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關燈
?" 劉舉人想想,夫人的話确也有理。

    而且,這件事的确也沒有什麼可挑剔之處。

    雖說吳子霖隻是秀才功名,以後日子長着呐!自己還不是年近三十才中的舉?斟酌了一番,到底認定:女兒的終身托付于這位穩成的吳公子,無論如何也是靠得住的,遂與夫人拿定了主意。

    如此,竟也不再和女兒商議。

    初九這天,胡知縣到了劉家,得知劉家已經允親,一點兒也不耽擱。

    中午在劉家喝了第一場的謝媒酒,當天下午就乘了官車,歡天喜地趕到吳家來報喜! 及至後來,兩家又是換貼、又是過禮,以至謝媒、訂親等儀式下來,攏共才用了五六天的時間,便全部操辦齊畢了。

     等前庭那裡什麼都木已成舟、和姐妹們一起住在後院的如茵知道事情真相時,早已為時晚矣! 如茵自打在書院見到吳子霖之後,雖覺得吳子霖并非那等纨绔浮滑之輩,可也決非自己的夢中之人!而且,吳家過去來劉家提親時,劉家兩番都不答應。

    這會兒,人家剛一捐了個官兒,劉家立馬爽快地就允了親!這不明擺着讓人當成攀附勢利之流麼? 如此,雖說還沒有出正月,卻又是哭、又是鬧地,竟比往日更惱怒了!後來,也不吃、也不喝。

    結果,又是爹又是娘,又是大伯、二伯和伯母、姑媽的,一大群人輪番過來勸慰,誇說吳家的好處、吳子霖的長處。

    最後,竟弄得如茵連氣惱的力氣都沒了。

     如茵有心不從,因知自己勢單力薄,不能抗得過去。

    待靜下心來,突發奇想,竟然生出了一個自以為十分巧妙的抗對之計來! 爹娘又來勸慰時,如茵抽抽咽咽地,順勢提出了一個條件:既然如此,也隻好這樣了。

    隻是,開春兩位堂兄進京應考時,自己要和他們一起進京逛逛!否則,就不答應吳家的婚事!進京的緣故,一是想趁這會兒還未被人拘謹,出去見見世面、看看京城的姑姥娘和舅舅、舅母;二也可以替兩位哥哥引薦一番,也免得兩位哥哥再白走這一趟。

     這個想法,原先她也曾向爹娘提過的,爹娘當時沒有答應她。

    這時,爹娘見女兒又重提了出來,雖擔心路途遙遠,怕一路之上會有什麼閃失差錯,可後來思忖着:女兒對吳家那門親事不如意。

    在家裡雖說諸事嬌慣,可到了婆家,卻不知怎樣受拘束呢!趁勢再放她出門散散心也好!而且,既有她兩位堂兄跟着,有幾個家人護送,又是去辦正經事,同時,也可探望一番京城的姑姥娘和妗子,理由倒也很說得過去。

     兩口子商量了一番,便來到上房和如茵的伯父、伯母商議此事。

    如茵的伯伯、伯母那裡,原想着京城雖有一門親戚,畢竟隻是三弟媳的一位娘家表哥,而且又是人托人、臉托臉的事,人家願不願幫這個忙,心裡根本就沒有底兒。

    如今突然聽說侄女願意陪着兩位哥哥一起進京,親自引領,求她舅舅幫忙提攜自家兒子,豈有不允之理? 最後,一家人坐在那裡,反反複複地交待兩位當哥的:如今,你妹妹已不比往日,是人家未過門的媳婦了。

    所以,出門在外,處處都要穩妥小心,莫鬧出什麼亂子才是!另外,此事最好悄悄的動身,切不要弄得張張揚揚地! 諸事商定好之後,衆人少不得開始準備兄妹三人進京的盤纏、禮儀和行李起來。

     誰知,這時吳家竟又托人來到劉家,提出想要早早辦理親事的話。

    又說最好能趕在今年端午節辦。

     劉家這裡正在準備如茵和兩位哥哥一起進京的事,哪裡肯允?回話說:"女兒還小,她娘一時舍不得她,等過了年再辦罷。

    " 吳家不死心,再次托人來,說吳家老太太等着抱孫子呢!所以,最遲趕在今年中秋節迎娶新人! 劉家幾位老爺和太太們在一起算了算日子,他們兄妹進京一趟,就算各處都看看逛逛,再加上來來回回的路途,雖說趕到秋裡辦事稍稍緊了些,可趕在年下日子倒也從容。

    于是給吳家回了話:中秋節正趕上她爺爺去世的周年,就定下臘月二十八的好兒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