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M·V·瓦斯特維克号船
關燈
小
中
大
們走過兩個升降口,又朝前走去。
暗淡的通道上僅有一盞低瓦數的燈泡亮着。
斯塔比·蓋茨砰砰地敲打了幾下門,擰動了一下鑰匙,打開門,伸手摸索地将燈打開。
“起床,亨利,”他大聲叫道。
“有兩位先生要見你。
”他向後讓了讓,朝丹點了點頭。
丹朝門口湊了湊,看見屋裡金屬制的小鋪上坐起了一個睡眼惺忪,身體瘦小的人。
這時丹又朝那人的身後望去。
天啊!他想道,這裡竟能住人? 整個房間象一隻大鐵箱子,大約有6平方英尺。
原先這裡的艙壁似乎是被漆成黃褐色的,但現在大部分油漆都剝落了,取而代之的是斑斑鐵誘。
油漆和鐵鏽都被潮濕的水霧覆蓋住了,水氣比較重的地方,已經形成了水珠,涓涓地朝下淌着。
那張“鋪”占了這堵艙壁的全長和幾乎是全部的寬度。
在它上方是一隻大約有1.6英尺寬的小架子。
在它的下面是一隻鐵桶。
這就是艙内所有的一切了。
艙内沒有窗,也沒有艙口,在靠近一面艙壁的頂上僅有一扇勉強稱得上是通風口的裝置。
艙内的空氣污濁得很。
亨利·杜瓦爾揉着眼睛,瞟了一眼門外面的那兩個人。
使丹·奧利夫驚奇的是這個偷乘者看來竟是那樣年輕。
他長着一付圓圓的,并不太惹人喜歡的臉龐,很勻稱的身材,一雙深陷的黑眼睛,他上身穿着一件汗衫,一件法蘭絨襯衣,敞着懷,下身是一條藍色斜紋粗布褲子。
裹在這身衣服裡的軀體還算得上是堅實的。
“晚上好,”丹用法語說道,“請原諒我們今晚打擾你的休息,不過,我們是從報社來的,知道你有一件很要緊的事情要告訴我們。
” 亨利·杜瓦爾緩緩地搖着頭。
“說法語不行,”斯塔比·蓋茨插話說。
“他不懂法語。
看樣子是他還很小的時候他的語言就混亂了。
最好用英語和他談,但要說得慢一些。
” “好吧,”丹轉回身來一字一闆地對杜瓦爾說道,“我是《溫哥華郵報》的。
這是一家報紙。
我們想了解了解你。
你懂嗎?” 杜瓦爾沒有回答。
丹又試着說:“我想與你談談。
然後寫一篇有關你的報道。
” “你為什麼寫?”在杜瓦爾說的第一句話中包含了他驚詫和疑惑的複雜感情。
丹耐心地說道:“一也許我能幫助你。
你想下船嗎?” “你幫我下船?找工作?住加拿大?”這三個問題是那樣笨拙地出了口,但卻是那樣無可置疑地迫切。
丹搖了搖頭。
“不,我做不到這些。
但許多人看到我寫的報道。
或許哪個看到這份報道的人能夠幫助你。
” 斯塔比·蓋茨插話說:“亨利,你害什麼怕?這對你沒有什麼害處;也可能對你會有點好處。
” 亨利·杜瓦爾似乎在思考着。
丹仔細地打量着他。
在丹看來無論這個年輕的偷乘者是什麼出身,他顯然具有一種獨特的,但不引人注目的尊嚴。
這時,他點了點頭,隻簡單地說了一句,“好吧”。
“聽我說,亨利,”斯塔比·蓋茨說,“你去洗洗,我和這兩位先生到上面的廚房裡等你。
” 杜瓦爾點了點頭慢慢地從鋪上下來。
當他們離開小艙時,迪·維爾輕聲歎息道:“可憐的小家夥。
” “他總是這樣被鎖在艙裡嗎?”丹問道。
“隻是在晚間,當我們停泊在碼頭上時才鎖上他。
”斯塔比·蓋茨說,“這是船長的命令。
” “為什麼?” “為了提防他擅自下船。
船長要對他負責,明白了嗎?”蓋茨在升降口的頂端停了下來,“在這裡要比美國強。
我們的船停靠在舊金山時,他們曾把他铐在他的鋪上。
” 他們來到廚房門口,走了進去。
“喝懷茶怎麼樣?”斯塔比·蓋茨說道。
“好的,”丹說道,“謝謝。
” 蓋茨取出了3隻茶杯,走到放在煤氣竈上的一隻搪瓷茶壺前,從壺裡倒出一種已經加了奶的深黑色的飲料。
然後把3隻盛滿飲料的杯子依次擺放在餐桌上,打手勢示意讓他們就座。
丹說道:“在這種船上,有的是機會,能見到各種各樣的人。
” “正是,先生,”蓋茨咧嘴笑道,“各種體形,各種膚色,各種身高的人。
還有一些神經不很正常的人,怪人。
”他故意朝他們瞟了一眼。
“你對亨利·杜瓦爾怎麼看?”丹問道。
斯塔比·蓋茨從他自己的杯子裡喝了一大口茶,然後答道。
“他是一個很正派的小家夥。
我們大家都喜歡他。
無論我們讓他幹什麼活,他都幹,盡管作為一個偷乘者他并非一定得幹這些工作。
這是海上的規矩。
”他很在行地說道。
“他偷乘上這條船時,你就在這條船上嗎?”丹問道。
“沒錯!在我們離開貝魯特兩天後,我們才發現他。
當時他象一把讨厭的掃帚柄。
我估計這個可憐的家夥上船之前一定餓了好久了。
” 迪·維爾嘗了一口杯中的茶,然後放下杯子。
“難喝極了,是不是?”主人歡快地說道。
“喝起來是一股濃縮鋅的味。
我們在智利裝了滿滿一船這玩藝。
結果到處都是它——頭發裡,眼睛裡,連茶裡也是它。
” “謝謝,”攝影記者說道,“這麼說我到醫院去就有話說了。
10分鐘後,亨利·杜瓦爾來到了廚房。
他已漱洗完畢,梳理好了頭發,刮過了胡子,并在襯衣外又罩上了一件海員穿的藍色衛生衣。
盡管這些衣服都很舊,但卻很整潔。
丹注意到,他的褲子上的一道劃破的口子已被整整齊齊地織補上了。
“過來,坐下談,亨利,”斯塔比·蓋茨說道。
他斟上了第4杯茶,把它放在杜瓦爾的面前,杜瓦爾報以微笑表示感謝,在這兩個記者面前,他是第一次露出笑容,這使他的面龐生輝,使他看上去更象一個孩子了。
丹從簡單的問題開始。
“你多大了?” 停了片刻,杜瓦爾說:“我23。
” “出生在哪裡?” “我生在船上。
” “船的名字叫什麼?” “我不知道。
” “那你是怎麼知道你出生在船上的?” 又停頓了片刻,杜瓦爾說道:“我不明白。
” 丹耐心地重複了一遍剛才的問題。
這次杜瓦爾明白地點了點頭答道:“我母親說給我的。
” “你母親是哪國人?” “她法國人。
” “你母親現在在什麼地方?” “她死了。
” “什麼時候去世的?” “很多年前——在亞的斯亞貝巴。
” “你的父親是誰?”丹問道。
“我不知他。
” “你母親向你談起過他嗎?” “他英國人,海員。
我從沒見過。
” “你也從未聽說過他叫什麼名字?” 他搖頭否認了。
“你有兄弟姐妹嗎?” “沒有兄弟姐妹。
” “你母親什麼時候去世的?” “原諒——我不知道。
” 丹換了個角度再次提出了這個問題。
“你知不知道你母親去世時你幾歲?” “我6歲。
” “在此之後,誰照顧你?” “我照顧自己。
” “你上過學嗎?” “沒學校。
” “你識字嗎?” “我寫名字——亨利·杜瓦爾。
” “再什麼也不會了?” “我寫名字,”杜瓦爾堅持說,“我給你看。
” 丹從桌子上把一張紙和一支鉛筆推到他的面前,杜瓦爾用顫抖,幼稚的手一筆一畫地寫下了他的名字。
他寫出的名字隻是勉強能夠辨認出。
丹揮了揮手問道:“你為什麼要偷乘這條船?” 杜瓦爾聳了聳肩說:“我試找個國家。
”他吃力地選擇着詞句,接着又補充說:“黎巴嫩不好。
” “為什麼不好?”丹不自覺地也說起了這個年輕偷乘者的簡略了的英語。
“我不是公民。
如果警察發現——我就進監獄。
” “你是怎樣到了黎巴嫩的?” “我乘船。
” “那是條什麼船?” “意大利船。
原諒——我不記得船名了。
” “你是那條意大利船上的旅客嗎?” “我偷乘。
我在船上一年。
想下船。
沒人要我。
” 斯塔比·蓋茨插嘴說:“據我估計,他當時是乘一條意大利不定期貨船,明白了嗎?那條船往返于中東。
因此他在貝魯特跳上了那條船。
明白嗎?” “明白了,”丹說道。
然後他轉向杜瓦爾。
“你在上意大利船之前幹什麼?” “我跟人和駱駝在一起。
他們給我吃的,我幹活。
我們到過索馬裡,埃塞俄比亞,埃及。
”他的手前後揮動着,吃力地說出了這幾個國家的名字。
“在我小孩,過國
暗淡的通道上僅有一盞低瓦數的燈泡亮着。
斯塔比·蓋茨砰砰地敲打了幾下門,擰動了一下鑰匙,打開門,伸手摸索地将燈打開。
“起床,亨利,”他大聲叫道。
“有兩位先生要見你。
”他向後讓了讓,朝丹點了點頭。
丹朝門口湊了湊,看見屋裡金屬制的小鋪上坐起了一個睡眼惺忪,身體瘦小的人。
這時丹又朝那人的身後望去。
天啊!他想道,這裡竟能住人? 整個房間象一隻大鐵箱子,大約有6平方英尺。
原先這裡的艙壁似乎是被漆成黃褐色的,但現在大部分油漆都剝落了,取而代之的是斑斑鐵誘。
油漆和鐵鏽都被潮濕的水霧覆蓋住了,水氣比較重的地方,已經形成了水珠,涓涓地朝下淌着。
那張“鋪”占了這堵艙壁的全長和幾乎是全部的寬度。
在它上方是一隻大約有1.6英尺寬的小架子。
在它的下面是一隻鐵桶。
這就是艙内所有的一切了。
艙内沒有窗,也沒有艙口,在靠近一面艙壁的頂上僅有一扇勉強稱得上是通風口的裝置。
艙内的空氣污濁得很。
亨利·杜瓦爾揉着眼睛,瞟了一眼門外面的那兩個人。
使丹·奧利夫驚奇的是這個偷乘者看來竟是那樣年輕。
他長着一付圓圓的,并不太惹人喜歡的臉龐,很勻稱的身材,一雙深陷的黑眼睛,他上身穿着一件汗衫,一件法蘭絨襯衣,敞着懷,下身是一條藍色斜紋粗布褲子。
裹在這身衣服裡的軀體還算得上是堅實的。
“晚上好,”丹用法語說道,“請原諒我們今晚打擾你的休息,不過,我們是從報社來的,知道你有一件很要緊的事情要告訴我們。
” 亨利·杜瓦爾緩緩地搖着頭。
“說法語不行,”斯塔比·蓋茨插話說。
“他不懂法語。
看樣子是他還很小的時候他的語言就混亂了。
最好用英語和他談,但要說得慢一些。
” “好吧,”丹轉回身來一字一闆地對杜瓦爾說道,“我是《溫哥華郵報》的。
這是一家報紙。
我們想了解了解你。
你懂嗎?” 杜瓦爾沒有回答。
丹又試着說:“我想與你談談。
然後寫一篇有關你的報道。
” “你為什麼寫?”在杜瓦爾說的第一句話中包含了他驚詫和疑惑的複雜感情。
丹耐心地說道:“一也許我能幫助你。
你想下船嗎?” “你幫我下船?找工作?住加拿大?”這三個問題是那樣笨拙地出了口,但卻是那樣無可置疑地迫切。
丹搖了搖頭。
“不,我做不到這些。
但許多人看到我寫的報道。
或許哪個看到這份報道的人能夠幫助你。
” 斯塔比·蓋茨插話說:“亨利,你害什麼怕?這對你沒有什麼害處;也可能對你會有點好處。
” 亨利·杜瓦爾似乎在思考着。
丹仔細地打量着他。
在丹看來無論這個年輕的偷乘者是什麼出身,他顯然具有一種獨特的,但不引人注目的尊嚴。
這時,他點了點頭,隻簡單地說了一句,“好吧”。
“聽我說,亨利,”斯塔比·蓋茨說,“你去洗洗,我和這兩位先生到上面的廚房裡等你。
” 杜瓦爾點了點頭慢慢地從鋪上下來。
當他們離開小艙時,迪·維爾輕聲歎息道:“可憐的小家夥。
” “他總是這樣被鎖在艙裡嗎?”丹問道。
“隻是在晚間,當我們停泊在碼頭上時才鎖上他。
”斯塔比·蓋茨說,“這是船長的命令。
” “為什麼?” “為了提防他擅自下船。
船長要對他負責,明白了嗎?”蓋茨在升降口的頂端停了下來,“在這裡要比美國強。
我們的船停靠在舊金山時,他們曾把他铐在他的鋪上。
” 他們來到廚房門口,走了進去。
“喝懷茶怎麼樣?”斯塔比·蓋茨說道。
“好的,”丹說道,“謝謝。
” 蓋茨取出了3隻茶杯,走到放在煤氣竈上的一隻搪瓷茶壺前,從壺裡倒出一種已經加了奶的深黑色的飲料。
然後把3隻盛滿飲料的杯子依次擺放在餐桌上,打手勢示意讓他們就座。
丹說道:“在這種船上,有的是機會,能見到各種各樣的人。
” “正是,先生,”蓋茨咧嘴笑道,“各種體形,各種膚色,各種身高的人。
還有一些神經不很正常的人,怪人。
”他故意朝他們瞟了一眼。
“你對亨利·杜瓦爾怎麼看?”丹問道。
斯塔比·蓋茨從他自己的杯子裡喝了一大口茶,然後答道。
“他是一個很正派的小家夥。
我們大家都喜歡他。
無論我們讓他幹什麼活,他都幹,盡管作為一個偷乘者他并非一定得幹這些工作。
這是海上的規矩。
”他很在行地說道。
“他偷乘上這條船時,你就在這條船上嗎?”丹問道。
“沒錯!在我們離開貝魯特兩天後,我們才發現他。
當時他象一把讨厭的掃帚柄。
我估計這個可憐的家夥上船之前一定餓了好久了。
” 迪·維爾嘗了一口杯中的茶,然後放下杯子。
“難喝極了,是不是?”主人歡快地說道。
“喝起來是一股濃縮鋅的味。
我們在智利裝了滿滿一船這玩藝。
結果到處都是它——頭發裡,眼睛裡,連茶裡也是它。
” “謝謝,”攝影記者說道,“這麼說我到醫院去就有話說了。
10分鐘後,亨利·杜瓦爾來到了廚房。
他已漱洗完畢,梳理好了頭發,刮過了胡子,并在襯衣外又罩上了一件海員穿的藍色衛生衣。
盡管這些衣服都很舊,但卻很整潔。
丹注意到,他的褲子上的一道劃破的口子已被整整齊齊地織補上了。
“過來,坐下談,亨利,”斯塔比·蓋茨說道。
他斟上了第4杯茶,把它放在杜瓦爾的面前,杜瓦爾報以微笑表示感謝,在這兩個記者面前,他是第一次露出笑容,這使他的面龐生輝,使他看上去更象一個孩子了。
丹從簡單的問題開始。
“你多大了?” 停了片刻,杜瓦爾說:“我23。
” “出生在哪裡?” “我生在船上。
” “船的名字叫什麼?” “我不知道。
” “那你是怎麼知道你出生在船上的?” 又停頓了片刻,杜瓦爾說道:“我不明白。
” 丹耐心地重複了一遍剛才的問題。
這次杜瓦爾明白地點了點頭答道:“我母親說給我的。
” “你母親是哪國人?” “她法國人。
” “你母親現在在什麼地方?” “她死了。
” “什麼時候去世的?” “很多年前——在亞的斯亞貝巴。
” “你的父親是誰?”丹問道。
“我不知他。
” “你母親向你談起過他嗎?” “他英國人,海員。
我從沒見過。
” “你也從未聽說過他叫什麼名字?” 他搖頭否認了。
“你有兄弟姐妹嗎?” “沒有兄弟姐妹。
” “你母親什麼時候去世的?” “原諒——我不知道。
” 丹換了個角度再次提出了這個問題。
“你知不知道你母親去世時你幾歲?” “我6歲。
” “在此之後,誰照顧你?” “我照顧自己。
” “你上過學嗎?” “沒學校。
” “你識字嗎?” “我寫名字——亨利·杜瓦爾。
” “再什麼也不會了?” “我寫名字,”杜瓦爾堅持說,“我給你看。
” 丹從桌子上把一張紙和一支鉛筆推到他的面前,杜瓦爾用顫抖,幼稚的手一筆一畫地寫下了他的名字。
他寫出的名字隻是勉強能夠辨認出。
丹揮了揮手問道:“你為什麼要偷乘這條船?” 杜瓦爾聳了聳肩說:“我試找個國家。
”他吃力地選擇着詞句,接着又補充說:“黎巴嫩不好。
” “為什麼不好?”丹不自覺地也說起了這個年輕偷乘者的簡略了的英語。
“我不是公民。
如果警察發現——我就進監獄。
” “你是怎樣到了黎巴嫩的?” “我乘船。
” “那是條什麼船?” “意大利船。
原諒——我不記得船名了。
” “你是那條意大利船上的旅客嗎?” “我偷乘。
我在船上一年。
想下船。
沒人要我。
” 斯塔比·蓋茨插嘴說:“據我估計,他當時是乘一條意大利不定期貨船,明白了嗎?那條船往返于中東。
因此他在貝魯特跳上了那條船。
明白嗎?” “明白了,”丹說道。
然後他轉向杜瓦爾。
“你在上意大利船之前幹什麼?” “我跟人和駱駝在一起。
他們給我吃的,我幹活。
我們到過索馬裡,埃塞俄比亞,埃及。
”他的手前後揮動着,吃力地說出了這幾個國家的名字。
“在我小孩,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