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我們把記憶遺失在電影院
關燈
小
中
大
:附近鄰居?同事?共乘小巴上的陌生乘客?嶽母大人?)色紮德巴斯和貝尤魯的電影院開張沒多久,就造成幾百名觀衆失明。
有些人意識到加諸在身上的恐怖陰謀後,決定抗拒,然而他們的怒吼卻在警方和腦科醫生的壓制下噤聲。
如今,他們隻能通過衛生署給那些被新影像弄瞎眼的孩子們發放免費眼鏡,以減輕他們内心的反抗情緒。
然而終究不是這麼容易可以抹平的,零星的沖突還是會爆發。
當他看見幾條街之外,一個十六歲少年朝一張電影海報發射空包彈時,他很快理解那是為什麼。
還有一個人,攜帶了好幾罐汽油到一家電影院裡,當他在大廳被保镖圍捕時,他大聲要求對方把他的眼睛還回來。
沒錯,他希望要回他的眼睛,那曾經看見舊日景象的眼睛。
還有報紙上以前報道過,有一個馬拉蒂亞的牧羊少年,不由自主看電影看上了瘾,結果在短短一個星期内喪失了所有記憶,連回家的路都忘得一幹二淨。
不知道卡利普先生有沒有看過這個新聞?類似的故事多到一個星期也講不完,都是關于一些人在看了電影後,因為太過向往銀幕裡的街道、服飾和女人,以緻再也無法回到過去的生活,從此變成廢人。
無以數計的人們把銀幕上的角色當作自己,荒謬的是,他們不僅沒有被衆人視為“有病”或“變态”,甚至我們的新統治者還邀請這些人進入其合夥體系。
我們都被弄瞎了眼!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人! 男主人,也就是如夢的前夫,現在想要知道,難道沒有任何政府單位察覺到電影院的興起與伊斯坦布爾的衰落是成正比的嗎?他想要知道,難道妓院和電影院開在同一條路上隻是純粹巧合嗎?他進一步想知道,為什麼電影院裡面都要那麼暗,那麼徹底而殘酷的黑?十年前,他和如夢小姐為了心中深信不疑的一個理念,以化名和假身份居住在這個屋子裡。
(卡利普的目光不停地追随着他的手指甲。
)他們把政治宣言從一個他們從來沒去過的國家的語言,翻譯成我們“自己的話”,同時設法保留原文的風味;他們搜集那些素未謀面的人物的談話,以此種新文體撰寫政治預言,經過打字和影印之後,發給那些他們永遠不會遇見的人群。
事實上,他們隻不過,自然而然地,想要成為另一個人。
當他們發現真有人相信了他們的化名,誤以為他們就是化名中的人物時,他們多開心呀。
有時候,其中一人會忘掉了在電池廠裡長時間工作的疲累,或是寫文章和寄發傳單的費神時,停下來,目不轉睛地凝視着他們輾轉弄到手的新身份證。
在青春的熱情與樂觀之中,他們常會一時興起,脫口而出:“我已經洗心革面了!我是個全新的人了!”他們會抓住機會慫恿對方說出這樣的話。
多虧他們的新身份,他們看見了一個過去未能察覺的新世界,并讀出其中的意義:這個世界是一本嶄新的百科全書,可以從頭讀到尾;你讀得越多,百科全書就改變得越多,你也随之蛻變;于是,一旦你讀完了它,回過頭去再從第一冊開始重讀這個百科全書,這時你會陷入錯亂,被書頁中新發現的大量新身份弄得暈頭轉向。
(接下來主人的演講就這樣迷失在百科全書比喻的書頁叢林裡,卡利普一邊聽着,一邊注意到餐具櫥的一層架子上,擺放着訂報紙時一小冊一小冊随刊附贈的《知識寶庫》全書。
)然而,如今多年以後,他才終于了解,這樣的惡性循環其實是“他們”為了模糊焦點而設下的陰謀:我們樂觀地以為,當我們變成另一個人、又變成另一個、再另一個之後,還能夠返回我們原初的身份,幸福快樂,這都是騙人的。
他們夫妻倆走到半路後才明白,自己已經迷失在一大堆标志、文字、宣言、照片、臉孔和槍械之中,再也歸納不出任何意義。
那個時候,這棟房子還兀自矗立在荒涼的山丘上。
一天夜裡,如夢把幾件衣物塞進她的小袋子裡,回到她的家人身邊,回到她認為安全的舊日家庭與生活中。
講到慷慨激昂處,主人(骨碌碌的眼珠讓卡利普不時聯想起兔巴哥)站起身來回踱步,弄得昏昏欲睡的卡利普頭昏腦漲。
他繼續解釋為什麼他認為如果我們想要破解“他們的”把戲,那麼我們必須返回源頭,回到萬物的起點。
卡利普先生也看得出來:這棟房子完全符合一個“小布爾喬亞”或“中産階級”或“傳統市民”的住家。
室内有包着印花棉布椅套的舊沙發椅、合成纖維的窗簾、邊緣畫有蝴蝶的瓷釉餐盤、一個難看的“餐具櫥”,裡面藏着隻有假日客人來訪時會拿出來的糖果盤和從來沒用過的利口酒杯組,以及被打得爛爛的退色地毯。
他很清楚自己的太太不像如夢——一個受過教育的美麗女人;她比較像他自己的母親,平庸,單純,無害(這時太太沖着卡利普和丈夫微微一笑,笑中的含意卡利普讀不出來)。
她是他的堂妹,他叔叔的女兒。
他們的孩子也像他們一樣。
假使他的父親還在世,而且還是老樣子的話,父親所建立的生活和他現在過的想必沒有兩樣。
這樣的生活是他刻意的選擇。
他清醒地過着此種生活,堅持自己的“真實”身份,拒絕成為自己以外的另一個人,以此阻撓一場千年陰謀。
眼前屋子裡所有的物
有些人意識到加諸在身上的恐怖陰謀後,決定抗拒,然而他們的怒吼卻在警方和腦科醫生的壓制下噤聲。
如今,他們隻能通過衛生署給那些被新影像弄瞎眼的孩子們發放免費眼鏡,以減輕他們内心的反抗情緒。
然而終究不是這麼容易可以抹平的,零星的沖突還是會爆發。
當他看見幾條街之外,一個十六歲少年朝一張電影海報發射空包彈時,他很快理解那是為什麼。
還有一個人,攜帶了好幾罐汽油到一家電影院裡,當他在大廳被保镖圍捕時,他大聲要求對方把他的眼睛還回來。
沒錯,他希望要回他的眼睛,那曾經看見舊日景象的眼睛。
還有報紙上以前報道過,有一個馬拉蒂亞的牧羊少年,不由自主看電影看上了瘾,結果在短短一個星期内喪失了所有記憶,連回家的路都忘得一幹二淨。
不知道卡利普先生有沒有看過這個新聞?類似的故事多到一個星期也講不完,都是關于一些人在看了電影後,因為太過向往銀幕裡的街道、服飾和女人,以緻再也無法回到過去的生活,從此變成廢人。
無以數計的人們把銀幕上的角色當作自己,荒謬的是,他們不僅沒有被衆人視為“有病”或“變态”,甚至我們的新統治者還邀請這些人進入其合夥體系。
我們都被弄瞎了眼!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人! 男主人,也就是如夢的前夫,現在想要知道,難道沒有任何政府單位察覺到電影院的興起與伊斯坦布爾的衰落是成正比的嗎?他想要知道,難道妓院和電影院開在同一條路上隻是純粹巧合嗎?他進一步想知道,為什麼電影院裡面都要那麼暗,那麼徹底而殘酷的黑?十年前,他和如夢小姐為了心中深信不疑的一個理念,以化名和假身份居住在這個屋子裡。
(卡利普的目光不停地追随着他的手指甲。
)他們把政治宣言從一個他們從來沒去過的國家的語言,翻譯成我們“自己的話”,同時設法保留原文的風味;他們搜集那些素未謀面的人物的談話,以此種新文體撰寫政治預言,經過打字和影印之後,發給那些他們永遠不會遇見的人群。
事實上,他們隻不過,自然而然地,想要成為另一個人。
當他們發現真有人相信了他們的化名,誤以為他們就是化名中的人物時,他們多開心呀。
有時候,其中一人會忘掉了在電池廠裡長時間工作的疲累,或是寫文章和寄發傳單的費神時,停下來,目不轉睛地凝視着他們輾轉弄到手的新身份證。
在青春的熱情與樂觀之中,他們常會一時興起,脫口而出:“我已經洗心革面了!我是個全新的人了!”他們會抓住機會慫恿對方說出這樣的話。
多虧他們的新身份,他們看見了一個過去未能察覺的新世界,并讀出其中的意義:這個世界是一本嶄新的百科全書,可以從頭讀到尾;你讀得越多,百科全書就改變得越多,你也随之蛻變;于是,一旦你讀完了它,回過頭去再從第一冊開始重讀這個百科全書,這時你會陷入錯亂,被書頁中新發現的大量新身份弄得暈頭轉向。
(接下來主人的演講就這樣迷失在百科全書比喻的書頁叢林裡,卡利普一邊聽着,一邊注意到餐具櫥的一層架子上,擺放着訂報紙時一小冊一小冊随刊附贈的《知識寶庫》全書。
)然而,如今多年以後,他才終于了解,這樣的惡性循環其實是“他們”為了模糊焦點而設下的陰謀:我們樂觀地以為,當我們變成另一個人、又變成另一個、再另一個之後,還能夠返回我們原初的身份,幸福快樂,這都是騙人的。
他們夫妻倆走到半路後才明白,自己已經迷失在一大堆标志、文字、宣言、照片、臉孔和槍械之中,再也歸納不出任何意義。
那個時候,這棟房子還兀自矗立在荒涼的山丘上。
一天夜裡,如夢把幾件衣物塞進她的小袋子裡,回到她的家人身邊,回到她認為安全的舊日家庭與生活中。
講到慷慨激昂處,主人(骨碌碌的眼珠讓卡利普不時聯想起兔巴哥)站起身來回踱步,弄得昏昏欲睡的卡利普頭昏腦漲。
他繼續解釋為什麼他認為如果我們想要破解“他們的”把戲,那麼我們必須返回源頭,回到萬物的起點。
卡利普先生也看得出來:這棟房子完全符合一個“小布爾喬亞”或“中産階級”或“傳統市民”的住家。
室内有包着印花棉布椅套的舊沙發椅、合成纖維的窗簾、邊緣畫有蝴蝶的瓷釉餐盤、一個難看的“餐具櫥”,裡面藏着隻有假日客人來訪時會拿出來的糖果盤和從來沒用過的利口酒杯組,以及被打得爛爛的退色地毯。
他很清楚自己的太太不像如夢——一個受過教育的美麗女人;她比較像他自己的母親,平庸,單純,無害(這時太太沖着卡利普和丈夫微微一笑,笑中的含意卡利普讀不出來)。
她是他的堂妹,他叔叔的女兒。
他們的孩子也像他們一樣。
假使他的父親還在世,而且還是老樣子的話,父親所建立的生活和他現在過的想必沒有兩樣。
這樣的生活是他刻意的選擇。
他清醒地過着此種生活,堅持自己的“真實”身份,拒絕成為自己以外的另一個人,以此阻撓一場千年陰謀。
眼前屋子裡所有的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