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關燈
小
中
大
不覺中就把一些維新思想向士兵們演說起來。
如松卻有些擔心他們兩個了。
他清楚地記得督辦大人平時對軍官和士兵們的訓話,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軍人必須記住兩個字:服從!平素,他老人家最反對的就是士兵之間拉幫結社!如今,見兩人這般熱心政治,隻怕他們會犯了大人的忌,于是時不時地提醒二人一番。
逸之道:"如松!怎麼到了新軍,你反倒磨滅了少年時代的滿腔熱血了?" 如松道:"正是到了軍中,我才明白,若想好好地活這個世上,是不能太有個性的!而做為一介軍人,更不允許你太有個性!因為,軍人的天職就是服從啊!" 逸之反駁道:"那也要看服從什麼!" 如松道:"不存在服從什麼的問題。
軍人,本身就是長官所操縱的一門火炮、所駕駛的一艘艦船。
" 逸之道:"可是,我們并不是火炮,也不是艦船。
我們是人,是一群有血有肉、有愛有恨的人!如果長官命令你把炮口指向一群孩子和老人,你敢說你還會毫不猶豫地執行這項命令麼?" "逸之,我不和你辯論這個。
做為軍人,我做的一切隻是為了服從,是為了大局。
所以,我執行命令時,不該承當和考慮良心和道德這些附加的責任和猶豫。
" "如松,聖人還有-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之說呢!古來亦有-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呢!何來絕對服從之理?就算做了軍人,也不能連我們的頭腦都一并交給長官啊!" 如松搖頭道:"逸之,你得冷靜一下,你沒發覺你的血也太熱了點麼?我是為你擔心啊。
" 這年初夏,督辦大人派逸之到京城南海會館送一封信,逸之得以結識了仰慕已久的康、梁兩位先生。
康先生見逸之不僅對變法熱情支持,而且在軍制練兵方面,頗能提出一些很獨到的見解。
因他們幾個讀書人,在軍事上純是門外漢,故而有心和逸之進一步深交。
及至後來,見逸之不僅人品忠厚,且也滿腔熱血時,便開始以知己相待了。
凡起草變法上書遇有改革軍制的疑義時,總要派人尋了來商讨咨議一番。
逸之從康先生那裡獲悉——原來,袁大人是維新派強學會最早的成員之一。
甲午敗辱時,朝野上下圖強思變之心一緻甚切。
他聯合朝中文武大臣文廷式、太原總兵聶士成、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直隸總督王文韶、恩師李鴻章等發動捐款,支助維新派辦報和活動所用。
康先生說,早在公車上書時,袁大人就曾不避嫌疑、自告奮勇地代他遞達朝廷的一份萬言書。
雖說"上書"當時未能遞達皇上手中,可因朝中官員大多數都傳看了這份上書,畢竟還是起到了不小的影響。
當逸之得知這些内情後,對大人更是打心底裡崇敬了! 如茵自到了京城,每日裡除了陪姑姥娘、妗子說說家常話、逛逛園子、跟妗子學學針線之外,還跟姨媽們學會了織毛衣。
衆人隻見她每天又說又笑、沒心沒肺的樣子,誰知,她的心内卻是藏了一腔無可傾訴的苦情和焦慮呵! 她無法預知未來會怎樣。
她不知道,憑着自己一個人,末了能否抗得住吳、劉兩家的相逼?到時候,舅舅、舅媽、姑姥娘和大表哥,若都不敢強留自己、不敢為自己做主時,自己果真就隻剩下削發為尼和拚上一死這兩條路子了麼? 可是,若人生隻剩下這兩種選擇,她是多麼的不情願啊!她是多麼渴望活着,渴望熱熱烈烈地、幸幸福福地活着呵! 陽春四月,後園子裡的海棠花正開得嫣紅一片。
據說,這一大片的海棠林,是道光年間一位在此出家的王妃親手栽下的。
百年風雨過去,漸漸地,法華寺的這處院落和園子,便開始有了海棠院這個美麗動人的名字。
風和日麗的日子,她攙着妗子、帶着丫頭,來到園中或是曬太陽、或是折花;或是讓妗子坐在太陽下,聽她彈琴、說話。
她還會講好多的故事給妗子聽,妗子聽得都癡迷了!而所有的故事,幾乎都帶有一些愛情悲劇的意味,妗子每每都會被這些凄美的故事感動得淚流不已…… 海棠花盛開的日子,海棠院成了如茵每日留戀最多的地方了。
黃昏,午後,月下,清晨……一天要過來好幾番。
有時,一夜春風春雨之後,清晨醒來,從卷起的簾帷和窗口吹來了新雨之後濕泥的氣息,第一樣惦記的就是:後園的海棠林,是否已成"綠肥紅瘦?" 于是,匆匆起來,顧不得梳洗,第一樣事便是踩着泥屐,叭吱叭吱地從庭院一直跑向後園,去探問海棠是否依舊?若是見地上徑前的落紅稀稀零零時,心内便長長地松了一口氣。
若是見風雨吹落滿地殘紅時,便會站在那裡,禁不住淚水潸然,長長地悲悼一番…… 如茵自己也說不清楚:為何自小就不知愁為何物且素以琴心劍膽自居的自己,這些日子來,怎麼竟成了"才下眉頭、又上心頭",成了"為賦新詞強說愁",成了"尋尋覓覓凄凄慘慘戚戚"的一個人兒來? 海棠的紅,是胭脂和鳳仙花一般的紅。
它不似石榴那俗氣的火紅,也不像玫瑰那張揚的鮮豔。
海棠的紅,是那種幽姿逸韻、瑩瑩欲滴、令人心動的紅。
一朵一朵地,被淡綠的花萼托着、捧着,花心沾着些金粉似的黃蕊。
婀娜地、嬌柔地舒展着五瓣的花朵,一簇一簇地躲在濃綠油碧當中,嬌羞怯懦地兀自開放,也兀自凋零着,散着一些似有若無的、自然的清馨。
這處園子很少有人光顧。
有時,如茵也會攜上丫頭,抱着七弦琴,坐在花間的一處小亭子裡,兀自撥彈一曲。
雖說天到春盡紅顔褪,可海棠更與别個花兒不同的是:它直開到敗謝時分、直到零丁成泥那時,也仍舊不會褪卻掉半點的紅色。
這時節,滿樹滿樹的海棠花,隻要有稍微有些微風吹來,便會把許多的花瓣紛紛拂揚到草地上,拂揚到琴闆和衣襟裡。
一時間,仿如被人打碎的胭脂盒,到處都撒落着這一片一片秾秾的散紅。
把這凋零的花瓣拾在掌心,放在太陽下細細打量,便會閃爍起迷人的光豔,直仿如被人剪碎的一把把紅绫子般,輕薄而透明,溫潤而無奈。
于是,如茵的琴聲裡更有了一縷深深的歎息,有了深深的憂傷和無奈。
一次,大表哥偶爾散步闖進園子,忽聽到表妹竟然彈出這般憂傷的琴韻時,不覺吃了一驚!他不動聲色地站在遠處的樹蔭下,聽了一陣琴後,便帶笑步上亭子:"茵妹子,這可真是奇怪得很!誰能料到,妹妹這般野小子似的一個人,竟也能彈出這等的傷愁之音?莫非,妹子也會有什麼難遣的憂思麼?" 如茵聽了這話,一下子紅了臉!仿佛自己深藏心底的私情被人窺破一般,憋在那兒,竟半晌答不出一言來! 大表哥原是無意的一句谑笑,卻見她竟認真地紅了臉時,心下便有些詫異起來。
倒也不說透,隻是對她說:"妹妹既進了京,天天悶到家裡做什麼?京城好玩的地方多呢!想到哪裡就到哪裡去看看麼!哥哥願意随時奉陪!" 其實,進京的這些日子,大表哥和大表嫂二人,陪着如茵和妗子,倒也把個王府井、天橋、八達嶺、大栅欄和戲園子等京城各處熱鬧和好看的地方,轉悠了有一小半之多。
這時,大表哥又向她一一說起京城還有哪些好看的地方、哪些好店鋪、賣的什麼稀罕東西、有什麼好吃的點心等等,甚至京城有名的酥糖、烤鴨、醬肘子甚至臭豆腐、醬菜、冰糖葫蘆等等,都一樣一樣地數叨給她聽。
當大表哥問如茵還想逛哪裡?說隻要妹妹說出來,就是龍潭虎穴,他都可以陪妹妹逛上一趟。
如茵忽然心下一動,沉吟了好一會兒才說:"記哥哥,還真有那麼一個龍潭虎穴的地方,妹妹一直都想去看看的!隻不知,表哥敢不敢帶我去走一趟?&quo
如松卻有些擔心他們兩個了。
他清楚地記得督辦大人平時對軍官和士兵們的訓話,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軍人必須記住兩個字:服從!平素,他老人家最反對的就是士兵之間拉幫結社!如今,見兩人這般熱心政治,隻怕他們會犯了大人的忌,于是時不時地提醒二人一番。
逸之道:"如松!怎麼到了新軍,你反倒磨滅了少年時代的滿腔熱血了?" 如松道:"正是到了軍中,我才明白,若想好好地活這個世上,是不能太有個性的!而做為一介軍人,更不允許你太有個性!因為,軍人的天職就是服從啊!" 逸之反駁道:"那也要看服從什麼!" 如松道:"不存在服從什麼的問題。
軍人,本身就是長官所操縱的一門火炮、所駕駛的一艘艦船。
" 逸之道:"可是,我們并不是火炮,也不是艦船。
我們是人,是一群有血有肉、有愛有恨的人!如果長官命令你把炮口指向一群孩子和老人,你敢說你還會毫不猶豫地執行這項命令麼?" "逸之,我不和你辯論這個。
做為軍人,我做的一切隻是為了服從,是為了大局。
所以,我執行命令時,不該承當和考慮良心和道德這些附加的責任和猶豫。
" "如松,聖人還有-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之說呢!古來亦有-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呢!何來絕對服從之理?就算做了軍人,也不能連我們的頭腦都一并交給長官啊!" 如松搖頭道:"逸之,你得冷靜一下,你沒發覺你的血也太熱了點麼?我是為你擔心啊。
" 這年初夏,督辦大人派逸之到京城南海會館送一封信,逸之得以結識了仰慕已久的康、梁兩位先生。
康先生見逸之不僅對變法熱情支持,而且在軍制練兵方面,頗能提出一些很獨到的見解。
因他們幾個讀書人,在軍事上純是門外漢,故而有心和逸之進一步深交。
及至後來,見逸之不僅人品忠厚,且也滿腔熱血時,便開始以知己相待了。
凡起草變法上書遇有改革軍制的疑義時,總要派人尋了來商讨咨議一番。
逸之從康先生那裡獲悉——原來,袁大人是維新派強學會最早的成員之一。
甲午敗辱時,朝野上下圖強思變之心一緻甚切。
他聯合朝中文武大臣文廷式、太原總兵聶士成、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直隸總督王文韶、恩師李鴻章等發動捐款,支助維新派辦報和活動所用。
康先生說,早在公車上書時,袁大人就曾不避嫌疑、自告奮勇地代他遞達朝廷的一份萬言書。
雖說"上書"當時未能遞達皇上手中,可因朝中官員大多數都傳看了這份上書,畢竟還是起到了不小的影響。
當逸之得知這些内情後,對大人更是打心底裡崇敬了! 如茵自到了京城,每日裡除了陪姑姥娘、妗子說說家常話、逛逛園子、跟妗子學學針線之外,還跟姨媽們學會了織毛衣。
衆人隻見她每天又說又笑、沒心沒肺的樣子,誰知,她的心内卻是藏了一腔無可傾訴的苦情和焦慮呵! 她無法預知未來會怎樣。
她不知道,憑着自己一個人,末了能否抗得住吳、劉兩家的相逼?到時候,舅舅、舅媽、姑姥娘和大表哥,若都不敢強留自己、不敢為自己做主時,自己果真就隻剩下削發為尼和拚上一死這兩條路子了麼? 可是,若人生隻剩下這兩種選擇,她是多麼的不情願啊!她是多麼渴望活着,渴望熱熱烈烈地、幸幸福福地活着呵! 陽春四月,後園子裡的海棠花正開得嫣紅一片。
據說,這一大片的海棠林,是道光年間一位在此出家的王妃親手栽下的。
百年風雨過去,漸漸地,法華寺的這處院落和園子,便開始有了海棠院這個美麗動人的名字。
風和日麗的日子,她攙着妗子、帶着丫頭,來到園中或是曬太陽、或是折花;或是讓妗子坐在太陽下,聽她彈琴、說話。
她還會講好多的故事給妗子聽,妗子聽得都癡迷了!而所有的故事,幾乎都帶有一些愛情悲劇的意味,妗子每每都會被這些凄美的故事感動得淚流不已…… 海棠花盛開的日子,海棠院成了如茵每日留戀最多的地方了。
黃昏,午後,月下,清晨……一天要過來好幾番。
有時,一夜春風春雨之後,清晨醒來,從卷起的簾帷和窗口吹來了新雨之後濕泥的氣息,第一樣惦記的就是:後園的海棠林,是否已成"綠肥紅瘦?" 于是,匆匆起來,顧不得梳洗,第一樣事便是踩着泥屐,叭吱叭吱地從庭院一直跑向後園,去探問海棠是否依舊?若是見地上徑前的落紅稀稀零零時,心内便長長地松了一口氣。
若是見風雨吹落滿地殘紅時,便會站在那裡,禁不住淚水潸然,長長地悲悼一番…… 如茵自己也說不清楚:為何自小就不知愁為何物且素以琴心劍膽自居的自己,這些日子來,怎麼竟成了"才下眉頭、又上心頭",成了"為賦新詞強說愁",成了"尋尋覓覓凄凄慘慘戚戚"的一個人兒來? 海棠的紅,是胭脂和鳳仙花一般的紅。
它不似石榴那俗氣的火紅,也不像玫瑰那張揚的鮮豔。
海棠的紅,是那種幽姿逸韻、瑩瑩欲滴、令人心動的紅。
一朵一朵地,被淡綠的花萼托着、捧着,花心沾着些金粉似的黃蕊。
婀娜地、嬌柔地舒展着五瓣的花朵,一簇一簇地躲在濃綠油碧當中,嬌羞怯懦地兀自開放,也兀自凋零着,散着一些似有若無的、自然的清馨。
這處園子很少有人光顧。
有時,如茵也會攜上丫頭,抱着七弦琴,坐在花間的一處小亭子裡,兀自撥彈一曲。
雖說天到春盡紅顔褪,可海棠更與别個花兒不同的是:它直開到敗謝時分、直到零丁成泥那時,也仍舊不會褪卻掉半點的紅色。
這時節,滿樹滿樹的海棠花,隻要有稍微有些微風吹來,便會把許多的花瓣紛紛拂揚到草地上,拂揚到琴闆和衣襟裡。
一時間,仿如被人打碎的胭脂盒,到處都撒落着這一片一片秾秾的散紅。
把這凋零的花瓣拾在掌心,放在太陽下細細打量,便會閃爍起迷人的光豔,直仿如被人剪碎的一把把紅绫子般,輕薄而透明,溫潤而無奈。
于是,如茵的琴聲裡更有了一縷深深的歎息,有了深深的憂傷和無奈。
一次,大表哥偶爾散步闖進園子,忽聽到表妹竟然彈出這般憂傷的琴韻時,不覺吃了一驚!他不動聲色地站在遠處的樹蔭下,聽了一陣琴後,便帶笑步上亭子:"茵妹子,這可真是奇怪得很!誰能料到,妹妹這般野小子似的一個人,竟也能彈出這等的傷愁之音?莫非,妹子也會有什麼難遣的憂思麼?" 如茵聽了這話,一下子紅了臉!仿佛自己深藏心底的私情被人窺破一般,憋在那兒,竟半晌答不出一言來! 大表哥原是無意的一句谑笑,卻見她竟認真地紅了臉時,心下便有些詫異起來。
倒也不說透,隻是對她說:"妹妹既進了京,天天悶到家裡做什麼?京城好玩的地方多呢!想到哪裡就到哪裡去看看麼!哥哥願意随時奉陪!" 其實,進京的這些日子,大表哥和大表嫂二人,陪着如茵和妗子,倒也把個王府井、天橋、八達嶺、大栅欄和戲園子等京城各處熱鬧和好看的地方,轉悠了有一小半之多。
這時,大表哥又向她一一說起京城還有哪些好看的地方、哪些好店鋪、賣的什麼稀罕東西、有什麼好吃的點心等等,甚至京城有名的酥糖、烤鴨、醬肘子甚至臭豆腐、醬菜、冰糖葫蘆等等,都一樣一樣地數叨給她聽。
當大表哥問如茵還想逛哪裡?說隻要妹妹說出來,就是龍潭虎穴,他都可以陪妹妹逛上一趟。
如茵忽然心下一動,沉吟了好一會兒才說:"記哥哥,還真有那麼一個龍潭虎穴的地方,妹妹一直都想去看看的!隻不知,表哥敢不敢帶我去走一趟?&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