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我們全都在等他
關燈
小
中
大
我對神秘的事物瘋狂着迷。
——陀思妥耶夫斯基 我們全都在等他。
我們等他已經等了好幾個世紀。
我們有些人,受不了加拉塔橋上擁擠的人群,一邊哀凄地凝視着金角灣鉛灰色的流水,一邊等待着他;有些人在蘇底比兩個房間的公寓裡,一邊朝怎麼也燒不熱的爐子裡再扔進幾根木頭,一邊等着;有些人一邊踩着看似無止境的階梯,爬上奇哈格區後巷裡的一棟希臘式建築,一邊等待;有些人在安納托利亞一個祥和小鎮的酒館裡等待,面前攤開一份伊斯坦布爾的報紙做填字遊戲打發時間,直到遇見朋友;有些人,一邊幻想着自己即将登上報紙所展示的飛機,或是正要跨進一間燈火通明的房間,或是擁美人入懷,一邊等待。
我們一邊等待着他,一邊憂傷地走在泥濘的人行道上,手裡拿着用被讀過不下百遍的報紙做成的紙袋,或是裡頭塞滿蘋果、散發出化學合成氣味的塑料袋,或是會在我們指掌間留下紫紅色壓痕的菜市場網袋。
坐在電影院裡,我們一邊觀看某個周末夜裡,一群壯碩的家夥打破瓶子和窗戶,或是世界知名的甜美女郎展開一場愉快的冒險,一邊在等待他。
我們從妓院回來,那兒妓女的懷抱隻讓我們更覺寂寞;我們從酒館出來,那兒的朋友總是譏嘲我們小小的執著;我們離開鄰居的家,那兒吵鬧的小孩始終不肯上床睡覺,吵得我們沒法子好好聽收音機。
我們在大街上等待他。
我們有些人說,他會首先出現在貧民窟最黑暗的角落,那兒的路燈已被街頭貧童的彈弓打爛。
也有人說,他将會現身于商店門口,在那裡,罪惡的店家售賣全國賭馬和運動樂透的彩券、色情雜志、玩具、煙草和保險套之類的東西。
每個人都說,無論他最先出現在哪裡,不管是在孩子們一天十二小時不停揉捏面團的肉餅店,還是千百隻眼睛熱切渴望融為同一隻眼的電影院,或是天使般純真的牧羊人被墓園柏樹催眠睡去的綠野山坡,無論在哪裡,第一個見到他的幸運兒将會立刻認出他來,并且倏然醒悟,那長如永恒又短如一瞬的等待,已經結束,救贖已近在眼前。
關于這個主題,古蘭經有詳細明示,但隻有讀得懂阿拉伯字母“意義”的人才能理解(《夜行》篇中第九十七句或《隊伍》篇中第二十三句,解釋古蘭經的結構是“一緻性”以及“重複”等等)。
耶路撒冷的穆塔哈·伊本·塔亥,在古蘭經啟示之後三百年,寫下了《起源與曆史》一書,其中說道,關于這個主題的惟一證據,是在于穆罕默德的“名字、外貌或某個與我意氣相投的作者的指引”,或者是,為此篇聖訓提供訊息的證人們的證言。
我們也知道,在摩洛哥旅行家伊本·巴圖塔的《旅程》中也有簡短提及,什葉派教徒在薩馬拉“當代聖賢”神殿下方的地下通道裡,舉行儀式等待他的顯靈。
此書發表三十年後,弗魯茲·沙阿在他的文章裡叙述道,成千上萬的悲苦民衆在漫天黃土的德裡街道上等待他的降臨,以及他将揭露的啟示之秘。
我們也知道,同一時期,還有另一個關注的焦點。
也就是伊本·赫勒敦所寫的《曆史導論》一書,此書中他篩撿了許多激進什葉派的典故傳說,仔細探讨每一則提及顯靈的聖訓,重新強調一項重點:他現身之後,将會殺死在審判和救贖之日與他一起出現的鞑迦爾,依基督教的概念和語言來說,也稱撒旦,或稱反基督。
令人詫異的是,那些等待并夢想着救世主[1]伊斯蘭教、基督教和猶太教,都有救主降臨的概念。
伊斯蘭教認為在世界末日到來之前,上天會派遣一個使者馬赫迪(alMahdi)降臨,在人間建立起神的王國。
這位馬赫迪是個阿拉伯人,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後代,他将在麥加降臨,他便是救世主。
而基督教則認為救世主是耶稣基督。
[1]的衆生,竟然都完全想像不出他的臉孔。
比如說,我珍貴的讀者默哈瑪特·伊瑪茲寫信來告訴我,他曾在位于安納托利亞内地一座偏僻小鎮的家裡,看見了某種幻象;而七百年前的伊本·阿拉比也隻能虛構出類似的光景,并把它寫進《鳳凰》一書中;哲學家阿爾金迪做了一個夢,夢中面孔模糊的他與被他拯救的衆人,把君士坦丁堡從基督教徒手中奪了回來;甚至那位女店員,坐在伊斯坦布爾——阿爾金迪的夢後來果然在這裡成真——貝尤魯區一條後巷的一間布料店裡,置身于滿屋子的線軸、紐扣和尼龍絲襪堆裡,也隻能憑空呆想他的樣貌。
相反,我們卻能夠輕而易舉地描繪出鞑迦爾:根據布哈裡的《先知史》中的叙述,鞑迦爾有一頭紅發,一隻獨眼,而《朝聖》中則提到,他的身份寫在他的臉上;被他亞利西形容為粗脖子的鞑迦爾,在尼薩梅丁教
——陀思妥耶夫斯基 我們全都在等他。
我們等他已經等了好幾個世紀。
我們有些人,受不了加拉塔橋上擁擠的人群,一邊哀凄地凝視着金角灣鉛灰色的流水,一邊等待着他;有些人在蘇底比兩個房間的公寓裡,一邊朝怎麼也燒不熱的爐子裡再扔進幾根木頭,一邊等着;有些人一邊踩着看似無止境的階梯,爬上奇哈格區後巷裡的一棟希臘式建築,一邊等待;有些人在安納托利亞一個祥和小鎮的酒館裡等待,面前攤開一份伊斯坦布爾的報紙做填字遊戲打發時間,直到遇見朋友;有些人,一邊幻想着自己即将登上報紙所展示的飛機,或是正要跨進一間燈火通明的房間,或是擁美人入懷,一邊等待。
我們一邊等待着他,一邊憂傷地走在泥濘的人行道上,手裡拿着用被讀過不下百遍的報紙做成的紙袋,或是裡頭塞滿蘋果、散發出化學合成氣味的塑料袋,或是會在我們指掌間留下紫紅色壓痕的菜市場網袋。
坐在電影院裡,我們一邊觀看某個周末夜裡,一群壯碩的家夥打破瓶子和窗戶,或是世界知名的甜美女郎展開一場愉快的冒險,一邊在等待他。
我們從妓院回來,那兒妓女的懷抱隻讓我們更覺寂寞;我們從酒館出來,那兒的朋友總是譏嘲我們小小的執著;我們離開鄰居的家,那兒吵鬧的小孩始終不肯上床睡覺,吵得我們沒法子好好聽收音機。
我們在大街上等待他。
我們有些人說,他會首先出現在貧民窟最黑暗的角落,那兒的路燈已被街頭貧童的彈弓打爛。
也有人說,他将會現身于商店門口,在那裡,罪惡的店家售賣全國賭馬和運動樂透的彩券、色情雜志、玩具、煙草和保險套之類的東西。
每個人都說,無論他最先出現在哪裡,不管是在孩子們一天十二小時不停揉捏面團的肉餅店,還是千百隻眼睛熱切渴望融為同一隻眼的電影院,或是天使般純真的牧羊人被墓園柏樹催眠睡去的綠野山坡,無論在哪裡,第一個見到他的幸運兒将會立刻認出他來,并且倏然醒悟,那長如永恒又短如一瞬的等待,已經結束,救贖已近在眼前。
關于這個主題,古蘭經有詳細明示,但隻有讀得懂阿拉伯字母“意義”的人才能理解(《夜行》篇中第九十七句或《隊伍》篇中第二十三句,解釋古蘭經的結構是“一緻性”以及“重複”等等)。
耶路撒冷的穆塔哈·伊本·塔亥,在古蘭經啟示之後三百年,寫下了《起源與曆史》一書,其中說道,關于這個主題的惟一證據,是在于穆罕默德的“名字、外貌或某個與我意氣相投的作者的指引”,或者是,為此篇聖訓提供訊息的證人們的證言。
我們也知道,在摩洛哥旅行家伊本·巴圖塔的《旅程》中也有簡短提及,什葉派教徒在薩馬拉“當代聖賢”神殿下方的地下通道裡,舉行儀式等待他的顯靈。
此書發表三十年後,弗魯茲·沙阿在他的文章裡叙述道,成千上萬的悲苦民衆在漫天黃土的德裡街道上等待他的降臨,以及他将揭露的啟示之秘。
我們也知道,同一時期,還有另一個關注的焦點。
也就是伊本·赫勒敦所寫的《曆史導論》一書,此書中他篩撿了許多激進什葉派的典故傳說,仔細探讨每一則提及顯靈的聖訓,重新強調一項重點:他現身之後,将會殺死在審判和救贖之日與他一起出現的鞑迦爾,依基督教的概念和語言來說,也稱撒旦,或稱反基督。
令人詫異的是,那些等待并夢想着救世主[1]伊斯蘭教、基督教和猶太教,都有救主降臨的概念。
伊斯蘭教認為在世界末日到來之前,上天會派遣一個使者馬赫迪(alMahdi)降臨,在人間建立起神的王國。
這位馬赫迪是個阿拉伯人,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後代,他将在麥加降臨,他便是救世主。
而基督教則認為救世主是耶稣基督。
[1]的衆生,竟然都完全想像不出他的臉孔。
比如說,我珍貴的讀者默哈瑪特·伊瑪茲寫信來告訴我,他曾在位于安納托利亞内地一座偏僻小鎮的家裡,看見了某種幻象;而七百年前的伊本·阿拉比也隻能虛構出類似的光景,并把它寫進《鳳凰》一書中;哲學家阿爾金迪做了一個夢,夢中面孔模糊的他與被他拯救的衆人,把君士坦丁堡從基督教徒手中奪了回來;甚至那位女店員,坐在伊斯坦布爾——阿爾金迪的夢後來果然在這裡成真——貝尤魯區一條後巷的一間布料店裡,置身于滿屋子的線軸、紐扣和尼龍絲襪堆裡,也隻能憑空呆想他的樣貌。
相反,我們卻能夠輕而易舉地描繪出鞑迦爾:根據布哈裡的《先知史》中的叙述,鞑迦爾有一頭紅發,一隻獨眼,而《朝聖》中則提到,他的身份寫在他的臉上;被他亞利西形容為粗脖子的鞑迦爾,在尼薩梅丁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