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關燈
小
中
大
光緒二十三年冬,學政衙門徐大人和翰林院文大人來山城講學,劉家小姐劉如茵女扮男裝跑到書院聽學傷了風。
當天夜裡,她全身燒得火炭兒一樣,兩三天裡米水未進。
待如茵娘問明,女兒這次招病,原是她兩位堂兄撺掇她出門聽學惹下的禍,着管事的趕到書院,把如松、如桦兩個侄子叫回家來。
見了面,劈頭蓋臉地就是一通數叨:真真一對兒不長勁的東西!不說帶着妹妹往正道上走,成日幹些不上台面的事! 兩人一臉愧色,也不争辯。
待來到後院探望三妹如茵時,如松埋怨道:"唉!三妹!為了你聽學,扯出多少是非來!所幸那天人多,大夥一心聽講學,沒人太注意你。
否則,一旦有人看出破綻,傳開了,挨罵倒也事小。
今後誰還敢再為你提親啊?你就待在家裡,當一輩子老閨女罷!" 如桦在一旁笑道:"我看,未必就沒有人看出破綻!那個吳子霖,恐怕已經起了疑心了!莫看那小子平素不哼不哈的,其實是個再精細不過的主兒了。
事後,他稍微想一想:三叔膝下根本就沒有這麼大的一個小子,恐怕事情早就漏餡啦!" 如茵聽二哥提及"吳子霖"三字,一時就心煩氣惱起來,恨恨地嚷道:"你們再胡說!" 哥兒倆相視一笑,趕忙噤聲。
還是在今年芒種以前,吳家坪的吳子霈,先後兩次托了城裡有頭臉的人,攜了大禮來劉家為他兄弟吳子霖提親,求與劉家三小姐結為秦晉之好。
如茵的兩位伯父十分樂意兩家能聯上這門親,對如茵爹娘進言道:"三弟,弟妹,吳家二爺子霖,不僅家财富甲一方,更兼人品穩厚持重。
雖說眼下隻是個生員,可他一個姐夫的叔公在京城做官,姐夫本人又在省巡撫衙門任八品參事,另一位姐夫江南鹽務衙門做着六品運判。
朝裡有人,吳家二爺将來的功名前程,自然也是很有指望的。
" 如茵爹娘雖沒有見過吳家二爺本人,聽兩位兄長這般誇贊吳家二爺,又明知兩家皆是世家書香,覺得這門親事好商量。
但是,衆人誰也沒有料到:隻因如茵的兩位堂兄平素閑談時,曾在她面前說起過"吳家坪吳進士的後人吳子霖、吳宗嶽在嵩陽書院裡叔侄同窗,叔叔的文章反倒不如侄子"的話,無意記下。
故而,當娘過來問她話時,還未待娘的話完,她竟一臉怨惱地噙淚跑開了! 一向疼愛女兒的劉家三老爺,雖不知内情何故,因見女兒對這頭親事不大情願,便對夫人道:"茵兒的年齡也不算大,這門親事,先緩一緩再說罷。
" 于是,吳、劉兩家的親事,竟上不上、下不下地擱在那兒了。
如茵的父親劉舉人,在兄弟中排行老三,眼下是開封府學的訓導。
夫人劉氏,雖連生了一個兒子和兩個女兒,卻隻有小女兒如茵一人結結實實地長了這麼大。
大女兒和大兒子,都是三幾歲上夭折的。
劉夫人燒香拜佛,惜老憐貧,直到幾年前,上天垂憐,終于又賞了個老生的兒子。
如茵在家裡姐妹中排行第三。
因爹娘寵愛,自小就是可着性子長的。
素常,總愛扮成男孩子樣兒,身上或是長短馬褂,或是袍子坎肩,腰裡滴哩嘟噜地挂着扇套、玉佩、短劍之類的玩意兒。
一雙腳,隻因鬧得厲害,纏纏放放地,最後成了一雙半大不小的腳。
出門時,便登着一雙青緞子快靴,腦袋上或是一頂帽子,或是一方處士巾,把個額發遮得嚴嚴實實地,生人眼裡,俨然一位風流潇灑的公子哥兒。
如茵父親因膝下無子,又因連着上面兩個兒女都沒有成人,隻有這個假小子似的閨女倒還結實。
故而,十幾年裡,一直都是睜一眼、閉一眼地,權當養了個小子自慰! 如茵常聽先生、伯伯和父親教導幾個哥哥弟弟說,朝廷素來隻以八股取仕,而好多讀書人卻因不得要領,竟緻終生詩書、場場不第!像大哥,秋闱連考了三科,二哥也考有兩科了,皆是名落孫山! 如茵心下不服!閨中無事時,也不習女紅,也不拈針線,因知八股多以四書五經命題,故而,除了把個《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書,并《易》、《書》、《詩》、《禮》和《春秋》五經通解之外,更着意地留心玩味起八股來。
什麼破題啦、承題啦、開講啦;什麼正破則反承、反破則順承啦;并什麼禦諱、廟諱、聖諱;擡寫、格式、規矩,一一地領略銘記,又彙聚了古今優秀的八股文章,仔細揣摸,似個猜燈謎一般,反複把玩不已。
因天性聰慧,加之熟讀聖賢,牛刀小試,每每令先生和父親驚愕不已!隻歎惜投生了女兒胎!雖有讀書作文的天份,畢竟不得有玉堂金馬的一天! 果然,及至後來,堂兄如松、如桦先後中了秀才,又是縣學、又是書院地去念書深造,如茵卻隻有望洋興歎的份兒啦! 雖說如此,到底心中不平! 在劉家衆多兄弟姐妹當中,如松比二叔膝下的如桦長了四歲,如桦又長了三叔膝下的如茵兩歲。
兄妹三人因年歲相當,加上打小兒一起在家塾裡念書。
故而,比别的兄弟姐妹更親了一層。
平時,兩位堂兄回家時,如茵總喜歡向二人打聽一下府試、鄉試的結果,問問書院衆位生員季考歲試誰奪的魁?順天鄉試和會試有無科甲高中的?闱中有無作弊被黜的笨蛋?學官和先生又出了什麼新鮮題目、講了什麼文章等等。
有時,碰到月課、季考或歲試,先生出了什麼太難的題目,兩人偶爾也有請堂妹幫忙捉刀的時候。
誰知,這樣的文章,往往倒能博得先生和諸位同窗的一緻叫好! 一次,先生出了一道題為《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的八股文章。
如茵躍躍欲試,信手來了一篇。
兩位堂兄一見,拍案叫絕起來!兩人照樣謄錄了一番,拿到書院,先生和衆位同窗見了,無不啧啧稱贊:文筆雄渾通達,意境雲斷高嶺!不僅有大漠冰河之曠缈,旌麾斧钺之淩獵,更有鐵馬金甲之雄武……皆贊歎:同題文章中,此篇當屬上品! 如松和如桦二人卻忍俊不禁地揭了謎:"此乃吾家愚妹所為也!" 衆位山長、學長聞聽,無不愕然慨然:"呀!天下果有閨中英雄!" 據說這幾天,省城學政大人要來山城。
除了講學之外,還要在嵩陽書院舉薦幾位文章好、德行佳的生員,應明年京城的貢生拔試!規矩是先通過書院和縣學學官推薦。
然後,衆位大人在本年歲考的卷子中,選中幾名德行文章俱佳的,明年春上進京再最後入拔。
歲考的内容除了有經世策論、書藝、詩藝和七言韻詩二首外,還要另備一篇八股文供諸位大人篩選。
二人得知内情後,一時也躍躍欲試起來。
隻是,二人最頭痛的是八股!叨鼓了一番:倘若堂妹肯代筆的話,被選中的可能或許會大一些。
因事先得知,這篇八股的題目很可能是出自《書經.無逸》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二句,便合計出一個主意來—— 講學的大體日子定下之後,兩人從書院跑回家來,故意當着如茵的面,大聲小氣地争執說:文大人是怎樣一
當天夜裡,她全身燒得火炭兒一樣,兩三天裡米水未進。
待如茵娘問明,女兒這次招病,原是她兩位堂兄撺掇她出門聽學惹下的禍,着管事的趕到書院,把如松、如桦兩個侄子叫回家來。
見了面,劈頭蓋臉地就是一通數叨:真真一對兒不長勁的東西!不說帶着妹妹往正道上走,成日幹些不上台面的事! 兩人一臉愧色,也不争辯。
待來到後院探望三妹如茵時,如松埋怨道:"唉!三妹!為了你聽學,扯出多少是非來!所幸那天人多,大夥一心聽講學,沒人太注意你。
否則,一旦有人看出破綻,傳開了,挨罵倒也事小。
今後誰還敢再為你提親啊?你就待在家裡,當一輩子老閨女罷!" 如桦在一旁笑道:"我看,未必就沒有人看出破綻!那個吳子霖,恐怕已經起了疑心了!莫看那小子平素不哼不哈的,其實是個再精細不過的主兒了。
事後,他稍微想一想:三叔膝下根本就沒有這麼大的一個小子,恐怕事情早就漏餡啦!" 如茵聽二哥提及"吳子霖"三字,一時就心煩氣惱起來,恨恨地嚷道:"你們再胡說!" 哥兒倆相視一笑,趕忙噤聲。
還是在今年芒種以前,吳家坪的吳子霈,先後兩次托了城裡有頭臉的人,攜了大禮來劉家為他兄弟吳子霖提親,求與劉家三小姐結為秦晉之好。
如茵的兩位伯父十分樂意兩家能聯上這門親,對如茵爹娘進言道:"三弟,弟妹,吳家二爺子霖,不僅家财富甲一方,更兼人品穩厚持重。
雖說眼下隻是個生員,可他一個姐夫的叔公在京城做官,姐夫本人又在省巡撫衙門任八品參事,另一位姐夫江南鹽務衙門做着六品運判。
朝裡有人,吳家二爺将來的功名前程,自然也是很有指望的。
" 如茵爹娘雖沒有見過吳家二爺本人,聽兩位兄長這般誇贊吳家二爺,又明知兩家皆是世家書香,覺得這門親事好商量。
但是,衆人誰也沒有料到:隻因如茵的兩位堂兄平素閑談時,曾在她面前說起過"吳家坪吳進士的後人吳子霖、吳宗嶽在嵩陽書院裡叔侄同窗,叔叔的文章反倒不如侄子"的話,無意記下。
故而,當娘過來問她話時,還未待娘的話完,她竟一臉怨惱地噙淚跑開了! 一向疼愛女兒的劉家三老爺,雖不知内情何故,因見女兒對這頭親事不大情願,便對夫人道:"茵兒的年齡也不算大,這門親事,先緩一緩再說罷。
" 于是,吳、劉兩家的親事,竟上不上、下不下地擱在那兒了。
如茵的父親劉舉人,在兄弟中排行老三,眼下是開封府學的訓導。
夫人劉氏,雖連生了一個兒子和兩個女兒,卻隻有小女兒如茵一人結結實實地長了這麼大。
大女兒和大兒子,都是三幾歲上夭折的。
劉夫人燒香拜佛,惜老憐貧,直到幾年前,上天垂憐,終于又賞了個老生的兒子。
如茵在家裡姐妹中排行第三。
因爹娘寵愛,自小就是可着性子長的。
素常,總愛扮成男孩子樣兒,身上或是長短馬褂,或是袍子坎肩,腰裡滴哩嘟噜地挂着扇套、玉佩、短劍之類的玩意兒。
一雙腳,隻因鬧得厲害,纏纏放放地,最後成了一雙半大不小的腳。
出門時,便登着一雙青緞子快靴,腦袋上或是一頂帽子,或是一方處士巾,把個額發遮得嚴嚴實實地,生人眼裡,俨然一位風流潇灑的公子哥兒。
如茵父親因膝下無子,又因連着上面兩個兒女都沒有成人,隻有這個假小子似的閨女倒還結實。
故而,十幾年裡,一直都是睜一眼、閉一眼地,權當養了個小子自慰! 如茵常聽先生、伯伯和父親教導幾個哥哥弟弟說,朝廷素來隻以八股取仕,而好多讀書人卻因不得要領,竟緻終生詩書、場場不第!像大哥,秋闱連考了三科,二哥也考有兩科了,皆是名落孫山! 如茵心下不服!閨中無事時,也不習女紅,也不拈針線,因知八股多以四書五經命題,故而,除了把個《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書,并《易》、《書》、《詩》、《禮》和《春秋》五經通解之外,更着意地留心玩味起八股來。
什麼破題啦、承題啦、開講啦;什麼正破則反承、反破則順承啦;并什麼禦諱、廟諱、聖諱;擡寫、格式、規矩,一一地領略銘記,又彙聚了古今優秀的八股文章,仔細揣摸,似個猜燈謎一般,反複把玩不已。
因天性聰慧,加之熟讀聖賢,牛刀小試,每每令先生和父親驚愕不已!隻歎惜投生了女兒胎!雖有讀書作文的天份,畢竟不得有玉堂金馬的一天! 果然,及至後來,堂兄如松、如桦先後中了秀才,又是縣學、又是書院地去念書深造,如茵卻隻有望洋興歎的份兒啦! 雖說如此,到底心中不平! 在劉家衆多兄弟姐妹當中,如松比二叔膝下的如桦長了四歲,如桦又長了三叔膝下的如茵兩歲。
兄妹三人因年歲相當,加上打小兒一起在家塾裡念書。
故而,比别的兄弟姐妹更親了一層。
平時,兩位堂兄回家時,如茵總喜歡向二人打聽一下府試、鄉試的結果,問問書院衆位生員季考歲試誰奪的魁?順天鄉試和會試有無科甲高中的?闱中有無作弊被黜的笨蛋?學官和先生又出了什麼新鮮題目、講了什麼文章等等。
有時,碰到月課、季考或歲試,先生出了什麼太難的題目,兩人偶爾也有請堂妹幫忙捉刀的時候。
誰知,這樣的文章,往往倒能博得先生和諸位同窗的一緻叫好! 一次,先生出了一道題為《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的八股文章。
如茵躍躍欲試,信手來了一篇。
兩位堂兄一見,拍案叫絕起來!兩人照樣謄錄了一番,拿到書院,先生和衆位同窗見了,無不啧啧稱贊:文筆雄渾通達,意境雲斷高嶺!不僅有大漠冰河之曠缈,旌麾斧钺之淩獵,更有鐵馬金甲之雄武……皆贊歎:同題文章中,此篇當屬上品! 如松和如桦二人卻忍俊不禁地揭了謎:"此乃吾家愚妹所為也!" 衆位山長、學長聞聽,無不愕然慨然:"呀!天下果有閨中英雄!" 據說這幾天,省城學政大人要來山城。
除了講學之外,還要在嵩陽書院舉薦幾位文章好、德行佳的生員,應明年京城的貢生拔試!規矩是先通過書院和縣學學官推薦。
然後,衆位大人在本年歲考的卷子中,選中幾名德行文章俱佳的,明年春上進京再最後入拔。
歲考的内容除了有經世策論、書藝、詩藝和七言韻詩二首外,還要另備一篇八股文供諸位大人篩選。
二人得知内情後,一時也躍躍欲試起來。
隻是,二人最頭痛的是八股!叨鼓了一番:倘若堂妹肯代筆的話,被選中的可能或許會大一些。
因事先得知,這篇八股的題目很可能是出自《書經.無逸》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二句,便合計出一個主意來—— 講學的大體日子定下之後,兩人從書院跑回家來,故意當着如茵的面,大聲小氣地争執說:文大人是怎樣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