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關燈
文件1 “人遭槍擊必流血” 現在,我作為說來話長的命運的暫時性歸結(命運難道真的存在暫時性以外的歸結嗎?這是個令人興味盎然的問題,但這裡姑且不談),置身于這個希臘海島,一個直到最近甚至連名字都沒聽說過的小島。

    時間……淩晨四時剛過,當然天還沒亮。

    素潔的山羊們正沉潛在平穩的集約性睡眠中。

    窗外田野排列的橄榄樹将繼續吮吸一會兒富有營養的深重的黑暗。

    月照例有。

    月猶如悶悶不樂的司祭一般冷冰冰地蹲在屋脊,雙手捧出不孕的海。

     不管在世界何處,我都最喜歡——較之其他任何時刻——這一時刻。

    這一時刻是屬于我一個人的。

    而我正伏案寫這篇文章。

    不久将天光破曉,新的太陽将如從母親腋下(右側還是左側呢?)出生的佛陀一樣從山端蓦然探出臉來。

    稍頃,足智多謀的敏也将靜靜睜開雙眼。

    六點我們将做簡單的早餐,吃罷翻過後山前往美麗的海岸。

    在如此一天開始之前,我(挽起袖口)準備把這件事處理完畢。

     若不把幾封長信計算在内,我已有好長時間沒有純粹為自己寫文章了,所以能否順利寫到最後我完全沒有信心。

    不過回想起來,所謂“順利寫到最後”的信心雲雲,有生以來豈非一次也不曾有過麼!我隻是禁不住要寫才寫的。

     為什麼禁不住要寫呢?原因一清二楚:為了思考什麼,首先必須把那個什麼訴諸文字。

     從小就一直這樣。

    每當有什麼不明白的事,我便一個個拾起腳下散落的語言拼湊成文章。

    倘若那文章無濟于事,便重新分解開來,改拼成另一形式。

    如此幾經反複,自己終于得以像一般人那樣思考事物了。

    對我來說,寫文章既不怎麼麻煩又非難以忍受,如同别的小孩拾起漂亮石粒和橡籽一般,我則入迷地寫文章。

    我像呼吸一樣極為自然地用紙和鉛筆一篇接一篇寫文章,并且思考。

     也許你會說——也許不說——每次思考問題都一一費此周折,得出結論豈不費時間?實際上也花了時間。

    上小學時周圍人就以為我大概“智力滞後”。

    我沒有辦法同班上其他孩子同步前進。

     這種誤差帶來的不适應感,小學畢業時已減輕許多。

    我在某種程度上學會了讓自己同周圍環境合拍的方法。

    但那誤差本身在我從大學退學、同正正規規的人斷絕往來之前始終揮之不去,猶如草叢中沉默的蛇。

     這裡姑且列出命題: 我日常性地以文字形式确認自己 是吧? 是的! 這麼着,迄今為止我寫下了數量相當之多的文章,日常性地——差不多每天。

    就好像獨自一人以極快的速度不屈不撓地割着遼闊牧場上持續瘋長的草。

    今天割這裡,明天割那裡……而一星期後返回時草又長回原樣,一片葳蕤,沙沙作響。

     然而碰上敏後,我就幾乎不再寫文章了。

    這是為什麼呢?K所講的創作=傳達之說十分有說服力。

    就事物的一個側面來說,此言或許不差。

    但我覺得又不盡然。

    呃,要考慮得單純些,單純,單純。

     就是說,我恐怕停止思考了——當然是我個人定義上的思考。

    我像一對重合起來的勺子一樣緊緊貼着敏,同她一起被沖往某個地方(應該說是某個莫名其妙的地方),而自己又覺得未嘗不好。

     或者不如說我有必要最大限度地輕裝上陣,以便同敏形影不離,就連思考這一基本運作對我都成了不小的負擔。

    總之隻能如此。

     牧場的草即使長得再高,也已與我無關(哼!)。

    我隻管咕噜一聲躺在草叢裡,仰望長空,欣賞流移的白雲,并将命運托付給白雲,将心輕輕交給水靈靈的青草的氣息,交給天外來風的低吟。

    甚至自己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的區别,對我都已無所謂。

     不,不對,那本來對我就是無所謂的,必須叙述得準确些,準确,準确。

     回想起來,即使自己知道(以為知道)的事,也是姑且作為不知道的事處理成文章這一形式的——這是我寫東西的最初規則。

    一旦開始認為“啊,此事我知道,用不着特意花時間去寫”,那可就壽終正寝了。

    我大概哪裡也去不成。

    具體說來,假如我認為自己對身邊某個人了如指掌、無須一一思考,因而放下心來,我(或者你)就可能被徹底出賣。

    我們自以為知之甚多的事物的背後,無不潛伏着等量的未知因素。

     所謂理解,通常不過是誤解的總合。

     這是我認識世界的一個小小的方法(請勿外傳)。

     “知道”和“不知道”,其實如暹羅雙胞胎(譯注:1811年在暹羅(今泰國)誕生的一 對連體嬰兒)一樣天生難分難解,作為混沌而存在。

    混沌,混沌。

     到底有誰能分辨出海與海的投影呢?或分辨出下雨與凄涼呢? 我就是這樣毅然放棄了知與不知的辨析。

    這是我的出發點。

    換個想法,也許是糟糕透頂的出發點。

    不過人們——是的——總是要先從某處出發才行,是吧?這樣,勢必将一切事物——立意與體裁、主體與客體、原因與結果、我與我的手指節——作為不可辨析之物來把握。

    說起來,所有粉末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