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關燈
小
中
大
呢!"
"大哥請講。
" "表兄,這次我們兄弟三人進京的初衷,原是要應貢生選考和貢士朝考的。
可是,在路上,臨時改定了主意。
" 大表哥望着如松道:"哦?什麼主意?" "表兄,兄弟們這一路之上,但見盜匪猖獗,哀鴻遍野。
又時聞夷狄外洋,恃強相欺。
眼見我大清帝國權喪國辱,四鄰窺伺。
堂堂丈夫,熱血男兒,報國之心益烈益堅,因此決意投筆從戎!聽堂妹言說,舅舅剛被朝廷授命新軍督練,現正在天津小站招蓦兵勇、操練新軍。
我們聞聽後興奮難抑,決定不再去應試什麼貢生、貢士了。
若能近水樓台,到得舅舅麾下做一名新制軍士,全了報效國家的一片心志,豈非人生之大快?" 大表哥不住地點頭誇道:"嗯!好!好!大哥此言甚是鼓舞人心!果然言志不俗!不過,衆位哥哥已是有了功名的生員,榮華富貴亦屬唾手可得之事!貢選之事,若京中無人舉薦的話,我也可以為衆位兄弟周旋一番!助衆位得遂心志!" 逸之接道:"表兄,弟等千裡迢迢而來,若說沒有功名之心,也系不實之辭。
可是,目睹國破疆裂,熱血男兒、堂堂丈夫,豈能無動于衷?弟等立定要報效家國的雄心了!從軍行武,更是弟等一生可遇不可求之良機,萬望表兄竭力引薦,以遂弟等從戎報國之志!" 大表哥望了望逸之,點頭道:"若衆位哥哥果然有意從軍,彼此都是自家人,我也不妨直言罷——從軍為伍,非同小可!不僅常年累月地抛家棄小、颠沛流離;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将來更有兩軍對壘、流血打仗的日子。
生死傷殘,注定是家常便飯的。
再有,衆位哥哥若是去年來京的話,也不大難辦。
如今恐怕也遲了一些。
據我所知,這會兒新軍各樣操練功課,兵士們皆已練習一年有餘。
諸位哥哥就算能夠到得營中,恐怕也要從普通兵士、從第一步做起,更要比别人吃大苦方能趕得上。
且操練行軍,兵法兵技,從無冬寒夏暑之說。
"另外,新軍軍律也極其嚴厲,除了事事處處皆有令律約束之外,另還定有十八條斬罪。
一般體虛志弱之人,雖有高薪厚祿,末了仍有撐不住的後悔之人。
雖說諸位出身少林功夫之鄉,有武功的底子在那裡撐着,可到底還是讀書人啊!若是當了兵,以後訓練、演兵的大苦頭,隻怕衆位哥哥不一定能受得了。
那時,軍令如山,再想退身就非易事了!我看這樣吧,衆位哥哥一路辛苦,不如先歇息了,你們也再慎重合計一番,明天我帶着哥哥們先逛逛京城各處。
過幾天再做定奪如何?" 三人相視一眼,逸之拱拳道:"表兄果然肝膽相照之人!弟等雖非表兄大江大海,卻也知擇明主而事,乃人生前程之大幸!貢選并朝考之事,弟等決意不再為之。
大丈夫一言九鼎,還請表兄無論如何代為禀告大人,使弟等得處囊中脫穎而出!亦可讓弟等在軍中待察三四個月時日,若弟等确非可造之材,任憑大人開銷!" 大表兄望了望逸之,察其情貌,度其心志,果然更在二劉之上!他清楚,其實,父親眼下正有心廣納文韬武略之才,充實新軍中堅。
這樣幾位文經武緯之士,又系鄉裡親戚之誼,真若立志到父親的軍營做事,還是很有用武之地的。
于是便點頭沉吟道:"既然三位決意如此,那好吧。
明天一早我就動身到小站營中一趟,先禀報大爺*知道此事,回來再告知三位結果如何?" 三人同時站立起來,恭恭敬敬地揖了一恭:"多謝兄台提挈!" 小站。
新建陸軍閱兵場。
新軍督辦袁大人,此時身闆挺得像棵樹,直直地站立在閱兵台正中央。
每天,站在這高高的閱兵台上,望着四處校場上的士兵上操、匍匐、射擊、演習……實在是他最大的享受了! 他的神情肅穆而威嚴,黑呢戎裝一絲不苟。
遠遠近近的校場上,不時傳來一陣陣震天價響的号令和動地如鼓的腳步。
遠處,隐隐有雷聲滾過。
他舉起望遠鏡,極目之處,隻見一片塵煙直上雲霄。
那震得腳下閱兵台不停抖動的,并非是天上的雷聲,而是從遠處的馬場和炮台傳來的群馬的奔騰、火炮的爆響。
他放下望遠鏡,微微眯着眼。
一眼望不到邊的田野,是舊日淮軍留下的大片屯田。
這個季節,麥子正在拔節,稭稈兒的青氣随風飄來,清新而熟悉。
油菜花兒開得金黃燦爛,被天上的日頭耀着,亮得令人不敢睜眼直看。
大片的早稻搖搖曳曳着。
校場四圍,新發的楊樹葉子油油亮亮、密密叢叢地,在枝頭随風搖響。
這成片成行的樹叢,把這支七千多人馬的九個營隊、四所軍武學堂和營區、校場逐一分隔開來。
營隊的各色旌旗,在練兵督辦公署前後左右的野風中,在各營隊和校場上獵獵地飄揚着。
春日的陽光,明麗地灑在各個練兵場上,照在那些着了黑色洋式軍服、隊列整肅、扛着洋槍、朝氣勃勃的年輕士兵們身上。
也照在從德國請來的那些藍眼睛、大鼻子的洋教官身上。
七千人馬,靜時,聽不到一絲的喘息和咳嗽;動時,能夠天地撼搖,雲水激蕩…… 挺立在閱兵台上的袁大人,憶起了十幾年前的事情:當年,他也曾像許多讀書人一樣,原想憑藉着科舉正途,正經取仕,實現人生抱負的。
然而,幾科鄉試,連連失利。
或是無故遭殃,或是考官無眼……當年,那次秋闱的鄉試再次失利時,他這個陳州府項城縣名冠第一的秀才,再也無法控制自己的男兒憤怒,一把火燒掉了自己舊日的全部詩詞文章。
火焰的力量,托舉着羽毛似的紙灰,在半空弋弋輕揚。
伴着他的幾掬熱淚、一觚濁酒,燒掉了滿腔憤怨,倒也抛卻了身心的重負…… 灰燼揚起了半頁殘稿,飄落在他面前。
他展開那半頁殘紙,上面是自己十四歲時寫的一首詩: 眼前龍虎鬥不了,殺氣直上幹雲霄。
我欲向天張巨口,一口吞盡胡天驕。
他撫着殘片,對空長歎:大丈夫當效命疆場,安内攘外!安能久困于筆硯之間,自誤光陰? 從那天起,他決心棄文從武,毅然投身于軍營,開始了馳騁沙場的生涯。
最早是在盟叔吳長慶的營中效力,後随大軍出征入朝。
十幾年來,練兵打仗,平定變亂,效命疆場,屢建奇功。
自己的将兵天賦終得脫穎而出…… 朝廷先是任命他為駐朝總理交涉大臣,賞加從三品文職銜…… 然而,朝鮮事變、甲午敗辱,給了國人兜頭一盆冷水!這盆冷水,也使得在軍中效命的他頓生驚悟——自清軍入關,八旗漸生萎蘼,綠營亦已頹廢。
湘淮二軍暮氣橫生,在與洋夷、倭寇的作戰中,皆是不堪一擊! 在洋夷窺伺、強鄰四逼之時下,泱泱大清,幾無可用之兵!甲午一戰,除個别将領奮力拚殺卻最終也難逃全軍覆沒的命運之外,大多的中國軍隊竟呈不堪一擊、兵敗山倒之勢。
據說,甲午戰中,有一位貪生怕死的将領,面對倭軍逼臨之際,竟然帶兵狂奔出逃五百裡不止…… 恥辱!莫大的恥辱啊!小小倭寇,敢欺我堂堂中國無武人! 甲午敗辱之後,他在京師租了一處小房,在門楣上挂上書有"嵩雲草堂"的小匾。
召集了一幫子同仁志士,日夜發憤,研讀中外兵書,分析甲辱之敗因果,翻譯了十二卷兵書…… 泱泱中國,堂堂男兒,将門之後,大清朝的一員武将,豈能容忍小小倭夷如此猖獗?他咬牙發誓:一定要操練一支充滿朝氣的中國新軍!要效法祖師曾國藩和恩師李鴻章,實現自己報國揚名、殺賊禦敵、光宗耀祖的雄圖大志…… 他終于被朝廷委任為小站新軍練兵督辦,全權負責操練新軍。
而這支眼下僅有幾千人馬的新軍,便是他發誓要雪洗甲午敗辱,實現自己治國平天下的雄圖大志,從将兵走向将将的第一步! 四周,樹叢的枝葉開始躁動不安了—— 大風揚起,攜着帶有鹹腥味道的海風,也卷來了炮台和射擊場那帶有硫磺味兒的氣息。
一個武将,一個天生的軍人,滿天之下所有的花草香氣,也抵不過這炮藥的芳香誘人…… 他站在高高的閱兵台上,從日出到日落,從黃昏到暗夜…… 大風揚起的塵煙,滾滾揚揚一如邊陲的烽火狼煙,朝他撲面襲來…… *大爺——豫東一帶有些地方,兒女們有稱父親為"大爺"的。
" "表兄,這次我們兄弟三人進京的初衷,原是要應貢生選考和貢士朝考的。
可是,在路上,臨時改定了主意。
" 大表哥望着如松道:"哦?什麼主意?" "表兄,兄弟們這一路之上,但見盜匪猖獗,哀鴻遍野。
又時聞夷狄外洋,恃強相欺。
眼見我大清帝國權喪國辱,四鄰窺伺。
堂堂丈夫,熱血男兒,報國之心益烈益堅,因此決意投筆從戎!聽堂妹言說,舅舅剛被朝廷授命新軍督練,現正在天津小站招蓦兵勇、操練新軍。
我們聞聽後興奮難抑,決定不再去應試什麼貢生、貢士了。
若能近水樓台,到得舅舅麾下做一名新制軍士,全了報效國家的一片心志,豈非人生之大快?" 大表哥不住地點頭誇道:"嗯!好!好!大哥此言甚是鼓舞人心!果然言志不俗!不過,衆位哥哥已是有了功名的生員,榮華富貴亦屬唾手可得之事!貢選之事,若京中無人舉薦的話,我也可以為衆位兄弟周旋一番!助衆位得遂心志!" 逸之接道:"表兄,弟等千裡迢迢而來,若說沒有功名之心,也系不實之辭。
可是,目睹國破疆裂,熱血男兒、堂堂丈夫,豈能無動于衷?弟等立定要報效家國的雄心了!從軍行武,更是弟等一生可遇不可求之良機,萬望表兄竭力引薦,以遂弟等從戎報國之志!" 大表哥望了望逸之,點頭道:"若衆位哥哥果然有意從軍,彼此都是自家人,我也不妨直言罷——從軍為伍,非同小可!不僅常年累月地抛家棄小、颠沛流離;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将來更有兩軍對壘、流血打仗的日子。
生死傷殘,注定是家常便飯的。
再有,衆位哥哥若是去年來京的話,也不大難辦。
如今恐怕也遲了一些。
據我所知,這會兒新軍各樣操練功課,兵士們皆已練習一年有餘。
諸位哥哥就算能夠到得營中,恐怕也要從普通兵士、從第一步做起,更要比别人吃大苦方能趕得上。
且操練行軍,兵法兵技,從無冬寒夏暑之說。
"另外,新軍軍律也極其嚴厲,除了事事處處皆有令律約束之外,另還定有十八條斬罪。
一般體虛志弱之人,雖有高薪厚祿,末了仍有撐不住的後悔之人。
雖說諸位出身少林功夫之鄉,有武功的底子在那裡撐着,可到底還是讀書人啊!若是當了兵,以後訓練、演兵的大苦頭,隻怕衆位哥哥不一定能受得了。
那時,軍令如山,再想退身就非易事了!我看這樣吧,衆位哥哥一路辛苦,不如先歇息了,你們也再慎重合計一番,明天我帶着哥哥們先逛逛京城各處。
過幾天再做定奪如何?" 三人相視一眼,逸之拱拳道:"表兄果然肝膽相照之人!弟等雖非表兄大江大海,卻也知擇明主而事,乃人生前程之大幸!貢選并朝考之事,弟等決意不再為之。
大丈夫一言九鼎,還請表兄無論如何代為禀告大人,使弟等得處囊中脫穎而出!亦可讓弟等在軍中待察三四個月時日,若弟等确非可造之材,任憑大人開銷!" 大表兄望了望逸之,察其情貌,度其心志,果然更在二劉之上!他清楚,其實,父親眼下正有心廣納文韬武略之才,充實新軍中堅。
這樣幾位文經武緯之士,又系鄉裡親戚之誼,真若立志到父親的軍營做事,還是很有用武之地的。
于是便點頭沉吟道:"既然三位決意如此,那好吧。
明天一早我就動身到小站營中一趟,先禀報大爺*知道此事,回來再告知三位結果如何?" 三人同時站立起來,恭恭敬敬地揖了一恭:"多謝兄台提挈!" 小站。
新建陸軍閱兵場。
新軍督辦袁大人,此時身闆挺得像棵樹,直直地站立在閱兵台正中央。
每天,站在這高高的閱兵台上,望着四處校場上的士兵上操、匍匐、射擊、演習……實在是他最大的享受了! 他的神情肅穆而威嚴,黑呢戎裝一絲不苟。
遠遠近近的校場上,不時傳來一陣陣震天價響的号令和動地如鼓的腳步。
遠處,隐隐有雷聲滾過。
他舉起望遠鏡,極目之處,隻見一片塵煙直上雲霄。
那震得腳下閱兵台不停抖動的,并非是天上的雷聲,而是從遠處的馬場和炮台傳來的群馬的奔騰、火炮的爆響。
他放下望遠鏡,微微眯着眼。
一眼望不到邊的田野,是舊日淮軍留下的大片屯田。
這個季節,麥子正在拔節,稭稈兒的青氣随風飄來,清新而熟悉。
油菜花兒開得金黃燦爛,被天上的日頭耀着,亮得令人不敢睜眼直看。
大片的早稻搖搖曳曳着。
校場四圍,新發的楊樹葉子油油亮亮、密密叢叢地,在枝頭随風搖響。
這成片成行的樹叢,把這支七千多人馬的九個營隊、四所軍武學堂和營區、校場逐一分隔開來。
營隊的各色旌旗,在練兵督辦公署前後左右的野風中,在各營隊和校場上獵獵地飄揚着。
春日的陽光,明麗地灑在各個練兵場上,照在那些着了黑色洋式軍服、隊列整肅、扛着洋槍、朝氣勃勃的年輕士兵們身上。
也照在從德國請來的那些藍眼睛、大鼻子的洋教官身上。
七千人馬,靜時,聽不到一絲的喘息和咳嗽;動時,能夠天地撼搖,雲水激蕩…… 挺立在閱兵台上的袁大人,憶起了十幾年前的事情:當年,他也曾像許多讀書人一樣,原想憑藉着科舉正途,正經取仕,實現人生抱負的。
然而,幾科鄉試,連連失利。
或是無故遭殃,或是考官無眼……當年,那次秋闱的鄉試再次失利時,他這個陳州府項城縣名冠第一的秀才,再也無法控制自己的男兒憤怒,一把火燒掉了自己舊日的全部詩詞文章。
火焰的力量,托舉着羽毛似的紙灰,在半空弋弋輕揚。
伴着他的幾掬熱淚、一觚濁酒,燒掉了滿腔憤怨,倒也抛卻了身心的重負…… 灰燼揚起了半頁殘稿,飄落在他面前。
他展開那半頁殘紙,上面是自己十四歲時寫的一首詩: 眼前龍虎鬥不了,殺氣直上幹雲霄。
我欲向天張巨口,一口吞盡胡天驕。
他撫着殘片,對空長歎:大丈夫當效命疆場,安内攘外!安能久困于筆硯之間,自誤光陰? 從那天起,他決心棄文從武,毅然投身于軍營,開始了馳騁沙場的生涯。
最早是在盟叔吳長慶的營中效力,後随大軍出征入朝。
十幾年來,練兵打仗,平定變亂,效命疆場,屢建奇功。
自己的将兵天賦終得脫穎而出…… 朝廷先是任命他為駐朝總理交涉大臣,賞加從三品文職銜…… 然而,朝鮮事變、甲午敗辱,給了國人兜頭一盆冷水!這盆冷水,也使得在軍中效命的他頓生驚悟——自清軍入關,八旗漸生萎蘼,綠營亦已頹廢。
湘淮二軍暮氣橫生,在與洋夷、倭寇的作戰中,皆是不堪一擊! 在洋夷窺伺、強鄰四逼之時下,泱泱大清,幾無可用之兵!甲午一戰,除個别将領奮力拚殺卻最終也難逃全軍覆沒的命運之外,大多的中國軍隊竟呈不堪一擊、兵敗山倒之勢。
據說,甲午戰中,有一位貪生怕死的将領,面對倭軍逼臨之際,竟然帶兵狂奔出逃五百裡不止…… 恥辱!莫大的恥辱啊!小小倭寇,敢欺我堂堂中國無武人! 甲午敗辱之後,他在京師租了一處小房,在門楣上挂上書有"嵩雲草堂"的小匾。
召集了一幫子同仁志士,日夜發憤,研讀中外兵書,分析甲辱之敗因果,翻譯了十二卷兵書…… 泱泱中國,堂堂男兒,将門之後,大清朝的一員武将,豈能容忍小小倭夷如此猖獗?他咬牙發誓:一定要操練一支充滿朝氣的中國新軍!要效法祖師曾國藩和恩師李鴻章,實現自己報國揚名、殺賊禦敵、光宗耀祖的雄圖大志…… 他終于被朝廷委任為小站新軍練兵督辦,全權負責操練新軍。
而這支眼下僅有幾千人馬的新軍,便是他發誓要雪洗甲午敗辱,實現自己治國平天下的雄圖大志,從将兵走向将将的第一步! 四周,樹叢的枝葉開始躁動不安了—— 大風揚起,攜着帶有鹹腥味道的海風,也卷來了炮台和射擊場那帶有硫磺味兒的氣息。
一個武将,一個天生的軍人,滿天之下所有的花草香氣,也抵不過這炮藥的芳香誘人…… 他站在高高的閱兵台上,從日出到日落,從黃昏到暗夜…… 大風揚起的塵煙,滾滾揚揚一如邊陲的烽火狼煙,朝他撲面襲來…… *大爺——豫東一帶有些地方,兒女們有稱父親為"大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