾下,娘轉臉對吳子霈說:"你兄弟走了幾天,讓他先歇着罷。
有什麼話,明兒再細說。
" 大哥聽了,先自告辭,急急地溜出門去。
娘令丫頭端來熱水,親眼看着服侍他洗過了,又問了幾句在外面的冷熱饑飽,這才神情怏怏地出門去了。
子霖心下不由地就有些疑惑起來。
他有些預感隐隐地泛上心頭:莫非,劉家那頭出了什麼事?影響到了自己和劉小姐的婚期?大哥和娘因自己剛剛進家,不想掃自己的興,故而才避口不提的?他又思忖着,大約是劉小姐的哪個近親殁了?若按山城的規矩,近親去世,晚輩至少要守一年的熱孝才能結親呢! 雖說一路之上,被車馬颠得一直昏昏欲睡地,到了家,反倒沒了一點兒的困意。
他在屋内坐了一會兒,披了件元色甯綢夾袍,信步走出屋子——吳家位居山腳,雖是秋季,天氣便頗有些涼意了。
他緊了緊身上的袍子,遙望着東天,見一輪将滿未滿的秋月,靜悄悄地、孤零零地懸在東面的山巅之上。
太室山群峰諸崖被月光反射着銀似的冷光,靜靜伫立在那裡,竟似在和自己做着默默的相望。
"甘哥、甘哥……" 杜鵑的啼鳴一聲接一聲地從後山傳來。
據說,這種鳥是一個名叫杜鵑的山姑變的。
她的未婚夫在一次采藥失腳深崖後,山姑一路尋上山澗,一天到晚地呼喚尋找她那名叫"甘哥"的心上人,直到最終吐血累死在山澗。
死後,她的靈魂變成了杜鵑鳥,每日每夜依舊在山間呼喚尋找着心上人"甘哥"…… 子霖在中庭的桂樹下徘徊着,嗅着桂花醉人的郁香,眼望着山城的方向神思遊逸:不知她這會兒已經入夢了?還是燈下夜讀?或正與姐妹們在月下花前秋千閑話? 自書院一見,轉眼已八月有餘。
這二百多個日日夜夜裡,她的倩影每天每夜裡都不時隐現于自己的心河。
他常常被一種莫名的幸福感浸潤着、撫慰着,暖暖融融地…… 在中庭,他感受了一陣家鄉清爽而醉人的夜風。
情之所至,便來在屋内取出那管紫竹洞箫,在銀桂樹下,對着大半輪明月兀自嗚嗚咽咽地吹了起來。
這是一首古曲《梅花三弄》,韻律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纏綿悱恻得令人心痛…… 第二天,子霖令人把兩個柳條箱子拎到娘的屋子。
打開洋鎖,把準備送給大哥大嫂和幾個侄子侄女以及近親族人的禮物,一一拿出讓娘過目。
這些東西,大都是聽說他要回故裡探望病中高堂的消息後,州衙的同僚和城裡的士紳屬下們,趕着跑來敬奉的。
子霖剛剛上任時,因官場上的路數不大谙熟,故而對人家平白所送的東西從不收受。
六姐夫為他介紹的魏師爺向他進言道:"大人,這些東西還是收下的好。
這其實也是人情世故。
若執意不收,一是顯得不近人情;二是反會遭人嫉陷。
沒聽人說-人至察無徒,水至清無魚-麼?這會兒大人隻管收下,将來逢人家有什麼事時,隻要記着再回送就是了。
" 子霖想了想,覺得師爺說的也有幾分道理,這才決定收下那些純屬人情來往的禮物。
然對那些有挾私之嫌或收買之意的東西,為人謹慎又家境富裕的子霖,卻是斷不肯領受的。
這會兒,娘兒倆在屋裡一樣樣地看那些東西:無非是些金銀珠玉,綢緞衣料和文房四寶并火腿、茶葉、臘肉、點心之類。
子霖從中拿起一個打造得十分精緻的小紅木匣子,把亮閃閃的銅扣打開了,裡面卧着一對簇簇新、金光耀眼的赤金鑲翠的手镯。
吳子霖拿在手心,沉吟把玩了好一會兒:這對镯子是他專意在許州城一家有名的金店精心挑下的。
他望着镯子,對娘說:"娘,我上任八九個月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