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雪夜裡的愛情故事
關燈
小
中
大
本書,甚至好長一段時間他根本沒興趣談其他話題,然而,他始終找不到别人願意像他這樣,投注心力辛苦讀完這本迷人的法文巨著。
不僅如此,他甚至遇不到半個人能夠分享他的熱情。
結果他隻得退回自己的内心世界,把那些他讀過不知多少遍的書冊中的故事和場景一遍遍對自己述說。
要是他一整天過得不順利,或是碰到一些冷漠、粗俗、貪婪而通常可以稱之為“沒文化”的人,又不得不忍受他們的無禮與粗野,這時他就會告訴自己:“我不在這裡,我人現在在家裡,在卧室裡,腦中正想着我的阿爾貝蒂娜正在隔壁房裡或睡或醒,或者正喜悅地傾聽着阿爾貝蒂娜踩着公寓地闆的輕柔步伐!”每當他苦悶地走在外面街上時,他都會像普魯斯特小說中的叙述者那樣,假想有一個年輕美麗的女人正在家中等待,想像着阿爾貝蒂娜——就算隻是和她随便見個面都能帶給他極大的快樂——正在等待他,他幻想着阿爾貝蒂娜等他時會做什麼動作。
等年老的記者回到那間暖爐永遠不夠暖的兩房公寓後,他會悲傷地記起阿爾貝蒂娜離開普魯斯特的篇章。
彌漫在冷清公寓中的哀凄之情滲入他的内心,他不停回想起種種情境,仿佛自己既是普魯斯特又是他的情人阿爾貝蒂娜:就是在這裡,他曾與阿爾貝蒂娜一起談話,一起歡笑;她總是先按了門鈴才來拜訪他;他那無窮無盡的陣陣妒火;共同去威尼斯旅遊的夢想。
他不斷地回憶,直到悲喜交集的淚水從眼眶滑落。
星期天早上他都和他的虎斑貓待在家裡,有時候當他讀到報紙上刊登的粗糙故事而感到惱怒,或是想起好奇的鄰居、冷漠的遠親或伶牙俐齒的無禮孩童嘴裡的譏諷時,他會假裝自己在舊櫥櫃的小抽屜裡找到了一枚戒指,并幻想那是阿爾貝蒂娜遺留下來,而被他的女傭法蘭絲在玫瑰木的書桌抽屜裡發現了。
接着,他會轉身對假想的女傭說:“不,法蘭絲,”他壓低聲音,隻讓虎斑貓聽得見,“阿爾貝蒂娜并沒有忘記。
沒有必要把戒指還回去,因為阿爾貝蒂娜很快就會回來。
” 我們居住在一個多麼可悲而凄慘的國家啊,老記者心想,竟然沒有半個人知道阿爾貝蒂娜或普魯斯特。
倘若哪一天出現了一個懂得阿爾貝蒂娜和普魯斯特的人,那天必然是轉機之日,沒錯,那時路上留着小胡髭的同胞們也許就可以開始過更高尚的生活,也許到時候,他們将不再隻因為一時的妒火就拔刀互砍,而會像普魯斯特那樣,在腦中喚起情人的影像,沉浸于天馬行空之中。
所有那些為報紙寫文章的作家和翻譯家,自以為有文化修養的人,其實都是一堆愚鈍平庸之士,因為他們根本不讀普魯斯特,不曉得阿爾貝蒂娜,也不知道老記者讀過普魯斯特,更沒想過他本人既是普魯斯特又是阿爾貝蒂娜。
故事最令人驚異的地方,不在于老記者以為自己是一本小說的主人翁或是它的作者,因為畢竟,任何一個土耳其人,隻要迷上了哪一本國内同胞還沒讀過的西方經典,不用多久後,都會全心全意地開始相信自己不僅愛看這本書,甚至根本一手寫成了這本書。
到頭來他對周圍的人越來越不屑,不單是因為他們沒讀過那本書,更由于他們寫不出和他一樣有水平的書。
所以,最讓人驚訝的并不是老記者長久以來自以為是普魯斯特或阿爾貝蒂娜,而是沒想到有一天,他竟把多年來深藏于心的秘密透露給了一位年輕專欄作家。
或許是因為老記者對年輕專欄作家有一份特殊的情愫,所以才會向他吐露心事。
這位年輕人擁有一種神似普魯斯特和阿爾貝蒂娜的美:他的上唇冒出新生的短髭,體格健壯優美,臀部結實、睫毛密而長,此外,如同普魯斯特和阿爾貝蒂娜,他的膚色黝黑,身材略矮,絲般柔滑的皮膚泛着巴基斯坦人的古銅光澤。
不過,相似點僅止于此。
這位年輕俊美的專欄作家對于歐洲文學的品味,隻限于法國小說家保羅·科克和意大利作家比提葛利,第一次聽見老記者的暗戀故事時,他的反應是哈哈大笑,接着他宣布要把這則趣聞寫進自己的一篇專欄裡。
老記者這才知道自己犯了大錯,他懇求年輕俊美的同事忘記這一切,可是對方充耳不聞,隻是繼續笑個不停。
老記者回到家後,馬上明白自己的整個世界已然瓦解:置身于空蕩寂寥的房間裡,他再也想像不出普魯斯特的妒意、他與阿爾貝蒂娜相聚的時光,甚至是阿爾貝蒂娜後來的去向。
全伊斯坦布爾隻有他呼吸到并賴以維生的神奇愛情,他惟一能夠感到驕傲、無人能玷污的聖潔愛情,很快地,将會在成千上萬個愚蠢的讀者中,被人粗鄙地傳誦,這就好像強暴了他多年來奉為神祇的阿爾貝蒂娜。
老記者好想去死。
想到阿爾貝蒂娜的名字——那美麗的名字,那親愛的阿爾貝蒂娜,他的深情摯愛,她的移情别戀可以讓他嫉妒而死,她的離去使他憔悴絕望,而第一次見到她騎着腳踏車駛在巴爾貝克的景象,則叫他一輩子無法忘懷——将會被印在一張張報紙上,流落到一群愚蠢的讀者手中。
這些人除了前總理的盜竊案件和最新廣播節目的錯誤聲明之外,從來沒讀過任何東西,他們将把報紙拿來鋪在垃圾筒下面,或是拿來墊尚未清腸去鱗的魚。
就因為想到這一點,他才鼓起勇氣,下定決心打電話給那位有着絲緞皮膚和新生短髭的專欄作家,向他解釋,惟有他一個人能夠體會如此特别而無可救藥的愛情,如此的人性情感,他那卑微而沒有止境的妒意。
他乞求專欄作家,永遠别在他的任何一篇專欄中提及普魯斯特或阿爾貝蒂娜。
“更何況,”他又加強補充道,“你甚至沒讀過馬塞爾·普魯斯特的經典!”“誰的什麼經典?”年輕人問,他早已把這件事以及老記者的迷戀忘得一幹二淨。
于是老人又重述了一遍他的故事,而這位漫不經心的年輕專欄作家再一次爆出大笑,興高采烈地說對啊,對啊,他非得把這則故事寫出來不可。
或許他甚至覺得老頭兒實際上的确想要張揚這個題材。
他便提筆寫下這則故事。
在這篇有點像短篇小說的專欄裡,對于老記者的描述就像是你們之前聽到的:一個可憐、孤單的伊斯坦布爾老人,愛上了一本西方的奇異小說,幻想自己既是這本書的作者也是其中的主人翁。
故事中的老記者也和現實中的老記者一樣,養了一隻虎斑貓。
故事中的老記者也同樣因為看到自己在一篇報紙專欄中受盡嘲諷,而震驚不已。
在這則故事中的故事裡,老記者也是在看到阿爾貝蒂娜和普魯斯特的名字出現在報紙上之後,而想要去死。
在老記者最後幾個憂郁夜晚的噩夢中,那出現于一層又一層故事中的孤獨記者、阿爾貝蒂娜和普魯斯特,不斷重複跌入那無止境、一個又一個的無底深井。
每每半夜從噩夢中驚醒時,老記者再也無法感受到那份無人知曉的愛情喜悅。
殘酷的專欄刊出後過了三天,人們破門進入他的房間,發現老記者已經在睡夢中平靜地死去,是那座不肯散發出半點熱氣的爐子所漏出的煤煙,使他窒息而亡。
虎斑貓已經三天沒有吃東西,但終究鼓不起勇氣去啃食它的主人。
盡管内容悲傷,但這故事牢牢吸引了聽衆,使得大家情緒高昂了起來。
有幾個人,包括幾位外國記者,從椅子上起身,随着不知哪裡傳來的收音機音樂,和女孩們跳起舞來,就這樣又笑又鬧,直到酒吧打烊。
不僅如此,他甚至遇不到半個人能夠分享他的熱情。
結果他隻得退回自己的内心世界,把那些他讀過不知多少遍的書冊中的故事和場景一遍遍對自己述說。
要是他一整天過得不順利,或是碰到一些冷漠、粗俗、貪婪而通常可以稱之為“沒文化”的人,又不得不忍受他們的無禮與粗野,這時他就會告訴自己:“我不在這裡,我人現在在家裡,在卧室裡,腦中正想着我的阿爾貝蒂娜正在隔壁房裡或睡或醒,或者正喜悅地傾聽着阿爾貝蒂娜踩着公寓地闆的輕柔步伐!”每當他苦悶地走在外面街上時,他都會像普魯斯特小說中的叙述者那樣,假想有一個年輕美麗的女人正在家中等待,想像着阿爾貝蒂娜——就算隻是和她随便見個面都能帶給他極大的快樂——正在等待他,他幻想着阿爾貝蒂娜等他時會做什麼動作。
等年老的記者回到那間暖爐永遠不夠暖的兩房公寓後,他會悲傷地記起阿爾貝蒂娜離開普魯斯特的篇章。
彌漫在冷清公寓中的哀凄之情滲入他的内心,他不停回想起種種情境,仿佛自己既是普魯斯特又是他的情人阿爾貝蒂娜:就是在這裡,他曾與阿爾貝蒂娜一起談話,一起歡笑;她總是先按了門鈴才來拜訪他;他那無窮無盡的陣陣妒火;共同去威尼斯旅遊的夢想。
他不斷地回憶,直到悲喜交集的淚水從眼眶滑落。
星期天早上他都和他的虎斑貓待在家裡,有時候當他讀到報紙上刊登的粗糙故事而感到惱怒,或是想起好奇的鄰居、冷漠的遠親或伶牙俐齒的無禮孩童嘴裡的譏諷時,他會假裝自己在舊櫥櫃的小抽屜裡找到了一枚戒指,并幻想那是阿爾貝蒂娜遺留下來,而被他的女傭法蘭絲在玫瑰木的書桌抽屜裡發現了。
接着,他會轉身對假想的女傭說:“不,法蘭絲,”他壓低聲音,隻讓虎斑貓聽得見,“阿爾貝蒂娜并沒有忘記。
沒有必要把戒指還回去,因為阿爾貝蒂娜很快就會回來。
” 我們居住在一個多麼可悲而凄慘的國家啊,老記者心想,竟然沒有半個人知道阿爾貝蒂娜或普魯斯特。
倘若哪一天出現了一個懂得阿爾貝蒂娜和普魯斯特的人,那天必然是轉機之日,沒錯,那時路上留着小胡髭的同胞們也許就可以開始過更高尚的生活,也許到時候,他們将不再隻因為一時的妒火就拔刀互砍,而會像普魯斯特那樣,在腦中喚起情人的影像,沉浸于天馬行空之中。
所有那些為報紙寫文章的作家和翻譯家,自以為有文化修養的人,其實都是一堆愚鈍平庸之士,因為他們根本不讀普魯斯特,不曉得阿爾貝蒂娜,也不知道老記者讀過普魯斯特,更沒想過他本人既是普魯斯特又是阿爾貝蒂娜。
故事最令人驚異的地方,不在于老記者以為自己是一本小說的主人翁或是它的作者,因為畢竟,任何一個土耳其人,隻要迷上了哪一本國内同胞還沒讀過的西方經典,不用多久後,都會全心全意地開始相信自己不僅愛看這本書,甚至根本一手寫成了這本書。
到頭來他對周圍的人越來越不屑,不單是因為他們沒讀過那本書,更由于他們寫不出和他一樣有水平的書。
所以,最讓人驚訝的并不是老記者長久以來自以為是普魯斯特或阿爾貝蒂娜,而是沒想到有一天,他竟把多年來深藏于心的秘密透露給了一位年輕專欄作家。
或許是因為老記者對年輕專欄作家有一份特殊的情愫,所以才會向他吐露心事。
這位年輕人擁有一種神似普魯斯特和阿爾貝蒂娜的美:他的上唇冒出新生的短髭,體格健壯優美,臀部結實、睫毛密而長,此外,如同普魯斯特和阿爾貝蒂娜,他的膚色黝黑,身材略矮,絲般柔滑的皮膚泛着巴基斯坦人的古銅光澤。
不過,相似點僅止于此。
這位年輕俊美的專欄作家對于歐洲文學的品味,隻限于法國小說家保羅·科克和意大利作家比提葛利,第一次聽見老記者的暗戀故事時,他的反應是哈哈大笑,接着他宣布要把這則趣聞寫進自己的一篇專欄裡。
老記者這才知道自己犯了大錯,他懇求年輕俊美的同事忘記這一切,可是對方充耳不聞,隻是繼續笑個不停。
老記者回到家後,馬上明白自己的整個世界已然瓦解:置身于空蕩寂寥的房間裡,他再也想像不出普魯斯特的妒意、他與阿爾貝蒂娜相聚的時光,甚至是阿爾貝蒂娜後來的去向。
全伊斯坦布爾隻有他呼吸到并賴以維生的神奇愛情,他惟一能夠感到驕傲、無人能玷污的聖潔愛情,很快地,将會在成千上萬個愚蠢的讀者中,被人粗鄙地傳誦,這就好像強暴了他多年來奉為神祇的阿爾貝蒂娜。
老記者好想去死。
想到阿爾貝蒂娜的名字——那美麗的名字,那親愛的阿爾貝蒂娜,他的深情摯愛,她的移情别戀可以讓他嫉妒而死,她的離去使他憔悴絕望,而第一次見到她騎着腳踏車駛在巴爾貝克的景象,則叫他一輩子無法忘懷——将會被印在一張張報紙上,流落到一群愚蠢的讀者手中。
這些人除了前總理的盜竊案件和最新廣播節目的錯誤聲明之外,從來沒讀過任何東西,他們将把報紙拿來鋪在垃圾筒下面,或是拿來墊尚未清腸去鱗的魚。
就因為想到這一點,他才鼓起勇氣,下定決心打電話給那位有着絲緞皮膚和新生短髭的專欄作家,向他解釋,惟有他一個人能夠體會如此特别而無可救藥的愛情,如此的人性情感,他那卑微而沒有止境的妒意。
他乞求專欄作家,永遠别在他的任何一篇專欄中提及普魯斯特或阿爾貝蒂娜。
“更何況,”他又加強補充道,“你甚至沒讀過馬塞爾·普魯斯特的經典!”“誰的什麼經典?”年輕人問,他早已把這件事以及老記者的迷戀忘得一幹二淨。
于是老人又重述了一遍他的故事,而這位漫不經心的年輕專欄作家再一次爆出大笑,興高采烈地說對啊,對啊,他非得把這則故事寫出來不可。
或許他甚至覺得老頭兒實際上的确想要張揚這個題材。
他便提筆寫下這則故事。
在這篇有點像短篇小說的專欄裡,對于老記者的描述就像是你們之前聽到的:一個可憐、孤單的伊斯坦布爾老人,愛上了一本西方的奇異小說,幻想自己既是這本書的作者也是其中的主人翁。
故事中的老記者也和現實中的老記者一樣,養了一隻虎斑貓。
故事中的老記者也同樣因為看到自己在一篇報紙專欄中受盡嘲諷,而震驚不已。
在這則故事中的故事裡,老記者也是在看到阿爾貝蒂娜和普魯斯特的名字出現在報紙上之後,而想要去死。
在老記者最後幾個憂郁夜晚的噩夢中,那出現于一層又一層故事中的孤獨記者、阿爾貝蒂娜和普魯斯特,不斷重複跌入那無止境、一個又一個的無底深井。
每每半夜從噩夢中驚醒時,老記者再也無法感受到那份無人知曉的愛情喜悅。
殘酷的專欄刊出後過了三天,人們破門進入他的房間,發現老記者已經在睡夢中平靜地死去,是那座不肯散發出半點熱氣的爐子所漏出的煤煙,使他窒息而亡。
虎斑貓已經三天沒有吃東西,但終究鼓不起勇氣去啃食它的主人。
盡管内容悲傷,但這故事牢牢吸引了聽衆,使得大家情緒高昂了起來。
有幾個人,包括幾位外國記者,從椅子上起身,随着不知哪裡傳來的收音機音樂,和女孩們跳起舞來,就這樣又笑又鬧,直到酒吧打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