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的黃昏
關燈
小
中
大
慈禧與外國公使夫人的留影
正當孫文以新加坡為中心巡回東南亞各地時,在北京的光緒帝及西太後接連去世。
陽曆一九○八年十一月十四日皇帝駕崩,翌日西太後薨逝。
皇帝的死亡時刻是酉時(下午六時左右),西太後咽氣則是翌日的未時(下午二時左右),兩人相隔不到二十個小時先後赴黃泉。
在這年的二月戊午(陽曆三月四日),皇帝祭拜完大社大稷後,其餘的祀典便全派人代理。
十月壬戌(陽曆十一月三日)是西太後的華誕,即“聖壽節”,但原本依例舉行的賀宴卻告取消。
這年的聖壽節恰與日本的天長節同一天而成為話題,臨時取消令人匪夷所思。
此時恰有###喇嘛前來獻“方物”。
所謂方物是當地的産物,據說是西藏的秘藥。
在皇帝危笃之際,西太後下令将皇弟醇親王的長子、年僅三歲的溥儀帶入宮中養育。
因光緒帝無子,西太後顯然必須早做準備。
醇親王載沣是光緒帝之弟,其妻為西太後寵信的榮祿之女,其母則是西太後的親妹妹,西太後将入宮的三歲小溥儀抱在懷中,良久不舍放手,說了一句:“殺了我子(光緒帝),接着難道還要殺我孫嗎?皇帝有名無實,豈非隻是個終身禁锢的囚人?” 正往來于泰國與新加坡之間的孫文欲搜集最詳盡的情報。
在服部登送來的日本報紙之中,對此事的評論以犬養毅在《東京日日》上的預測最符合孫文的看法。
“不愧是犬養先生啊!雖然大緻上說中了,但我的一些看法和他還是有些差異。
” 讀完犬養毅的談話,孫文微微偏着腦袋如此說道。
——縱然西太後已死,但中央權力并不會劇烈動搖。
革命派恐不易乘機行事。
而親王派與慶、袁的對抗亦不至于造成與列強之間關系的摩擦。
這是犬養毅的預測。
中國政界的泰鬥李鴻章于一九○一年死去,據說他在“遺疏”中如此推薦: ——環顧宇内(指全國之意),人材無出袁世凱右者。
袁世凱并非出身科舉最高層級的進士,卻能在四十三歲之齡便擔任等同于宰相一職的直隸總督,可說是破格晉升。
光緒帝滿腔熱情進行的“維新”遭遇挫折,完全是因為袁世凱背叛所緻。
光緒帝因而遭幽禁,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則遭斬首。
袁世凱的背叛行為便是将武裝政變計劃密告給西太後知曉。
西太後若死,遭幽禁的皇帝便将親政,袁世凱必定難逃死刑。
對西太後而言,等她自己一死,局勢便有翻轉的可能,被稱為西太後派的宮廷大臣等便永無出頭之日。
因此,任誰都會猜想是西太後殺了皇帝。
各種謠言滿天飛。
日本的《報知新聞》報道,據某清國通說,宦官李蓮英唆使小宦官王某暗殺了光緒帝。
李蓮英是西太後的忠犬,深受光緒帝痛恨。
在天津發行的某法文報紙則報道,是袁世凱下毒殺死了皇帝。
在三歲皇帝及其父攝政王醇親王的體制下,袁世凱的處境極為危險。
攝政王難忘其兄光緒帝的仇恨。
攝政王之名為醇親王載沣。
“載沣過于年輕。
”孫文直呼攝政王之名——“好容易才去了外國,卻隻看到皮毛。
如此反而更危險。
對咱們而言更為有利,因清朝的體制會加速崩解。
” 攝政王赴外國是擔任使節團首席,前去為在義和團事件中遇害的德國公使克林德之死緻歉。
他生于一八八三年,此時(一九○一)僅年滿十八歲。
此時載沣已在思考“憲法”對皇帝權力的限制問題。
“既有憲法,那為何德國皇帝又能如此威嚴?” 聽載沣如此問起,皇族中一人答道: “那是因為皇室握有兵權。
” 這話一直銘刻在載沣腦中。
立憲已成國策,但在立憲之前必須先掌握兵權。
這是載沣的結論。
根據公約,立憲的準備須在宣統八年(一九一六)之前完成。
在那之前,必須掌握兵權。
攝政王載沣所剩的時間不多,他感到焦躁不安。
西太後的遺言是服喪二十七日。
載沣似乎迫不及待,免去袁世凱的所有職位——包括軍機大臣、外務部尚書,命其回籍養痾。
袁世凱其實并無“痾”(難治之病)可養。
一九○九年一月二日(清曆為前一年的十二月十一日)所下聖旨中,具體指出袁世凱患足疾。
但他本人可從來不知道自己染有此疾。
攝政王恨不得處決袁世凱,為兄長光緒帝報仇,但若如此做,可能引起北洋數鎮(師團)造反。
這樣的确會釀成大亂,緻使清朝崩潰。
關于清朝的軍備,孫文當然做過研究。
依計劃,全國的軍隊将改成配置新式裝備的所謂“新軍”。
然後将全國分為三十六鎮。
已經編成的有北洋六鎮,由袁世凱掌握兵權。
新軍一鎮的編制如下: 步兵二協(協即旅團) 騎兵一标(标即連隊) 炮兵一标 工兵一營(營即大隊)
陽曆一九○八年十一月十四日皇帝駕崩,翌日西太後薨逝。
皇帝的死亡時刻是酉時(下午六時左右),西太後咽氣則是翌日的未時(下午二時左右),兩人相隔不到二十個小時先後赴黃泉。
在這年的二月戊午(陽曆三月四日),皇帝祭拜完大社大稷後,其餘的祀典便全派人代理。
十月壬戌(陽曆十一月三日)是西太後的華誕,即“聖壽節”,但原本依例舉行的賀宴卻告取消。
這年的聖壽節恰與日本的天長節同一天而成為話題,臨時取消令人匪夷所思。
此時恰有###喇嘛前來獻“方物”。
所謂方物是當地的産物,據說是西藏的秘藥。
在皇帝危笃之際,西太後下令将皇弟醇親王的長子、年僅三歲的溥儀帶入宮中養育。
因光緒帝無子,西太後顯然必須早做準備。
醇親王載沣是光緒帝之弟,其妻為西太後寵信的榮祿之女,其母則是西太後的親妹妹,西太後将入宮的三歲小溥儀抱在懷中,良久不舍放手,說了一句:“殺了我子(光緒帝),接着難道還要殺我孫嗎?皇帝有名無實,豈非隻是個終身禁锢的囚人?” 正往來于泰國與新加坡之間的孫文欲搜集最詳盡的情報。
在服部登送來的日本報紙之中,對此事的評論以犬養毅在《東京日日》上的預測最符合孫文的看法。
“不愧是犬養先生啊!雖然大緻上說中了,但我的一些看法和他還是有些差異。
” 讀完犬養毅的談話,孫文微微偏着腦袋如此說道。
——縱然西太後已死,但中央權力并不會劇烈動搖。
革命派恐不易乘機行事。
而親王派與慶、袁的對抗亦不至于造成與列強之間關系的摩擦。
這是犬養毅的預測。
中國政界的泰鬥李鴻章于一九○一年死去,據說他在“遺疏”中如此推薦: ——環顧宇内(指全國之意),人材無出袁世凱右者。
袁世凱并非出身科舉最高層級的進士,卻能在四十三歲之齡便擔任等同于宰相一職的直隸總督,可說是破格晉升。
光緒帝滿腔熱情進行的“維新”遭遇挫折,完全是因為袁世凱背叛所緻。
光緒帝因而遭幽禁,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則遭斬首。
袁世凱的背叛行為便是将武裝政變計劃密告給西太後知曉。
西太後若死,遭幽禁的皇帝便将親政,袁世凱必定難逃死刑。
對西太後而言,等她自己一死,局勢便有翻轉的可能,被稱為西太後派的宮廷大臣等便永無出頭之日。
因此,任誰都會猜想是西太後殺了皇帝。
各種謠言滿天飛。
日本的《報知新聞》報道,據某清國通說,宦官李蓮英唆使小宦官王某暗殺了光緒帝。
李蓮英是西太後的忠犬,深受光緒帝痛恨。
在天津發行的某法文報紙則報道,是袁世凱下毒殺死了皇帝。
在三歲皇帝及其父攝政王醇親王的體制下,袁世凱的處境極為危險。
攝政王難忘其兄光緒帝的仇恨。
攝政王之名為醇親王載沣。
“載沣過于年輕。
”孫文直呼攝政王之名——“好容易才去了外國,卻隻看到皮毛。
如此反而更危險。
對咱們而言更為有利,因清朝的體制會加速崩解。
” 攝政王赴外國是擔任使節團首席,前去為在義和團事件中遇害的德國公使克林德之死緻歉。
他生于一八八三年,此時(一九○一)僅年滿十八歲。
此時載沣已在思考“憲法”對皇帝權力的限制問題。
“既有憲法,那為何德國皇帝又能如此威嚴?” 聽載沣如此問起,皇族中一人答道: “那是因為皇室握有兵權。
” 這話一直銘刻在載沣腦中。
立憲已成國策,但在立憲之前必須先掌握兵權。
這是載沣的結論。
根據公約,立憲的準備須在宣統八年(一九一六)之前完成。
在那之前,必須掌握兵權。
攝政王載沣所剩的時間不多,他感到焦躁不安。
西太後的遺言是服喪二十七日。
載沣似乎迫不及待,免去袁世凱的所有職位——包括軍機大臣、外務部尚書,命其回籍養痾。
袁世凱其實并無“痾”(難治之病)可養。
一九○九年一月二日(清曆為前一年的十二月十一日)所下聖旨中,具體指出袁世凱患足疾。
但他本人可從來不知道自己染有此疾。
攝政王恨不得處決袁世凱,為兄長光緒帝報仇,但若如此做,可能引起北洋數鎮(師團)造反。
這樣的确會釀成大亂,緻使清朝崩潰。
關于清朝的軍備,孫文當然做過研究。
依計劃,全國的軍隊将改成配置新式裝備的所謂“新軍”。
然後将全國分為三十六鎮。
已經編成的有北洋六鎮,由袁世凱掌握兵權。
新軍一鎮的編制如下: 步兵二協(協即旅團) 騎兵一标(标即連隊) 炮兵一标 工兵一營(營即大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