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關燈
止大方穩重,為人不卑不亢。

    加上又是秀才功名,京城裡又有人提攜,雖說眼下隻是個七品官職,以本官看,後生可畏,前程未可限量呵!劉大人以為,這吳家二爺的人品風格、家世門第如何?" 劉舉人沉吟了一會兒:吳家這已經是第三次托人保媒了。

    如今,剛剛放了實缺,竟又托到胡知縣這裡來再次求親。

    看來,吳家也确是一片誠心呵!心下思量,雖覺得吳家托胡知縣說媒,未免有些勢力之恃,可畢竟心切意笃啊!一邊這樣想着,一邊又端起茶盅啜了一口,擡頭對胡知縣道:"胡大人如此厚愛小女,實令下官感動之至!若說吳家二爺那裡,據你我今日共同親眼目曆,舉止為人果如大人所言。

    真人面前不說假話,其實,過去吳家也曾兩次托人提過此事。

    皆因小女那裡不肯吐口,故而才兩番擱下了。

    今日,雖是你我親眼所見,胡大人面前我也不妨直說——我本人是決無挑剔之處的;更兼人家眼下又是有了功名官階的,今日重議親事,可說是劉家的高攀了。

    隻是,不瞞大人,因劉某早年膝下無子,隻有這麼一個小女。

    所以,自小便格外溺愛了一些,故而平素頗有些倔傲脾性。

    吳家乃書香世家,阖府儒雅清華,隻怕小女性情頑愚,舉止粗憨,加之又不谙女紅,會令吳家失望的。

    因而,此事還煩請大人再向吳家說明實情才是。

    再有,下官還得與内人和兩位兄長再作商量權衡之後,才能回複胡大人的話。

    " 胡知縣點頭道:"吳家如此執著,總因思慕小姐懿範之故。

    故而,再不會計較女工針線之事。

    至于婚姻大事,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為正理。

    加之,你又是親見過的人,總不會有差錯的。

    " 說起胡知縣應允做這個紅媒,還是年前臘月間。

    頗知規矩的胡老爺,當得知吳子霖被朝廷放了個七官實職後,攜了自己的七品儀仗,全副蟒袍頂戴地從山城一路趕到吳家坪前來祝賀。

    在酒桌上,吳家大爺乘機向胡知縣提出,想拜托縣太爺到劉家求親之事。

    胡知縣把吳、劉兩家放在一起,權衡了一番,覺得自己去做這個媒,勝算的把握還是有的,便一口應承了下來。

     因胡知縣原在吳家面前打下保票的,故而提出此事時,見劉大人神色還有些猶豫,便道:"劉大人,我這個人素來喜歡熱鬧,所以十二分樂意能玉成你們兩家的親事。

    還有,因吳家二爺正月二十就要到任的,看意思,吳家似乎還等着下官的回話。

    劉大人哪天能給下官個準信,能否這會兒就定下來?" 見胡知縣話說到這個份兒上,劉舉人也不便再推辭,沉思了一會兒答道:"大後天如何?" 胡知縣滿臉是笑地點頭道:"好!好!大後天是初九,長長久久,倒是個好日子!一言為定!到時候本官親過劉府聽信罷!此事若能促成,本官不僅在山城的老少爺們面前光耀了一回,日後,也有借口向你們兩家讨酒吃啦。

    " 兩人又閑話了一會兒,劉舉人便起身告辭。

     出了縣衙,雖說劉府離嵩陽樓也就幾百步的樣子,胡知縣依舊要派衙門裡的小官轎相送。

    見劉大人執意不用,這才作罷。

     劉舉人出了縣衙大門,一邊走,一邊在心内思量着:子霖那孩子,看上去倒也誠穩可靠。

    夫人這裡大約不會有太大問題的。

    隻是,如何才能說服女兒允下這門親事呢?如今,看那胡老爺,竟是一片格外的熱心,若是沒有什麼充足的理由,硬駁了他的面子,也怕以後會有什麼不便之處。

     待到晚上,劉舉人把白日之事告知了夫人。

    誰知夫人聽了,竟也是十二分地樂意!當劉舉人還顧慮女兒時,夫人反倒正言道:"胡知縣的話有道理,婚姻大事,向來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而且,既然吳家公子的家财門第、舉止品貌,老爺都是親見了的,又有胡老爺做媒成全,老爺還猶豫什麼?總不成,也讓女兒學那戲文裡說的,在劉家過街樓上,高結彩樓,讓她繡球招婿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