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盟會
關燈
小
中
大
黑龍會,召開大合并的準備會議。
以團體來算,計有興中會、華興會、浙江系的光複會、湖北科學補習所,除未有留學生的甘肅省外,其餘十七省皆派代表出席盛會。
此一準備會議系向黑龍會借用場地,此事值得注目。
黑龍會是在義和團事件後為因應遠東情勢而組成的團體,當時才剛組成。
主要幹部是往後掌權三十餘年的内田良平,而居顧問一職的頭山滿也極具影響力。
依該會的機關刊物,其宗旨是: ——制天下列強之勢,實行世界性經綸,第一步為調查滿洲、朝鮮、西伯利亞百般事物與情勢,并從事同局面所需各種事業…… 從一開始便具有強烈的國家主義色彩。
當日,中國的年輕人們提議将會名定為“對滿同盟會”,但孫文反對,其理由是革命非僅排滿,亦應排除所有的專制。
孫文認為應該揚棄任何狹隘的民族主義。
結果,會名定為“中國同盟會”。
原本亦有加入“革命”二字之提案,但基于不言自明的理由而未獲采納。
關于入會的誓詞,孫文提案采用興中會的誓詞,即耳熟能詳的“驅除鞑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這十六字。
經協議後,在這十六字之前添加四字: ——當天發誓。
另在十六字的宗旨之後添加十六字: ——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或渝此,任衆處罰。
“會不會太誇張了?” 宋教仁問孫文。
“我認為誇張自有其好處。
這是個人的經驗之談。
” 一聽孫文這麼說,宋教仁隻能苦笑以對。
若以經驗論,宋教仁隻有長沙起義一役,相較之下,孫文自乙未以來便在清朝的鎮壓下曆經險境。
“這好像是會黨的入會儀式呢!” 針對宋教仁的這句話,孫文答道: “正是如此!會黨亦有其優點,實行時大可不必猶疑。
” 孫文将如何分辨同夥的一些暗語教給主要幹部,因而宋教仁才會有覺得過度誇張的疑問。
欲确定未曾謀面之人是否為會員時,是在握手時借由一套固定的儀式來分辨。
——從何處來? ——從東方來。
——帶何物來? ——中國之物。
——為何而來? ——天下之事。
——朋友是誰? 被問到最後一句時,須說出同盟會中知名的三人姓名。
在入會之時,孫文親自提問,新加入的會員則一一回答問題。
雖同屬華興會,但黃興等人家世富有,宋教仁則否。
而且在主要成員當中,未有日本留學經驗的也隻有他一人,他是在長沙起義失敗後才來到日本。
他在十二歲時喪父,之後苦學上進,與黃興等人創立華興會并成為副會長,對他的前途頗有幫助。
若論出身,宋教仁近乎會黨,但他相當理性且具有科學的思維。
當時他在武昌組織了一個名為科學補習所的團體,此一補習所後來也參與了此次的大合并。
“逸仙兄是習醫出身,我原以為會是個更具有科學精神的人呢!” 宋教仁說道。
“我是個普通人。
我信基督教,也相信宣誓的儀式。
如果你是基督教徒,那我可能會對你要求另一項儀式。
” “哦,是什麼儀式?” “宣誓時将手置于《聖經》之上。
” “除了這些,是否還須插上旗幟呢?” “會旗尚未定出來。
我的亡友陸皓東曾設計了青天白日旗,但尚未獲得衆人的贊同。
下次會議中若提到此話題,還請你支持為荷!” 孫文笑道。
在七月三十日同盟會的準備會議過後不久,于八月二十日便召開了正式的中國同盟會成立大會。
在前一個星期天亦即八月十三日,于曲町的富士見樓,留學生為孫文舉辦了一場歡迎會。
與會者達一千三百餘人,盛況空前。
因富士見樓容納不下,有許多人是站在戶外聽孫文的演說。
在《民報》的創刊号上,由陳天華記錄了孫文當時的演說内容。
一開頭如下: 鄙人往年提倡民族主義,應而和之者特會黨耳,至于中流社會以上之人,實為寥寥。
乃曾幾何時,思想進步,民族主義大有一日千裡之勢,充布于各種社會之中,殆無不認革命為必要者…… 從此一歡迎會
以團體來算,計有興中會、華興會、浙江系的光複會、湖北科學補習所,除未有留學生的甘肅省外,其餘十七省皆派代表出席盛會。
此一準備會議系向黑龍會借用場地,此事值得注目。
黑龍會是在義和團事件後為因應遠東情勢而組成的團體,當時才剛組成。
主要幹部是往後掌權三十餘年的内田良平,而居顧問一職的頭山滿也極具影響力。
依該會的機關刊物,其宗旨是: ——制天下列強之勢,實行世界性經綸,第一步為調查滿洲、朝鮮、西伯利亞百般事物與情勢,并從事同局面所需各種事業…… 從一開始便具有強烈的國家主義色彩。
當日,中國的年輕人們提議将會名定為“對滿同盟會”,但孫文反對,其理由是革命非僅排滿,亦應排除所有的專制。
孫文認為應該揚棄任何狹隘的民族主義。
結果,會名定為“中國同盟會”。
原本亦有加入“革命”二字之提案,但基于不言自明的理由而未獲采納。
關于入會的誓詞,孫文提案采用興中會的誓詞,即耳熟能詳的“驅除鞑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這十六字。
經協議後,在這十六字之前添加四字: ——當天發誓。
另在十六字的宗旨之後添加十六字: ——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或渝此,任衆處罰。
“會不會太誇張了?” 宋教仁問孫文。
“我認為誇張自有其好處。
這是個人的經驗之談。
” 一聽孫文這麼說,宋教仁隻能苦笑以對。
若以經驗論,宋教仁隻有長沙起義一役,相較之下,孫文自乙未以來便在清朝的鎮壓下曆經險境。
“這好像是會黨的入會儀式呢!” 針對宋教仁的這句話,孫文答道: “正是如此!會黨亦有其優點,實行時大可不必猶疑。
” 孫文将如何分辨同夥的一些暗語教給主要幹部,因而宋教仁才會有覺得過度誇張的疑問。
欲确定未曾謀面之人是否為會員時,是在握手時借由一套固定的儀式來分辨。
——從何處來? ——從東方來。
——帶何物來? ——中國之物。
——為何而來? ——天下之事。
——朋友是誰? 被問到最後一句時,須說出同盟會中知名的三人姓名。
在入會之時,孫文親自提問,新加入的會員則一一回答問題。
雖同屬華興會,但黃興等人家世富有,宋教仁則否。
而且在主要成員當中,未有日本留學經驗的也隻有他一人,他是在長沙起義失敗後才來到日本。
他在十二歲時喪父,之後苦學上進,與黃興等人創立華興會并成為副會長,對他的前途頗有幫助。
若論出身,宋教仁近乎會黨,但他相當理性且具有科學的思維。
當時他在武昌組織了一個名為科學補習所的團體,此一補習所後來也參與了此次的大合并。
“逸仙兄是習醫出身,我原以為會是個更具有科學精神的人呢!” 宋教仁說道。
“我是個普通人。
我信基督教,也相信宣誓的儀式。
如果你是基督教徒,那我可能會對你要求另一項儀式。
” “哦,是什麼儀式?” “宣誓時将手置于《聖經》之上。
” “除了這些,是否還須插上旗幟呢?” “會旗尚未定出來。
我的亡友陸皓東曾設計了青天白日旗,但尚未獲得衆人的贊同。
下次會議中若提到此話題,還請你支持為荷!” 孫文笑道。
在七月三十日同盟會的準備會議過後不久,于八月二十日便召開了正式的中國同盟會成立大會。
在前一個星期天亦即八月十三日,于曲町的富士見樓,留學生為孫文舉辦了一場歡迎會。
與會者達一千三百餘人,盛況空前。
因富士見樓容納不下,有許多人是站在戶外聽孫文的演說。
在《民報》的創刊号上,由陳天華記錄了孫文當時的演說内容。
一開頭如下: 鄙人往年提倡民族主義,應而和之者特會黨耳,至于中流社會以上之人,實為寥寥。
乃曾幾何時,思想進步,民族主義大有一日千裡之勢,充布于各種社會之中,殆無不認革命為必要者…… 從此一歡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