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關燈
小
中
大
簡單談談我自己吧。
當然,這是堇的故事,不是我的故事。
但既然通過我的眼睛來講堇這個人、講堇的故事,那麼在某種程度上說一下我是誰就是必要的了。
問題是,在準備談自己的時候,我每每陷入輕度的困惑之中,每每被“自己是什麼”這一命題所附帶的古典式悖論拖住後腿。
亦即,就純粹的信息量而言,能比我更多地談我的人這個世界任何地方都是不存在的。
但是,我在談自己自身的時候,被談的自己勢必被作為談者的我——被我的價值觀、感覺的尺度、作為觀察者的能力以及各種各樣的現實利害關系——所取舍所篩選所限定所分割。
果真如此,被談的“我”的形象又能有多少客觀真實性呢?對此我非常放心不下,向來放心不下。
但是,世間大多數人看上去對這種恐怖或不安幾乎都無動于衷,一有機會就想以驚人坦率的語句談論自己,諸如說什麼“我這人心直口快,不會拐彎抹角,傻瓜似的”、“我這人敏感脆弱,和世人打不好交道”、“我這人專會洞察人心”等等。
然而,我多次目睹“敏感脆弱”的人無謂地傷害他人,多次目睹“心直口快”的人不自覺地再三強調于已有利的歪理,多次目睹“專會洞察人心”的人為并不難看穿的表面奉承所輕易欺騙。
如此看來,事實上我們對自己到底又了解什麼呢! 凡此種種,我越想就越不願意談及自己本身(即便有談的必要)。
相比之下,我更想就我這一存在之外的存在了解盡可能多的客觀事實。
我想通過知曉那種個别的事和人在自己心目中占怎樣的位置(一種分布),或者通過保持已然包含這些的自己的平衡,來盡量客觀地把握自己這一人之為人的存在。
這是十歲至二十歲期間我在自己心中培育起來的視點,說得誇張些,即世界觀。
我像瓦工照着繃得緊緊的準線一塊塊砌磚那樣,将上述想法在自己心中堆積起來。
與其說是邏輯性的,莫如說是經驗性的;與其說是思維性的,莫如說是務實性的。
但将這種對事物的看法深入淺出地講給别人聽是很困難的——種種場合讓我深深領教了這一點。
或許由此之故,從思春期中期開始,我便在自己同他人之間劃了一條肉眼看不見的分界線。
對任何人都保持一定距離,在既不接近亦不遠離的過程中觀察對手的動向。
衆口一詞之事自己也不囫囵吞棗。
我對于世界毫無保留的激情,僅僅傾注在書本上和音樂中。
這樣——也許在所難免——我成了一個孤獨的人。
我在一個普普通通的家庭出生長大。
由于太普通了,簡直不知從何說起。
父親從地方上的一所國立大學理學院畢業出來,在一家大型食品公司的研究所工作,愛好是打高爾夫球,周日常常去高爾夫球場。
母親偏愛短歌(譯注:日本傳統詩歌(和歌)的一種體裁,五句三十一字(音節)。
),時常參加聚會。
每當名字出現在報紙短歌專欄,情緒便好上一段時間。
喜歡打掃房間,不喜歡做菜。
比我大五歲的姐姐兩樣都不喜歡,認為那是别的什麼人幹的事。
所以,我在能進廚房之後,便自己做自己吃的東西。
買烹饪方面的書回來,一般東西都做得來。
這樣做的孩子除我沒第二個。
出生是在杉并,小時全家搬到津田沼,在那裡長大。
周圍全是同一類型的工薪家庭。
姐姐學習成績出類拔萃,也是性格使然:不名列前茅誓不罷休。
徒勞無益的事從來不做,連領家裡養的狗出去散步都不曾有過。
東大法學院畢業,翌年取得律師資格。
丈夫是經營咨詢顧問,人很能幹。
在代代木公園附近一座漂亮的公寓買了四室套間,可惜房間總是亂七八糟,豬窩一樣。
我和姐姐不同,對學校裡的學習全然提不起興緻,對成績排名也不感興趣。
隻是因為不願意給父母說三道四,便義務性地到校上課,完成最低限度的預習和複習。
剩下時間參加足球部活動,回到家就歪在床上沒完沒了地看小說。
不去補習學校,不請家庭教師。
盡管這樣,學校裡的成績也并不很差,或者不如說算好的。
心想若是這樣,不備戰高考估計也能考上一所較為不錯的大學。
果真考上了。
上了大學,我設法租了一間小宿舍開始獨立生活。
其實在津田沼的家裡時,記憶中也幾乎沒同家人和和氣氣地說過話。
在同一屋頂下生活的父母和姐姐是怎樣的人,其人生追求是什麼,對此我幾乎不能理解。
他們想必也同樣,對我是怎樣一個人,以及我的人生追求是什麼也幾乎不能理解。
說起來,連我自己都不大清楚自己的人生追求是什麼。
看小說倒是喜歡得非常人可比,但并不認為自己具有足以成為小說家的寫作才能。
而若當編輯和批評家,自己的傾向性又過于偏激。
對我來說,小說純屬滿足個人愉悅的東西,應與學習和工作區分開來,悄悄放去别處。
所以,大學裡我選的專業是史學而不是文學。
倒也不是一開始就對曆史有什麼特殊興趣,但實際學起來,覺得原來竟是一門令人興味盎然的學問。
說雖這麼說,卻又沒心思直接考研究生院(事實上指導教授也這麼建議來着)獻身史學研究。
我固然喜歡看書喜歡思考,但歸根結蒂并非适于做學問的人。
借用普希金詩句,那便是: 各國曆史事件——一座高聳的灰山我不想在那上面東覓西尋 雖說如此,又不想在一般公司找個飯碗,在不知其所止的劇
當然,這是堇的故事,不是我的故事。
但既然通過我的眼睛來講堇這個人、講堇的故事,那麼在某種程度上說一下我是誰就是必要的了。
問題是,在準備談自己的時候,我每每陷入輕度的困惑之中,每每被“自己是什麼”這一命題所附帶的古典式悖論拖住後腿。
亦即,就純粹的信息量而言,能比我更多地談我的人這個世界任何地方都是不存在的。
但是,我在談自己自身的時候,被談的自己勢必被作為談者的我——被我的價值觀、感覺的尺度、作為觀察者的能力以及各種各樣的現實利害關系——所取舍所篩選所限定所分割。
果真如此,被談的“我”的形象又能有多少客觀真實性呢?對此我非常放心不下,向來放心不下。
但是,世間大多數人看上去對這種恐怖或不安幾乎都無動于衷,一有機會就想以驚人坦率的語句談論自己,諸如說什麼“我這人心直口快,不會拐彎抹角,傻瓜似的”、“我這人敏感脆弱,和世人打不好交道”、“我這人專會洞察人心”等等。
然而,我多次目睹“敏感脆弱”的人無謂地傷害他人,多次目睹“心直口快”的人不自覺地再三強調于已有利的歪理,多次目睹“專會洞察人心”的人為并不難看穿的表面奉承所輕易欺騙。
如此看來,事實上我們對自己到底又了解什麼呢! 凡此種種,我越想就越不願意談及自己本身(即便有談的必要)。
相比之下,我更想就我這一存在之外的存在了解盡可能多的客觀事實。
我想通過知曉那種個别的事和人在自己心目中占怎樣的位置(一種分布),或者通過保持已然包含這些的自己的平衡,來盡量客觀地把握自己這一人之為人的存在。
這是十歲至二十歲期間我在自己心中培育起來的視點,說得誇張些,即世界觀。
我像瓦工照着繃得緊緊的準線一塊塊砌磚那樣,将上述想法在自己心中堆積起來。
與其說是邏輯性的,莫如說是經驗性的;與其說是思維性的,莫如說是務實性的。
但将這種對事物的看法深入淺出地講給别人聽是很困難的——種種場合讓我深深領教了這一點。
或許由此之故,從思春期中期開始,我便在自己同他人之間劃了一條肉眼看不見的分界線。
對任何人都保持一定距離,在既不接近亦不遠離的過程中觀察對手的動向。
衆口一詞之事自己也不囫囵吞棗。
我對于世界毫無保留的激情,僅僅傾注在書本上和音樂中。
這樣——也許在所難免——我成了一個孤獨的人。
我在一個普普通通的家庭出生長大。
由于太普通了,簡直不知從何說起。
父親從地方上的一所國立大學理學院畢業出來,在一家大型食品公司的研究所工作,愛好是打高爾夫球,周日常常去高爾夫球場。
母親偏愛短歌(譯注:日本傳統詩歌(和歌)的一種體裁,五句三十一字(音節)。
),時常參加聚會。
每當名字出現在報紙短歌專欄,情緒便好上一段時間。
喜歡打掃房間,不喜歡做菜。
比我大五歲的姐姐兩樣都不喜歡,認為那是别的什麼人幹的事。
所以,我在能進廚房之後,便自己做自己吃的東西。
買烹饪方面的書回來,一般東西都做得來。
這樣做的孩子除我沒第二個。
出生是在杉并,小時全家搬到津田沼,在那裡長大。
周圍全是同一類型的工薪家庭。
姐姐學習成績出類拔萃,也是性格使然:不名列前茅誓不罷休。
徒勞無益的事從來不做,連領家裡養的狗出去散步都不曾有過。
東大法學院畢業,翌年取得律師資格。
丈夫是經營咨詢顧問,人很能幹。
在代代木公園附近一座漂亮的公寓買了四室套間,可惜房間總是亂七八糟,豬窩一樣。
我和姐姐不同,對學校裡的學習全然提不起興緻,對成績排名也不感興趣。
隻是因為不願意給父母說三道四,便義務性地到校上課,完成最低限度的預習和複習。
剩下時間參加足球部活動,回到家就歪在床上沒完沒了地看小說。
不去補習學校,不請家庭教師。
盡管這樣,學校裡的成績也并不很差,或者不如說算好的。
心想若是這樣,不備戰高考估計也能考上一所較為不錯的大學。
果真考上了。
上了大學,我設法租了一間小宿舍開始獨立生活。
其實在津田沼的家裡時,記憶中也幾乎沒同家人和和氣氣地說過話。
在同一屋頂下生活的父母和姐姐是怎樣的人,其人生追求是什麼,對此我幾乎不能理解。
他們想必也同樣,對我是怎樣一個人,以及我的人生追求是什麼也幾乎不能理解。
說起來,連我自己都不大清楚自己的人生追求是什麼。
看小說倒是喜歡得非常人可比,但并不認為自己具有足以成為小說家的寫作才能。
而若當編輯和批評家,自己的傾向性又過于偏激。
對我來說,小說純屬滿足個人愉悅的東西,應與學習和工作區分開來,悄悄放去别處。
所以,大學裡我選的專業是史學而不是文學。
倒也不是一開始就對曆史有什麼特殊興趣,但實際學起來,覺得原來竟是一門令人興味盎然的學問。
說雖這麼說,卻又沒心思直接考研究生院(事實上指導教授也這麼建議來着)獻身史學研究。
我固然喜歡看書喜歡思考,但歸根結蒂并非适于做學問的人。
借用普希金詩句,那便是: 各國曆史事件——一座高聳的灰山我不想在那上面東覓西尋 雖說如此,又不想在一般公司找個飯碗,在不知其所止的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