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的黃昏
關燈
小
中
大
辎重一營
一鎮約有官兵一萬二千五百人。
北洋六鎮兵力共計七萬五千,因此難免會讓“滿洲親貴”心生戒意。
故而袁放棄其中四鎮,僅親率二鎮。
當時中國人口号稱四億,滿洲人僅三百萬。
皇族被稱為“宗室”,與之有血緣關聯系者稱為“覺羅”。
清末時宗室約兩萬人,比日本的華族還多。
滿洲軍隊的主幹原本是滿洲八旗,此外還有蒙古八旗及漢軍八旗。
因天下承平已久,八旗兵變得不堪作戰,後來又成立漢人的綠營,但在鴉片戰争中充分暴露出其無能窘态。
八旗軍無法作戰,改靠全由漢人組成的綠營兵打仗,立即發現也無濟于事。
曾國藩與李鴻章靠着義勇兵讨平太平天國軍。
被稱為湘軍與淮軍的義勇兵,多半是感到鄉裡受擾亂而投筆從戎的讀書人,他們并不愛大清國,但愛自己所居之地而希望鄉土安甯。
對以朝鮮為舞台的日清戰争,他們并無作戰士氣。
新軍隻能以漢人為主力,因為四億人口中的大部分是漢人。
盡管如此,攝政王卻意圖派滿洲人擔任主要的指揮者。
清朝設有和日本古時學習院類似的“貴胄學堂”,攝政王将之改變為士官學校。
貴胄學堂是專供滿洲人的子弟就讀的學校,若非出身此校,無法擔任新軍的軍官。
“載沣親手用繩子吊自己的脖子。
往後我們對新軍的工作更加容易了。
軍心逐漸思變,他卻視而不見。
此時的清軍就像是牧野的殷軍吧!” 孫文說道。
當時孫文常引用中國古典故事,大概是因為強烈意識到國學大師章炳麟的存在。
紀元前一○五○年左右,周武王在牧野迎戰殷纣王。
殷纣王出動七十萬大軍抗周,但據《史記》記載,軍隊全倒戈相向。
——纣師(軍隊)皆倒兵(武器)以戰…… 孫文斷言,在出身貴胄學堂的滿洲人軍官率領下的漢人士兵正像古時的殷纣軍隊般,必然會倒戈對清作戰。
清朝因皇帝年幼,由攝政王設“軍谘處”,自行代理大元帥。
二十七歲的攝政王代理大元帥,他的兩個親弟弟分别擔任軍谘大臣(參謀總長)與海軍大臣。
“哈哈哈,這樣就能掌握兵權了嗎?” 孫文嘲笑道。
然而,并非隻有清朝的醜态遭人嘲笑。
革命派内部也起了劇烈紛争。
一本名為《孫文罪狀》的小冊在日本、中國香港、東南亞各地的華僑圈中流傳開來。
顯然又是離開日本時收受餞别金所惹出的事端。
“賬簿一清二楚,卻還要起疑心嗎?” 孫文感到莫名其妙。
這本小冊還算不上是怪書。
執筆者顯然就是章炳麟與陶成章二人。
二人皆為光複會的會員,跟孫文的同盟會劃清界線,但卻又同屬革命派。
執筆者不詳的怪書也不在少數,有些内容甚至觸及孫文的私生活。
當時有一貼身照料孫文的女性名叫陳粹芬,同志之間稱她為“四姑”,是衆所皆知的人物。
但因顧慮到孫文的身份,衆人皆避而不談。
“粹芬之事,我并未刻意隐瞞。
我還曾對新聞記者說過感謝她的一些話語。
内人也是如此說。
那些寫書的人似乎認定我在幹什麼見不得人的勾當,将之當成揭露秘辛般來描寫。
時機又很敏感,真令人不快!” 孫文說道。
此處時機敏感,是指恰值無端生出風波的金錢問題鬧得沸沸揚揚時。
“有格調的任公(梁啟超)不會做出這種卑劣之事。
真不知保皇派是如何看待他們自己的南海先生?” 孫文寫信給在倫敦的吳敬恒,請其代為在他發行的《新世紀》雜志上撰文粉碎惡質的謠言。
孫文不将此事委交給同盟會的《民報》處理,其實是因為謠言原本就是出自此報。
在金錢方面,孫文具有一種幾近神經質的潔癖。
他的親哥哥孫眉已經破産,原因當然有許多,但将私産充當革命經費亦是其中一因。
與革命派相較,保皇會在募款方面更為得心應手。
康有為此時遭西太後所忌,但之前他原本是皇帝的寵臣,常以此自誇,更何況他在學界亦是名号響亮。
相對地,孫文隻是個來曆不明之人。
有如此一說,康有為已募款逾百萬。
新加坡的富豪邱菽園曾資助康有為三十萬兩,而康轉手給自立軍的唐才常僅不過二萬兩。
提供住所給康有為的邱菽園不久之後便宣告破産,但康有為之後仍過着優渥的生活。
他的家産早被清朝政府沒收,這種事委實不可思議。
孫文不滿的是,陶成章對清清白白的自己指指點點,但對在敵對陣營保皇派中疑似私吞巨款的康有為卻未加指摘。
一九○九年末,孫文從倫敦赴美。
宣統二年的元旦恰值陽曆一九一○年二月十日。
同盟會會員中也有人對孫文的做法采批判态度。
武力需靠會黨與新軍是一種共識,但孫文卻較偏重會黨。
然而,有人認為對新軍的革命教育滲透已
北洋六鎮兵力共計七萬五千,因此難免會讓“滿洲親貴”心生戒意。
故而袁放棄其中四鎮,僅親率二鎮。
當時中國人口号稱四億,滿洲人僅三百萬。
皇族被稱為“宗室”,與之有血緣關聯系者稱為“覺羅”。
清末時宗室約兩萬人,比日本的華族還多。
滿洲軍隊的主幹原本是滿洲八旗,此外還有蒙古八旗及漢軍八旗。
因天下承平已久,八旗兵變得不堪作戰,後來又成立漢人的綠營,但在鴉片戰争中充分暴露出其無能窘态。
八旗軍無法作戰,改靠全由漢人組成的綠營兵打仗,立即發現也無濟于事。
曾國藩與李鴻章靠着義勇兵讨平太平天國軍。
被稱為湘軍與淮軍的義勇兵,多半是感到鄉裡受擾亂而投筆從戎的讀書人,他們并不愛大清國,但愛自己所居之地而希望鄉土安甯。
對以朝鮮為舞台的日清戰争,他們并無作戰士氣。
新軍隻能以漢人為主力,因為四億人口中的大部分是漢人。
盡管如此,攝政王卻意圖派滿洲人擔任主要的指揮者。
清朝設有和日本古時學習院類似的“貴胄學堂”,攝政王将之改變為士官學校。
貴胄學堂是專供滿洲人的子弟就讀的學校,若非出身此校,無法擔任新軍的軍官。
“載沣親手用繩子吊自己的脖子。
往後我們對新軍的工作更加容易了。
軍心逐漸思變,他卻視而不見。
此時的清軍就像是牧野的殷軍吧!” 孫文說道。
當時孫文常引用中國古典故事,大概是因為強烈意識到國學大師章炳麟的存在。
紀元前一○五○年左右,周武王在牧野迎戰殷纣王。
殷纣王出動七十萬大軍抗周,但據《史記》記載,軍隊全倒戈相向。
——纣師(軍隊)皆倒兵(武器)以戰…… 孫文斷言,在出身貴胄學堂的滿洲人軍官率領下的漢人士兵正像古時的殷纣軍隊般,必然會倒戈對清作戰。
清朝因皇帝年幼,由攝政王設“軍谘處”,自行代理大元帥。
二十七歲的攝政王代理大元帥,他的兩個親弟弟分别擔任軍谘大臣(參謀總長)與海軍大臣。
“哈哈哈,這樣就能掌握兵權了嗎?” 孫文嘲笑道。
然而,并非隻有清朝的醜态遭人嘲笑。
革命派内部也起了劇烈紛争。
一本名為《孫文罪狀》的小冊在日本、中國香港、東南亞各地的華僑圈中流傳開來。
顯然又是離開日本時收受餞别金所惹出的事端。
“賬簿一清二楚,卻還要起疑心嗎?” 孫文感到莫名其妙。
這本小冊還算不上是怪書。
執筆者顯然就是章炳麟與陶成章二人。
二人皆為光複會的會員,跟孫文的同盟會劃清界線,但卻又同屬革命派。
執筆者不詳的怪書也不在少數,有些内容甚至觸及孫文的私生活。
當時有一貼身照料孫文的女性名叫陳粹芬,同志之間稱她為“四姑”,是衆所皆知的人物。
但因顧慮到孫文的身份,衆人皆避而不談。
“粹芬之事,我并未刻意隐瞞。
我還曾對新聞記者說過感謝她的一些話語。
内人也是如此說。
那些寫書的人似乎認定我在幹什麼見不得人的勾當,将之當成揭露秘辛般來描寫。
時機又很敏感,真令人不快!” 孫文說道。
此處時機敏感,是指恰值無端生出風波的金錢問題鬧得沸沸揚揚時。
“有格調的任公(梁啟超)不會做出這種卑劣之事。
真不知保皇派是如何看待他們自己的南海先生?” 孫文寫信給在倫敦的吳敬恒,請其代為在他發行的《新世紀》雜志上撰文粉碎惡質的謠言。
孫文不将此事委交給同盟會的《民報》處理,其實是因為謠言原本就是出自此報。
在金錢方面,孫文具有一種幾近神經質的潔癖。
他的親哥哥孫眉已經破産,原因當然有許多,但将私産充當革命經費亦是其中一因。
與革命派相較,保皇會在募款方面更為得心應手。
康有為此時遭西太後所忌,但之前他原本是皇帝的寵臣,常以此自誇,更何況他在學界亦是名号響亮。
相對地,孫文隻是個來曆不明之人。
有如此一說,康有為已募款逾百萬。
新加坡的富豪邱菽園曾資助康有為三十萬兩,而康轉手給自立軍的唐才常僅不過二萬兩。
提供住所給康有為的邱菽園不久之後便宣告破産,但康有為之後仍過着優渥的生活。
他的家産早被清朝政府沒收,這種事委實不可思議。
孫文不滿的是,陶成章對清清白白的自己指指點點,但對在敵對陣營保皇派中疑似私吞巨款的康有為卻未加指摘。
一九○九年末,孫文從倫敦赴美。
宣統二年的元旦恰值陽曆一九一○年二月十日。
同盟會會員中也有人對孫文的做法采批判态度。
武力需靠會黨與新軍是一種共識,但孫文卻較偏重會黨。
然而,有人認為對新軍的革命教育滲透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