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關燈
小
中
大
進京的第五天,逸之、如松和如桦三人,見識了時下從裝備和軍制堪稱國内第一的新建陸軍。
三人随大表哥從京城乘火車出發。
在天津下車後,幾位身穿新式皂色号衣的軍士,早已恭恭敬敬地等候在那裡了。
一見大表哥諸人,趕忙牽着備好鞍的幾匹馬迎了上來。
衆人踏上馬镫,沿着一條土路馳馬直奔了近半個時辰。
穿過一處雜樹林子,面前豁然開朗——偌大一片空地,一處高牆,大門外,齊齊整整地排着兩列荷槍實彈的士兵。
衆人挺立馬頭朝裡面望去,隻見房舍重重、遙無邊際。
營地綿綿延延,校場一處連一處,皆是用綠樹田地間隔。
不知究竟有多遠、也不知究竟有幾層。
大表哥指着那些營房說:"自甲午淮軍潰敗之後,營房一直都空置着。
大爺任新軍督辦後,把這方營地重新修葺了一番。
從咱們站的這地方開始,一直延伸到海邊,都有新軍的營地和校場。
" 進了大營,衆人下馬徒步而行,邊走邊浏覽着兩旁校場正在操練的軍隊。
觸目之處,皆是号衣整齊,士容精壯,旗幟獵獵,列隊井然。
士兵一律簇簇新的黑色新式軍裝,遮陽硬襯的軍帽。
腰束皮帶,麻布裹腿,腳登皮鞋。
監操的軍官們則是高筒皮靴,腰間佩着六響左輪手槍和腰刀,肩口和袖頭上綴着明顯的紅色官階标志。
一路所過之處,各兵種營隊,處處都是号聲震天、步聲動地,實在令人興奮鼓舞! 衆人一路觀看,一路驚歎:果然精銳之師啊! 過了幾處營隊,他們發現:這座新軍營中,無論哪個兵種,都有高鼻子、藍眼睛的洋教官在指揮操練。
大表哥對衆人說,他曾被大爺派到德國讀了幾年的書。
這些洋教官,是他和公使一起到德國交涉聘請來的。
這支新軍的編制,全部是按德國的兵種分制。
士兵們所配備的槍支,是目下最新式的奧地利蒙利夏步槍。
督辦公署門外,一拉一溜十幾個荷槍實彈的兵勇直挺挺地守衛在那裡。
大表哥帶着一行人,高首闊步,長驅直入。
督辦大人親自接見了他們三人。
逸之滿心崇敬地望着面前這位朝廷三品、軍界聞名的大員——見他有四十多歲年齡。
身穿天藍彩繡三品文職官員的孔雀補服。
個子雖不算高,卻是一表堂堂的人才,國字臉上一雙大眼炯炯有神。
從他四平八穩的坐相上,一眼可看出,那是因為常年行武練氣養成的威儀。
然而,面對這一群晚輩,他的眼神中卻不時流露出安詳和慈藹的笑容。
如松和如桦哥兒倆,三年前在老家也曾見過這位親戚的。
隻是覺着,今日之表舅,無論氣度還是威儀,已遠非當年那個落魄憂郁的他可比了! 三人以晚輩之禮拜見之後,依命端坐在大人對面的椅子上。
大人先問了衆人路上可平安?又問起各自家中父母并老家收成。
因已從大表哥那裡得知,三人皆是老家進京應選貢生和朝考的讀書人,且個個文兼武備。
故而,眼神中一直都露着贊賞和喜悅。
他一邊說着話,一邊撫着濃黑的胡須點頭道:"嗯!好!好!咱河南登封可是個好地方呵!嗯,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康熙五十三年秋闱,按定額每縣中舉不足一人;那一科,登封一下子就中了五個,至今傳為科甲美談!朝廷武舉,山城也是榜榜有名!嗯,懂不懂啊?嵩山的峻極峰、山皇寨,少林寺和法王寺……嗯,都是好地方!将來,我還要再回去看看!" 當聽三人說起,這次進京已決定不再應試,願為國家強盛、救亡圖存棄筆從戎時,舅舅一面點頭,一面贊歎道:"嗯,有骨氣!有骨氣!我這兒正需要恁這些文武雙全的秀才哩。
嗯,懂不懂?既然爾等意志已定,我收下恁幾個啦!下面的事,嗯,記兒,你領着恁幾個兄弟,見見恁徐伯伯再說罷!" 從大人的公署出來,三人心内都很激動:從這會兒起,真的就要開始他們縱馬疆場的軍旅生涯了麼? 他們原先抱定先從一介普通軍卒做起,從學習操練、打槍、放炮開始,然後再憑着自己的本事和實力升遷的決心的。
不想,大人竟是這般看重他們!大表哥向他們透露:大爺交待讓直接找徐伯伯安置,看樣子,這是對他們幾個要格外擢用的!徐大人原是翰林院的翰林,大爺自奉旨操練新軍後,特别把他給要了過來。
下面各營隊士兵長官都是各有歸屬,因而,根本用不着他親自分派。
大爺今天特意讓徐大人分派,自然是他特别看重的人! 大表哥領着三人來到參謀營務處徐大人的署衙。
徐大人詢問了三人一番話後,将如桦留在他手下的營務處聽差。
逸之和如松二人,則被派到了督操營務處下屬的講武堂任教官和教習,同時還兼任步兵和炮兵學堂的國語和經史講習。
徐大人交待三人,一邊教習、辦差,一邊要抓緊學習各種兵技的實際操作,迅速掌握新式兵法。
又格外叮囑:"雖說你們已是有了功名的讀書人,可是對于軍武,特别是新軍軍務,眼下卻是一竅不通。
派你們到講武堂和營務處當差,一是可以讓你們跟着各級軍官和學兵們一起操練,彼此也可盡快熟悉;二是于上、于下都能直接聯系,也可乘勢盡快了解熟悉一些兵法兵器;再則,做為教官和營務處當值的差官,你們的身份自然已不同于一般的軍官和士兵了。
這樣,一有機會即可随時拔用。
雖說按朝廷例制,生員和拔貢放缺,可直接提升為從八品和七品之職,可是這會兒直接就派任官職,一是不合軍中章程,二是下面人心不服;三也有督辦大人明顯拔舉親故之嫌。
希望你們不要辜負了督辦的苦心和期望才是。
" 三人連連點頭記下。
徐大人這時叫過一位佐官,令他将三人分别送到任上,并妥當安排住宿及武器配備事宜。
自到新軍營後,逸之等三人不敢有稍微松懈。
每日裡除了各自的正常公務之外,早起晚睡,勤奮研讀最新兵法譯書,迅速掌握了射擊、列隊和各種熱兵器的操作。
同時,也學會了簡單的德語。
平素也能和洋教官打打招呼,相互切磋一下西式拳擊和少林拳法的優劣,西式擊劍和少林劍法的互補等。
每逢閑暇,便和衆位官長們泡在一起,或是研習兵法兵技,或是争論西式、中式兵法的孰優孰劣。
果然,這樣邊教邊學、高屋建瓴的方式,自然受益匪淺。
三人原就比一般的兵勇悟性敏捷,加上又頗知尊上睦下,為人豁達,很快就在官長和士兵中有了威信。
徐大人等幾位上司,多次在督辦大人面前提及"此生頗堪造就"的話。
故而,在講武堂任教官三四個月,逸之便被呈報拔升為武七品官職,如松和如桦也被提任武八品官職。
這些日子,京城上自達官、下至百姓,街談巷議的全是些"變法"、"維新"、"改良"的字眼了。
衆人都聽說,當年那個領着衆舉子公車上書、轟動京畿的帶頭人康有為,輾轉周折,終于把一份《上清帝第六書》送達到了光緒皇帝的手中。
此時的光緒皇帝,正滿腔雄心地要做振興大清的一代明君。
這份上書正中下懷,也更增加了他欲變法圖強的決心。
當即就将上書下發到總理衙門,着令衆位大臣們讨論。
并谕令:今後,康有為的所有條陳,任何人不得阻隔送達。
四月下旬,皇上正式發布了《明定國是诏》,并屢次召見維新派領袖康有為。
一時間,變法的呼聲呈一日千裡之勢!改官制、辦學堂、興實業、開礦産……诏書一份接着一份地分發到各省督撫和各部。
如火如荼的變法聲勢,迅速鋪散到遠遠近近。
一些渴望國家強盛的官員和士子,也無不奔走相告,踴躍支持變法改制。
遠在小站的逸之和如桦二人,也成了變法的熱心追随者。
維新人士辦的一份風靡海内的《時務報》,他們二人一直都是最忠實的讀者,每每都會被那蕩氣回腸的文章激勵得熱血沸騰,為其提出的"整吏治、興學校、育人才、設議院、伸民權"等驚世駭俗的新政主張所鼓舞。
他們似乎看到了中國的希望,看到了中國人的希望!在教習士兵國語和經史時,不知
三人随大表哥從京城乘火車出發。
在天津下車後,幾位身穿新式皂色号衣的軍士,早已恭恭敬敬地等候在那裡了。
一見大表哥諸人,趕忙牽着備好鞍的幾匹馬迎了上來。
衆人踏上馬镫,沿着一條土路馳馬直奔了近半個時辰。
穿過一處雜樹林子,面前豁然開朗——偌大一片空地,一處高牆,大門外,齊齊整整地排着兩列荷槍實彈的士兵。
衆人挺立馬頭朝裡面望去,隻見房舍重重、遙無邊際。
營地綿綿延延,校場一處連一處,皆是用綠樹田地間隔。
不知究竟有多遠、也不知究竟有幾層。
大表哥指着那些營房說:"自甲午淮軍潰敗之後,營房一直都空置着。
大爺任新軍督辦後,把這方營地重新修葺了一番。
從咱們站的這地方開始,一直延伸到海邊,都有新軍的營地和校場。
" 進了大營,衆人下馬徒步而行,邊走邊浏覽着兩旁校場正在操練的軍隊。
觸目之處,皆是号衣整齊,士容精壯,旗幟獵獵,列隊井然。
士兵一律簇簇新的黑色新式軍裝,遮陽硬襯的軍帽。
腰束皮帶,麻布裹腿,腳登皮鞋。
監操的軍官們則是高筒皮靴,腰間佩着六響左輪手槍和腰刀,肩口和袖頭上綴着明顯的紅色官階标志。
一路所過之處,各兵種營隊,處處都是号聲震天、步聲動地,實在令人興奮鼓舞! 衆人一路觀看,一路驚歎:果然精銳之師啊! 過了幾處營隊,他們發現:這座新軍營中,無論哪個兵種,都有高鼻子、藍眼睛的洋教官在指揮操練。
大表哥對衆人說,他曾被大爺派到德國讀了幾年的書。
這些洋教官,是他和公使一起到德國交涉聘請來的。
這支新軍的編制,全部是按德國的兵種分制。
士兵們所配備的槍支,是目下最新式的奧地利蒙利夏步槍。
督辦公署門外,一拉一溜十幾個荷槍實彈的兵勇直挺挺地守衛在那裡。
大表哥帶着一行人,高首闊步,長驅直入。
督辦大人親自接見了他們三人。
逸之滿心崇敬地望着面前這位朝廷三品、軍界聞名的大員——見他有四十多歲年齡。
身穿天藍彩繡三品文職官員的孔雀補服。
個子雖不算高,卻是一表堂堂的人才,國字臉上一雙大眼炯炯有神。
從他四平八穩的坐相上,一眼可看出,那是因為常年行武練氣養成的威儀。
然而,面對這一群晚輩,他的眼神中卻不時流露出安詳和慈藹的笑容。
如松和如桦哥兒倆,三年前在老家也曾見過這位親戚的。
隻是覺着,今日之表舅,無論氣度還是威儀,已遠非當年那個落魄憂郁的他可比了! 三人以晚輩之禮拜見之後,依命端坐在大人對面的椅子上。
大人先問了衆人路上可平安?又問起各自家中父母并老家收成。
因已從大表哥那裡得知,三人皆是老家進京應選貢生和朝考的讀書人,且個個文兼武備。
故而,眼神中一直都露着贊賞和喜悅。
他一邊說着話,一邊撫着濃黑的胡須點頭道:"嗯!好!好!咱河南登封可是個好地方呵!嗯,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康熙五十三年秋闱,按定額每縣中舉不足一人;那一科,登封一下子就中了五個,至今傳為科甲美談!朝廷武舉,山城也是榜榜有名!嗯,懂不懂啊?嵩山的峻極峰、山皇寨,少林寺和法王寺……嗯,都是好地方!将來,我還要再回去看看!" 當聽三人說起,這次進京已決定不再應試,願為國家強盛、救亡圖存棄筆從戎時,舅舅一面點頭,一面贊歎道:"嗯,有骨氣!有骨氣!我這兒正需要恁這些文武雙全的秀才哩。
嗯,懂不懂?既然爾等意志已定,我收下恁幾個啦!下面的事,嗯,記兒,你領着恁幾個兄弟,見見恁徐伯伯再說罷!" 從大人的公署出來,三人心内都很激動:從這會兒起,真的就要開始他們縱馬疆場的軍旅生涯了麼? 他們原先抱定先從一介普通軍卒做起,從學習操練、打槍、放炮開始,然後再憑着自己的本事和實力升遷的決心的。
不想,大人竟是這般看重他們!大表哥向他們透露:大爺交待讓直接找徐伯伯安置,看樣子,這是對他們幾個要格外擢用的!徐大人原是翰林院的翰林,大爺自奉旨操練新軍後,特别把他給要了過來。
下面各營隊士兵長官都是各有歸屬,因而,根本用不着他親自分派。
大爺今天特意讓徐大人分派,自然是他特别看重的人! 大表哥領着三人來到參謀營務處徐大人的署衙。
徐大人詢問了三人一番話後,将如桦留在他手下的營務處聽差。
逸之和如松二人,則被派到了督操營務處下屬的講武堂任教官和教習,同時還兼任步兵和炮兵學堂的國語和經史講習。
徐大人交待三人,一邊教習、辦差,一邊要抓緊學習各種兵技的實際操作,迅速掌握新式兵法。
又格外叮囑:"雖說你們已是有了功名的讀書人,可是對于軍武,特别是新軍軍務,眼下卻是一竅不通。
派你們到講武堂和營務處當差,一是可以讓你們跟着各級軍官和學兵們一起操練,彼此也可盡快熟悉;二是于上、于下都能直接聯系,也可乘勢盡快了解熟悉一些兵法兵器;再則,做為教官和營務處當值的差官,你們的身份自然已不同于一般的軍官和士兵了。
這樣,一有機會即可随時拔用。
雖說按朝廷例制,生員和拔貢放缺,可直接提升為從八品和七品之職,可是這會兒直接就派任官職,一是不合軍中章程,二是下面人心不服;三也有督辦大人明顯拔舉親故之嫌。
希望你們不要辜負了督辦的苦心和期望才是。
" 三人連連點頭記下。
徐大人這時叫過一位佐官,令他将三人分别送到任上,并妥當安排住宿及武器配備事宜。
自到新軍營後,逸之等三人不敢有稍微松懈。
每日裡除了各自的正常公務之外,早起晚睡,勤奮研讀最新兵法譯書,迅速掌握了射擊、列隊和各種熱兵器的操作。
同時,也學會了簡單的德語。
平素也能和洋教官打打招呼,相互切磋一下西式拳擊和少林拳法的優劣,西式擊劍和少林劍法的互補等。
每逢閑暇,便和衆位官長們泡在一起,或是研習兵法兵技,或是争論西式、中式兵法的孰優孰劣。
果然,這樣邊教邊學、高屋建瓴的方式,自然受益匪淺。
三人原就比一般的兵勇悟性敏捷,加上又頗知尊上睦下,為人豁達,很快就在官長和士兵中有了威信。
徐大人等幾位上司,多次在督辦大人面前提及"此生頗堪造就"的話。
故而,在講武堂任教官三四個月,逸之便被呈報拔升為武七品官職,如松和如桦也被提任武八品官職。
這些日子,京城上自達官、下至百姓,街談巷議的全是些"變法"、"維新"、"改良"的字眼了。
衆人都聽說,當年那個領着衆舉子公車上書、轟動京畿的帶頭人康有為,輾轉周折,終于把一份《上清帝第六書》送達到了光緒皇帝的手中。
此時的光緒皇帝,正滿腔雄心地要做振興大清的一代明君。
這份上書正中下懷,也更增加了他欲變法圖強的決心。
當即就将上書下發到總理衙門,着令衆位大臣們讨論。
并谕令:今後,康有為的所有條陳,任何人不得阻隔送達。
四月下旬,皇上正式發布了《明定國是诏》,并屢次召見維新派領袖康有為。
一時間,變法的呼聲呈一日千裡之勢!改官制、辦學堂、興實業、開礦産……诏書一份接着一份地分發到各省督撫和各部。
如火如荼的變法聲勢,迅速鋪散到遠遠近近。
一些渴望國家強盛的官員和士子,也無不奔走相告,踴躍支持變法改制。
遠在小站的逸之和如桦二人,也成了變法的熱心追随者。
維新人士辦的一份風靡海内的《時務報》,他們二人一直都是最忠實的讀者,每每都會被那蕩氣回腸的文章激勵得熱血沸騰,為其提出的"整吏治、興學校、育人才、設議院、伸民權"等驚世駭俗的新政主張所鼓舞。
他們似乎看到了中國的希望,看到了中國人的希望!在教習士兵國語和經史時,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