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裔地
關燈
小
中
大
對方是誰。
對吳平産生懷疑也僅是周榕自己的猜測罷了。
然而,孫文還是将吳平現身的消息告訴周榕。
“大概錯不了。
”周榕點點頭——“我也聽到了風聲。
他好像混進中堂閣下的随員中當起通譯,雖是臨時職位,但也可能會随同搭船回國。
他算是找到了好差事。
” “什麼差事?” “八成是照料中堂閣下的棺材吧。
這是最合适不過的差事了,哈哈哈……” 在中國城,孫文也見到了密斯脫楊。
“有斬獲嗎?” 楊問道。
“有的,隻是質勝過量。
” 孫文答道。
“那好……剛才見到的那個人是誰?” “周榕嗎?那是在舊金山見過的人。
” “可别被騙了。
沒有辮子未必就是同志,那人跟公使館有關系。
對我們來說,該是個危險的人吧?” “這我明白。
周榕自己也挑明了講。
” “哦,居然将手上的牌全攤開了嗎?” “是否全攤開不得而知。
但他挑明了講,說自己從事那工作而跟監我,若我能将預定計劃事先告訴他,那他就容易辦事多了。
” “逸仙兄,你完全相信他的話嗎?” “不,不是完全……七成,不,信個八成應該沒問題吧!” “周榕此人似乎也遭到清廷的懷疑。
他曾有過反動的言行舉止,但那也可能隻是引蛇出洞的一種手段。
” “嗯,那就将可信度從八成降到七成吧!” “為謹慎起見,不如降至五成吧!一半一半也比較容易算。
” “多謝忠告!” 孫文躬身行禮。
“我另有一項忠告。
清廷最近似乎有外交人員的異動。
趁着公使異動之際,對平常無法做的事情,有人可能會放手一搏大膽為之……主管不知情,事情便容易卸責。
你千萬要注意身邊才好!” 密斯脫楊說道。
大清國當時和諸外國僅互設公使(minister)而無大使(ambassador)。
清廷對大使、公使未加區别,僅稱為“出使某國大臣”,而此時“出使美國大臣”楊儒便傳聞即将遭更換。
黃二嫂的店有一空房間,可擺供約十人坐的椅子。
想聽孫文演講的人常來此聚會。
初次見面時,她便說: ——這裡是學校的教室。
某日,她備妥筆硯和紙張。
她的店尚無名稱,因此特地求孫文取一店名。
孫文攤開紙張,略作考慮。
“寫一碗也可以啊!碗内裝得滿滿的,吃了肯定會飽肚。
陳先生,就請寫下這意思吧!” 黃二嫂說道。
當時孫文用陳文當化名。
然而,對相識之人,他便用本名孫文,也用别名逸仙。
黃二嫂亦知其中原委。
她被告知這一秘密時感到高興異常,當故意用化名來稱呼時還特地加重語氣。
“我想起橫濱有個怪老闆開了間名叫一膳飯屋的店。
而在美國的一碗面的阿姨卻是個親切的人。
” 話一出口,孫文提筆寫下: ——一碗面。
“真是多謝!……陳先生!” 老闆娘連連鞠躬道謝。
在李鴻章滞留美國期間,各式各樣的人全擠進了唐人街。
各種傳聞也就從唐人街散播開來。
——合肥環遊世界時,不僅帶了棺材,還帶了大筆金錢。
一旦認為有希望,便不惜花大錢投資。
——好像特别針對美國使力呢! 許多人都聽到了這話。
合肥是安徽省的省會,也是李鴻章的出生地。
當時的人稱李鴻章為“合肥”。
稍早之前有傳聞道: ——要争取合肥的資金,因此需要從事活動…… 以此為幌子來騙唐人而搜括了一大筆錢,據說被害人為數甚衆。
美國的唐人幾乎全是廣東人,但在李鴻章來訪時,别省的人便不時會出現,那是私下為護衛老宰相而做的事先宣傳。
黃二嫂的“一碗面”店裡,來了一個廣東話不太流利的男子。
“我想會見在這招牌上題字的人。
先前已經以信函聯絡過。
” 口音雖重,但一字一字慢慢說,倒也聽得懂。
“他應該快要來吃面了。
請你在隔壁的空房間稍候。
” 黃二嫂早獲孫文告知,今天會有訪客,可讓其入内。
一聽到來客是台灣人,她感到很好奇。
在她頂下這間店賣面之前,這裡原本是猶太人經營的眼鏡行。
除做生意外,眼鏡行還教猶太子弟希伯來文。
空房間便是當時的教室。
猶太人老闆出售店鋪時,通過通譯說過: ——我們是從世界各地來此的。
我來自匈牙利,對面的化妝品店是波蘭,轉角的食品店是德國。
同是猶太人,使用的卻是這塊土地的語言。
德國話和匈牙利話無法溝通。
若是讀《聖經》時使用的希伯來語,我們倒是從小就學過。
現在更要加緊學習。
這裡的孩童上學隻學英語。
必須有人來教,而我自己就能教。
學習希伯來語的場所稱為烏爾邦(音譯)。
這次搬家找到了比這裡稍大些的烏爾邦,真是令人高興! ——哦,那麼希伯來文和唐人的文字相同嘛!我們稱教漢文的地方為書房(塾)。
黃二嫂的這番話讓通譯苦思良久,好容易才翻了出來。
眼鏡行的猶太人老闆很好學,也略具中國話的知識,所以能了解她的話意。
例如,廣東話和福建話完全無法溝通,但若寫成文
對吳平産生懷疑也僅是周榕自己的猜測罷了。
然而,孫文還是将吳平現身的消息告訴周榕。
“大概錯不了。
”周榕點點頭——“我也聽到了風聲。
他好像混進中堂閣下的随員中當起通譯,雖是臨時職位,但也可能會随同搭船回國。
他算是找到了好差事。
” “什麼差事?” “八成是照料中堂閣下的棺材吧。
這是最合适不過的差事了,哈哈哈……” 在中國城,孫文也見到了密斯脫楊。
“有斬獲嗎?” 楊問道。
“有的,隻是質勝過量。
” 孫文答道。
“那好……剛才見到的那個人是誰?” “周榕嗎?那是在舊金山見過的人。
” “可别被騙了。
沒有辮子未必就是同志,那人跟公使館有關系。
對我們來說,該是個危險的人吧?” “這我明白。
周榕自己也挑明了講。
” “哦,居然将手上的牌全攤開了嗎?” “是否全攤開不得而知。
但他挑明了講,說自己從事那工作而跟監我,若我能将預定計劃事先告訴他,那他就容易辦事多了。
” “逸仙兄,你完全相信他的話嗎?” “不,不是完全……七成,不,信個八成應該沒問題吧!” “周榕此人似乎也遭到清廷的懷疑。
他曾有過反動的言行舉止,但那也可能隻是引蛇出洞的一種手段。
” “嗯,那就将可信度從八成降到七成吧!” “為謹慎起見,不如降至五成吧!一半一半也比較容易算。
” “多謝忠告!” 孫文躬身行禮。
“我另有一項忠告。
清廷最近似乎有外交人員的異動。
趁着公使異動之際,對平常無法做的事情,有人可能會放手一搏大膽為之……主管不知情,事情便容易卸責。
你千萬要注意身邊才好!” 密斯脫楊說道。
大清國當時和諸外國僅互設公使(minister)而無大使(ambassador)。
清廷對大使、公使未加區别,僅稱為“出使某國大臣”,而此時“出使美國大臣”楊儒便傳聞即将遭更換。
黃二嫂的店有一空房間,可擺供約十人坐的椅子。
想聽孫文演講的人常來此聚會。
初次見面時,她便說: ——這裡是學校的教室。
某日,她備妥筆硯和紙張。
她的店尚無名稱,因此特地求孫文取一店名。
孫文攤開紙張,略作考慮。
“寫一碗也可以啊!碗内裝得滿滿的,吃了肯定會飽肚。
陳先生,就請寫下這意思吧!” 黃二嫂說道。
當時孫文用陳文當化名。
然而,對相識之人,他便用本名孫文,也用别名逸仙。
黃二嫂亦知其中原委。
她被告知這一秘密時感到高興異常,當故意用化名來稱呼時還特地加重語氣。
“我想起橫濱有個怪老闆開了間名叫一膳飯屋的店。
而在美國的一碗面的阿姨卻是個親切的人。
” 話一出口,孫文提筆寫下: ——一碗面。
“真是多謝!……陳先生!” 老闆娘連連鞠躬道謝。
在李鴻章滞留美國期間,各式各樣的人全擠進了唐人街。
各種傳聞也就從唐人街散播開來。
——合肥環遊世界時,不僅帶了棺材,還帶了大筆金錢。
一旦認為有希望,便不惜花大錢投資。
——好像特别針對美國使力呢! 許多人都聽到了這話。
合肥是安徽省的省會,也是李鴻章的出生地。
當時的人稱李鴻章為“合肥”。
稍早之前有傳聞道: ——要争取合肥的資金,因此需要從事活動…… 以此為幌子來騙唐人而搜括了一大筆錢,據說被害人為數甚衆。
美國的唐人幾乎全是廣東人,但在李鴻章來訪時,别省的人便不時會出現,那是私下為護衛老宰相而做的事先宣傳。
黃二嫂的“一碗面”店裡,來了一個廣東話不太流利的男子。
“我想會見在這招牌上題字的人。
先前已經以信函聯絡過。
” 口音雖重,但一字一字慢慢說,倒也聽得懂。
“他應該快要來吃面了。
請你在隔壁的空房間稍候。
” 黃二嫂早獲孫文告知,今天會有訪客,可讓其入内。
一聽到來客是台灣人,她感到很好奇。
在她頂下這間店賣面之前,這裡原本是猶太人經營的眼鏡行。
除做生意外,眼鏡行還教猶太子弟希伯來文。
空房間便是當時的教室。
猶太人老闆出售店鋪時,通過通譯說過: ——我們是從世界各地來此的。
我來自匈牙利,對面的化妝品店是波蘭,轉角的食品店是德國。
同是猶太人,使用的卻是這塊土地的語言。
德國話和匈牙利話無法溝通。
若是讀《聖經》時使用的希伯來語,我們倒是從小就學過。
現在更要加緊學習。
這裡的孩童上學隻學英語。
必須有人來教,而我自己就能教。
學習希伯來語的場所稱為烏爾邦(音譯)。
這次搬家找到了比這裡稍大些的烏爾邦,真是令人高興! ——哦,那麼希伯來文和唐人的文字相同嘛!我們稱教漢文的地方為書房(塾)。
黃二嫂的這番話讓通譯苦思良久,好容易才翻了出來。
眼鏡行的猶太人老闆很好學,也略具中國話的知識,所以能了解她的話意。
例如,廣東話和福建話完全無法溝通,但若寫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