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我們把記憶遺失在電影院
關燈
小
中
大
,接着他會叫她馬上回家收拾所有她的東西,她的書、香煙、湊不成對的絲襪、空藥瓶、她的發飾、她那些眼鏡的盒子、吃了一半的巧克力、她的細長發夾、她孩提時代的木鴨子玩具,然後,離開,别再回來。
“每一件關于你的物品,都帶給我難以承受的痛楚。
”由于他沒辦法當着那家夥的面說出這些,所以他最好能說服如夢到另一個地方去坐下來說話,“像成年人一樣”。
等他們來到這個地方,開始以“成年人”的樣子對談,這時,或許也有可能說服如夢别的事情。
隻不過,這附近除了全是男人的咖啡館外沒有别的地方可去,他該上哪兒找這麼一個談話的地點?卡利普先是聽見小孩的聲音(媽,開門!),接着是一個女人的聲音。
這個女人顯然絕不是他的妻子、他二十多年來愛戀的對象、他從小到大的摯友。
頓時他才明白,到這裡來找如夢是件多麼愚蠢的行為。
他本想臨陣脫逃,但門已經開了。
卡利普一眼便認出妻子的前夫,但對方卻不認得卡利普。
他是個中等年紀、中等身高的男人,正如卡利普所想像的那樣。
從今以後,卡利普也永遠不會再想起這麼樣的一個人。
前夫花了一點時間,讓眼睛習慣外頭危險世界的黑暗,卡利普也靜待着對方慢慢認出他來。
與此同時,好奇的腦袋一顆顆冒出來,先是妻子,然後是小孩,接着是另一個小孩,詢問着:“爸,是誰呀?”爸爸被問倒了,在原地呆愣了好一會兒。
卡利普決定抓住機會溜掉而不要進屋,連忙一口氣把自己來訪的理由交代清楚。
他很抱歉三更半夜打擾他們,可是他實在是不得已。
今天他之所以來到他們家——改天會再來正式拜訪(甚至帶如夢一起)——是為了調查關于某個人、某個名字的一些資料,事關重大,極為迫切。
他正在替一個被誣告謀殺的大學生辯護,噢不,事實上的确有人死了,隻不過真正的殺人兇手行蹤飄忽,像個鬼魅似的在城市遊走,曾經有一度…… 故事一講完,卡利普立刻被簇擁進屋。
他才脫下鞋子,馬上面前就呈上一雙太小的拖鞋,手裡就被塞進一杯咖啡,并且被告知說熱茶馬上泡好。
卡利普又複述一遍那位可疑人士的姓名(捏造一個截然不同的名字以防萬一),如夢的前夫便接下話頭。
聆聽着男人滔滔不絕的鋪陳,卡利普可以想見這些故事含有強烈的麻醉效果,很快地自己将失去知覺,走不出大門。
事後,他記得自己當時曾想過,說不定在那兒多待一會兒,就能夠發現一些關于如夢的線索,至少有一點蛛絲馬迹,然而這種想法更像是晚期病人接受手術治療前的自我欺騙。
他好不容易終于走出了那扇他以為永遠不會再開啟的大門,這時他已經聆聽了如夢前夫如水庫洩洪般奔流泉湧地講了兩個小時的故事,并從中得知以下事實: 我們以為自己知道很多事情,其實我們什麼都不知道。
我們知道,比如說,大多數東歐和美國的猶太人,都是猶太哈紮爾王國的後裔,一千年前定居于伏爾加河與高加索山之間。
我們也知道,哈紮爾人事實上是一個接受猶太教的土耳其部族。
然而我們并不知道,其實土耳其人和猶太人之間血脈相連,關系極其密切。
多麼有意思啊!過去二十個世紀以來,這兩個形同手足的民族四處遷徙,勢力此消彼長,仿佛同時在一首神秘樂曲的伴奏下跳舞,但始終碰不在一起,總是錯身而過,像一對絕望的孿生兄弟,注定一輩子糾纏不清。
地圖拿來後,卡利普馬上從故事的麻醉劑中蘇醒,他站起身,動了動被暖氣烘得懶洋洋的肌肉,然後望着攤開在桌子上的故事書,他驚異地看着充滿了故事的地圖上用綠色鋼珠筆标滿的箭号。
主人開始說,他認為曆史的對稱性是件無可辯駁的事實,我們必須做好心理準備,我們現在經曆了多少幸福快樂,到頭來便将經曆多少悲慘痛苦,諸如此類。
首先,一個新國家将在博斯普魯斯海峽與達達尼爾海峽之間興起。
這一回,他們不會像一千年前那樣,引進新移民來組織這個新國家。
相反的,他們會把舊居民改造成為符合他們理想的“新人類”。
甚至不需要讀過伊本·赫勒敦,誰都猜得出,為了改造我們,他們必須切斷我們的記憶,把我們變成一群沒有過去、沒有曆史、沒有時代背景的遊魂。
衆所周知,博斯普魯斯區山坡上和貝尤魯小巷裡有幾所陰郁的傳教士學校,那裡的人給學生喝下熏衣草色的液體,以摧毀我們的國家意識。
(“記住這個顔色的名稱。
”媽媽一邊專心聽她丈夫講話一邊說。
)後來引發了一些化學後遺症,西方團體基于“人道立場”,認為這種方法過于魯莽而危險。
從此以後,他們便采取一種“較為溫和”、有效也更為長久的解決之道,這就是他們的“音樂—電影”。
顯而易見,此種電影方法是利用美麗女人的臉蛋圖像、教堂管風琴整齊而輝煌的音樂、令人聯想到贊美詩的視覺重複技法,以及各式各樣抓住觀衆視線的畫面——酒、槍、飛機、衣服——而比起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傳教士所使用的教學法,此種手段被證實更為徹底有效。
(卡利普很好奇還有誰聽過這一串顯然事先寫好的冗長句子
“每一件關于你的物品,都帶給我難以承受的痛楚。
”由于他沒辦法當着那家夥的面說出這些,所以他最好能說服如夢到另一個地方去坐下來說話,“像成年人一樣”。
等他們來到這個地方,開始以“成年人”的樣子對談,這時,或許也有可能說服如夢别的事情。
隻不過,這附近除了全是男人的咖啡館外沒有别的地方可去,他該上哪兒找這麼一個談話的地點?卡利普先是聽見小孩的聲音(媽,開門!),接着是一個女人的聲音。
這個女人顯然絕不是他的妻子、他二十多年來愛戀的對象、他從小到大的摯友。
頓時他才明白,到這裡來找如夢是件多麼愚蠢的行為。
他本想臨陣脫逃,但門已經開了。
卡利普一眼便認出妻子的前夫,但對方卻不認得卡利普。
他是個中等年紀、中等身高的男人,正如卡利普所想像的那樣。
從今以後,卡利普也永遠不會再想起這麼樣的一個人。
前夫花了一點時間,讓眼睛習慣外頭危險世界的黑暗,卡利普也靜待着對方慢慢認出他來。
與此同時,好奇的腦袋一顆顆冒出來,先是妻子,然後是小孩,接着是另一個小孩,詢問着:“爸,是誰呀?”爸爸被問倒了,在原地呆愣了好一會兒。
卡利普決定抓住機會溜掉而不要進屋,連忙一口氣把自己來訪的理由交代清楚。
他很抱歉三更半夜打擾他們,可是他實在是不得已。
今天他之所以來到他們家——改天會再來正式拜訪(甚至帶如夢一起)——是為了調查關于某個人、某個名字的一些資料,事關重大,極為迫切。
他正在替一個被誣告謀殺的大學生辯護,噢不,事實上的确有人死了,隻不過真正的殺人兇手行蹤飄忽,像個鬼魅似的在城市遊走,曾經有一度…… 故事一講完,卡利普立刻被簇擁進屋。
他才脫下鞋子,馬上面前就呈上一雙太小的拖鞋,手裡就被塞進一杯咖啡,并且被告知說熱茶馬上泡好。
卡利普又複述一遍那位可疑人士的姓名(捏造一個截然不同的名字以防萬一),如夢的前夫便接下話頭。
聆聽着男人滔滔不絕的鋪陳,卡利普可以想見這些故事含有強烈的麻醉效果,很快地自己将失去知覺,走不出大門。
事後,他記得自己當時曾想過,說不定在那兒多待一會兒,就能夠發現一些關于如夢的線索,至少有一點蛛絲馬迹,然而這種想法更像是晚期病人接受手術治療前的自我欺騙。
他好不容易終于走出了那扇他以為永遠不會再開啟的大門,這時他已經聆聽了如夢前夫如水庫洩洪般奔流泉湧地講了兩個小時的故事,并從中得知以下事實: 我們以為自己知道很多事情,其實我們什麼都不知道。
我們知道,比如說,大多數東歐和美國的猶太人,都是猶太哈紮爾王國的後裔,一千年前定居于伏爾加河與高加索山之間。
我們也知道,哈紮爾人事實上是一個接受猶太教的土耳其部族。
然而我們并不知道,其實土耳其人和猶太人之間血脈相連,關系極其密切。
多麼有意思啊!過去二十個世紀以來,這兩個形同手足的民族四處遷徙,勢力此消彼長,仿佛同時在一首神秘樂曲的伴奏下跳舞,但始終碰不在一起,總是錯身而過,像一對絕望的孿生兄弟,注定一輩子糾纏不清。
地圖拿來後,卡利普馬上從故事的麻醉劑中蘇醒,他站起身,動了動被暖氣烘得懶洋洋的肌肉,然後望着攤開在桌子上的故事書,他驚異地看着充滿了故事的地圖上用綠色鋼珠筆标滿的箭号。
主人開始說,他認為曆史的對稱性是件無可辯駁的事實,我們必須做好心理準備,我們現在經曆了多少幸福快樂,到頭來便将經曆多少悲慘痛苦,諸如此類。
首先,一個新國家将在博斯普魯斯海峽與達達尼爾海峽之間興起。
這一回,他們不會像一千年前那樣,引進新移民來組織這個新國家。
相反的,他們會把舊居民改造成為符合他們理想的“新人類”。
甚至不需要讀過伊本·赫勒敦,誰都猜得出,為了改造我們,他們必須切斷我們的記憶,把我們變成一群沒有過去、沒有曆史、沒有時代背景的遊魂。
衆所周知,博斯普魯斯區山坡上和貝尤魯小巷裡有幾所陰郁的傳教士學校,那裡的人給學生喝下熏衣草色的液體,以摧毀我們的國家意識。
(“記住這個顔色的名稱。
”媽媽一邊專心聽她丈夫講話一邊說。
)後來引發了一些化學後遺症,西方團體基于“人道立場”,認為這種方法過于魯莽而危險。
從此以後,他們便采取一種“較為溫和”、有效也更為長久的解決之道,這就是他們的“音樂—電影”。
顯而易見,此種電影方法是利用美麗女人的臉蛋圖像、教堂管風琴整齊而輝煌的音樂、令人聯想到贊美詩的視覺重複技法,以及各式各樣抓住觀衆視線的畫面——酒、槍、飛機、衣服——而比起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傳教士所使用的教學法,此種手段被證實更為徹底有效。
(卡利普很好奇還有誰聽過這一串顯然事先寫好的冗長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