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我必須做自己
關燈
小
中
大
如果你想要開心,或憂愁,或悔恨,或沉思,或謙恭有禮,
你隻需表演出這些情緒的姿勢就夠了。
——派翠西亞·海史密斯《天才雷普利》 曾經有一度,我想起二十六年前某個冬夜裡,發生在我身上的一段靈魂出竅的經驗,并在幾篇專欄中略有提及。
那大概是十或十二年前的事,确切的時間不記得了(這陣子我的記憶耗損得嚴重,而我手邊的“秘密數據庫”不幸又無法提供查閱),總之,寫了這個題材之後,我收到一大堆讀者來信。
大部分的讀者都很不高興我寫的并不是他們所期望的專欄(為什麼我不讨論國家議題,為什麼我不描述雨中的伊斯坦布爾街道的哀愁),但其中有一位讀者在信中說,他“直覺感到”我和他對一個“極重要的主題”有着相同的看法。
他說他将很快來拜訪我,詢問我一些“獨特”而“深沉”的議題,他相信,對于這些疑問我們意見相符。
一天下午正當我準備回信打發掉這位讀者時,他卻真的出現了——是一位理發師,這點已經夠怪了。
由于我沒有時間跟他聊,而且我心想這位理發師一定會滔滔不絕地講他個人的苦惱,纏着我不放,抱怨我在專欄裡沒有多提到他無窮無盡的煩憂。
為了甩掉他,我叫他改天再來。
他提醒我,他在信中早已預告過會來,更何況他也沒有時間“改天再來”。
他隻有兩個問題,都是我可以當場回答的。
理發師如此開門見山地切入主題,正合我意,于是我便請他有話直說。
“你會不會覺得做自己很難?” 幾個人圍到了我桌邊看熱鬧,期待有什麼笑話可看——仿佛在等着一場好戲上演,可以作為日後茶餘飯後的笑料。
其中包括一些由我領入行的年輕後輩,還有肥胖聒噪的足球新聞特約記者。
因此,面對這個沖着我來的問題,我依照通常在這種情況下衆人期待我會有的反應,露了一手我的“機智妙語”作為回答。
然而理發師卻把我的譏諷當成是我真正的答案,聽完之後,又問了第二個問題。
“一個人有辦法隻做自己嗎?” 這一回,他問話的口氣好像是在替别人發問,而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
顯然他早已把問題準備好,背了下來。
這時,我第一個笑話的效果仍彌漫在空中,其他人聽到了歡樂的氣氛,也圍了上來。
在這樣的情況下,有什麼比準确地丢出第二個笑話還要自然不過的呢?難道要針對人類存在的本質問題發表長篇大論的演說嗎?更何況,第二個笑話将能強化第一個的效果,把整件事變成一個精彩故事,讓衆人記憶深刻,津津樂道。
破解問題的第二個笑話出口之後——我現在記不得内容了——理發師說:“我就知道!”接着轉身離去。
由于我們土耳其人隻欣賞帶有暗諷或暗貶意味的雙關語,因此我毫不在意理發師的敏感脆弱。
我甚至有點鄙視他,就好像我看不起某一位在公共廁所認出你們專欄作家的讀者,他一面提起褲裆,一面興沖沖地詢問敝人有關生命的意義,或者我信不信真主。
然而随着時間過去……讀者如果看到這句沒說完的句子,誤以為我對自己的無禮心生悔意(以為理發師這懸而未決的問題困擾着我,甚或有天夜裡我做了一個噩夢夢見他,醒來之後滿心罪惡感),那麼你們顯然還不了解我。
我根本再也沒想起這位理發師,除了一次。
即便那一次,我的思緒也不是因他而起。
閃進我腦海的是多年前我就曾經思考過的一連串概念。
事實上,一開始它幾乎稱不上是一個概念,更像是從小到大一直在我腦中萦繞不去的一段旋律,突然蹦進了我的耳中——不,像是從我的靈魂深處跳出來的:“我必須做自己。
我必須做自己。
我必須做自己。
” 經曆了與人群相處,周旋于親戚和同事之間的
——派翠西亞·海史密斯《天才雷普利》 曾經有一度,我想起二十六年前某個冬夜裡,發生在我身上的一段靈魂出竅的經驗,并在幾篇專欄中略有提及。
那大概是十或十二年前的事,确切的時間不記得了(這陣子我的記憶耗損得嚴重,而我手邊的“秘密數據庫”不幸又無法提供查閱),總之,寫了這個題材之後,我收到一大堆讀者來信。
大部分的讀者都很不高興我寫的并不是他們所期望的專欄(為什麼我不讨論國家議題,為什麼我不描述雨中的伊斯坦布爾街道的哀愁),但其中有一位讀者在信中說,他“直覺感到”我和他對一個“極重要的主題”有着相同的看法。
他說他将很快來拜訪我,詢問我一些“獨特”而“深沉”的議題,他相信,對于這些疑問我們意見相符。
一天下午正當我準備回信打發掉這位讀者時,他卻真的出現了——是一位理發師,這點已經夠怪了。
由于我沒有時間跟他聊,而且我心想這位理發師一定會滔滔不絕地講他個人的苦惱,纏着我不放,抱怨我在專欄裡沒有多提到他無窮無盡的煩憂。
為了甩掉他,我叫他改天再來。
他提醒我,他在信中早已預告過會來,更何況他也沒有時間“改天再來”。
他隻有兩個問題,都是我可以當場回答的。
理發師如此開門見山地切入主題,正合我意,于是我便請他有話直說。
“你會不會覺得做自己很難?” 幾個人圍到了我桌邊看熱鬧,期待有什麼笑話可看——仿佛在等着一場好戲上演,可以作為日後茶餘飯後的笑料。
其中包括一些由我領入行的年輕後輩,還有肥胖聒噪的足球新聞特約記者。
因此,面對這個沖着我來的問題,我依照通常在這種情況下衆人期待我會有的反應,露了一手我的“機智妙語”作為回答。
然而理發師卻把我的譏諷當成是我真正的答案,聽完之後,又問了第二個問題。
“一個人有辦法隻做自己嗎?” 這一回,他問話的口氣好像是在替别人發問,而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
顯然他早已把問題準備好,背了下來。
這時,我第一個笑話的效果仍彌漫在空中,其他人聽到了歡樂的氣氛,也圍了上來。
在這樣的情況下,有什麼比準确地丢出第二個笑話還要自然不過的呢?難道要針對人類存在的本質問題發表長篇大論的演說嗎?更何況,第二個笑話将能強化第一個的效果,把整件事變成一個精彩故事,讓衆人記憶深刻,津津樂道。
破解問題的第二個笑話出口之後——我現在記不得内容了——理發師說:“我就知道!”接着轉身離去。
由于我們土耳其人隻欣賞帶有暗諷或暗貶意味的雙關語,因此我毫不在意理發師的敏感脆弱。
我甚至有點鄙視他,就好像我看不起某一位在公共廁所認出你們專欄作家的讀者,他一面提起褲裆,一面興沖沖地詢問敝人有關生命的意義,或者我信不信真主。
然而随着時間過去……讀者如果看到這句沒說完的句子,誤以為我對自己的無禮心生悔意(以為理發師這懸而未決的問題困擾着我,甚或有天夜裡我做了一個噩夢夢見他,醒來之後滿心罪惡感),那麼你們顯然還不了解我。
我根本再也沒想起這位理發師,除了一次。
即便那一次,我的思緒也不是因他而起。
閃進我腦海的是多年前我就曾經思考過的一連串概念。
事實上,一開始它幾乎稱不上是一個概念,更像是從小到大一直在我腦中萦繞不去的一段旋律,突然蹦進了我的耳中——不,像是從我的靈魂深處跳出來的:“我必須做自己。
我必須做自己。
我必須做自己。
” 經曆了與人群相處,周旋于親戚和同事之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