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關燈
小
中
大
的第一件事是把這些活幹完。
”他指着桌子上亂七八糟的切片夾子、一些單子和零星的文件。
“然後咱們再商量你幹點什麼。
”柯爾門坐了下來。
因為沒什麼事做,就拿起一本醫學雜志看。
皮爾遜在那裡翻弄着文件。
然後有一個姑娘進來給他做口述速記。
在這之後,他陪着皮爾遜到解剖室去作了一次大體觀察。
他坐在皮爾遜旁邊,兩個住院醫師(麥克尼爾和塞登斯)坐在解剖台對面。
這場面給他一種感覺,好象自己也是個小住院大夫似的。
他幾乎沒有什麼事情可做;皮爾遜主持着大體觀察,他就隻好坐在一邊看着。
皮爾遜連柯爾門是全科的新的副主任都沒有提一下。
後來,他和皮爾遜一起去吃午飯,在這段時間内,皮爾遜給他介紹了幾位本院的醫師。
以後皮爾遜說他有些急事就先走了。
現在柯爾門獨自返回病理科,心裡考慮着他面臨的問題。
當然他預料到會遇到皮爾遜大夫的一些小的阻力的。
從零零碎碎聽到的議論當中,他知道皮爾遜是不願意增加一位病理醫師的,但他并沒有料到出現當前這種情況。
他原以為至少會在他到職的時候給他準備一個辦公室,明确一定的工作職責。
當然戴維·柯爾門沒有期待分給他許多重要的工作,他也不反對主任病理醫師考查他一個時期。
實際上,如果他是皮爾遜,他也會對一個新來的人這樣做的。
但目前情況遠遠不止是考查他的問題。
很明顯,盡管他寫過了信,皮爾遜卻根本沒有考慮給他什麼工作任務。
看樣子似乎是要讓他坐冷闆凳,等皮爾遜大夫處理好信件和其他瑣事之後,交給他幾件具體事幹幹就得了。
如果是這麼一種情況,這些想法可得變變,得盡快變變才行。
戴維·柯爾門早就知道自己性格中的缺點,但他也知道自己的一些長處。
最主要的是他作為一個醫生和病理醫師的資曆和能力。
歐唐奈說柯爾門是非常合格的醫生,這話是一點也不誇張的。
他雖然年青,但他的資曆和經驗卻是許多現任病理醫師趕不上的。
當然他用不着怕約瑟夫·皮爾遜大夫。
他是準備對老頭子的年齡和資格表示一點尊重的,但也不能讓别人把他看成是完全沒有經驗的一名新兵啊。
使柯爾門敢于鬥争還有一個力量源泉。
那是超乎其他各種考慮(性格呀,随和呀等等)之外的一種情感,一種決心:他要以一種不妥協的、純潔的、誠實的、甚至(在目前醫療水平範圍内)精确的準則要求自己幹好他的醫務工作。
對于那些不這樣要求自己的人,那些講妥協的、玩弄手段的、偷懶的、不顧一切往上爬的人,柯爾門是嗤之以鼻的。
在他從事醫務工作這短短幾年之内,他看到過這樣的人,也接觸過這樣的人。
如果有人問他這種情感從何而來,他自己也很難解釋。
他肯定不是一個感情重于理智的人;也不是由于他原來就抱定救死扶傷的宗旨才從事醫務工作的。
他的父親可能給他一些影響,但是影響不大。
柯爾門現在回想起來,覺得他的父親在普通開業醫生的水平範圍内是個比較不錯的大夫,但是他們父子之間在性格上是大相徑庭的。
老柯爾門是一個熱情的、外向的人,有許多朋友;他的兒子則是一個冷漠的、難以捉摸的、常常采取超然态度的人。
父親愛和病人開玩笑,在談笑之間就把病給治了。
兒子在學病理專業以前,當實習醫生的時候,從來不開玩笑。
他小心地、精确地、熟練地給病人治病,比一般好大夫治得還要好一些。
作為病理醫師,他和病人的關系自然就不一樣了,但他的作風并沒有變。
有時候,戴維·柯爾門扪心自問,他估計他這個人無論是幹醫務或幹别的什麼行業,大概态度都會是這樣的。
他猜想這種态度基本上是他的性格中有一種精益求精和對錯誤、失敗難以容忍的特點。
他認為凡是你要做的事,凡是你要去服務的對象,都有權利向你提出最高的要求。
也許,這兩種感情:嚴于律己又嚴于待人,在某種情況下,似乎是矛盾的。
他的一個醫學院同學在一次向他敬酒時說的一句挖苦他的話也可能正确地總結了他的這些特點:“戴維·柯爾門的心最純潔了,是用抗菌劑做的。
”在走過地下室樓道的時候,他的思想回到了目前,他有一種沖突即将爆發的直覺。
他走進病理科辦公室,皮爾遜正在調顯微鏡,面前打開一個切片夾子。
他擡起眼睛,說:“過來看看這些,聽聽你的看法。
”他讓出顯微鏡的位置讓柯爾門來看。
“病曆是怎麼回事?”柯爾門把第一張切片夾好,調整接目鏡焦距。
“這是露西·葛蘭傑的一個病人。
露西是這裡的一位外科醫師;你會見到她的。
”皮爾遜看了看筆記。
“病人叫費雯·洛布頓,一個十九歲的姑娘,我們護校的學員。
她左膝發現一塊隆腫,有持續痛感。
X光片子顯示有骨形病變。
這是活體檢查下來的切片。
”切片共有八塊,柯爾門一個一個地看了。
他馬上理解了為什麼皮爾遜要他鑒别一下。
這是很難鑒别的一個邊緣病例。
最後他說:“我看是‘良性’的。
” “我認為是惡性的,”皮爾遜小聲說。
“成骨肉瘤。
”柯爾門沒說什麼,又把第一張切片拿起來。
他耐心地、仔細地又看了一遍,又把另外七張片子照樣重看了一遍。
第一次他就考慮過成骨肉瘤的可能性;這次他又考慮了一次。
在隻有專業病理醫師才能窺得其中奧妙的紅色和藍色的透明切片上,柯爾門做了過細的研究,腦子裡合計着正反兩個方面的因素……在所有切片上都看出大量的新骨形成——中間有成骨細胞活動和島狀的軟骨組織……得考慮外傷可能性。
是外傷造成的骨折嗎?骨質增生是體内自行愈合再生的結果嗎?如果是這樣,這個病竈當然就是良性的……。
有骨髓炎的迹象嗎?在顯微鏡下骨髓炎和更危險的成骨肉瘤是難予鑒别的。
但是并沒有在針骨之間的骨髓空隙出現多形核白血球……血管沒有受到侵襲……所以還得回頭檢查成骨細胞——新骨形成的性質。
這是一切病理醫師必須正視的一個老問題:病變增生是由于體内愈合的自然過程呢,還是由于腫瘤甚至惡性腫瘤細胞的繁殖呢。
惡性還是良性?很容易看錯。
人所能做的隻有根據現象加以權衡,作出判斷。
“恐怕我不能同意你的看法,”他有禮貌地和皮爾遜講。
“我仍然認為這個組織是良性的。
”老病理醫生站在那裡沒說什麼,他在考慮他自己的意見和這位年青醫師的意見。
停了一會兒,他說:“你會同意可以有懷疑的餘地吧?兩種可能性都存在。
” “對,是的。
”對這種病例,柯爾門知道是可以有懷疑餘地的。
病理學不是一種精确的科學;沒有可以證明你的答案是否正确的數學公式。
你能做出的判斷有時不過是一種經過考慮的估計,有的人可以稱之為有學問的人的猜想。
他對皮爾遜的遲疑
”他指着桌子上亂七八糟的切片夾子、一些單子和零星的文件。
“然後咱們再商量你幹點什麼。
”柯爾門坐了下來。
因為沒什麼事做,就拿起一本醫學雜志看。
皮爾遜在那裡翻弄着文件。
然後有一個姑娘進來給他做口述速記。
在這之後,他陪着皮爾遜到解剖室去作了一次大體觀察。
他坐在皮爾遜旁邊,兩個住院醫師(麥克尼爾和塞登斯)坐在解剖台對面。
這場面給他一種感覺,好象自己也是個小住院大夫似的。
他幾乎沒有什麼事情可做;皮爾遜主持着大體觀察,他就隻好坐在一邊看着。
皮爾遜連柯爾門是全科的新的副主任都沒有提一下。
後來,他和皮爾遜一起去吃午飯,在這段時間内,皮爾遜給他介紹了幾位本院的醫師。
以後皮爾遜說他有些急事就先走了。
現在柯爾門獨自返回病理科,心裡考慮着他面臨的問題。
當然他預料到會遇到皮爾遜大夫的一些小的阻力的。
從零零碎碎聽到的議論當中,他知道皮爾遜是不願意增加一位病理醫師的,但他并沒有料到出現當前這種情況。
他原以為至少會在他到職的時候給他準備一個辦公室,明确一定的工作職責。
當然戴維·柯爾門沒有期待分給他許多重要的工作,他也不反對主任病理醫師考查他一個時期。
實際上,如果他是皮爾遜,他也會對一個新來的人這樣做的。
但目前情況遠遠不止是考查他的問題。
很明顯,盡管他寫過了信,皮爾遜卻根本沒有考慮給他什麼工作任務。
看樣子似乎是要讓他坐冷闆凳,等皮爾遜大夫處理好信件和其他瑣事之後,交給他幾件具體事幹幹就得了。
如果是這麼一種情況,這些想法可得變變,得盡快變變才行。
戴維·柯爾門早就知道自己性格中的缺點,但他也知道自己的一些長處。
最主要的是他作為一個醫生和病理醫師的資曆和能力。
歐唐奈說柯爾門是非常合格的醫生,這話是一點也不誇張的。
他雖然年青,但他的資曆和經驗卻是許多現任病理醫師趕不上的。
當然他用不着怕約瑟夫·皮爾遜大夫。
他是準備對老頭子的年齡和資格表示一點尊重的,但也不能讓别人把他看成是完全沒有經驗的一名新兵啊。
使柯爾門敢于鬥争還有一個力量源泉。
那是超乎其他各種考慮(性格呀,随和呀等等)之外的一種情感,一種決心:他要以一種不妥協的、純潔的、誠實的、甚至(在目前醫療水平範圍内)精确的準則要求自己幹好他的醫務工作。
對于那些不這樣要求自己的人,那些講妥協的、玩弄手段的、偷懶的、不顧一切往上爬的人,柯爾門是嗤之以鼻的。
在他從事醫務工作這短短幾年之内,他看到過這樣的人,也接觸過這樣的人。
如果有人問他這種情感從何而來,他自己也很難解釋。
他肯定不是一個感情重于理智的人;也不是由于他原來就抱定救死扶傷的宗旨才從事醫務工作的。
他的父親可能給他一些影響,但是影響不大。
柯爾門現在回想起來,覺得他的父親在普通開業醫生的水平範圍内是個比較不錯的大夫,但是他們父子之間在性格上是大相徑庭的。
老柯爾門是一個熱情的、外向的人,有許多朋友;他的兒子則是一個冷漠的、難以捉摸的、常常采取超然态度的人。
父親愛和病人開玩笑,在談笑之間就把病給治了。
兒子在學病理專業以前,當實習醫生的時候,從來不開玩笑。
他小心地、精确地、熟練地給病人治病,比一般好大夫治得還要好一些。
作為病理醫師,他和病人的關系自然就不一樣了,但他的作風并沒有變。
有時候,戴維·柯爾門扪心自問,他估計他這個人無論是幹醫務或幹别的什麼行業,大概态度都會是這樣的。
他猜想這種态度基本上是他的性格中有一種精益求精和對錯誤、失敗難以容忍的特點。
他認為凡是你要做的事,凡是你要去服務的對象,都有權利向你提出最高的要求。
也許,這兩種感情:嚴于律己又嚴于待人,在某種情況下,似乎是矛盾的。
他的一個醫學院同學在一次向他敬酒時說的一句挖苦他的話也可能正确地總結了他的這些特點:“戴維·柯爾門的心最純潔了,是用抗菌劑做的。
”在走過地下室樓道的時候,他的思想回到了目前,他有一種沖突即将爆發的直覺。
他走進病理科辦公室,皮爾遜正在調顯微鏡,面前打開一個切片夾子。
他擡起眼睛,說:“過來看看這些,聽聽你的看法。
”他讓出顯微鏡的位置讓柯爾門來看。
“病曆是怎麼回事?”柯爾門把第一張切片夾好,調整接目鏡焦距。
“這是露西·葛蘭傑的一個病人。
露西是這裡的一位外科醫師;你會見到她的。
”皮爾遜看了看筆記。
“病人叫費雯·洛布頓,一個十九歲的姑娘,我們護校的學員。
她左膝發現一塊隆腫,有持續痛感。
X光片子顯示有骨形病變。
這是活體檢查下來的切片。
”切片共有八塊,柯爾門一個一個地看了。
他馬上理解了為什麼皮爾遜要他鑒别一下。
這是很難鑒别的一個邊緣病例。
最後他說:“我看是‘良性’的。
” “我認為是惡性的,”皮爾遜小聲說。
“成骨肉瘤。
”柯爾門沒說什麼,又把第一張切片拿起來。
他耐心地、仔細地又看了一遍,又把另外七張片子照樣重看了一遍。
第一次他就考慮過成骨肉瘤的可能性;這次他又考慮了一次。
在隻有專業病理醫師才能窺得其中奧妙的紅色和藍色的透明切片上,柯爾門做了過細的研究,腦子裡合計着正反兩個方面的因素……在所有切片上都看出大量的新骨形成——中間有成骨細胞活動和島狀的軟骨組織……得考慮外傷可能性。
是外傷造成的骨折嗎?骨質增生是體内自行愈合再生的結果嗎?如果是這樣,這個病竈當然就是良性的……。
有骨髓炎的迹象嗎?在顯微鏡下骨髓炎和更危險的成骨肉瘤是難予鑒别的。
但是并沒有在針骨之間的骨髓空隙出現多形核白血球……血管沒有受到侵襲……所以還得回頭檢查成骨細胞——新骨形成的性質。
這是一切病理醫師必須正視的一個老問題:病變增生是由于體内愈合的自然過程呢,還是由于腫瘤甚至惡性腫瘤細胞的繁殖呢。
惡性還是良性?很容易看錯。
人所能做的隻有根據現象加以權衡,作出判斷。
“恐怕我不能同意你的看法,”他有禮貌地和皮爾遜講。
“我仍然認為這個組織是良性的。
”老病理醫生站在那裡沒說什麼,他在考慮他自己的意見和這位年青醫師的意見。
停了一會兒,他說:“你會同意可以有懷疑的餘地吧?兩種可能性都存在。
” “對,是的。
”對這種病例,柯爾門知道是可以有懷疑餘地的。
病理學不是一種精确的科學;沒有可以證明你的答案是否正确的數學公式。
你能做出的判斷有時不過是一種經過考慮的估計,有的人可以稱之為有學問的人的猜想。
他對皮爾遜的遲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