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M·V·瓦斯特維克号船
關燈
小
中
大
去的旅程是他記得很清楚的一次。
他還記得在那次旅途中,他第一次開始了有計劃的偷竊。
他以前曾偷過食物,但那僅僅是在乞讨無門,打工無路,瀕于絕望的時候才幹的。
現在他不再尋求工作了,他隻靠偷竊為生了。
隻要有機會他仍然偷些食物,也偷些貨物和一些小玩意兒,以便賣掉換點零花錢。
他得到的那點微不足道的錢似乎一到他的手裡就花掉了,但在他的頭腦深處,他仍在想積蓄點錢,付上船費,然後到某個能收留他,并能夠重新開始生活的地方。
終于,他到了馬薩瓦。
這是一個珊瑚港,同時也是從埃塞俄比亞進入紅海的門戶。
在馬薩瓦,他因偷竊差點受到了懲罰。
一次他混進了一個魚販攤前的人群中,偷了一條魚,但被那個眼尖的小販子發現了,追趕了上來。
人群中還有幾個人也加入了追捕的行列,包括一名警察。
不到幾秒鐘的功夫,亨利·杜瓦爾那幼稚和吓壞了的耳朵就聽出在他後面窮追不舍的憤怒的暴民已迅速增加到一大群,他絕望地奔跑着,引着那夥人圍着馬薩瓦的珊瑚建築物兜着圈子,穿過當地居民住宅區那迷宮般的後街。
最後,他把那夥人甩在了後面,朝碼頭跑去,藏在了一包包等待裝船的貨物中。
他從一個小洞裡看到前來追捕他的人在四周搜尋了一陣,最後漸漸失望地走開了。
但這一遭遇給于他的震動太大了,他決心通過各種可能的方式離開埃塞俄比亞。
在他的藏身地前面停着一條貨船。
等到夜幕落下之後,他爬上了船,從下甲闆蹒跚地進到了一個黑洞洞的小貯藏箱裡,藏在了裡面。
第二天早晨貨船起航了。
兩個小時後他被發現了,并被帶去見了船長。
這是一條極為老舊的意大利燒煤船,在海水不停地滲進船艙的情況下,勉強地往返于亞丁灣和東地中海上。
那位倦怠的意大利船長令人厭惡地從指甲縫裡朝外剔着污垢,亨利·杜瓦爾抖抖瑟瑟地站在他的面前。
幾分鐘後,船長用意大利語尖利地問了一個問題。
沒有反應。
他試着用英語,接着又用法語,但還是一無所獲。
杜瓦爾早已忘記了他從他母親那裡學來的那點法語,他現在的語言是阿拉伯語,索馬裡語和阿姆哈拉語(埃塞俄比亞官方語言——譯者)混合的大雜燴,還摻雜着埃塞俄比亞境内所使用的70多種語言和比這多一倍的方言土語中的一些詞彙。
船長發現無法與他交談,便不感興趣地聳了聳肩。
偷乘上船者是不足為奇的,船長根本不必顧慮那令人讨厭的海商法,随之就吩咐安排杜瓦爾去幹活。
他的目的是想在下一次停靠碼頭時将這個偷乘者送下船。
然而,船長沒有預料到的是,亨利·杜瓦爾是個沒有國籍的人。
在該船停靠的任何一個港口,包括該船幾個月後返回的港口馬薩瓦,移民局的官員都拒絕他上岸。
随着杜瓦爾在船上逗留的時間的延長,船長的惱怒也随之增長。
10個月後,他召來了他的水手長商量辦法,他們設想出了一個主意。
水手長又按吩咐通過一名翻譯把這個主意轉告給了杜瓦爾。
他們的主意是想方設法地在生活和勞動上折磨杜瓦爾使他覺得痛苦難忍,以至于(最終)情願跳下這條船。
漸漸地,在經受了兩個月的超負荷的勞動、毒打和半饑半飽的折磨之後,杜瓦爾真的這樣做了。
杜瓦爾很清晰地記得,那天晚上他默默地溜下那條意大利船的舷梯。
那是在黎巴嫩的貝魯特,這裡是叙利亞和以色列之間的一個小緩沖地帶,傳說聖·喬治就是在以色列殺死了他的龍。
他的離開和他到來時一樣,都是在黑暗中;然而離去卻要容易得多,因為他沒有任何東西可攜帶,除了他穿在身上的那身褴褛的衣裳,他一無所有。
上岸以後,他首先急促地穿過船舶修造廠,想溜進市區。
但當他看見在前方一塊被燈光照得通亮的地方有一個穿制服的人時,他立時喪失了勇氣,飛快地奔了回去,在陰暗處尋找着藏身之地。
他的進一步偵察表明,船舶修造廠設有防護牆,并有人巡邏。
他感到自己渾身在戰栗;他才21歲,忍饑挨餓使他身體虛弱,而且他還感到一種難以置信的孤獨和令人絕望的恐懼。
就在他離開的時候,又一個陰影赫然聳現在他的面前,是一條船。
一開始他還認為他又回到了那條意大利船旁邊。
他當時産生的沖動是再偷偷溜回船上去。
忍受他已熟悉的苦難也要比讓警察逮住後送進監獄強。
接着他看出那個陰影不是那條意大利船,而是一條較大些的船。
他急忙逃了上去,象一隻鑽進洞去的老鼠。
這條船就是現在這條瓦斯特維克号。
他知道這一點是溜上船兩天後,船駛出海面20英裡時,饑餓終于壓倒了恐懼,驅使着他顫顫巍巍地從藏身處走了出來。
“瓦斯特維克号”的船長西古爾德·傑貝克與那名意大利船長截然不同。
這個船長是個挪威人,說起話來慢條斯理,對人很嚴厲,但很正義。
他尊重他所信仰的《聖經》裡的戒律,同時也尊重海商法。
傑貝克船長嚴厲但卻又很細緻地對亨利·杜瓦爾解釋說,偷乘者是不必被迫幹活,但可以自願地幹些活,隻是沒有工錢。
總之,無論他幹不幹活,他都能得到與其他船員一樣多的夥食定量。
杜瓦爾選擇了後者——自願地幹活。
與那位意大利商船船長一樣,傑貝克船長也一心打算在他停靠碼頭時,就把這個偷乘者弄走。
但他與那個意大利船長不同的是,在了解到杜瓦爾并不是那麼容易就可以甩掉之後,他并沒有産生虐待他的念頭。
就這樣,亨利·杜瓦爾在船上待了20個月。
在此期間,“瓦斯特維克号”航行了地球上海洋的一半,運送着貨物。
他們單調地,緩慢地行駛在地中海,大西洋和太平洋上。
他們到過北非,北歐,南歐,英國,南美,美國和加拿大。
每到一地船長就請求允許亨利·杜瓦爾上岸,然而這些申請都被斷然拒絕了。
港口上的官員提出的理由總是不謀而合:這位偷乘者沒有證件,沒有身份,沒有國籍,也沒有權力。
後來,“瓦斯特維克号”安下心來接納杜瓦爾為永久的水手。
很快這個年輕的偷乘者便成了船上的寵兒。
“瓦斯特維克”上的船員是由各個不同國籍的水手組成的,其中包括波蘭水手,斯堪的納維亞水手,印度水手,一名中國水手,一名美國水手,還有幾名英國水手。
斯塔比·蓋茨是這幾名英國水手中公認的領袖。
就是這夥人接納了杜瓦爾,使他的生活雖說不上舒适,至少在船上這樣擁擠的條件下,還算是可以了。
他們教他說英語,現在盡管他的口音還很重,措辭還很笨拙,但至少在雙方都具有一定耐心的情況下,他講的話别人可以勉強聽懂了。
這是亨利·杜瓦爾很少遇到的慷慨與仁慈,他對此抱以的回答,象一隻熱切的小狗報答它主子的贊許一樣殷切。
現在他為船員們個人服務,在高級船員餐廳裡幫廚,還在船上當個跑腿的。
作為回報,船員們把從岸上買來的香煙和糖果送給他,偶爾傑貝克船長也給他一點錢,由别的船員代替他花掉。
但盡管這樣,杜瓦爾仍是個囚徒,這個一度是他的庇護所的“瓦斯特維克号”成了他的監獄。
就這樣,以海為家的亨利·杜瓦爾在聖誕節前夜來到了加拿大的門檻前。
談話持續了近兩個小時,中間,丹·奧利夫從不同的角度重複了一些他先前提出的問題,為的是造成這個年輕的偷乘者在談話中産生自相矛盾。
但是他的詭計失敗了。
除了語言的不通造成的誤解外,事情的主要情節是相吻合的。
随着他們之間的交談的深入,誤解又一個個澄清了。
談話接近尾聲時,丹有意措辭模糊地提出了一個暗示性的問題,但杜瓦爾拒絕回答。
他用他那雙黑眼睛打量着丹。
“你欺騙我,你懷疑我說謊,”杜瓦爾說道。
丹再次在杜瓦爾身上看到了他早先看到的那種無意識的尊嚴。
丹·奧利夫看見自己的詭計被戳穿,感到有些羞愧地說道:“我隻是想進一步核實一下。
我不會再這麼做了。
”他們又接着談了一些其它的事情。
現在,丹回到了《溫哥華郵報》的那間狹窄的,雜亂的新聞編輯室,坐到了他那張年久失修的辦公桌前,攤開了他的記錄本,伸手拿過一束稿紙。
他邊用複寫紙草草地寫着,邊對坐在對面本地新聞編輯桌前的值夜班的市區版編輯埃德·本尼迪克特大聲說道。
“埃德,這是一篇很精彩的報道。
你能為我安排多少字。
” 編輯考慮了一下說:“不超過1000字。
” 丹點了點頭,并把椅子朝打字機前挪了挪。
還可以,他本想多寫點,但如果寫得緊湊點,1000字也可以說明不少問題。
他動手在打字機上打起字來。
他還記得在那次旅途中,他第一次開始了有計劃的偷竊。
他以前曾偷過食物,但那僅僅是在乞讨無門,打工無路,瀕于絕望的時候才幹的。
現在他不再尋求工作了,他隻靠偷竊為生了。
隻要有機會他仍然偷些食物,也偷些貨物和一些小玩意兒,以便賣掉換點零花錢。
他得到的那點微不足道的錢似乎一到他的手裡就花掉了,但在他的頭腦深處,他仍在想積蓄點錢,付上船費,然後到某個能收留他,并能夠重新開始生活的地方。
終于,他到了馬薩瓦。
這是一個珊瑚港,同時也是從埃塞俄比亞進入紅海的門戶。
在馬薩瓦,他因偷竊差點受到了懲罰。
一次他混進了一個魚販攤前的人群中,偷了一條魚,但被那個眼尖的小販子發現了,追趕了上來。
人群中還有幾個人也加入了追捕的行列,包括一名警察。
不到幾秒鐘的功夫,亨利·杜瓦爾那幼稚和吓壞了的耳朵就聽出在他後面窮追不舍的憤怒的暴民已迅速增加到一大群,他絕望地奔跑着,引着那夥人圍着馬薩瓦的珊瑚建築物兜着圈子,穿過當地居民住宅區那迷宮般的後街。
最後,他把那夥人甩在了後面,朝碼頭跑去,藏在了一包包等待裝船的貨物中。
他從一個小洞裡看到前來追捕他的人在四周搜尋了一陣,最後漸漸失望地走開了。
但這一遭遇給于他的震動太大了,他決心通過各種可能的方式離開埃塞俄比亞。
在他的藏身地前面停着一條貨船。
等到夜幕落下之後,他爬上了船,從下甲闆蹒跚地進到了一個黑洞洞的小貯藏箱裡,藏在了裡面。
第二天早晨貨船起航了。
兩個小時後他被發現了,并被帶去見了船長。
這是一條極為老舊的意大利燒煤船,在海水不停地滲進船艙的情況下,勉強地往返于亞丁灣和東地中海上。
那位倦怠的意大利船長令人厭惡地從指甲縫裡朝外剔着污垢,亨利·杜瓦爾抖抖瑟瑟地站在他的面前。
幾分鐘後,船長用意大利語尖利地問了一個問題。
沒有反應。
他試着用英語,接着又用法語,但還是一無所獲。
杜瓦爾早已忘記了他從他母親那裡學來的那點法語,他現在的語言是阿拉伯語,索馬裡語和阿姆哈拉語(埃塞俄比亞官方語言——譯者)混合的大雜燴,還摻雜着埃塞俄比亞境内所使用的70多種語言和比這多一倍的方言土語中的一些詞彙。
船長發現無法與他交談,便不感興趣地聳了聳肩。
偷乘上船者是不足為奇的,船長根本不必顧慮那令人讨厭的海商法,随之就吩咐安排杜瓦爾去幹活。
他的目的是想在下一次停靠碼頭時将這個偷乘者送下船。
然而,船長沒有預料到的是,亨利·杜瓦爾是個沒有國籍的人。
在該船停靠的任何一個港口,包括該船幾個月後返回的港口馬薩瓦,移民局的官員都拒絕他上岸。
随着杜瓦爾在船上逗留的時間的延長,船長的惱怒也随之增長。
10個月後,他召來了他的水手長商量辦法,他們設想出了一個主意。
水手長又按吩咐通過一名翻譯把這個主意轉告給了杜瓦爾。
他們的主意是想方設法地在生活和勞動上折磨杜瓦爾使他覺得痛苦難忍,以至于(最終)情願跳下這條船。
漸漸地,在經受了兩個月的超負荷的勞動、毒打和半饑半飽的折磨之後,杜瓦爾真的這樣做了。
杜瓦爾很清晰地記得,那天晚上他默默地溜下那條意大利船的舷梯。
那是在黎巴嫩的貝魯特,這裡是叙利亞和以色列之間的一個小緩沖地帶,傳說聖·喬治就是在以色列殺死了他的龍。
他的離開和他到來時一樣,都是在黑暗中;然而離去卻要容易得多,因為他沒有任何東西可攜帶,除了他穿在身上的那身褴褛的衣裳,他一無所有。
上岸以後,他首先急促地穿過船舶修造廠,想溜進市區。
但當他看見在前方一塊被燈光照得通亮的地方有一個穿制服的人時,他立時喪失了勇氣,飛快地奔了回去,在陰暗處尋找着藏身之地。
他的進一步偵察表明,船舶修造廠設有防護牆,并有人巡邏。
他感到自己渾身在戰栗;他才21歲,忍饑挨餓使他身體虛弱,而且他還感到一種難以置信的孤獨和令人絕望的恐懼。
就在他離開的時候,又一個陰影赫然聳現在他的面前,是一條船。
一開始他還認為他又回到了那條意大利船旁邊。
他當時産生的沖動是再偷偷溜回船上去。
忍受他已熟悉的苦難也要比讓警察逮住後送進監獄強。
接着他看出那個陰影不是那條意大利船,而是一條較大些的船。
他急忙逃了上去,象一隻鑽進洞去的老鼠。
這條船就是現在這條瓦斯特維克号。
他知道這一點是溜上船兩天後,船駛出海面20英裡時,饑餓終于壓倒了恐懼,驅使着他顫顫巍巍地從藏身處走了出來。
“瓦斯特維克号”的船長西古爾德·傑貝克與那名意大利船長截然不同。
這個船長是個挪威人,說起話來慢條斯理,對人很嚴厲,但很正義。
他尊重他所信仰的《聖經》裡的戒律,同時也尊重海商法。
傑貝克船長嚴厲但卻又很細緻地對亨利·杜瓦爾解釋說,偷乘者是不必被迫幹活,但可以自願地幹些活,隻是沒有工錢。
總之,無論他幹不幹活,他都能得到與其他船員一樣多的夥食定量。
杜瓦爾選擇了後者——自願地幹活。
與那位意大利商船船長一樣,傑貝克船長也一心打算在他停靠碼頭時,就把這個偷乘者弄走。
但他與那個意大利船長不同的是,在了解到杜瓦爾并不是那麼容易就可以甩掉之後,他并沒有産生虐待他的念頭。
就這樣,亨利·杜瓦爾在船上待了20個月。
在此期間,“瓦斯特維克号”航行了地球上海洋的一半,運送着貨物。
他們單調地,緩慢地行駛在地中海,大西洋和太平洋上。
他們到過北非,北歐,南歐,英國,南美,美國和加拿大。
每到一地船長就請求允許亨利·杜瓦爾上岸,然而這些申請都被斷然拒絕了。
港口上的官員提出的理由總是不謀而合:這位偷乘者沒有證件,沒有身份,沒有國籍,也沒有權力。
後來,“瓦斯特維克号”安下心來接納杜瓦爾為永久的水手。
很快這個年輕的偷乘者便成了船上的寵兒。
“瓦斯特維克”上的船員是由各個不同國籍的水手組成的,其中包括波蘭水手,斯堪的納維亞水手,印度水手,一名中國水手,一名美國水手,還有幾名英國水手。
斯塔比·蓋茨是這幾名英國水手中公認的領袖。
就是這夥人接納了杜瓦爾,使他的生活雖說不上舒适,至少在船上這樣擁擠的條件下,還算是可以了。
他們教他說英語,現在盡管他的口音還很重,措辭還很笨拙,但至少在雙方都具有一定耐心的情況下,他講的話别人可以勉強聽懂了。
這是亨利·杜瓦爾很少遇到的慷慨與仁慈,他對此抱以的回答,象一隻熱切的小狗報答它主子的贊許一樣殷切。
現在他為船員們個人服務,在高級船員餐廳裡幫廚,還在船上當個跑腿的。
作為回報,船員們把從岸上買來的香煙和糖果送給他,偶爾傑貝克船長也給他一點錢,由别的船員代替他花掉。
但盡管這樣,杜瓦爾仍是個囚徒,這個一度是他的庇護所的“瓦斯特維克号”成了他的監獄。
就這樣,以海為家的亨利·杜瓦爾在聖誕節前夜來到了加拿大的門檻前。
談話持續了近兩個小時,中間,丹·奧利夫從不同的角度重複了一些他先前提出的問題,為的是造成這個年輕的偷乘者在談話中産生自相矛盾。
但是他的詭計失敗了。
除了語言的不通造成的誤解外,事情的主要情節是相吻合的。
随着他們之間的交談的深入,誤解又一個個澄清了。
談話接近尾聲時,丹有意措辭模糊地提出了一個暗示性的問題,但杜瓦爾拒絕回答。
他用他那雙黑眼睛打量着丹。
“你欺騙我,你懷疑我說謊,”杜瓦爾說道。
丹再次在杜瓦爾身上看到了他早先看到的那種無意識的尊嚴。
丹·奧利夫看見自己的詭計被戳穿,感到有些羞愧地說道:“我隻是想進一步核實一下。
我不會再這麼做了。
”他們又接着談了一些其它的事情。
現在,丹回到了《溫哥華郵報》的那間狹窄的,雜亂的新聞編輯室,坐到了他那張年久失修的辦公桌前,攤開了他的記錄本,伸手拿過一束稿紙。
他邊用複寫紙草草地寫着,邊對坐在對面本地新聞編輯桌前的值夜班的市區版編輯埃德·本尼迪克特大聲說道。
“埃德,這是一篇很精彩的報道。
你能為我安排多少字。
” 編輯考慮了一下說:“不超過1000字。
” 丹點了點頭,并把椅子朝打字機前挪了挪。
還可以,他本想多寫點,但如果寫得緊湊點,1000字也可以說明不少問題。
他動手在打字機上打起字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