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關燈
小
中
大
這一專業。
他在選擇外科作為自己的專業這一點上從來沒有什麼猶豫。
現在他很高興再過幾個星期就可以回到外科去了。
同這個專門和死屍打交道的部門比起來,外科要好些,手術室總算是活人的領域。
在外科,他能感覺得到:人的活動的節奏和成功的愉快;而這裡,他卻完全感覺不到這些。
他心想,這真是什麼人玩什麼鳥,他幹不了這一行。
病理科還有一個别扭的地方。
一個人在這裡會失去現實感,失去醫學歸根結蒂是為人而存在、為人所用的明确的感覺。
塞登斯發現自己十分尖銳地意識到,這個人腦在幾個小時以前還是一個活人的思想中樞呢。
它曾是協調觸覺、嗅覺、視覺、味覺一切感官的器官。
它曾囊括着人的思想,懂得愛情、恐懼以及勝利的喜悅。
昨天、甚至今天,它還能支配眼睛流淚、嘴巴說話呢。
他看到病曆上寫着死者是一個土木工程師。
那麼,這顆腦子曾經用來教學、懂得應力、做過設計,可能還蓋過房子,修過公路、水利、教堂,留下了可供人民居住和享用的建築。
但現在這顆腦子到哪裡去了呢?——成了一堆細胞組織,浸泡了,還将被切割、檢查,最後燒掉。
塞登斯不信上帝。
他認為受過教育的人信神是難以理解的。
知識、科學、思想愈進步,宗教愈不可能存在。
但是,他卻相信另外一個道理。
他管它叫做“人類的火花、個人的信條”(想不出更好的詞了)。
作為一個外科醫生,當然他并不總能記住個别人;他也并不和所有的病人都認識。
即使他認識這個病人,當他集中在技術問題的時候,也會把個别人忘掉的。
但他在很久以前就下決心永遠不要忘記,歸根到底是要想到病人——作為個别人的病人。
在他學醫的時候,他曾經看到别的醫生在自己和病人之間築了一道牆,避免和個别病人有親密的接觸。
有時這是一種防禦措施,好使個人的感情不牽扯到病例裡邊去。
但是,他卻不然。
他覺得自己是堅強的,用不着這樣做。
為了不使自己沾染上這個習慣,他甚至常常迫使自己象現在這樣反省一下。
有些朋友們認為邁克·塞登斯是個活潑、外向的小夥子。
如果這些朋友發現他現在的這些想法會感到意外吧?也許不會的。
本來嘛,人的思想,人的腦子(或者不管叫它作什麼),原本就是一個神秘莫測的器官嘛! 麥克尼爾怎樣呢?他也有什麼想法嗎?這位病理科住院醫師也用什麼殼殼包括住自己嗎?塞登斯不知道,但他猜想是這樣的。
那麼,皮爾遜呢?對于這個人他卻沒有什麼疑問。
皮爾遜一直是冷靜的、醫學式的。
盡管他能在觀衆面前做一些表演,但從事病理工作這麼多年已經使他變得冷漠了。
想到這裡,塞登斯看了這位老大夫一眼。
他正在從屍體裡取出心髒,在那裡仔細觀察着。
現在他把目光轉向護校的女學生們,說道:“這個人的病曆上說三年前發現了冠心病,本周前幾天犯了第二次病。
所以我們先檢查他的冠狀動脈。
“護士們聚精會神地注視着皮爾遜輕巧地打開心髒動脈血管。
“我們應該在這裡找到栓塞點……對,在這兒。
”他用金屬探針的尖部指着。
在左首冠狀動脈的主枝上,離頂端一英寸的部位,露出一個淺色、半英寸的血栓。
他拿着給姑娘們看。
“現在我們檢查心髒本身。
”皮爾遜把心髒放在解剖闆上,用解剖刀從中間切開,把兩瓣心髒轉動着查看一下,然後向護士們招手,讓她們過來。
她們遲遲疑疑地圍攏過來。
“你們注意到這部分肌肉創疤嗎?”皮爾遜指着心髒上幾道白纖維細胞組織說。
護士們都伸過頭來在打開了的心髒上面看着。
“這是三年前犯冠心病的痕迹——已經長好了的一個栓塞舊痕。
”皮爾遜停了一下,又繼續說道:“我們在左心室上看到這次創傷的痕迹。
注意在充血區中間的那塊淡色部位。
”他指着一個小紫紅塊中央的淺色核,和周圍心肌細胞組織的紅褐色顯然有别。
皮爾遜轉向外科住院醫師說:“塞登斯大夫,我認為病人死因是冠狀動脈栓塞的診斷是有确實根據的。
你同意嗎?” “是的,我同意,”塞登斯禮貌地回答。
他想這是沒有問題的。
一小塊血栓,還沒有一條通心粉那麼粗;這就夠送命的了。
他看見病理老醫生把心髒放到了一邊。
費雯現在已經鎮定了一些。
她覺得她能對付過去了。
在解剖剛開始不久,當她看見電鋸鋸進死人的頭骨時,她覺得自己腦袋裡的血液猛往下邊走,頭直暈。
當時她覺得就快要暈過去了。
但她下了個決心,堅持不倒下去。
好象無緣無故地,她忽然想起了小時的一件事。
在一次假期裡,她爸爸在密林中從一棵樹上掉了下來,正好落在一把獵刀上,腿部重傷。
令人奇怪的是,她父親這麼強壯的一個人看見自己流了許多血竟吓昏了。
而她母親,一個平常整日呆在自己家客廳裡不大上林中去的婦女,卻忽然堅強起來。
她馬上給父親進行包紮,止住了血,而且叫費雯去叫人。
當人們把父親放在臨時用樹枝作的擔架上擡出林區時,母親每過半小時給父親松一下包紮,維持血液循環,過些時候,再包紮起來止血。
後來大夫們說,多虧了母親采取了這些措施,不然這條腿就需鋸掉了。
費雯早就把這件事給忘掉了,但是現在忽然又想了起來。
這給了她很大的力量。
她知道過了這一關,以後再看屍體解剖就不成問題了。
“有問題嗎?”皮爾遜在問大家。
費雯有個問題。
“那些器官——您從屍體裡取出的那些器官,以後怎麼處理?” “我們保留……可能一個星期。
我指的是心髒、肺、胃、腎、肝、胰腺、脾和腦。
我們将一一檢查作好記錄。
那時我們同時檢查别的屍體取下的器官,可能六個到十二個病例一起作。
”費雯心想,這話說得真輕巧,沒有一點感情的味道。
也許,當你經常做這樣的工作,便不得不變成這樣了。
她不由打了一個冷戰。
邁克·塞登斯和她的眼神相遇,微微一笑。
她不知道他是什麼意思,可樂嗎?還是同情?現在另外一個姑娘提問題了。
她問話的聲音有些發顫,象是有點膽怯。
“然後,就光把這個屍體……埋葬了嗎?”這是個經常問的老問題。
皮爾遜回答道:“那不一定。
象這座有培訓任務的醫院,一般在解剖屍體以後,研究項目比較沒有培訓任務的醫院要多一些。
我們醫院隻把屍體外形交給殡葬人。
”他想一下又補充一句:“反正我們把内髒放回去對他們也沒有什麼好處,倒給敷芬香防腐油的添了麻煩。
”麥克尼爾心想這倒是實話。
可能
他在選擇外科作為自己的專業這一點上從來沒有什麼猶豫。
現在他很高興再過幾個星期就可以回到外科去了。
同這個專門和死屍打交道的部門比起來,外科要好些,手術室總算是活人的領域。
在外科,他能感覺得到:人的活動的節奏和成功的愉快;而這裡,他卻完全感覺不到這些。
他心想,這真是什麼人玩什麼鳥,他幹不了這一行。
病理科還有一個别扭的地方。
一個人在這裡會失去現實感,失去醫學歸根結蒂是為人而存在、為人所用的明确的感覺。
塞登斯發現自己十分尖銳地意識到,這個人腦在幾個小時以前還是一個活人的思想中樞呢。
它曾是協調觸覺、嗅覺、視覺、味覺一切感官的器官。
它曾囊括着人的思想,懂得愛情、恐懼以及勝利的喜悅。
昨天、甚至今天,它還能支配眼睛流淚、嘴巴說話呢。
他看到病曆上寫着死者是一個土木工程師。
那麼,這顆腦子曾經用來教學、懂得應力、做過設計,可能還蓋過房子,修過公路、水利、教堂,留下了可供人民居住和享用的建築。
但現在這顆腦子到哪裡去了呢?——成了一堆細胞組織,浸泡了,還将被切割、檢查,最後燒掉。
塞登斯不信上帝。
他認為受過教育的人信神是難以理解的。
知識、科學、思想愈進步,宗教愈不可能存在。
但是,他卻相信另外一個道理。
他管它叫做“人類的火花、個人的信條”(想不出更好的詞了)。
作為一個外科醫生,當然他并不總能記住個别人;他也并不和所有的病人都認識。
即使他認識這個病人,當他集中在技術問題的時候,也會把個别人忘掉的。
但他在很久以前就下決心永遠不要忘記,歸根到底是要想到病人——作為個别人的病人。
在他學醫的時候,他曾經看到别的醫生在自己和病人之間築了一道牆,避免和個别病人有親密的接觸。
有時這是一種防禦措施,好使個人的感情不牽扯到病例裡邊去。
但是,他卻不然。
他覺得自己是堅強的,用不着這樣做。
為了不使自己沾染上這個習慣,他甚至常常迫使自己象現在這樣反省一下。
有些朋友們認為邁克·塞登斯是個活潑、外向的小夥子。
如果這些朋友發現他現在的這些想法會感到意外吧?也許不會的。
本來嘛,人的思想,人的腦子(或者不管叫它作什麼),原本就是一個神秘莫測的器官嘛! 麥克尼爾怎樣呢?他也有什麼想法嗎?這位病理科住院醫師也用什麼殼殼包括住自己嗎?塞登斯不知道,但他猜想是這樣的。
那麼,皮爾遜呢?對于這個人他卻沒有什麼疑問。
皮爾遜一直是冷靜的、醫學式的。
盡管他能在觀衆面前做一些表演,但從事病理工作這麼多年已經使他變得冷漠了。
想到這裡,塞登斯看了這位老大夫一眼。
他正在從屍體裡取出心髒,在那裡仔細觀察着。
現在他把目光轉向護校的女學生們,說道:“這個人的病曆上說三年前發現了冠心病,本周前幾天犯了第二次病。
所以我們先檢查他的冠狀動脈。
“護士們聚精會神地注視着皮爾遜輕巧地打開心髒動脈血管。
“我們應該在這裡找到栓塞點……對,在這兒。
”他用金屬探針的尖部指着。
在左首冠狀動脈的主枝上,離頂端一英寸的部位,露出一個淺色、半英寸的血栓。
他拿着給姑娘們看。
“現在我們檢查心髒本身。
”皮爾遜把心髒放在解剖闆上,用解剖刀從中間切開,把兩瓣心髒轉動着查看一下,然後向護士們招手,讓她們過來。
她們遲遲疑疑地圍攏過來。
“你們注意到這部分肌肉創疤嗎?”皮爾遜指着心髒上幾道白纖維細胞組織說。
護士們都伸過頭來在打開了的心髒上面看着。
“這是三年前犯冠心病的痕迹——已經長好了的一個栓塞舊痕。
”皮爾遜停了一下,又繼續說道:“我們在左心室上看到這次創傷的痕迹。
注意在充血區中間的那塊淡色部位。
”他指着一個小紫紅塊中央的淺色核,和周圍心肌細胞組織的紅褐色顯然有别。
皮爾遜轉向外科住院醫師說:“塞登斯大夫,我認為病人死因是冠狀動脈栓塞的診斷是有确實根據的。
你同意嗎?” “是的,我同意,”塞登斯禮貌地回答。
他想這是沒有問題的。
一小塊血栓,還沒有一條通心粉那麼粗;這就夠送命的了。
他看見病理老醫生把心髒放到了一邊。
費雯現在已經鎮定了一些。
她覺得她能對付過去了。
在解剖剛開始不久,當她看見電鋸鋸進死人的頭骨時,她覺得自己腦袋裡的血液猛往下邊走,頭直暈。
當時她覺得就快要暈過去了。
但她下了個決心,堅持不倒下去。
好象無緣無故地,她忽然想起了小時的一件事。
在一次假期裡,她爸爸在密林中從一棵樹上掉了下來,正好落在一把獵刀上,腿部重傷。
令人奇怪的是,她父親這麼強壯的一個人看見自己流了許多血竟吓昏了。
而她母親,一個平常整日呆在自己家客廳裡不大上林中去的婦女,卻忽然堅強起來。
她馬上給父親進行包紮,止住了血,而且叫費雯去叫人。
當人們把父親放在臨時用樹枝作的擔架上擡出林區時,母親每過半小時給父親松一下包紮,維持血液循環,過些時候,再包紮起來止血。
後來大夫們說,多虧了母親采取了這些措施,不然這條腿就需鋸掉了。
費雯早就把這件事給忘掉了,但是現在忽然又想了起來。
這給了她很大的力量。
她知道過了這一關,以後再看屍體解剖就不成問題了。
“有問題嗎?”皮爾遜在問大家。
費雯有個問題。
“那些器官——您從屍體裡取出的那些器官,以後怎麼處理?” “我們保留……可能一個星期。
我指的是心髒、肺、胃、腎、肝、胰腺、脾和腦。
我們将一一檢查作好記錄。
那時我們同時檢查别的屍體取下的器官,可能六個到十二個病例一起作。
”費雯心想,這話說得真輕巧,沒有一點感情的味道。
也許,當你經常做這樣的工作,便不得不變成這樣了。
她不由打了一個冷戰。
邁克·塞登斯和她的眼神相遇,微微一笑。
她不知道他是什麼意思,可樂嗎?還是同情?現在另外一個姑娘提問題了。
她問話的聲音有些發顫,象是有點膽怯。
“然後,就光把這個屍體……埋葬了嗎?”這是個經常問的老問題。
皮爾遜回答道:“那不一定。
象這座有培訓任務的醫院,一般在解剖屍體以後,研究項目比較沒有培訓任務的醫院要多一些。
我們醫院隻把屍體外形交給殡葬人。
”他想一下又補充一句:“反正我們把内髒放回去對他們也沒有什麼好處,倒給敷芬香防腐油的添了麻煩。
”麥克尼爾心想這倒是實話。
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