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健将
關燈
小
中
大
香港當局決定以五年為限禁止孫文入境,此一命令公布之時是重陽起義的翌年三月四日。
當時孫文已從日本移居夏威夷。
一九○○年七月,孫文從新加坡搭“佐渡丸”抵香港,此時他的驅逐令仍在有效期間。
香港當局獲知此船載着孫文,便在船隻下錨之際同時發出禁止其上岸的通知。
倫敦國家檔案局中,保存有香港總督蔔力與本國的索爾茲伯裡首相兼外相之間的電報往來記錄。
如今已逾保密期限,這些檔案全部對外公開。
根據這批檔案,可知蔔力總督原本打算準許孫文上岸。
另外,孫文所搭的“佐渡丸”和李鴻章所搭的招商局安平号約在同一時間停泊在香港。
香港總督向上級請求指示,是否可對兩人在香港會面商談合作事宜不加幹涉?此一電報的日期是在“佐渡丸”駛離新加坡的七月十二日當天。
索爾茲伯裡在七月十四日的電報中答以“不可”。
因此,孫文便未獲準在香港上岸。
而在日本外務省檔案中亦有讓人感興趣的一份兵庫縣知事的報告。
該文件的文号是七月二十五日的“兵發秘字第四一○号”。
内容是前一天(七月二十四日)搭“佐渡丸”抵神戶的孫文和友人談話的概要。
根據這些文獻,可知香港總督在背後慫恿李鴻章,說大清國當今的時局正有利于兩廣(廣東、廣西)脫離清朝獨立,要李鴻章聘孫文為顧問,乘機取得政權。
對此,李鴻章答以今後将觀察時局之趨勢再慢慢決定。
孫文則對來客說,香港總督的膽識着眼于将兩廣劃入英國勢力範圍,而李鴻章則隻在香港停留一晚便又乘船北上,使香港的外國人圈子感到非常失望。
事實上,在索爾茲伯裡首相堅持光榮的孤立主義之情況下,也難怪李、孫二人的合作未能獲得英國的支持。
兩年後的日英同盟亦是在格萊斯頓(WilliamEwartGladstone)成為外相之後方才有實現的可能。
李鴻章是在一九○○年七月十七日搭招商局的安平号去香港,隔天的十八日便出發赴上海。
在香港儀仗隊的列隊歡迎及十七響禮炮之下,李上岸禮貌性地拜會了香港總督蔔力。
他在香港僅停留了一晚。
孫文等人所搭的“佐渡丸”在七月十六日抵香港,于二十日朝日本駛去。
孫文和李鴻章在香港停留的日期相重疊,但兩人并未碰面。
孫文當時尚未獲解除入境限制。
在“佐渡丸”上,孫文等人召開了會議讨論下次的起義行動。
“情勢并不差。
起義地點選在惠州,弼臣(鄭士良)對惠州了如指掌。
那一帶的會黨也與他相熟。
在廣州則由史堅如和鄧蔭南做呼應。
民政之事就交給畢永年吧!” 孫文分配了任務給衆人。
至于起義的日期,則由宮崎滔天提出立刻發難的意見。
“這種事一想到就得立即進行。
” 宮崎堅持立刻發難的論調。
“那麼要如何暗中通過那個呢?” 孫文指着海上一艘像是炮艦的身影,用英語如此說道。
“佐渡丸”的近處不僅有大清國的炮艦,尚有許多埋伏在暗中的密探。
“嗯,終究還是得從長計議嗎?” 宮崎滔天仰望着天空。
要說心急,孫文可跟宮崎同樣沒有耐性。
在起義地點的惠州,鄭士良已在三洲田這地方建立好一處基地。
該地就在現今的經濟特區深圳附近,離被稱為海賊窟的大鵬灣也不遠。
在該基地已經集結以會黨為主的六百名人員,随時可揭竿起兵。
然而,因準備的時機過早,結果發生糧食不足的狀況,導緻僅留存八十人,其餘皆潛伏至附近的農村裡頭。
為了保密,有時會暫時拘留在附近出沒的樵夫和牧人,不料這樣反倒産生此處聚集了幾千幾萬名軍隊的流言。
三洲田的衆同志等得極不耐煩。
在希望盡早起義這一點上,孫文決不落于人後。
但他還是返回了日本,雌伏約一個月之久。
八月二十二日,孫文悄悄從橫濱搭上赴上海的船隻。
然而,最後還是得搭九月一日的船從上海又折回日本。
因為就在孫文離開橫濱的那天,有“自立軍”這支叛軍起義失敗,其幹部唐才常等十一人即日在武昌遭處決。
以西太後為首包括光緒帝在内的清朝權貴們全逃離北京,往西安亡命。
湖廣總督張之洞擔心亂事擴大,對自立軍相關人員采取了逮捕即處決的非常手段。
倘若叛軍有後援,則此援軍必當經過上海或廣州。
孫文已經在上海登陸,但看到上海的警戒程度超乎想象,不禁大吃一驚。
——台灣! 宮崎簡單地寫下這二字。
凡知道起義重點者,光看到這地名便夠了。
這是隻有幹部才知曉的極機密計劃。
計劃概要是突然宣布南方六省獨立,并期待全國各地能響應之。
五年前的起義是在廣州點火,但火未燃起而告失敗。
從這次失敗之中必須學得一些教訓。
孫文并非堅持要在自己的出身地廣東進行起義。
确實廣東是熟知之地,人脈也廣,但也并非一定要在此地。
他在寫給宮崎的信中也數次提道: ——離中原太遠。
隻要能讓火燒起來,那麼不論在什麼地方點火都無妨,未必就一定要選廣東。
最好是一處能安心準備燃料的地方。
那就選在清朝官府鞭長莫及之處。
香港也可以,但該地在傳統上又有間諜活動盛行。
最好的地方還是台灣。
更何況,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和民政長官後藤新
當時孫文已從日本移居夏威夷。
一九○○年七月,孫文從新加坡搭“佐渡丸”抵香港,此時他的驅逐令仍在有效期間。
香港當局獲知此船載着孫文,便在船隻下錨之際同時發出禁止其上岸的通知。
倫敦國家檔案局中,保存有香港總督蔔力與本國的索爾茲伯裡首相兼外相之間的電報往來記錄。
如今已逾保密期限,這些檔案全部對外公開。
根據這批檔案,可知蔔力總督原本打算準許孫文上岸。
另外,孫文所搭的“佐渡丸”和李鴻章所搭的招商局安平号約在同一時間停泊在香港。
香港總督向上級請求指示,是否可對兩人在香港會面商談合作事宜不加幹涉?此一電報的日期是在“佐渡丸”駛離新加坡的七月十二日當天。
索爾茲伯裡在七月十四日的電報中答以“不可”。
因此,孫文便未獲準在香港上岸。
而在日本外務省檔案中亦有讓人感興趣的一份兵庫縣知事的報告。
該文件的文号是七月二十五日的“兵發秘字第四一○号”。
内容是前一天(七月二十四日)搭“佐渡丸”抵神戶的孫文和友人談話的概要。
根據這些文獻,可知香港總督在背後慫恿李鴻章,說大清國當今的時局正有利于兩廣(廣東、廣西)脫離清朝獨立,要李鴻章聘孫文為顧問,乘機取得政權。
對此,李鴻章答以今後将觀察時局之趨勢再慢慢決定。
孫文則對來客說,香港總督的膽識着眼于将兩廣劃入英國勢力範圍,而李鴻章則隻在香港停留一晚便又乘船北上,使香港的外國人圈子感到非常失望。
事實上,在索爾茲伯裡首相堅持光榮的孤立主義之情況下,也難怪李、孫二人的合作未能獲得英國的支持。
兩年後的日英同盟亦是在格萊斯頓(WilliamEwartGladstone)成為外相之後方才有實現的可能。
李鴻章是在一九○○年七月十七日搭招商局的安平号去香港,隔天的十八日便出發赴上海。
在香港儀仗隊的列隊歡迎及十七響禮炮之下,李上岸禮貌性地拜會了香港總督蔔力。
他在香港僅停留了一晚。
孫文等人所搭的“佐渡丸”在七月十六日抵香港,于二十日朝日本駛去。
孫文和李鴻章在香港停留的日期相重疊,但兩人并未碰面。
孫文當時尚未獲解除入境限制。
在“佐渡丸”上,孫文等人召開了會議讨論下次的起義行動。
“情勢并不差。
起義地點選在惠州,弼臣(鄭士良)對惠州了如指掌。
那一帶的會黨也與他相熟。
在廣州則由史堅如和鄧蔭南做呼應。
民政之事就交給畢永年吧!” 孫文分配了任務給衆人。
至于起義的日期,則由宮崎滔天提出立刻發難的意見。
“這種事一想到就得立即進行。
” 宮崎堅持立刻發難的論調。
“那麼要如何暗中通過那個呢?” 孫文指着海上一艘像是炮艦的身影,用英語如此說道。
“佐渡丸”的近處不僅有大清國的炮艦,尚有許多埋伏在暗中的密探。
“嗯,終究還是得從長計議嗎?” 宮崎滔天仰望着天空。
要說心急,孫文可跟宮崎同樣沒有耐性。
在起義地點的惠州,鄭士良已在三洲田這地方建立好一處基地。
該地就在現今的經濟特區深圳附近,離被稱為海賊窟的大鵬灣也不遠。
在該基地已經集結以會黨為主的六百名人員,随時可揭竿起兵。
然而,因準備的時機過早,結果發生糧食不足的狀況,導緻僅留存八十人,其餘皆潛伏至附近的農村裡頭。
為了保密,有時會暫時拘留在附近出沒的樵夫和牧人,不料這樣反倒産生此處聚集了幾千幾萬名軍隊的流言。
三洲田的衆同志等得極不耐煩。
在希望盡早起義這一點上,孫文決不落于人後。
但他還是返回了日本,雌伏約一個月之久。
八月二十二日,孫文悄悄從橫濱搭上赴上海的船隻。
然而,最後還是得搭九月一日的船從上海又折回日本。
因為就在孫文離開橫濱的那天,有“自立軍”這支叛軍起義失敗,其幹部唐才常等十一人即日在武昌遭處決。
以西太後為首包括光緒帝在内的清朝權貴們全逃離北京,往西安亡命。
湖廣總督張之洞擔心亂事擴大,對自立軍相關人員采取了逮捕即處決的非常手段。
倘若叛軍有後援,則此援軍必當經過上海或廣州。
孫文已經在上海登陸,但看到上海的警戒程度超乎想象,不禁大吃一驚。
——台灣! 宮崎簡單地寫下這二字。
凡知道起義重點者,光看到這地名便夠了。
這是隻有幹部才知曉的極機密計劃。
計劃概要是突然宣布南方六省獨立,并期待全國各地能響應之。
五年前的起義是在廣州點火,但火未燃起而告失敗。
從這次失敗之中必須學得一些教訓。
孫文并非堅持要在自己的出身地廣東進行起義。
确實廣東是熟知之地,人脈也廣,但也并非一定要在此地。
他在寫給宮崎的信中也數次提道: ——離中原太遠。
隻要能讓火燒起來,那麼不論在什麼地方點火都無妨,未必就一定要選廣東。
最好是一處能安心準備燃料的地方。
那就選在清朝官府鞭長莫及之處。
香港也可以,但該地在傳統上又有間諜活動盛行。
最好的地方還是台灣。
更何況,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和民政長官後藤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