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半島戰雲密布
關燈
小
中
大
阻礙;太宗出兵時,百濟除派兵協助之外,并以充當向導等事表示效勞。
雖然實際上唐由于攻不下遼東而退兵,百濟真正效勞的機會并不多,但百濟認為自己對唐已有所貢獻。
百濟也曾經派遣過使者至唐。
但由于百濟後來以壓迫東部鄰國新羅為國家目标,與高句麗的關系因而好轉。
百濟若想攻進新羅領土,搶占城村,非得到北部大國的默認不可。
百濟過去之所以緻力于與唐建立友好關系,乃是對付高句麗政策中的一環。
如今與高句麗的關系既已轉好,自然再也不必緻力于對唐外交了。
兩國之間的關系于是急速冷卻。
反觀新羅,卻在這個期間展開強力的對唐外交。
由于受到百濟壓迫,這對新羅來說可是切身問題。
百濟為強化對新羅的立場,也向日本頻頻示好,并且派遣國王義慈之子扶餘豐璋到日本,日本把這位王子當做人質看待。
新羅對于外交更可謂傾力而為。
攝政時代的武烈王金春秋,即親自渡海前往日本,解說新羅的立場;此外,他更親自朝唐,控訴百濟之非。
回到新羅後,他又派遣他的兒子朝唐。
或許是這般熱心的外交感動了唐——不,感動了武則天,唐因而決定遠征百濟。
“希望就共同作戰事宜有所商讨,請即派來數位将軍磋商。
” 唐派使者前來通知決定派遣遠征軍之事,并且如此告知時,武烈王拼命壓抑,不使喜色浮到臉上。
我成功了!——他真想像小孩一般大聲喊叫出來。
他的努力總算開花結果了。
分别訪問過日本和唐的他,最後決定向唐一面倒。
國策既然決定,态度絕不能模棱兩可。
雖然這還是真德女王的時代,他卻說服女王,将服制仿效唐朝。
時而來訪的唐朝使者,目睹新羅宮廷一概采用唐之服制,因而心生好感——他的勝利是建立在諸如此類極為入微的努力上的。
唐朝軍隊由山東半島越海攻進百濟。
百濟企圖在熊津江口抵擋唐軍,被擊破。
此次淺灘作戰,使百濟軍折兵數千。
蘇定方率領的唐軍,也開往百濟國都俱拔城。
耄耋之齡的百濟國王扶餘義慈,實在欠缺處理艱困時局的能力。
“請不要在家臣面前露出慌張的神态,快鎮定下來。
”次子扶餘泰如此提醒父親。
國王在部下面前驚慌失措,自然會影響士氣。
“父王不如暫時到北方避難吧!”太子扶餘隆道。
“你會跟着我來嗎?”國王露出不安表情說。
“是的,兒臣自然奉陪。
”國王和太子離開國都,至北境避難。
“來!我們拼死守住自己的國土吧!百濟勇士們!要死守俱拔城,唐軍遲早會撤退的。
十五年前,唐曾以大軍攻打高句麗,但由于高句麗死守安市城,唐軍最後終于退兵。
我們百濟勇士豈會輸給高句麗?” 扶餘泰如此激勵國民和軍隊。
高句麗是一個鮮明的例子。
遠征軍在糧食上總會有困難,時間拖得越長,對守軍就越有利。
倘若百濟全國人民團結一緻,死守俱拔城,唐軍說不定會放棄圍城而退兵。
然而被重重包圍的俱拔城,内部居然發生分裂現象。
太子之子扶餘文思留在都城,他的父親和祖父卻已離開都城避難外地。
國王和太子丢下國都和我們國民,跑掉了!——人們的心裡,難免會有這個想法。
這個國都,現在由扶餘文思的叔叔扶餘泰,以實際的領袖的身份指揮軍民。
倘若能使唐軍撤退,以後的情形又将如何呢?文思的父親隆要維持太子之位,一定不可能,丢棄國都和國民的祖父,應該再也不能以百濟國王身份君臨百濟才對;叔叔泰将成為國王是必然的趨勢。
也就是說,不論守城成功與否,扶餘文思必定成為落敗者。
一樣是落敗,倒不如向唐投降更為安全。
叔叔一旦成為國王,有父子關系的前國王大不了被幽禁,文思父子卻有性命之憂;反之主動向唐投降定然不至于被殺。
身為王孫的扶餘文思,當然率有軍隊,于是他決定帶領部屬向唐投降。
而已有厭戰思想的衆多國民,也都跟在文思之後。
百濟若想得救,重心是在同心協力的大前提下。
如今這個大前提已然崩潰,繼續抵抗根本無濟于事,扶餘泰隻有死心,打開城門向唐投降。
百濟是三十七郡、二百城、七十六萬戶之國,如今全都歸入唐的版圖,并以新設的五個都督府治理。
如此說來,百濟似乎滅亡得很窩囊。
但雖然國王投降,國都淪陷,堅決反對被唐并吞的勢力卻殘存各地。
唐顯慶五年(公元六六○年),百濟形式上已滅亡;不過實際上的亡國,應該是連孤臣孽子的抵抗也完全打上休止符為止。
百濟和日本有同盟關系。
投降的扶餘義慈的王子之一,卻身在日本。
三月庚申之朔,百濟王義慈,以王子豐璋入質。
《日本書紀》舒明天皇三年的條目中,有此記載。
這是公元六三一年的事。
百濟王子豐璋,到這時候已滞留日本達三十年之久。
在百濟,主持抵抗唐朝運動的遺臣們,想奉戴在日本的王子,乃是理所必然。
反對運動的據點,在錦江之西的任存城。
城中的百濟遺臣軍團總帥,是一個名叫鬼室福信的武将。
他與僧道琛等同志圖謀複興百濟,因此派遣使者至日本,請求王子豐璋歸國及請日本派兵救援。
雖然實際上唐由于攻不下遼東而退兵,百濟真正效勞的機會并不多,但百濟認為自己對唐已有所貢獻。
百濟也曾經派遣過使者至唐。
但由于百濟後來以壓迫東部鄰國新羅為國家目标,與高句麗的關系因而好轉。
百濟若想攻進新羅領土,搶占城村,非得到北部大國的默認不可。
百濟過去之所以緻力于與唐建立友好關系,乃是對付高句麗政策中的一環。
如今與高句麗的關系既已轉好,自然再也不必緻力于對唐外交了。
兩國之間的關系于是急速冷卻。
反觀新羅,卻在這個期間展開強力的對唐外交。
由于受到百濟壓迫,這對新羅來說可是切身問題。
百濟為強化對新羅的立場,也向日本頻頻示好,并且派遣國王義慈之子扶餘豐璋到日本,日本把這位王子當做人質看待。
新羅對于外交更可謂傾力而為。
攝政時代的武烈王金春秋,即親自渡海前往日本,解說新羅的立場;此外,他更親自朝唐,控訴百濟之非。
回到新羅後,他又派遣他的兒子朝唐。
或許是這般熱心的外交感動了唐——不,感動了武則天,唐因而決定遠征百濟。
“希望就共同作戰事宜有所商讨,請即派來數位将軍磋商。
” 唐派使者前來通知決定派遣遠征軍之事,并且如此告知時,武烈王拼命壓抑,不使喜色浮到臉上。
我成功了!——他真想像小孩一般大聲喊叫出來。
他的努力總算開花結果了。
分别訪問過日本和唐的他,最後決定向唐一面倒。
國策既然決定,态度絕不能模棱兩可。
雖然這還是真德女王的時代,他卻說服女王,将服制仿效唐朝。
時而來訪的唐朝使者,目睹新羅宮廷一概采用唐之服制,因而心生好感——他的勝利是建立在諸如此類極為入微的努力上的。
唐朝軍隊由山東半島越海攻進百濟。
百濟企圖在熊津江口抵擋唐軍,被擊破。
此次淺灘作戰,使百濟軍折兵數千。
蘇定方率領的唐軍,也開往百濟國都俱拔城。
耄耋之齡的百濟國王扶餘義慈,實在欠缺處理艱困時局的能力。
“請不要在家臣面前露出慌張的神态,快鎮定下來。
”次子扶餘泰如此提醒父親。
國王在部下面前驚慌失措,自然會影響士氣。
“父王不如暫時到北方避難吧!”太子扶餘隆道。
“你會跟着我來嗎?”國王露出不安表情說。
“是的,兒臣自然奉陪。
”國王和太子離開國都,至北境避難。
“來!我們拼死守住自己的國土吧!百濟勇士們!要死守俱拔城,唐軍遲早會撤退的。
十五年前,唐曾以大軍攻打高句麗,但由于高句麗死守安市城,唐軍最後終于退兵。
我們百濟勇士豈會輸給高句麗?” 扶餘泰如此激勵國民和軍隊。
高句麗是一個鮮明的例子。
遠征軍在糧食上總會有困難,時間拖得越長,對守軍就越有利。
倘若百濟全國人民團結一緻,死守俱拔城,唐軍說不定會放棄圍城而退兵。
然而被重重包圍的俱拔城,内部居然發生分裂現象。
太子之子扶餘文思留在都城,他的父親和祖父卻已離開都城避難外地。
國王和太子丢下國都和我們國民,跑掉了!——人們的心裡,難免會有這個想法。
這個國都,現在由扶餘文思的叔叔扶餘泰,以實際的領袖的身份指揮軍民。
倘若能使唐軍撤退,以後的情形又将如何呢?文思的父親隆要維持太子之位,一定不可能,丢棄國都和國民的祖父,應該再也不能以百濟國王身份君臨百濟才對;叔叔泰将成為國王是必然的趨勢。
也就是說,不論守城成功與否,扶餘文思必定成為落敗者。
一樣是落敗,倒不如向唐投降更為安全。
叔叔一旦成為國王,有父子關系的前國王大不了被幽禁,文思父子卻有性命之憂;反之主動向唐投降定然不至于被殺。
身為王孫的扶餘文思,當然率有軍隊,于是他決定帶領部屬向唐投降。
而已有厭戰思想的衆多國民,也都跟在文思之後。
百濟若想得救,重心是在同心協力的大前提下。
如今這個大前提已然崩潰,繼續抵抗根本無濟于事,扶餘泰隻有死心,打開城門向唐投降。
百濟是三十七郡、二百城、七十六萬戶之國,如今全都歸入唐的版圖,并以新設的五個都督府治理。
如此說來,百濟似乎滅亡得很窩囊。
但雖然國王投降,國都淪陷,堅決反對被唐并吞的勢力卻殘存各地。
唐顯慶五年(公元六六○年),百濟形式上已滅亡;不過實際上的亡國,應該是連孤臣孽子的抵抗也完全打上休止符為止。
百濟和日本有同盟關系。
投降的扶餘義慈的王子之一,卻身在日本。
三月庚申之朔,百濟王義慈,以王子豐璋入質。
《日本書紀》舒明天皇三年的條目中,有此記載。
這是公元六三一年的事。
百濟王子豐璋,到這時候已滞留日本達三十年之久。
在百濟,主持抵抗唐朝運動的遺臣們,想奉戴在日本的王子,乃是理所必然。
反對運動的據點,在錦江之西的任存城。
城中的百濟遺臣軍團總帥,是一個名叫鬼室福信的武将。
他與僧道琛等同志圖謀複興百濟,因此派遣使者至日本,請求王子豐璋歸國及請日本派兵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