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關燈
小
中
大
壇,好容易擠到跟前時,眼前早已是一地的血泊和幾段沒頭的軀體了……
逸之頓時聲淚俱下起來!他舉起酒壇,"嘩"地一聲在地上磕碎,那滿壇的老酒立馬和那地上殷紅的血混在了一起,一股子濃烈的酒氣和着血腥之氣撲鼻而來。
已經被悲痛擠軋得天眩地轉的逸之,腳下一飄,一下子又被擠出了人群。
恍恍惚惚之中,他隻覺得四處一片混亂,到處都是兵丁捕壯們狐假虎威的喝叫。
四處的圍牆上,赫然張貼着搜捕維新黨餘犯的露布和畫有康、梁二公頭像的緝拿令。
不知怎地,他就走到了法華寺門前。
他停下腳步,站在門外猶豫了好一會兒,卻又毅然昂首離去了…… 回到新軍營,逸之關上房門,簡單地收拾了一下自己的行裝,坐在那裡給如茵寫了短短的兩行字。
出門找到如松、如桦哥兒倆,托兩人把自己寫給徐大人和如茵的信分别轉交一番。
告知二人:自己近段日子和康梁二公的聯系密切了一些,萬一朝廷捉拿的新黨名單中有自己,恐怕會牽連到大人。
故而,他要離開新軍躲一躲。
如松一時急得臉都變色了:"逸之!這樣做,不大合适吧?" "非常之時,還是暫時離開一下的好。
"逸之面無表情地說。
如松望着逸之的眼睛道:"逸之,這可不是你的性情!我不管你是為了什麼要離開,你畢竟還沒有見到大人的面,也沒有聽聽他是怎麼說的,就這麼急急地離開,是何道理?若這裡面有什麼咱們不清楚的是非隐情,豈不叫他老人家傷心斷腸麼?" 如桦問道:"你說走就走,三妹怎麼辦?" 逸之沉默了一會兒說:"這個……暫先拜托兩位兄長代為關照罷。
" 如松怒氣沖沖地說:"你說得倒輕巧?我們能代你關照麼?難道,你想把她一個人扔在京城,獨自一去了之?你,你這個人,也太無情無義啦!" 逸之歎了口氣:"不瞞二位弟兄,康梁二公如今生死不明,我得盡快找到他們。
" 如松冷笑了一聲:"果然不出我所料!我早知道你是康梁的忠實信徒,卻不知他們在你眼中比對你有知遇之恩的大人還重要!" 逸之道:"太後突變,譚公等六人被殺,我懷疑是從大人那裡洩露出來的。
" 如桦道:"逸之兄,如果有一天,有人能确确實實地拿出證據,此事果然系我大人為貪圖榮華富貴而首鼠兩端、出賣朋友和主子,我也會毅然而去的。
可是,眼下我們還沒有見到徐大人和大人本人,是非曲直尚難料定!而且,此事也不可排除有小人加害他的可能。
我們何必一定要立馬三刻地就背他而去?何必急于向世人表白我們的清白和高潔呢?若是将來事實一旦有了出入,我們自己斷了自己的前程、無緣再見大人倒是事小;傷了他老人家的心,成了不仁不義、不忠不孝之徒,可是做人的大事啊!" 逸之道:"可是……你們能解釋麼?若不是大自己說出,譚大人夜訪法華寺之事,他人又怎會得知的如此明白?袁大人本系此次事件的重要當事人之一,為何朝廷下令捕拿的人中,偏偏沒有他的名字?" 如松道:"你能單單據此而斷麼?再說,大人府中人多嘴雜,下人口中不慎傳出、府中藏有小人奸細的可能都不是沒有可能的。
再說,此等驚天動地之事,幹系重大,大人肯定會與衆幕僚們在一起商議的。
這中間,你又敢保定不會有人洩露機密?還有,憑舅舅一向謹慎的為人,譚兄夜訪大人,并與之密謀之事,本身就說明他與新黨關系絕非一般。
這般大事,憑他之智慧和曆練,若說他為了榮華富貴,根本不顧及天下萬民之唾罵,主動跑去告密,我覺得,于情于理,根本就說不通! "若說大人眼下還沒有朝廷緝拿的谕旨,譚君那句-去留肝膽兩昆侖-和-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正是兩句無法破譯的謎呢!你有沒有想過:六位新黨被拿之後,根本就未經審理,便被拉出去斬首!這件事本身不就是很奇怪、很異常、很不符合大清朝廷的律條的事麼?而且,這裡面難道就沒有什麼咱們這些局外人根本無法得知的緣故麼?" 如桦道:"逸之,别的不說,你這樣不辭而别的行止,也太草率了罷!你就不能等大人或是徐大人回來時,當面向他辭行麼?那時,也許事情已經水落石出了!" 逸之道:"京城諸位同仁皆認為,譚兄夜訪法華寺、密謀圍園劫後之事就算我不想問個究竟;可是譚大人等六位新黨朋友血染刑場,康梁二公生死不明,我真不能再安心地待在這裡了。
" 如松大聲道:"逸之!你這樣不吭一聲地就私自離營,依軍法論處,是要被捉拿斬首的啊!大人若不認真追究,亂了軍紀,那就是對大清國的不忠!若是認真追究,就是對如茵的不仁,對鄉裡鄉親的不義!你,你可不能一意孤行,置大人于不仁不義之境地啊!" 逸之歎了一口氣:"譚兄等人為報皇上和變法大計已經慷慨就義!我雖無緣與諸君共赴國難、碧血丹青,可也不願留在此處,再繼續苟且做人——在京城,睹物思人,無處不令人傷心斷腸!無時不聞血腥之氣。
康梁二公下落不明,我不能放得下心。
所以必得出京尋找。
我果然因此被軍法處置,逸之也雖死而無憾矣!" 如松和如桦一臉的悲怆和惋惜。
然素知逸之性情執拗,人各有志,明知攔也無益,便默默地看他踏着如血的夕陽,漸行漸遠地一路去了…… 吳子霖自上任之後,因謹奉公務、敬重上司,加之性情綿穩,敦睦同僚,故而上上下下的人都樂意交結于他。
中秋節,吳子霖突然接到家書,言說老夫人近日身子不爽,着他向署衙告幾天假,回家一趟
已經被悲痛擠軋得天眩地轉的逸之,腳下一飄,一下子又被擠出了人群。
恍恍惚惚之中,他隻覺得四處一片混亂,到處都是兵丁捕壯們狐假虎威的喝叫。
四處的圍牆上,赫然張貼着搜捕維新黨餘犯的露布和畫有康、梁二公頭像的緝拿令。
不知怎地,他就走到了法華寺門前。
他停下腳步,站在門外猶豫了好一會兒,卻又毅然昂首離去了…… 回到新軍營,逸之關上房門,簡單地收拾了一下自己的行裝,坐在那裡給如茵寫了短短的兩行字。
出門找到如松、如桦哥兒倆,托兩人把自己寫給徐大人和如茵的信分别轉交一番。
告知二人:自己近段日子和康梁二公的聯系密切了一些,萬一朝廷捉拿的新黨名單中有自己,恐怕會牽連到大人。
故而,他要離開新軍躲一躲。
如松一時急得臉都變色了:"逸之!這樣做,不大合适吧?" "非常之時,還是暫時離開一下的好。
"逸之面無表情地說。
如松望着逸之的眼睛道:"逸之,這可不是你的性情!我不管你是為了什麼要離開,你畢竟還沒有見到大人的面,也沒有聽聽他是怎麼說的,就這麼急急地離開,是何道理?若這裡面有什麼咱們不清楚的是非隐情,豈不叫他老人家傷心斷腸麼?" 如桦問道:"你說走就走,三妹怎麼辦?" 逸之沉默了一會兒說:"這個……暫先拜托兩位兄長代為關照罷。
" 如松怒氣沖沖地說:"你說得倒輕巧?我們能代你關照麼?難道,你想把她一個人扔在京城,獨自一去了之?你,你這個人,也太無情無義啦!" 逸之歎了口氣:"不瞞二位弟兄,康梁二公如今生死不明,我得盡快找到他們。
" 如松冷笑了一聲:"果然不出我所料!我早知道你是康梁的忠實信徒,卻不知他們在你眼中比對你有知遇之恩的大人還重要!" 逸之道:"太後突變,譚公等六人被殺,我懷疑是從大人那裡洩露出來的。
" 如桦道:"逸之兄,如果有一天,有人能确确實實地拿出證據,此事果然系我大人為貪圖榮華富貴而首鼠兩端、出賣朋友和主子,我也會毅然而去的。
可是,眼下我們還沒有見到徐大人和大人本人,是非曲直尚難料定!而且,此事也不可排除有小人加害他的可能。
我們何必一定要立馬三刻地就背他而去?何必急于向世人表白我們的清白和高潔呢?若是将來事實一旦有了出入,我們自己斷了自己的前程、無緣再見大人倒是事小;傷了他老人家的心,成了不仁不義、不忠不孝之徒,可是做人的大事啊!" 逸之道:"可是……你們能解釋麼?若不是大自己說出,譚大人夜訪法華寺之事,他人又怎會得知的如此明白?袁大人本系此次事件的重要當事人之一,為何朝廷下令捕拿的人中,偏偏沒有他的名字?" 如松道:"你能單單據此而斷麼?再說,大人府中人多嘴雜,下人口中不慎傳出、府中藏有小人奸細的可能都不是沒有可能的。
再說,此等驚天動地之事,幹系重大,大人肯定會與衆幕僚們在一起商議的。
這中間,你又敢保定不會有人洩露機密?還有,憑舅舅一向謹慎的為人,譚兄夜訪大人,并與之密謀之事,本身就說明他與新黨關系絕非一般。
這般大事,憑他之智慧和曆練,若說他為了榮華富貴,根本不顧及天下萬民之唾罵,主動跑去告密,我覺得,于情于理,根本就說不通! "若說大人眼下還沒有朝廷緝拿的谕旨,譚君那句-去留肝膽兩昆侖-和-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正是兩句無法破譯的謎呢!你有沒有想過:六位新黨被拿之後,根本就未經審理,便被拉出去斬首!這件事本身不就是很奇怪、很異常、很不符合大清朝廷的律條的事麼?而且,這裡面難道就沒有什麼咱們這些局外人根本無法得知的緣故麼?" 如桦道:"逸之,别的不說,你這樣不辭而别的行止,也太草率了罷!你就不能等大人或是徐大人回來時,當面向他辭行麼?那時,也許事情已經水落石出了!" 逸之道:"京城諸位同仁皆認為,譚兄夜訪法華寺、密謀圍園劫後之事就算我不想問個究竟;可是譚大人等六位新黨朋友血染刑場,康梁二公生死不明,我真不能再安心地待在這裡了。
" 如松大聲道:"逸之!你這樣不吭一聲地就私自離營,依軍法論處,是要被捉拿斬首的啊!大人若不認真追究,亂了軍紀,那就是對大清國的不忠!若是認真追究,就是對如茵的不仁,對鄉裡鄉親的不義!你,你可不能一意孤行,置大人于不仁不義之境地啊!" 逸之歎了一口氣:"譚兄等人為報皇上和變法大計已經慷慨就義!我雖無緣與諸君共赴國難、碧血丹青,可也不願留在此處,再繼續苟且做人——在京城,睹物思人,無處不令人傷心斷腸!無時不聞血腥之氣。
康梁二公下落不明,我不能放得下心。
所以必得出京尋找。
我果然因此被軍法處置,逸之也雖死而無憾矣!" 如松和如桦一臉的悲怆和惋惜。
然素知逸之性情執拗,人各有志,明知攔也無益,便默默地看他踏着如血的夕陽,漸行漸遠地一路去了…… 吳子霖自上任之後,因謹奉公務、敬重上司,加之性情綿穩,敦睦同僚,故而上上下下的人都樂意交結于他。
中秋節,吳子霖突然接到家書,言說老夫人近日身子不爽,着他向署衙告幾天假,回家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