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複 審
關燈
小
中
大
下攝影的電影裡烏賊的墨汁噴出了墨囊一樣,登時從倉房裡面湧将出來,朝着我們緩緩地移動。
就在我們躲閃不疊的時候,青年們還在繼續橇動地闆裂縫,發出吱吱咯咯的聲響。
過了一會兒,等灰塵散盡,我和白先生走進倉房的時候,看見從門口橫框到房裡的地闆已經開出了一長條裂縫,縫裡面露出了黑暗的空間。
一個青年帶着天真的微笑,從裡探出頭來,明快地用朝鮮語向白先生喊着什麼,還把一張朽黃的書籍封面遞給了他。
“他說,地闆底下真是一個挺不錯的石砌倉室!你真的不知道?”白先生興高采烈地說。
“說是有好多立柱,簡直轉不過身來。
可是裡屋外屋都是通着的,外屋還有便所和井哩。
他還說,這樣的書籍廢紙堆了不少呢。
難道這裡住過什麼瘋子或者逃兵不成?” 我從他拿的那張污損的書籍封面上看到《三醉人經論問答大全》和東京集成社發行的字樣。
我茫然失措,頓感自己在一股強烈的沖擊波中飄搖沉浮。
這沖擊使我的内心扭曲失衡,而且迅速擴大,随即化成了一個啟示。
這個啟示直接關涉着眼下在地下室裡過夜的我腦海裡的一切。
“石牆那邊開了幾個窗子照明用,可從外邊看不見。
”白先生把鑽到地闆下面的另一個青年的話翻譯給我聽。
“不想下去看一看?” 那分明具體起來的啟示令我心旌搖動。
我說不出話,隻是搖了搖頭。
那啟示的中心,便是曾祖父的弟弟在萬延元年的暴動之後,并沒有丢開同志,穿過森林跑到新世界去,這個發現,立刻變得鐵證如山。
他沒能阻止同志們慘遭屠戮的悲劇,卻自行懲罰了自身。
從暴動潰敗的那一天起,他便把自己關在地下室裡。
盡管他采取了這種消極的姿态,卻矢志不渝地終其一生,保持他一貫的暴動領袖身份。
他遺留下來的那幾封信劄,想來一定是他在地下室裡耽讀之餘,追思自己青年時期冒險的幻想和現實凄苦的夢境,想象在别處生活時可能會寄出這樣的信件,才把它們寫下來交給來地下室送飯的人們。
在地下室發現的那頁書籍的封面,正表明了曾祖父的弟弟在信中所引有關憲法文章的出處。
所有的信劄都沒有注明發信地點,是因為信劄的作者就在這地下室裡,他不曾離開這裡半步。
同樣,曾祖父與他的聯系,想來也是全靠書信進行的。
在地下室裡,他隻能夠熟讀送進去的書報,他把自己幽閉起來,隻能展開想象的翅膀,編出些橫濱報上的赴美留學廣告、小笠原島附近的捕鲸作業之類的故事來打發日子。
對這樣的一個人來說,一旦涉及現實問題,哪怕是确認一下他藏身之處的近旁發生着一些怎樣的事情,都是艱難至極。
在地下室裡,他徒然地豎起耳朵,企圖了解一些情況,對于那近在咫尺卻無法見面的侄子,他又急切地耽心其在戰場上的安危,于是才會在與地面的聯系信劄裡寫上:“乞複帖速告其安否借帖有達乞速緻仆以觀焉。
” 這些水落石出的新情況令我頭腦熱脹。
我正要轉身回上房,白先生卻突然談起1945年夏天的事情來。
他一定是以為,如果單單是因為找到地下室而緊張兮兮,則未免過于沉重偏激,所以才一面窺察我沉默和緊張的緣由,一面想重新拉起話來的罷。
“關于令兄複員後在部落裡死掉那件事,好像還鬧不清楚是我們殺了他,還是日本人殺了他。
兩方的人亂成一團,拿棒子亂打一氣,就他一個人毫不武裝、毫無裝備,垂着胳膊站到中間去,還能不給打死嗎。
說起來,是我們和日本人一起把他打死了!那個青年,也真是個很特别的人呢!” 白先生停下嘴來,等我的反應。
我依舊沉默着,點着頭——仿佛在說:沒錯,真的,哥哥他真是那樣——轉回上房,關上身後的木門,把尾随而來的塵土截到了門外。
而後,我轉身朝向爐邊的暗影,聽到自己顫抖地叫道: “阿鷹!”然而我立刻記起,鷹四已經死了,于是,心裡産生了一種自從他自殺以來最為分明的痛惜。
鷹四,他才是該“真正”了解倉房裡這樁新事實的人啊。
我的眼睛漸漸習慣了黑暗,便看出妻子木然浮腫的圓臉正現出驚詫的神情。
“倉房還有地下室呢!八成曾祖父的弟弟一直關在那裡,作失敗的暴動領袖,承擔責任!阿鷹是因為他為自己和曾祖父的弟弟感到恥辱才自殺的。
可是,我們現在才知道,至少曾祖父的弟弟,他的一生和我們認識的完全不同!阿鷹不該為曾祖父的弟弟感到恥辱!”我仿佛也要重新向自己證實一遍,便向妻子傾述道。
然而,她卻沖着我叫起來: “阿蜜,是你在阿鷹臨死以前,讓他感到了恥辱。
是你把阿鷹丢在恥辱感當中。
現在你說這些,已經太晚了!” 我茫然地企圖在這新的發現當中尋求一種超越邏輯的親昵慰藉,然而在那時,我卻未曾料到,妻子會向我反戈一擊,大張撻伐。
地下室的發現所帶來的沖擊,以及妻子公然的敵意,它們對着我前後夾攻,令我登時驚得呆住了。
“阿蜜,我不認為是你讓阿鷹自殺的。
可你卻對阿鷹窮追不舍,讓他的自殺成了一場最凄慘恥辱的死。
你不斷把阿鷹置于恥辱的輪下,以至他隻能這樣凄慘地死去。
”妻子越發激動地說,“我不清楚阿鷹在臨死以前,是怎樣可憐地懷抱着克服恐懼的那一點點希望。
可是阿蜜,你在阿鷹請求把眼睛獻給你時,你竟然也要拒絕!還有,阿鷹有多謙卑,他問你,阿蜜,你幹嘛要恨我。
可是你,甚至不肯說一句,不,我不恨你!阿鷹到了這個份兒上,你還要對他冷笑,又給他增加了一層恥辱!就這樣,阿鷹懷着最慘酷凄切的心情,把自己炸得滿面血肉模糊。
是你把阿鷹逼上絕路的!現在,阿鷹死了,一切都無可挽回了,你卻要說什麼,阿鷹不該将曾祖父的弟弟引為恥辱!在阿鷹臨終以前,你們曾祖父弟弟的經曆,即使不能幫他延長生命,但至少能慰藉一下那顆就要自殺的心吧。
現在你倒興高采烈地叫着阿鷹要告訴他這些了,要是他活着時你把這些事情告訴他,阿鷹怎麼能那樣凄慘地結束自己的生命?!” “我剛才說的,是超級市場天皇在調查倉房時才發現的嘛。
那天晚上,我怎麼能想到這些。
現在我才知道,原來曾祖父的兄弟把自己關到了倉房的地下,過了一輩子自我幽閉的生活。
” “阿蜜,阿鷹已經死了,你以前不知道什麼,現在又已經知道了什麼,這些對他還有什麼意義嗎!面對叫你抛到一邊絕望而死的人,你隻好一邊在夢裡流着自我安慰的眼淚,一邊喊上一聲:我把你們抛棄掉了!從前是這樣,現在是這樣,将來還是這樣,永遠都會是這樣!可是即便如此,對那慘酷絕望而死的人也沒有絲毫補償,不管你加上多少新發現,補上多少眼淚!” 我無言以對,隻是盯着妻子硬質皺膠般充滿憎惡的眼睛。
我未曾向妻子提及鷹四那份關于亂倫的坦白。
其實即使我告訴她,她也隻會卓有成效地反駁我,說我聽了鷹四的坦白以後,我隻會說,你這麼些年一直生活在這件事投下的陰影裡,你也受到報應了什麼的,鷹四的死多少也會明白一些的。
她的眼睛睥睨着我動也不動,那憤激的雲翳漸漸消退,隻剩下一層尖銳的憎惡和悲哀的黑暈。
然後她說: “就算有了新的發現,可以讓阿鷹不至于那樣可憐地自殺,可是事到如今沒有比這再殘酷的了!”說着,她淚如泉湧,猶如打碎了憎惡的蛋殼之後,擠出了柔弱悲歎的蛋黃。
過了一會兒,妻子止住了淚水,雖然誤以為我已經覺察了一切,便毫不畏縮地說道:“兩個星期以來,我總是在考慮要不要去堕胎,現在,我想把阿鷹的孩子生下來。
我不想給阿鷹的事情再添上一層殘酷!” 然後,妻子擺出一副明知我反對卻又拒絕我做出任何反應的态度,退回昏暗的深處,躲進自己的天地不理我了。
我端詳着這孕婦安然危坐的紡缍形背影,這令我想起在懷上我的孩子時,妻子的肉體和意識共同表現出來的絕對的平衡感覺。
對妻子決定生下鷹四的孩子這件事情的一切本質意義,我已理解得非常具體,就像見到一個石塊以後要去了解它一樣。
這理解安然存在于我的心中,激不起任何情緒性的混亂。
我重新來到前院,但見超級市場天皇叉着兩腳,正兀立在倉房的門口,用朝鮮語大聲向屋裡發号施令,圍觀的孩子們在他的身後聚成一團,看得出神。
沒有人注意到我。
我想去一趟寺院,向那年輕的住持講一下地下室裡的發現及其給予我的啟示,便頂着裹着塵土的狂風,急急地往山腳走去。
在閱讀住持給我的那本《大窪村農民騷動始末》時,我看到過一樁令人莫名奇妙的記述,現在地下室裡的發現,使這樁記述立即生出了逼人的光彩,同時,它也成了我之确信曾祖父的弟弟曾在倉房自我幽閉這一啟示的核心。
《大窪村農民騷動始末》是祖父就明治四年的一起騷擾事件寫的一本小冊子。
他搜集了官府和民衆雙方的記錄,還附加了解題和注釋。
一、此騷擾通稱大窪騷動。
二、盡伐大窪村之竹林,多制竹槍以持之。
三、騷擾之原因,有雲起自厭于新政,尤忌種痘,且于告示中血稅雲者有所誤解,流言絞取人民生血鬻于西洋人,故人心洶洶,遂及此舉者。
四、騷擾之首魁及關系人等無所鞠問,亦無人處刑。
官方記錄騷動經過的文章内容如下: “明治四年七月頒廢藩置縣令。
是年八月初,報××郡大窪村頑民既生物議,募集徒衆。
乃疾遣官吏說谕,然未易承服。
遂煽動諸村,于同日晚嘯集大浜城北(距縣廳十五丁餘)之碛中,其勢次第相增,波及七十餘村。
同月十二日,頑民殆至四萬,頻放空槍,兼以毆鬥,傳播無端流言,乃至持竹槍鐵铳直入大浜,橫行市街。
其流言舉其大端,則有舊知事歸京之大參事所為系之者,又有戶籍調查即為絞取生血,種痘乃為植以毒素等,荒謬無謂,不一而足,無遑枚舉之。
而其橫暴無狀益甚矣,群集彌日,無所請願,然竊屬望官廳。
官吏紛出,百方鎮撫;遂見頑民總代,其所主張,一曰止舊知事之歸京,二曰複維新前之政體,黜今俱職之吏員,三曰願執政以下毋予擢用。
同月十三日,頑民将迫縣廳,兵威壓制議決一時;而兇徒為之逡巡,未敢造次,紛纭廳議乃至一變,無行壓制,遂成上風。
故命若幹維新前舊吏員出而執事。
至十五日,舊知事親臨懇谕,猶未解散。
此日薄暮,大參事遂而退廳,乃歸自宅,遂至自裁,傳諸頑民。
“兇徒聞知此報,盡頗悲哀,竟至瓦解,順次退歸。
迄十六日午後,甫告鎮定,派出官員悉皆歸廳雲。
” 至于民衆角度的文章,叙述騷動所用的風格不似記錄,倒像是一篇故事。
其中描寫的一個領袖,亦即作為“頑民總代”與官方交涉的人,或稱其“不知何人,修六尺有餘,長發大漢”,或提及“彼長發怪漢,本編屢見。
蓋此大漢誠堪怪異,修丈六有餘,面白龜背。
而其雄辯滔滔,尤稱絕倫,莫之能及,人皆歎服。
”這樣小型的地方社會,其暴動領袖竟然不為所有參加者所知。
對此,祖父隻是附上了一條不甚可信的注釋:“校者雲:暴動同道多以鍋
就在我們躲閃不疊的時候,青年們還在繼續橇動地闆裂縫,發出吱吱咯咯的聲響。
過了一會兒,等灰塵散盡,我和白先生走進倉房的時候,看見從門口橫框到房裡的地闆已經開出了一長條裂縫,縫裡面露出了黑暗的空間。
一個青年帶着天真的微笑,從裡探出頭來,明快地用朝鮮語向白先生喊着什麼,還把一張朽黃的書籍封面遞給了他。
“他說,地闆底下真是一個挺不錯的石砌倉室!你真的不知道?”白先生興高采烈地說。
“說是有好多立柱,簡直轉不過身來。
可是裡屋外屋都是通着的,外屋還有便所和井哩。
他還說,這樣的書籍廢紙堆了不少呢。
難道這裡住過什麼瘋子或者逃兵不成?” 我從他拿的那張污損的書籍封面上看到《三醉人經論問答大全》和東京集成社發行的字樣。
我茫然失措,頓感自己在一股強烈的沖擊波中飄搖沉浮。
這沖擊使我的内心扭曲失衡,而且迅速擴大,随即化成了一個啟示。
這個啟示直接關涉着眼下在地下室裡過夜的我腦海裡的一切。
“石牆那邊開了幾個窗子照明用,可從外邊看不見。
”白先生把鑽到地闆下面的另一個青年的話翻譯給我聽。
“不想下去看一看?” 那分明具體起來的啟示令我心旌搖動。
我說不出話,隻是搖了搖頭。
那啟示的中心,便是曾祖父的弟弟在萬延元年的暴動之後,并沒有丢開同志,穿過森林跑到新世界去,這個發現,立刻變得鐵證如山。
他沒能阻止同志們慘遭屠戮的悲劇,卻自行懲罰了自身。
從暴動潰敗的那一天起,他便把自己關在地下室裡。
盡管他采取了這種消極的姿态,卻矢志不渝地終其一生,保持他一貫的暴動領袖身份。
他遺留下來的那幾封信劄,想來一定是他在地下室裡耽讀之餘,追思自己青年時期冒險的幻想和現實凄苦的夢境,想象在别處生活時可能會寄出這樣的信件,才把它們寫下來交給來地下室送飯的人們。
在地下室發現的那頁書籍的封面,正表明了曾祖父的弟弟在信中所引有關憲法文章的出處。
所有的信劄都沒有注明發信地點,是因為信劄的作者就在這地下室裡,他不曾離開這裡半步。
同樣,曾祖父與他的聯系,想來也是全靠書信進行的。
在地下室裡,他隻能夠熟讀送進去的書報,他把自己幽閉起來,隻能展開想象的翅膀,編出些橫濱報上的赴美留學廣告、小笠原島附近的捕鲸作業之類的故事來打發日子。
對這樣的一個人來說,一旦涉及現實問題,哪怕是确認一下他藏身之處的近旁發生着一些怎樣的事情,都是艱難至極。
在地下室裡,他徒然地豎起耳朵,企圖了解一些情況,對于那近在咫尺卻無法見面的侄子,他又急切地耽心其在戰場上的安危,于是才會在與地面的聯系信劄裡寫上:“乞複帖速告其安否借帖有達乞速緻仆以觀焉。
” 這些水落石出的新情況令我頭腦熱脹。
我正要轉身回上房,白先生卻突然談起1945年夏天的事情來。
他一定是以為,如果單單是因為找到地下室而緊張兮兮,則未免過于沉重偏激,所以才一面窺察我沉默和緊張的緣由,一面想重新拉起話來的罷。
“關于令兄複員後在部落裡死掉那件事,好像還鬧不清楚是我們殺了他,還是日本人殺了他。
兩方的人亂成一團,拿棒子亂打一氣,就他一個人毫不武裝、毫無裝備,垂着胳膊站到中間去,還能不給打死嗎。
說起來,是我們和日本人一起把他打死了!那個青年,也真是個很特别的人呢!” 白先生停下嘴來,等我的反應。
我依舊沉默着,點着頭——仿佛在說:沒錯,真的,哥哥他真是那樣——轉回上房,關上身後的木門,把尾随而來的塵土截到了門外。
而後,我轉身朝向爐邊的暗影,聽到自己顫抖地叫道: “阿鷹!”然而我立刻記起,鷹四已經死了,于是,心裡産生了一種自從他自殺以來最為分明的痛惜。
鷹四,他才是該“真正”了解倉房裡這樁新事實的人啊。
我的眼睛漸漸習慣了黑暗,便看出妻子木然浮腫的圓臉正現出驚詫的神情。
“倉房還有地下室呢!八成曾祖父的弟弟一直關在那裡,作失敗的暴動領袖,承擔責任!阿鷹是因為他為自己和曾祖父的弟弟感到恥辱才自殺的。
可是,我們現在才知道,至少曾祖父的弟弟,他的一生和我們認識的完全不同!阿鷹不該為曾祖父的弟弟感到恥辱!”我仿佛也要重新向自己證實一遍,便向妻子傾述道。
然而,她卻沖着我叫起來: “阿蜜,是你在阿鷹臨死以前,讓他感到了恥辱。
是你把阿鷹丢在恥辱感當中。
現在你說這些,已經太晚了!” 我茫然地企圖在這新的發現當中尋求一種超越邏輯的親昵慰藉,然而在那時,我卻未曾料到,妻子會向我反戈一擊,大張撻伐。
地下室的發現所帶來的沖擊,以及妻子公然的敵意,它們對着我前後夾攻,令我登時驚得呆住了。
“阿蜜,我不認為是你讓阿鷹自殺的。
可你卻對阿鷹窮追不舍,讓他的自殺成了一場最凄慘恥辱的死。
你不斷把阿鷹置于恥辱的輪下,以至他隻能這樣凄慘地死去。
”妻子越發激動地說,“我不清楚阿鷹在臨死以前,是怎樣可憐地懷抱着克服恐懼的那一點點希望。
可是阿蜜,你在阿鷹請求把眼睛獻給你時,你竟然也要拒絕!還有,阿鷹有多謙卑,他問你,阿蜜,你幹嘛要恨我。
可是你,甚至不肯說一句,不,我不恨你!阿鷹到了這個份兒上,你還要對他冷笑,又給他增加了一層恥辱!就這樣,阿鷹懷着最慘酷凄切的心情,把自己炸得滿面血肉模糊。
是你把阿鷹逼上絕路的!現在,阿鷹死了,一切都無可挽回了,你卻要說什麼,阿鷹不該将曾祖父的弟弟引為恥辱!在阿鷹臨終以前,你們曾祖父弟弟的經曆,即使不能幫他延長生命,但至少能慰藉一下那顆就要自殺的心吧。
現在你倒興高采烈地叫着阿鷹要告訴他這些了,要是他活着時你把這些事情告訴他,阿鷹怎麼能那樣凄慘地結束自己的生命?!” “我剛才說的,是超級市場天皇在調查倉房時才發現的嘛。
那天晚上,我怎麼能想到這些。
現在我才知道,原來曾祖父的兄弟把自己關到了倉房的地下,過了一輩子自我幽閉的生活。
” “阿蜜,阿鷹已經死了,你以前不知道什麼,現在又已經知道了什麼,這些對他還有什麼意義嗎!面對叫你抛到一邊絕望而死的人,你隻好一邊在夢裡流着自我安慰的眼淚,一邊喊上一聲:我把你們抛棄掉了!從前是這樣,現在是這樣,将來還是這樣,永遠都會是這樣!可是即便如此,對那慘酷絕望而死的人也沒有絲毫補償,不管你加上多少新發現,補上多少眼淚!” 我無言以對,隻是盯着妻子硬質皺膠般充滿憎惡的眼睛。
我未曾向妻子提及鷹四那份關于亂倫的坦白。
其實即使我告訴她,她也隻會卓有成效地反駁我,說我聽了鷹四的坦白以後,我隻會說,你這麼些年一直生活在這件事投下的陰影裡,你也受到報應了什麼的,鷹四的死多少也會明白一些的。
她的眼睛睥睨着我動也不動,那憤激的雲翳漸漸消退,隻剩下一層尖銳的憎惡和悲哀的黑暈。
然後她說: “就算有了新的發現,可以讓阿鷹不至于那樣可憐地自殺,可是事到如今沒有比這再殘酷的了!”說着,她淚如泉湧,猶如打碎了憎惡的蛋殼之後,擠出了柔弱悲歎的蛋黃。
過了一會兒,妻子止住了淚水,雖然誤以為我已經覺察了一切,便毫不畏縮地說道:“兩個星期以來,我總是在考慮要不要去堕胎,現在,我想把阿鷹的孩子生下來。
我不想給阿鷹的事情再添上一層殘酷!” 然後,妻子擺出一副明知我反對卻又拒絕我做出任何反應的态度,退回昏暗的深處,躲進自己的天地不理我了。
我端詳着這孕婦安然危坐的紡缍形背影,這令我想起在懷上我的孩子時,妻子的肉體和意識共同表現出來的絕對的平衡感覺。
對妻子決定生下鷹四的孩子這件事情的一切本質意義,我已理解得非常具體,就像見到一個石塊以後要去了解它一樣。
這理解安然存在于我的心中,激不起任何情緒性的混亂。
我重新來到前院,但見超級市場天皇叉着兩腳,正兀立在倉房的門口,用朝鮮語大聲向屋裡發号施令,圍觀的孩子們在他的身後聚成一團,看得出神。
沒有人注意到我。
我想去一趟寺院,向那年輕的住持講一下地下室裡的發現及其給予我的啟示,便頂着裹着塵土的狂風,急急地往山腳走去。
在閱讀住持給我的那本《大窪村農民騷動始末》時,我看到過一樁令人莫名奇妙的記述,現在地下室裡的發現,使這樁記述立即生出了逼人的光彩,同時,它也成了我之确信曾祖父的弟弟曾在倉房自我幽閉這一啟示的核心。
《大窪村農民騷動始末》是祖父就明治四年的一起騷擾事件寫的一本小冊子。
他搜集了官府和民衆雙方的記錄,還附加了解題和注釋。
一、此騷擾通稱大窪騷動。
二、盡伐大窪村之竹林,多制竹槍以持之。
三、騷擾之原因,有雲起自厭于新政,尤忌種痘,且于告示中血稅雲者有所誤解,流言絞取人民生血鬻于西洋人,故人心洶洶,遂及此舉者。
四、騷擾之首魁及關系人等無所鞠問,亦無人處刑。
官方記錄騷動經過的文章内容如下: “明治四年七月頒廢藩置縣令。
是年八月初,報××郡大窪村頑民既生物議,募集徒衆。
乃疾遣官吏說谕,然未易承服。
遂煽動諸村,于同日晚嘯集大浜城北(距縣廳十五丁餘)之碛中,其勢次第相增,波及七十餘村。
同月十二日,頑民殆至四萬,頻放空槍,兼以毆鬥,傳播無端流言,乃至持竹槍鐵铳直入大浜,橫行市街。
其流言舉其大端,則有舊知事歸京之大參事所為系之者,又有戶籍調查即為絞取生血,種痘乃為植以毒素等,荒謬無謂,不一而足,無遑枚舉之。
而其橫暴無狀益甚矣,群集彌日,無所請願,然竊屬望官廳。
官吏紛出,百方鎮撫;遂見頑民總代,其所主張,一曰止舊知事之歸京,二曰複維新前之政體,黜今俱職之吏員,三曰願執政以下毋予擢用。
同月十三日,頑民将迫縣廳,兵威壓制議決一時;而兇徒為之逡巡,未敢造次,紛纭廳議乃至一變,無行壓制,遂成上風。
故命若幹維新前舊吏員出而執事。
至十五日,舊知事親臨懇谕,猶未解散。
此日薄暮,大參事遂而退廳,乃歸自宅,遂至自裁,傳諸頑民。
“兇徒聞知此報,盡頗悲哀,竟至瓦解,順次退歸。
迄十六日午後,甫告鎮定,派出官員悉皆歸廳雲。
” 至于民衆角度的文章,叙述騷動所用的風格不似記錄,倒像是一篇故事。
其中描寫的一個領袖,亦即作為“頑民總代”與官方交涉的人,或稱其“不知何人,修六尺有餘,長發大漢”,或提及“彼長發怪漢,本編屢見。
蓋此大漢誠堪怪異,修丈六有餘,面白龜背。
而其雄辯滔滔,尤稱絕倫,莫之能及,人皆歎服。
”這樣小型的地方社會,其暴動領袖竟然不為所有參加者所知。
對此,祖父隻是附上了一條不甚可信的注釋:“校者雲:暴動同道多以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