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女性成為主角的八十年代
關燈
小
中
大
——進入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後,大江作品突然間出現了與此前全然不同的意趣。
具體說來,這種變化始自于您在一九八〇年一月《文學界》上發表短篇小說《聰明的“雨樹”》。
您在這部作品的結構上進行了新的嘗試,當時您曾表示,所謂“雨樹”、raintree,既是凝縮着死亡與再生意味的宇宙之樹,也是現實裡生長在某處的樹木。
而且,還是“那座哺育了自己的小宇宙/村莊的隐喻”。
以《吊死在“雨樹”上的男人》、《倒立的“雨樹”》和《遊泳的男人——水中的“雨樹”》等為題的五個短篇組合,在整體上集輯為《傾聽“雨樹”的女人們》這個長篇。
作品的舞台設定在因出席研讨會而短期居住的夏威夷,以及府上所在的東京世田谷及其周圍地區。
另外,被稱之為“教授”的作家“我”,是諸多場合、變故和事件的旁觀者,而主要角色則讓位于女性們。
這個轉換,您是如何進行的呢? 從二十四五歲時起,我就作為短篇小說作家開始了寫作工作,然後漸漸将重點轉移到長篇小說的寫作,其後就一直在寫長篇小說,将近四十五歲時發表了《同時代的遊戲》,以此對以往的各種要素進行了綜合。
然而,讀者果真接受了這部小說嗎?與其說是不滿,毋甯說我感到了不安。
也是由于這個原因,我想再度回到短篇小說的寫作上來。
不過,對于從長篇小說回到發表一篇篇獨立的短篇小說這種生活上來,我也感覺到了一股說不清楚的不安。
如果寫長篇小說的話,在一年至兩年内,隻需要在那篇作品的文體内寫作即可,這其中自有一種安定感。
不過,好歹我還是寫出了一個短篇小說。
如此一來,自然會連接着下一個短篇,于是決定以短篇連作的形式寫下去。
“雨樹”連作就是這樣産生的。
在那過程中,自己覺察到在寫此前未曾寫過的那種性格的人物。
一個有着各種缺點或是易于遭到傷害的那種類型、正在走向滅亡的男性高安卡兒處于作品的中心位置,順便也寫了不斷鼓勵那個男性,甚至為其付出犧牲的女性。
我認為,這樣一種女性形象似乎也是自然出現的。
直接的契機,也是因為當時閱讀了英國作家馬爾科姆·勞裡①的作品。
當時我四十五歲,他在與我相近的年齡上,因酒精中毒造成的事故而死亡。
他的作品也被譯介到了日本,就是《火山下》那部長篇小說。
在那部作品裡,他描繪了深深受到傷害的知識分子男性=任職于墨西哥的外交官,及其戀人=易于傷害自己所愛的男人,隻能不斷重複這種傷害的女性。
最終,男性因此而被野狗撲咬而死,女性則在悲歎中沉淪下去。
這部小說原本是我在墨西哥生活期間偶然讀到的,我曾懷疑自己是否也患上了酒精依賴症。
在感情上我也非常喜歡勞裡,尤其是關于“作為人,于存在之根本處懷有深深的悲哀,并生活于這種情感之中”的論述,用勞裡的英語來說則是grief的那種感情的重量,被遞交到了我的手裡。
——較之于男性的悲哀,我在閱讀中卻感受到女性這一方的悲歎更為深沉和切實,這或許是因為我身為女性的緣故。
出現在這個短篇小說群裡的女性,都是相當獨立、自由和聰慧的女性。
從叙述者“我”的角度看過去,她們既不是妻子也不是戀人。
對于她們,雖然“我”保持着謹慎态度,卻盡量公正地面對她們。
與此同時,也持續着帶有幾分批判的觀察。
另外,她們在生活中所面臨的困難和悲歎,也慘不忍睹地漸次傳了過來。
可以說在女權運動的潮流越發高漲的時期,也就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剛開始那幾年,在舊弊尚存的社會背景下,我正要踏入社會的那個時期,我們在閱讀這部作品時感受到了相當沉重的沖擊。
高安卡兒帶去的那位名叫蓓妮的女性在信函中寫下了這麼一段話語: 我也讀了那篇小說。
雖然沒有告訴高安,但是我不認為那樹木隻是一個隐喻,我感到“雨樹”存在于現實之中。
此外,你在小說裡表示自己并沒有見過“雨樹”,可我覺得你應當看見過。
夏威夷的夜晚,難道黑得連家門口的樹木也看不到嗎?高安入住的那家治療機構裡,無論任何地方都沒有“雨樹”,你究竟是以哪家機構為原型的呢?請告訴我“雨樹”所在的那家治療機構。
我想坐在“雨樹”之下,邊聽那滴水之聲邊考慮高安的事情。
即便身邊坐着精神病女患者,如我一般傾聽那“雨樹”也沒關系。
在這個現代世界裡,存在着像我們這樣的女人。
馬爾科姆·勞裡在日記(未發表)裡這樣寫道:Whatdoyouseek?/Oblivion①。
但是,像高安那樣從不曾為世間所知的人,也就白白地被遺忘了,這叫做AWARE。
這個AWARE,就是grief在日語中的語意,這是高安告訴我的。
從此以後,教授,大概隻有你和我還會時時記起高安了。
我還記得,從這篇作品開始,以大庭美奈子和津島佑子為主的那些敏銳的女作家們,就加入到大江作品真正的讀者和批評家的行列之中了。
作為小說家,我一直對這兩位女作家心懷敬意和親近感。
不過,從不曾親近到她們,比如說,親近到類似于大庭美奈子和小島信夫、津島佑子和中上健次那樣的文學盟友的地步。
這是由于我的性格基本上屬于内斂型,與熟人和朋友保持距離則是常态,獨自過着小說家的生活,不時在外國的大學裡略微承擔一些教務,從沒有同過于新潮的女性接近過。
但是,由于我不曾進入
具體說來,這種變化始自于您在一九八〇年一月《文學界》上發表短篇小說《聰明的“雨樹”》。
您在這部作品的結構上進行了新的嘗試,當時您曾表示,所謂“雨樹”、raintree,既是凝縮着死亡與再生意味的宇宙之樹,也是現實裡生長在某處的樹木。
而且,還是“那座哺育了自己的小宇宙/村莊的隐喻”。
以《吊死在“雨樹”上的男人》、《倒立的“雨樹”》和《遊泳的男人——水中的“雨樹”》等為題的五個短篇組合,在整體上集輯為《傾聽“雨樹”的女人們》這個長篇。
作品的舞台設定在因出席研讨會而短期居住的夏威夷,以及府上所在的東京世田谷及其周圍地區。
另外,被稱之為“教授”的作家“我”,是諸多場合、變故和事件的旁觀者,而主要角色則讓位于女性們。
這個轉換,您是如何進行的呢? 從二十四五歲時起,我就作為短篇小說作家開始了寫作工作,然後漸漸将重點轉移到長篇小說的寫作,其後就一直在寫長篇小說,将近四十五歲時發表了《同時代的遊戲》,以此對以往的各種要素進行了綜合。
然而,讀者果真接受了這部小說嗎?與其說是不滿,毋甯說我感到了不安。
也是由于這個原因,我想再度回到短篇小說的寫作上來。
不過,對于從長篇小說回到發表一篇篇獨立的短篇小說這種生活上來,我也感覺到了一股說不清楚的不安。
如果寫長篇小說的話,在一年至兩年内,隻需要在那篇作品的文體内寫作即可,這其中自有一種安定感。
不過,好歹我還是寫出了一個短篇小說。
如此一來,自然會連接着下一個短篇,于是決定以短篇連作的形式寫下去。
“雨樹”連作就是這樣産生的。
在那過程中,自己覺察到在寫此前未曾寫過的那種性格的人物。
一個有着各種缺點或是易于遭到傷害的那種類型、正在走向滅亡的男性高安卡兒處于作品的中心位置,順便也寫了不斷鼓勵那個男性,甚至為其付出犧牲的女性。
我認為,這樣一種女性形象似乎也是自然出現的。
直接的契機,也是因為當時閱讀了英國作家馬爾科姆·勞裡①的作品。
當時我四十五歲,他在與我相近的年齡上,因酒精中毒造成的事故而死亡。
他的作品也被譯介到了日本,就是《火山下》那部長篇小說。
在那部作品裡,他描繪了深深受到傷害的知識分子男性=任職于墨西哥的外交官,及其戀人=易于傷害自己所愛的男人,隻能不斷重複這種傷害的女性。
最終,男性因此而被野狗撲咬而死,女性則在悲歎中沉淪下去。
這部小說原本是我在墨西哥生活期間偶然讀到的,我曾懷疑自己是否也患上了酒精依賴症。
在感情上我也非常喜歡勞裡,尤其是關于“作為人,于存在之根本處懷有深深的悲哀,并生活于這種情感之中”的論述,用勞裡的英語來說則是grief的那種感情的重量,被遞交到了我的手裡。
——較之于男性的悲哀,我在閱讀中卻感受到女性這一方的悲歎更為深沉和切實,這或許是因為我身為女性的緣故。
出現在這個短篇小說群裡的女性,都是相當獨立、自由和聰慧的女性。
從叙述者“我”的角度看過去,她們既不是妻子也不是戀人。
對于她們,雖然“我”保持着謹慎态度,卻盡量公正地面對她們。
與此同時,也持續着帶有幾分批判的觀察。
另外,她們在生活中所面臨的困難和悲歎,也慘不忍睹地漸次傳了過來。
可以說在女權運動的潮流越發高漲的時期,也就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剛開始那幾年,在舊弊尚存的社會背景下,我正要踏入社會的那個時期,我們在閱讀這部作品時感受到了相當沉重的沖擊。
高安卡兒帶去的那位名叫蓓妮的女性在信函中寫下了這麼一段話語: 我也讀了那篇小說。
雖然沒有告訴高安,但是我不認為那樹木隻是一個隐喻,我感到“雨樹”存在于現實之中。
此外,你在小說裡表示自己并沒有見過“雨樹”,可我覺得你應當看見過。
夏威夷的夜晚,難道黑得連家門口的樹木也看不到嗎?高安入住的那家治療機構裡,無論任何地方都沒有“雨樹”,你究竟是以哪家機構為原型的呢?請告訴我“雨樹”所在的那家治療機構。
我想坐在“雨樹”之下,邊聽那滴水之聲邊考慮高安的事情。
即便身邊坐着精神病女患者,如我一般傾聽那“雨樹”也沒關系。
在這個現代世界裡,存在着像我們這樣的女人。
馬爾科姆·勞裡在日記(未發表)裡這樣寫道:Whatdoyouseek?/Oblivion①。
但是,像高安那樣從不曾為世間所知的人,也就白白地被遺忘了,這叫做AWARE。
這個AWARE,就是grief在日語中的語意,這是高安告訴我的。
從此以後,教授,大概隻有你和我還會時時記起高安了。
我還記得,從這篇作品開始,以大庭美奈子和津島佑子為主的那些敏銳的女作家們,就加入到大江作品真正的讀者和批評家的行列之中了。
作為小說家,我一直對這兩位女作家心懷敬意和親近感。
不過,從不曾親近到她們,比如說,親近到類似于大庭美奈子和小島信夫、津島佑子和中上健次那樣的文學盟友的地步。
這是由于我的性格基本上屬于内斂型,與熟人和朋友保持距離則是常态,獨自過着小說家的生活,不時在外國的大學裡略微承擔一些教務,從沒有同過于新潮的女性接近過。
但是,由于我不曾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