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貼心的老式旅館

關燈
我想大概是是康拉德-希爾頓(ConradHilton)這個人頭一個想到,我們旅行在外的時候,若是能夠多待在熟悉的環境裡,旅行的品質必能大加改善。

    那地方好遠,還有個發音怪裡怪氣的名字,全都無妨,隻要那裡早餐有炒蛋,有空調設備,有高效率的衛生設備,還有會講英語的人,就算講得怪腔怪調,都好。

    我們就放心大膽,盡量去巴黎的傳統市集裡挖寶吧,去威尼托大道(ViaVeneto)往上層地段滲透吧。

    可是,疲勞的旅人,在終日混迹外國人士當中實在不勝其苦之後,所求者,無非加了很多冰塊的美酒一杯,簡單明了、不需勞駕譯員的晚餐菜單一份,幹淨像樣的浴室一間,特大号床鋪一張。

    就跟在家裡一樣。

     而這希爾頓理論,人盡皆知,于全世界是無往而不利。

    個中原因就隻有非常簡單的一點:就算你不是時時刻刻都很清楚你人身在何處,你也時時刻刻都很清楚能有何索求。

    不會有出人意表的事情發生,是會有些地方色彩隔三差五時偷偷出現——橘子汁變成了芒果汁,女侍穿紗龍而非裙子——但是,你是睡在東京還是在墨西哥市,通常沒什麼差别。

    住宿和膳食都有固定的标準,即使是在最奇異的國度,也還是能讓你覺得舒适、安心和熟悉。

     這想法若到此為止——隻把它當作是旅遊的衆多選擇條件之一——那有多好!隻可惜,到頭來這點子大為風靡,旅館連鎖集團一個接一個采用,隻是會以程度不一的地方色彩,當作個性的迷彩裝,掩蓋掉那一套多國通用的公式罷了。

    他們先是信誓旦旦,聲明他們一定會善加保存他們吞掉的每一座旅館各自的特色;然後,這些新老闆就開始把可以統一的東西全部統一起來,從衛生設備到全館色系無不統一,弄到你一覺醒來,要确定你所在城市的唯一方法,就是下床後馬上去翻電話簿。

     這些在旅客變得比較精明,變得比較敢冒險的時候,原該都會無疾而終的;怪隻怪約在20年前,在旅館世界裡冒出了一類有錢、有勢的主顧——一類新興的遊牧民族,在城市世界的地表上,如雨後春筍般到處竄出頭來。

    這人是住客的最高典型,一擲千金面不改色;要客房服務或打電話到裡約熱内盧時,想都不想會花掉多少錢;這人是旅館夢寐以求的最重要、最能賺錢的唯-一種主顧。

    這人便是事業忙碌、功成名就、腰纏萬貫、繞着全球跑的高級主管;現今的旅館,大部分即是為他們設計的。

     由于我們生存的這一時代,人類行為、偏好中的每一方面,全都會喂進電腦這大胃王的肚腹之内,詳加分解;因此,這新遊牧民族會有何鬼主意、怪脾氣,也一定會調查、研究到最細的枝節會。

    我e己是從沒見過這份研究報告的結論,可是,誰需要這樣一份文件呢?這證據就清清楚楚擺在全球各地的旅館裡嘛!經我自己在美國、澳洲、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瑞士作過一些研究之後,我想我抓得準我們的企業英豪對旅館有何要求。

     首先,他要一處富麗堂皇的門廳,最好是正廳的格局,有一叢叢蔚然蓬勃的植物,錯落林立在家具之間。

    這可不是為了什麼美學上的道理,也不是為了讓他在經過一整天的野蠻厮殺之後,到這裡可以宛如進入林木蔥郁、恬靜安詳的綠洲。

    才不是呢,這是因為他要拿這門廳作特大辦公室使用。

    廳裡大有地方供他甩公事包。

    他可以在無花果樹下開會、點酒、接電話、作簡報,總之就是把這地方當作是華爾街或是麥迪遜大道的臨時支部。

     他同時也要有幾座酒吧:一座供商務使用,照明要夠亮,這樣他才能看清楚銷售數字和契約;另一座供獵豔使用,照明要夠暗,這樣才能保證在十眼之外,沒有看得清楚你是誰(你從來說不準你會碰上誰的);再一座就是要在他的房間裡。

     這房間内一定要配備有多種裝置、器具、表格,這樣才能将他必須親自出馬和旅館員工打交道的機會降到最低。

    這時,他不必循老式的方法作口頭吩咐,這位高級主管可以用旅館供應的表格、本子,寫下交待事項:如洗衣訂單、早餐訂單、吧台訂單,諸如此類。

    (有朝一日,這些都會被一套電子指令系統取代,住客隻須按鍵進入早餐主機或是幹洗資料庫即可;不過,最後的結果還是一樣的:摩登,沒有人味的效率。

    ) 這想來就是這世界上的浮遊商旅人口,在旅程中想要有的東西吧。

    但我可不要。

    我住旅館的時候,我希望能有作客的感覺,而不是像個會議中心裡的臨時組件。

    我要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