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關燈
年前臘月下旬,子霖被署了個本省最南部光州直隸州佐官從七品州判實缺的消息一經傳出,從臘月二十幾一直到眼下,吳家府上從早到晚幾乎沒有斷過客流——上至縣署衙門的官吏,下至山城的士紳大戶,更有吳家的親友故交、鄰裡親朋等接踵而至。

    吳家大門二門,從早到晚地洞開着,車水馬流實在熱鬧! 初三上午,吳家大爺和二爺便分别派人趕到各處,發送初六請吃酒席的貼子。

    初三一大早,山城劉舉人家中,先後接到了吳家送來的兩份描金的大紅貼子。

    吳家大爺着人送到劉家的貼子,邀請劉家三位世叔一同過府賀飲。

    二爺派人送來的貼子,卻是以子霖自己的名義發來的,邀如松和如桦二位好友過府小聚。

     其實,早在年前,如松就聽人傳聞,說吳子霖這小子年前不聲不響地就捐了一個從七品的官,并放了個實缺下來!還有人說,吳家為了二爺的捐納和署缺,至少花有上萬兩的銀子!說年前有人看見,吳家大爺一次就從城裡的慶豐銀号打了六千兩的銀票! 朝裡有人好做官。

    如松心下清楚,若是單單憑着銀子,漫說是五千六千了,就是一萬兩萬,事情也根本不可能辦得這般利索!短短的兩個月裡,不僅辦了捐而且還能放了實缺下來! 如松清知,這次聚會,外表緩穩、内裡甚慧的吳子霖,不會拉下任何一個能夠請得到的同窗。

    同學大家的,倒可乘此機會再聚上一聚、熱鬧一番了。

    而且,昨日同窗,今日已成魚龍之别。

    錦上添花之事,何樂而不為?如此,雖說心内有些酸溜溜的,卻也早早地精心備好了一份賀禮。

    初六這天一大早,便囑咐家人套車,哥兒倆略用了些熱湯,便一路碾着冰雪泥濘地往吳家坪趕。

     吳家坪座落在城東二十多裡的嵩山南麓,是山城數一數二的大鎮子。

    吳家大宅位居鎮子的最西頭,黑漆大門,黃銅獸頭。

    門前磚坪上,有一方百年前建的大青石進士旗杆底座。

     吳家大宅的氣派,在全山城也是數一數二的。

    除了前庭格外寬大、遍種各種花草樹木之外,進了垂花門,裡面還有南北三進、東西兩進的大院子。

    宅院後面另有一座不大的花園子,園子裡還有一處七八級台階的小亭子。

    坐在小亭裡,越過園牆,不僅可俯瞰園外的山野景緻和小河綠樹,更是乘涼看月、下棋品茗的好去處。

     吳家這處大宅,是子霈、子霖那位得中了進士的高祖蓋下的。

    一百多年來,這位高祖一直都是吳家高貴和驕傲的象征。

    他先是入翰林,後來才放了下來,連着升任知州、知府和提督學政等職。

    老輩人傳說,吳家原來也不過就是鎮子裡舍不得吃油的土财主罷了。

    也就是從他老老太爺做官那會兒,才開始發達起來的。

     今日的吳家,熱鬧比前幾天更是不同了——天還未亮,吳家全家的上上下下、老老少少,俱都開始忙和起來。

    到了日頭近午時,前來吃喜慶酒的客人便陸續來到了門上。

     子霖的同窗梁逸之、杜鴻飛、如松、如桦哥倆是最早趕到的一幫子客人。

    其他幾位同窗,被處事細心的子霖專門派了輛帶篷馬車和靠得住的管家,一家一家地去接。

    當下人報說衆同學趕到時,子霖等一齊趕到門前去接。

    這幫子人被迎進大門、來到子霖的院子時,這處小院更是熱鬧了起來!衆人此時皆擠在子霖的書房裡,因是同窗好友,根本就不拘什麼禮數,又是說又是笑地,整座大院,就數子霖這裡笑聲最響、最鬧。

    門廊前的那株紅梅,此時也開得正豔,在冰雪中,靜靜地、一團紅錦似的簇在那裡,很是耀眼,很是增了幾分喜慶的色彩! 另幾撥男客,也有坐在吳子霈書房的,也有坐在客堂的,分别由子霈和子霖的姑父、姐夫們坐陪。

    女眷們當中,有輩份高、年長的,都坐在子霖娘的院子裡。

    年輕的,也有坐大奶奶院裡的,也有坐在後面小花園子裡幾間廂房裡的。

     園子裡的幾間廂房裡,今兒專門升了大火盆子,擺着鋪了棉墊的椅子。

    這裡是子霖的姐姐和姑姑們陪着。

    因今兒這後園子是專為女客和孩子們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