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關燈
小
中
大
吳家二爺吳子霖,外相看上去倒也敦實,其實禀質卻算不得好。
聽學那天,他雖說穿得也不算薄,隻因外面的廊下和窗前都擠滿了聽學的人,好幾扇門窗都敞開着,他正好坐在離窗不遠的地方,吹了整整一天的風。
晚上剛一到家,便鼻塞聲重起來。
接着身上一陣冷、一陣熱地,連飯也吃不下了。
被娘強逼着,勉強喝了一碗發汗的紅糖姜湯。
躺下時,捂了兩三床的被子還直打哆嗦! 這一病,八九天裡還格格蔫蔫地直不起頭來。
吳家上下人等忙得不亦樂乎,隻道二爺這場病因風寒所起。
誰又料到,二爺的這場病,更是因了另外一個緣故呢? 子霖在同窗中,早就聽人說劉舉人膝下有位才貌俱佳的小姐,是劉如松、劉如桦的堂妹。
他們哥兒倆有時的文章,便有人疑惑系其"捉刀"之作。
直到後來,聞聽深為衆人所贊的那篇《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果系其妹所為時,始信脂粉隊裡果有奇女子!因而在自己的親事上,大哥和母親連提了五六家,他單單隻對劉家這門親事頗為在意。
及至這次聽學,親見了那劉家小姐的芳容之後,便覺得:此生此世,自己隻怕難放得下了! 這些天裡,他人躺在病榻上,卻無數次地回想着那天的情形: 在梁大學長的屋裡,自己乍一見到她時,隻當是劉家又一位相貌俊美的公子哥兒罷了。
後來,當梁大學長對杜鴻飛說起,她原是劉家三老爺跟前的公子時,自己當時就起了疑:劉家三老爺膝下的公子,不正是劉家小姐的胞弟或是胞兄麼?這個念頭一閃,機敏的他随即就生出疑惑!他記得大哥說,劉家三老爺早年中舉。
劉如茵是劉舉人的長女,芳齡十七,六年前才又得了個老生的兒子。
故而當時就糊塗了:怎麼劉家三老爺的膝下,又多出了這麼一個公子來?不由就留了心。
誰知,這一留心真是非同小可——根本不用費力,他一眼就識破了面前的這位,哪裡是什麼"公子"呵?根本就是女扮男裝的姑娘,根本正是劉如茵劉小姐本人才是! 那一霎間,吳子霖雖說臉上依舊平平靜靜地,心下卻立時就翻騰了起來,感到從未有過的驚駭和激動!竟敢女扮男裝跑到書院來聽學!這樣的事兒,恐怕也隻有能寫出那般文章的女子才能做得出來啊! 然而,那天下午,他即刻又被另一種情緒深深地困擾了。
怎麼後半晌梁逸之倒成了她的護花使者?難道,梁逸之知悉她的女兒真相?這之中,另有什麼别的隐情麼? 論說,他吳子霖也并非那種沒有見過世面的人。
姿色佳麗的女子,不管是在省城、京城,或是廟會寺院裡,他也不是沒有見過。
不知何故,單單隻對這個劉如茵小姐,仿佛前世注定的一般,竟是一見鐘情、再也難以釋懷了! 也許,這就是佛所說的因緣? 他卻無法預知:此生,自己和這位劉小姐究竟有無緣份?他分明已經預感到:這份因緣,恐怕不會太容易!否則,自己又如何會這般失魂落魄? 那天講學結束時,當他癡癡地站在遠處,眼睜睜看着梁逸之扶她下了台階,又把她交給他的兩位哥哥。
最後,當目睹他們兄妹三人扶鞍躍馬、身影漸漸消失于漫天皆白的雪野的那一瞬間,他的靈魂當即也随了去了! 及至後來,直到家人牽馬過來催他上馬時,他還是恍恍惚惚的,不知道自己是怎麼上的馬?更不知自己是怎麼從書院踏着一路的冰雪、頂着刺骨的北風回到吳家坪的? 當他昏昏沉沉地進了家門倒在床上時,朦胧之中,竟也沒有忘記叫過一位信得過的心腹家人來,囑他明日一早進城一趟,不許驚動别人,也不要露出是自己的意思:隻設法打探清楚——劉家三老爺膝下,不管正出還是庶出,共有幾位公子?劉如楓究竟是誰? 這實在不難打聽! 第二天一大早,這位心腹家人冒雪踏冰地跑到城裡,不到晌午又冒着大雪一路趕了回來。
見屋内一時沒人,伏身對全身燒得昏昏然然的二爺回了話:劉家三老爺沒有妾。
膝下除了劉小姐之外,隻有一個六七歲的小公子。
劉如楓就是這個小公子的名字。
劉舉人根本就沒有一個十七大八的公子! 果然如此! 這幾天,門外的雪雖下得不大,卻星星散散地一直飄個不停。
天空陰重陰重地刮着呼呼的北風。
窗外那些結了冰的樹枝"嗑啦啦、嗑啦啦"地在風中不停地搖響着。
子霖躺在床上,半昏半睡中,聽風掠過房瓦,聽樹枝金屬般的搖響。
連着吃了幾天的苦藥,雖說風寒略微輕了些,然因病在心上,仍舊覺着身子懶懶的,覺着又虛又懶地不想動,也不想吃。
傍晚,大哥吳子霈從外面回來,依例,先到後邊的庭院來問候繼母。
因聽丫頭說太太在二爺房中時,順遊廊徑直來到二弟的屋子。
吳子霈掀開棉簾子進得屋來,見繼母坐在二弟床邊的椅子上,手裡雖拿着一樣活兒計,眼睛卻望着桌上的燭光,一副愁容莫展的樣子。
二弟子霖身子朝裡歪着,身上搭着一床大紅織金的撒花緞被。
屋子當間攏着旺旺的一個大火盆子,火上坐着一個碩大的銅壺,壺蓋和壺嘴向外冒着霧騰騰的熱氣。
一個胖丫頭兀自蹲在火盆子邊,斜勾着頭,用火鉗子輕輕地往火盆裡夾着煤。
子霈垂手先問了娘好,又問二弟今兒見好沒有?然後遵母命在火盆旁的椅子上坐下來。
一邊伸手烤着火,一邊問二弟吃什麼沒有? 繼母歎了一聲:"郎中今兒後晌過來又把了一次脈,說病倒也不關緊了,再吃上幾付藥,興許就好利索了。
隻是格外交待,這場病傷了些元氣,要好生調養才行。
郎中走後,勉強哄着,才喝了小半碗兒面。
" 說了一會兒二弟的病,娘又問,說話就要過年了,放出去的賬收得怎樣了?子霈一一答了。
又說起這兩天就派人到省城去辦年貨,問娘捎些什麼?接着,又說今兒白天在城裡見到了郜老爺,郜老爺又給二弟說了一門親,城裡李秀才的妹子。
今年十九,不僅人生得好,也頗識倆字兒,更有一手的好針線活兒,繡的花啦鳥的,人見人誇。
娘和大哥說話時,其實子霖并未真正睡着——這些天裡,他一直就是在半昏半睡裡沉迷着。
當他隐隐聽見大哥突然說起自己的親事時,因正好觸了心病,立時便警醒了。
卻也不動身子,依舊歪在那裡,傾聽大哥和娘說些什麼?
聽學那天,他雖說穿得也不算薄,隻因外面的廊下和窗前都擠滿了聽學的人,好幾扇門窗都敞開着,他正好坐在離窗不遠的地方,吹了整整一天的風。
晚上剛一到家,便鼻塞聲重起來。
接着身上一陣冷、一陣熱地,連飯也吃不下了。
被娘強逼着,勉強喝了一碗發汗的紅糖姜湯。
躺下時,捂了兩三床的被子還直打哆嗦! 這一病,八九天裡還格格蔫蔫地直不起頭來。
吳家上下人等忙得不亦樂乎,隻道二爺這場病因風寒所起。
誰又料到,二爺的這場病,更是因了另外一個緣故呢? 子霖在同窗中,早就聽人說劉舉人膝下有位才貌俱佳的小姐,是劉如松、劉如桦的堂妹。
他們哥兒倆有時的文章,便有人疑惑系其"捉刀"之作。
直到後來,聞聽深為衆人所贊的那篇《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果系其妹所為時,始信脂粉隊裡果有奇女子!因而在自己的親事上,大哥和母親連提了五六家,他單單隻對劉家這門親事頗為在意。
及至這次聽學,親見了那劉家小姐的芳容之後,便覺得:此生此世,自己隻怕難放得下了! 這些天裡,他人躺在病榻上,卻無數次地回想着那天的情形: 在梁大學長的屋裡,自己乍一見到她時,隻當是劉家又一位相貌俊美的公子哥兒罷了。
後來,當梁大學長對杜鴻飛說起,她原是劉家三老爺跟前的公子時,自己當時就起了疑:劉家三老爺膝下的公子,不正是劉家小姐的胞弟或是胞兄麼?這個念頭一閃,機敏的他随即就生出疑惑!他記得大哥說,劉家三老爺早年中舉。
劉如茵是劉舉人的長女,芳齡十七,六年前才又得了個老生的兒子。
故而當時就糊塗了:怎麼劉家三老爺的膝下,又多出了這麼一個公子來?不由就留了心。
誰知,這一留心真是非同小可——根本不用費力,他一眼就識破了面前的這位,哪裡是什麼"公子"呵?根本就是女扮男裝的姑娘,根本正是劉如茵劉小姐本人才是! 那一霎間,吳子霖雖說臉上依舊平平靜靜地,心下卻立時就翻騰了起來,感到從未有過的驚駭和激動!竟敢女扮男裝跑到書院來聽學!這樣的事兒,恐怕也隻有能寫出那般文章的女子才能做得出來啊! 然而,那天下午,他即刻又被另一種情緒深深地困擾了。
怎麼後半晌梁逸之倒成了她的護花使者?難道,梁逸之知悉她的女兒真相?這之中,另有什麼别的隐情麼? 論說,他吳子霖也并非那種沒有見過世面的人。
姿色佳麗的女子,不管是在省城、京城,或是廟會寺院裡,他也不是沒有見過。
不知何故,單單隻對這個劉如茵小姐,仿佛前世注定的一般,竟是一見鐘情、再也難以釋懷了! 也許,這就是佛所說的因緣? 他卻無法預知:此生,自己和這位劉小姐究竟有無緣份?他分明已經預感到:這份因緣,恐怕不會太容易!否則,自己又如何會這般失魂落魄? 那天講學結束時,當他癡癡地站在遠處,眼睜睜看着梁逸之扶她下了台階,又把她交給他的兩位哥哥。
最後,當目睹他們兄妹三人扶鞍躍馬、身影漸漸消失于漫天皆白的雪野的那一瞬間,他的靈魂當即也随了去了! 及至後來,直到家人牽馬過來催他上馬時,他還是恍恍惚惚的,不知道自己是怎麼上的馬?更不知自己是怎麼從書院踏着一路的冰雪、頂着刺骨的北風回到吳家坪的? 當他昏昏沉沉地進了家門倒在床上時,朦胧之中,竟也沒有忘記叫過一位信得過的心腹家人來,囑他明日一早進城一趟,不許驚動别人,也不要露出是自己的意思:隻設法打探清楚——劉家三老爺膝下,不管正出還是庶出,共有幾位公子?劉如楓究竟是誰? 這實在不難打聽! 第二天一大早,這位心腹家人冒雪踏冰地跑到城裡,不到晌午又冒着大雪一路趕了回來。
見屋内一時沒人,伏身對全身燒得昏昏然然的二爺回了話:劉家三老爺沒有妾。
膝下除了劉小姐之外,隻有一個六七歲的小公子。
劉如楓就是這個小公子的名字。
劉舉人根本就沒有一個十七大八的公子! 果然如此! 這幾天,門外的雪雖下得不大,卻星星散散地一直飄個不停。
天空陰重陰重地刮着呼呼的北風。
窗外那些結了冰的樹枝"嗑啦啦、嗑啦啦"地在風中不停地搖響着。
子霖躺在床上,半昏半睡中,聽風掠過房瓦,聽樹枝金屬般的搖響。
連着吃了幾天的苦藥,雖說風寒略微輕了些,然因病在心上,仍舊覺着身子懶懶的,覺着又虛又懶地不想動,也不想吃。
傍晚,大哥吳子霈從外面回來,依例,先到後邊的庭院來問候繼母。
因聽丫頭說太太在二爺房中時,順遊廊徑直來到二弟的屋子。
吳子霈掀開棉簾子進得屋來,見繼母坐在二弟床邊的椅子上,手裡雖拿着一樣活兒計,眼睛卻望着桌上的燭光,一副愁容莫展的樣子。
二弟子霖身子朝裡歪着,身上搭着一床大紅織金的撒花緞被。
屋子當間攏着旺旺的一個大火盆子,火上坐着一個碩大的銅壺,壺蓋和壺嘴向外冒着霧騰騰的熱氣。
一個胖丫頭兀自蹲在火盆子邊,斜勾着頭,用火鉗子輕輕地往火盆裡夾着煤。
子霈垂手先問了娘好,又問二弟今兒見好沒有?然後遵母命在火盆旁的椅子上坐下來。
一邊伸手烤着火,一邊問二弟吃什麼沒有? 繼母歎了一聲:"郎中今兒後晌過來又把了一次脈,說病倒也不關緊了,再吃上幾付藥,興許就好利索了。
隻是格外交待,這場病傷了些元氣,要好生調養才行。
郎中走後,勉強哄着,才喝了小半碗兒面。
" 說了一會兒二弟的病,娘又問,說話就要過年了,放出去的賬收得怎樣了?子霈一一答了。
又說起這兩天就派人到省城去辦年貨,問娘捎些什麼?接着,又說今兒白天在城裡見到了郜老爺,郜老爺又給二弟說了一門親,城裡李秀才的妹子。
今年十九,不僅人生得好,也頗識倆字兒,更有一手的好針線活兒,繡的花啦鳥的,人見人誇。
娘和大哥說話時,其實子霖并未真正睡着——這些天裡,他一直就是在半昏半睡裡沉迷着。
當他隐隐聽見大哥突然說起自己的親事時,因正好觸了心病,立時便警醒了。
卻也不動身子,依舊歪在那裡,傾聽大哥和娘說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