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關燈
小
中
大
散落在廚房地闆上,鹽也好胡椒也好面粉也好山慈菇粉也好統統混在一起。
我和我的手指節……呃,意識到時,我又已經坐在電腦前弄響手指節了。
戒煙後不久,我就又撿起了這個壞毛病。
我先咯嘣咯嘣按響右手五指的根部關節,接着咯嘣咯嘣按響左邊的。
非我自吹,我可以勢如破竹地讓關節發出極大的聲響——空手折斷什麼東西的脖子時那樣的不祥聲響。
在聲音之大這點上,從小學開始就不亞于班上的男孩子。
上大學後不久,K悄聲告訴我那不是什麼值得贊賞的特技,到一定年齡的女孩子,起碼不宜在人前咯咯嘣嘣大按其手指節。
那樣子,看上去簡直成了《來自俄羅斯的愛》裡的羅特·雷尼亞。
既然如此,為什麼這以前其他任何人都不這樣提醒我呢?我覺得言之有理,努力改了這毛病。
羅特·雷尼亞我自是喜歡得不行,但給人家那麼看我可不幹。
不料戒煙之後,一不小心自己又對着桌子下意識地弄響了手指節。
咯嘣咯嘣咯咯嘣嘣。
我的名字叫邦德,詹姆斯·邦德。
回到原來的話題。
時間不多,沒工夫繞彎子。
現在顧不得什麼羅特·雷尼亞了。
沒時間玩弄比喻。
前面也說了,我身上“知(自以為知)”與“不知”無可回避地同居共處。
多數人在二者之間姑且立一屏風,因為那樣既舒服又方便,我則索性把那屏風搬走。
我不能不那樣做,我讨厭什麼屏風,我就是這麼一個人。
不過,若允許我再使用一次暹羅雙胞胎這個比喻的話,那麼就是說她們并非總是和睦相處的,并非總是力求相互理解的。
莫如說相反情況更多。
右手不知左手要做的事,左手不曉得右手想幹什麼。
我們便是這樣不知所措、自我迷失……繼而與什麼沖撞,“通”! 我在這裡想要表達的是,人們若想讓“知(自以為知)”與“不知”和平共處,那麼必須相應地采取巧妙對策。
而所謂對策——是的,是那樣的——就是思考。
換言之,就是要把自己牢牢聯結和固定在哪裡。
否則,我們勢必闖入荒唐的、懲罰性的“沖撞跑道”。
設問。
那麼,為了真正做到不思考(躺在原野上悠悠然眼望空中白雲,耳聽青草拔節的聲響)并避免沖撞(“通”!),人到底怎麼做才好呢?難?不不,純粹從理論角度說簡單得很。
C’estsimple.(譯注:法語“這很簡單”之意。
)做夢!持續做夢!進入夢境,再不出來,永遠活在裡面。
夢中你不必辨析事物,完全不必。
因為那裡壓根兒不存在界線這個勞什子。
故而夢中幾乎不發生沖撞,縱然發生也不伴随疼痛。
但現實不同。
現實滿臉兇相。
現實、現實。
過去,山姆·佩金柏(譯注:美國電影導演(1925-1984)。
)導演的《野性同伴》上演的時候,一個女記者在記者招待會上舉手提問:“到底有什麼理由非描寫大量流血不可呢?”提問的聲音很嚴厲。
演員亞内斯特·勃格納因以困惑的神情回答:“記住,小姐,人遭槍擊必流血。
”電影是越南戰争白熱化階段拍攝的。
我中意這句台詞。
這恐怕是現實的根本。
事物若難以區别,那就作為難以區别的事物予以接受,包括流血。
槍擊和流血。
記住,人遭槍擊必流血。
正因如此,我才老是寫文章。
我在這個領域、這個作為日常性、持續性思考的外沿的無名領域裡受孕懷夢——懷上了浮在排斥理解這一鋪天蓋地勢不可擋的羊水之中的、被冠以理解之名的無眼胎兒。
我寫的小說所以長得無可救藥以緻無法收尾,原因恐怕就在這裡。
我還沒有能力支撐與其規模相适應的補給線,在技術上或道義上。
但這個不是小說。
怎麼說好呢,總之僅僅是文章,無須巧妙收尾,我隻是出聲地思考而已。
在這裡,我身上沒有所謂道義責任之類。
我……晤,隻是思考罷了。
我已有好長時間什麼都沒思考了,往後一段時間大概也不會思考什麼。
不過反正此時此刻我在思考,思考到天明。
話雖這麼說,卻又無法排除每次都如影随形地出現的隐隐約約的疑念。
莫非我在向毫無用處的東西一味傾注時間與精力不成?莫非我提着沉重的水桶馬不停蹄地趕往連綿陰雨弄得大家束手無策的場所不成?難道我不應該放棄畫蛇添足的努力而單純地委身于自然的河流?沖突?沖突指什麼? 換個說法。
噢——換個什麼說法呢? 有了有了! 與其寫這亂七八糟的文章,還不如鑽回溫暖的被窩想着敏手淫來得地道,不是嗎?正是。
我頂頂喜歡敏臀部的曲線,喜歡她雪白雪白的頭發。
但她的xx毛卻同白發恰成對比,烏黑烏黑,形狀也無可挑剔。
她那黑色小三角褲包裹的臀部也很性感。
我情不自禁地想象和三角褲同樣烏黑的T字形毛叢。
但我還是别再想這個了。
堅決不想。
我要狠狠關上(“咔嚓”)這不着邊際的性妄想,集中注意力寫這篇文章。
要珍惜黎明前這段寶貴時間。
決定什麼有效什麼無效的,是别的什麼地方别的什麼人。
而眼下我對那種人毫無興趣,哪怕
我和我的手指節……呃,意識到時,我又已經坐在電腦前弄響手指節了。
戒煙後不久,我就又撿起了這個壞毛病。
我先咯嘣咯嘣按響右手五指的根部關節,接着咯嘣咯嘣按響左邊的。
非我自吹,我可以勢如破竹地讓關節發出極大的聲響——空手折斷什麼東西的脖子時那樣的不祥聲響。
在聲音之大這點上,從小學開始就不亞于班上的男孩子。
上大學後不久,K悄聲告訴我那不是什麼值得贊賞的特技,到一定年齡的女孩子,起碼不宜在人前咯咯嘣嘣大按其手指節。
那樣子,看上去簡直成了《來自俄羅斯的愛》裡的羅特·雷尼亞。
既然如此,為什麼這以前其他任何人都不這樣提醒我呢?我覺得言之有理,努力改了這毛病。
羅特·雷尼亞我自是喜歡得不行,但給人家那麼看我可不幹。
不料戒煙之後,一不小心自己又對着桌子下意識地弄響了手指節。
咯嘣咯嘣咯咯嘣嘣。
我的名字叫邦德,詹姆斯·邦德。
回到原來的話題。
時間不多,沒工夫繞彎子。
現在顧不得什麼羅特·雷尼亞了。
沒時間玩弄比喻。
前面也說了,我身上“知(自以為知)”與“不知”無可回避地同居共處。
多數人在二者之間姑且立一屏風,因為那樣既舒服又方便,我則索性把那屏風搬走。
我不能不那樣做,我讨厭什麼屏風,我就是這麼一個人。
不過,若允許我再使用一次暹羅雙胞胎這個比喻的話,那麼就是說她們并非總是和睦相處的,并非總是力求相互理解的。
莫如說相反情況更多。
右手不知左手要做的事,左手不曉得右手想幹什麼。
我們便是這樣不知所措、自我迷失……繼而與什麼沖撞,“通”! 我在這裡想要表達的是,人們若想讓“知(自以為知)”與“不知”和平共處,那麼必須相應地采取巧妙對策。
而所謂對策——是的,是那樣的——就是思考。
換言之,就是要把自己牢牢聯結和固定在哪裡。
否則,我們勢必闖入荒唐的、懲罰性的“沖撞跑道”。
設問。
那麼,為了真正做到不思考(躺在原野上悠悠然眼望空中白雲,耳聽青草拔節的聲響)并避免沖撞(“通”!),人到底怎麼做才好呢?難?不不,純粹從理論角度說簡單得很。
C’estsimple.(譯注:法語“這很簡單”之意。
)做夢!持續做夢!進入夢境,再不出來,永遠活在裡面。
夢中你不必辨析事物,完全不必。
因為那裡壓根兒不存在界線這個勞什子。
故而夢中幾乎不發生沖撞,縱然發生也不伴随疼痛。
但現實不同。
現實滿臉兇相。
現實、現實。
過去,山姆·佩金柏(譯注:美國電影導演(1925-1984)。
)導演的《野性同伴》上演的時候,一個女記者在記者招待會上舉手提問:“到底有什麼理由非描寫大量流血不可呢?”提問的聲音很嚴厲。
演員亞内斯特·勃格納因以困惑的神情回答:“記住,小姐,人遭槍擊必流血。
”電影是越南戰争白熱化階段拍攝的。
我中意這句台詞。
這恐怕是現實的根本。
事物若難以區别,那就作為難以區别的事物予以接受,包括流血。
槍擊和流血。
記住,人遭槍擊必流血。
正因如此,我才老是寫文章。
我在這個領域、這個作為日常性、持續性思考的外沿的無名領域裡受孕懷夢——懷上了浮在排斥理解這一鋪天蓋地勢不可擋的羊水之中的、被冠以理解之名的無眼胎兒。
我寫的小說所以長得無可救藥以緻無法收尾,原因恐怕就在這裡。
我還沒有能力支撐與其規模相适應的補給線,在技術上或道義上。
但這個不是小說。
怎麼說好呢,總之僅僅是文章,無須巧妙收尾,我隻是出聲地思考而已。
在這裡,我身上沒有所謂道義責任之類。
我……晤,隻是思考罷了。
我已有好長時間什麼都沒思考了,往後一段時間大概也不會思考什麼。
不過反正此時此刻我在思考,思考到天明。
話雖這麼說,卻又無法排除每次都如影随形地出現的隐隐約約的疑念。
莫非我在向毫無用處的東西一味傾注時間與精力不成?莫非我提着沉重的水桶馬不停蹄地趕往連綿陰雨弄得大家束手無策的場所不成?難道我不應該放棄畫蛇添足的努力而單純地委身于自然的河流?沖突?沖突指什麼? 換個說法。
噢——換個什麼說法呢? 有了有了! 與其寫這亂七八糟的文章,還不如鑽回溫暖的被窩想着敏手淫來得地道,不是嗎?正是。
我頂頂喜歡敏臀部的曲線,喜歡她雪白雪白的頭發。
但她的xx毛卻同白發恰成對比,烏黑烏黑,形狀也無可挑剔。
她那黑色小三角褲包裹的臀部也很性感。
我情不自禁地想象和三角褲同樣烏黑的T字形毛叢。
但我還是别再想這個了。
堅決不想。
我要狠狠關上(“咔嚓”)這不着邊際的性妄想,集中注意力寫這篇文章。
要珍惜黎明前這段寶貴時間。
決定什麼有效什麼無效的,是别的什麼地方别的什麼人。
而眼下我對那種人毫無興趣,哪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