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寫作的雅瘾
關燈
小
中
大
作家僅次于失意的政客,算是世上最愛表達意見,也最愛發明的牢騷大王。
他舉目所見,盡是苦難和不公。
他的經紀人不(夠)愛他。
空白的紙張是他的死對頭。
出版社是最愛賴帳的小氣鬼。
評論家個個是他的大冤家。
老婆不了解他。
連酒保也不了解他。
這些隻是幾樣職業作家共通的抱怨罷了;但是,到現在為止,我還沒有聽見有人提出那牢騷之最也:就是這一輩子為了要寫出一點字來,得花費的驚人開銷。
這對你們許多人可能是件意想不到的事,你們還以為作家的配備就隻限于紙、筆,外加一瓶威士忌,或許再加上一件蘇格蘭呢休閑外套,在有人訪問時穿吧。
才不止于此呢! 而所有的問題,其實都衍生自同一個問題,那就是用來寫作的時間,原來是該用來賺錢謀生的。
即使是華爾街地位最低下的苦力,一個月賺的錢也比90%的作家一年賺的錢還要多。
路旁的乞丐,若看見有個作家拖着腳朝他走來,也會埋頭在自己的破爛行頭裡找找看,是不是能分出個一毛錢出來。
銀行的貸款主管一見他便會往桌子底下躲,因為不想再一次拒絕這位失魂落魄、走投無路的家夥;這人正在找門路救急,幫他撐到他的偉大小說完筆之時。
他知道文人不是低風險的放款對象。
“作家”和“金錢”聯起來,就像“軍事情報”一樣,不會有絲毫說服力的。
當然,人生是隔三差五就會出錯的。
有些錢原來是撥出去完成某一種成人級、劃得來的使命的,中途卻拐了個彎,落入某個作家的口袋裡了。
這落腳的時間不長,其中的緣故,任何一位作家都會告訴你,絕不是胡亂揮霍掉了,而是全因職業需要。
這第一樣需要,便是清靜;這在現下這年頭并不好找。
城市生活有礙注意力集中。
而作家在城市裡傳統的蝸居之地,頂層的小閣樓,現在也已經負擔不起了;房東動不動就來捶門,索讨他那一個月2000美元的房租。
而在他下次再來前的這段短短時間内,會有蟑螂在光秃秃的床闆上制造吵死人的噪音,有漏水的水龍頭滴滴答答如魔音穿腦;有八級強風呼嘯穿過破窗戶上塞的牛皮紙,凍得牙齒格格打戰。
移居鄉間是唯一的辦法。
看看梭羅的結果嘛! 但是,也不能住到瀝青油紙布搭的老舊棚子裡,遠離市集和人煙有好幾哩。
這樣也太清靜了。
其實,清靜到這地步,反而會逼得一個人在獨處一天之後,喃喃自語摸進林子裡去找一棵樹聊一聊。
能夠安安靜靜當然再好不過啦,隻要工作做完能有個地方去,在那地方能找到有人願意聽你訴苦。
而又有誰會比他更願意傾聽,比他更有同情心呢?就同樣也是作家的人啊!他知道這有多苦。
他了解的。
就是因為這樣,才有作家村出現。
而作家村一旦成立,勢必會吸引經紀人、編輯人、出版商,以及名士派餐廳的老闆往該處犯集,外加準備大撈一把的不動産商人。
安靜,以及鄉村簡單的生活情調,漸漸就消失了。
這時,鄉下的酒吧會冒出一盆盆羊齒植物,也開始供應百味雜陳的調和飲料;整個地方就此沉淪,萬劫不複。
又該搬家了。
可是,我們作家是不會任憑這些内亂妨礙創造的行為;天知道喲,幹擾已經夠多了。
我們就舉個例子吧,像是調查研究的問題。
在外人看來,這可能是指在圖書館裡花上幾個小時,或是打上六七通電話。
或許在過去這樣就可以了吧。
但在今天,作家理應——豈止,必須——提出所有細節全都有事實根據的作品。
想象以及幾筆地方色彩,是絕對不夠的;讀者要知道作家到過該地,做過該事。
唯有個人親身的體驗才算數,隻要有一點點不是,你就别想在那位精明的年輕編輯前面蒙混過關。
你想要寫一本長篇小說,講一段玻利維亞邊界愛與死的故事?很棒吧?你去吧!6個月後再見,别忘記霍亂預防針還有醫療保險。
作家投身水深火熱的調查研究時,通常便等于必須出現在這世上一些最不堪、最險惡的角落裡。
(因為某種緣故,大概是開銷的問題吧,難得有研究會選在麗池大飯店或是棕擱泉進行。
)貝魯特,尼加拉瓜,焖燒鍋一樣的香港,烤箱一樣的澳洲内陸,要在這些地方,你才可以找到他拚命在汲取當地的氣氛,伏身專心寫他的筆記。
不過,你若一時興趣湊在他的肩膀上偷看,以為應該會看見字字珠機的短句,或是精辟的觀察,那你可能會大失所望。
這可憐的家夥有可能是在做他的算術題,看看他稿費的預付金是不是供得起他吃一盤豆子外加一罐啤酒。
這樣過了幾個月後,加上有次還上醫
他舉目所見,盡是苦難和不公。
他的經紀人不(夠)愛他。
空白的紙張是他的死對頭。
出版社是最愛賴帳的小氣鬼。
評論家個個是他的大冤家。
老婆不了解他。
連酒保也不了解他。
這些隻是幾樣職業作家共通的抱怨罷了;但是,到現在為止,我還沒有聽見有人提出那牢騷之最也:就是這一輩子為了要寫出一點字來,得花費的驚人開銷。
這對你們許多人可能是件意想不到的事,你們還以為作家的配備就隻限于紙、筆,外加一瓶威士忌,或許再加上一件蘇格蘭呢休閑外套,在有人訪問時穿吧。
才不止于此呢! 而所有的問題,其實都衍生自同一個問題,那就是用來寫作的時間,原來是該用來賺錢謀生的。
即使是華爾街地位最低下的苦力,一個月賺的錢也比90%的作家一年賺的錢還要多。
路旁的乞丐,若看見有個作家拖着腳朝他走來,也會埋頭在自己的破爛行頭裡找找看,是不是能分出個一毛錢出來。
銀行的貸款主管一見他便會往桌子底下躲,因為不想再一次拒絕這位失魂落魄、走投無路的家夥;這人正在找門路救急,幫他撐到他的偉大小說完筆之時。
他知道文人不是低風險的放款對象。
“作家”和“金錢”聯起來,就像“軍事情報”一樣,不會有絲毫說服力的。
當然,人生是隔三差五就會出錯的。
有些錢原來是撥出去完成某一種成人級、劃得來的使命的,中途卻拐了個彎,落入某個作家的口袋裡了。
這落腳的時間不長,其中的緣故,任何一位作家都會告訴你,絕不是胡亂揮霍掉了,而是全因職業需要。
這第一樣需要,便是清靜;這在現下這年頭并不好找。
城市生活有礙注意力集中。
而作家在城市裡傳統的蝸居之地,頂層的小閣樓,現在也已經負擔不起了;房東動不動就來捶門,索讨他那一個月2000美元的房租。
而在他下次再來前的這段短短時間内,會有蟑螂在光秃秃的床闆上制造吵死人的噪音,有漏水的水龍頭滴滴答答如魔音穿腦;有八級強風呼嘯穿過破窗戶上塞的牛皮紙,凍得牙齒格格打戰。
移居鄉間是唯一的辦法。
看看梭羅的結果嘛! 但是,也不能住到瀝青油紙布搭的老舊棚子裡,遠離市集和人煙有好幾哩。
這樣也太清靜了。
其實,清靜到這地步,反而會逼得一個人在獨處一天之後,喃喃自語摸進林子裡去找一棵樹聊一聊。
能夠安安靜靜當然再好不過啦,隻要工作做完能有個地方去,在那地方能找到有人願意聽你訴苦。
而又有誰會比他更願意傾聽,比他更有同情心呢?就同樣也是作家的人啊!他知道這有多苦。
他了解的。
就是因為這樣,才有作家村出現。
而作家村一旦成立,勢必會吸引經紀人、編輯人、出版商,以及名士派餐廳的老闆往該處犯集,外加準備大撈一把的不動産商人。
安靜,以及鄉村簡單的生活情調,漸漸就消失了。
這時,鄉下的酒吧會冒出一盆盆羊齒植物,也開始供應百味雜陳的調和飲料;整個地方就此沉淪,萬劫不複。
又該搬家了。
可是,我們作家是不會任憑這些内亂妨礙創造的行為;天知道喲,幹擾已經夠多了。
我們就舉個例子吧,像是調查研究的問題。
在外人看來,這可能是指在圖書館裡花上幾個小時,或是打上六七通電話。
或許在過去這樣就可以了吧。
但在今天,作家理應——豈止,必須——提出所有細節全都有事實根據的作品。
想象以及幾筆地方色彩,是絕對不夠的;讀者要知道作家到過該地,做過該事。
唯有個人親身的體驗才算數,隻要有一點點不是,你就别想在那位精明的年輕編輯前面蒙混過關。
你想要寫一本長篇小說,講一段玻利維亞邊界愛與死的故事?很棒吧?你去吧!6個月後再見,别忘記霍亂預防針還有醫療保險。
作家投身水深火熱的調查研究時,通常便等于必須出現在這世上一些最不堪、最險惡的角落裡。
(因為某種緣故,大概是開銷的問題吧,難得有研究會選在麗池大飯店或是棕擱泉進行。
)貝魯特,尼加拉瓜,焖燒鍋一樣的香港,烤箱一樣的澳洲内陸,要在這些地方,你才可以找到他拚命在汲取當地的氣氛,伏身專心寫他的筆記。
不過,你若一時興趣湊在他的肩膀上偷看,以為應該會看見字字珠機的短句,或是精辟的觀察,那你可能會大失所望。
這可憐的家夥有可能是在做他的算術題,看看他稿費的預付金是不是供得起他吃一盤豆子外加一罐啤酒。
這樣過了幾個月後,加上有次還上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