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一九六○年的安保鬥争
關燈
小
中
大
的原型,這種人就更多了。
在我來說,高中時代的好友的妹妹,則是最為美麗、令人思慕的女性形象。
後來我們發展成親密關系,她更是成為最為重要的存在這種原型。
後來,我就和自己所尊敬的那位朋友的妹妹結了婚。
除此以外,我覺得在自己的一生之中再也沒有那種關系親密的女性了。
于是,我就考慮以朋友的妹妹或者自己妹妹為對象來書寫信函。
我決定把接受信函的對象,設定為非常親密卻沒有性關系的那種特别的女性,與叙述者是雙胞胎的那位妹妹。
如此一來,文體就形成了。
而我在墨西哥從多角度思考自己故鄉的事物其本身,就好像為書寫針對自己故鄉的信函而打下的草稿。
構建了這樣一個框架之後,就編造了許多與自己、與自己故鄉的曆史并不重疊的虛拟故事,并一一放入其中。
這部作品發表三十年了,然而,當我這次時隔三十年重讀自己如此寫出的小說時,卻發現當初以為虛拟的故事,其實仍然與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事件、自己聽說的有關村子曆史這些東西連接在一起。
作為令人感懷的奇妙故事,我覺得自己現在似乎接受了這部小說。
——您是說,您本人主動接受了面向未來的自己而寫作的信函嗎……在作品裡最具象征性的語言中,有“破壞人”這個詞彙。
所謂“破壞人”,在故事的最後部分,他既是村子=國家=小宇宙的古人們的族長,後來也是神話和曆史其本身,此外,他似乎還是完全覆蓋了日本這個國家的天皇制般的東西,這個人物具有多種解讀可能,可以說說您當時使用這個詞彙的原因嗎? 在《同時代的遊戲》中,作為确實生澀的語言而使用的村子=國家=小宇宙這個稱謂裡的所謂“小宇宙”,是渡邊先生所喜歡的詞彙,哲學意義上的人際社會①,也就是“人際”的意思。
因此,人、那座村子、國家、小宇宙這種連接,就如同叼着自己尾巴的蛇一般。
人們即便是村子裡那很少的人,也等同于國家、不,是比國家還要大得多的小宇宙。
我通過這些語言開始思考曆史,從一個國家成立之前的古代直至現代的曆史,雖然貫穿這個曆史的方法有很多,我還是打算把那位将該曆史予以具體化的人物,作為“自古時現身以來,以各種形式在每個時代的人們面前複活重生并擁有巨大力量的人物”進行小說化處理。
因此,就創造出了“破壞人”這個人物。
從孩童時代起,我就圍繞村子的曆史作了很多思考,所以頭腦裡應當存在着微小而零碎的神話素般的東西。
列維·斯特勞斯①曾提出“神話素”的想法,他把各國的神話不斷分解下去,便發現其形成為一個個很小的基本形态的“神話素”,再把那些神話素加以梳理,就制作出了“構造”。
我從孩童時代起,就接受了自己的森林裡的“神話素”,并将其加工為故事的形式,放置在自己的内心裡養育,然後把那個故事說給妹妹和朋友們聽。
構思《同時代的遊戲》時,我還再次想到,正是這個做法使得自己後來成了作家。
那麼,什麼才是自己傾聽村裡古老傳說并一直思考的神話素之中心呢?在作如此考慮時,覺得那中心就是創建了這座森林中村莊的人物。
他既是創建了村莊的人物,也是破壞了已建成的村莊的人物。
應該被最先放置在自己的村子、自己的國家、自己的小宇宙裡的人物,就是這樣一個人物。
于是,“破壞人”就這樣誕生了。
——為什麼不是“創造人”而是“破壞人”? 這座村子古代的情況是我自己想象出來的。
其緣起,是一群年輕人逃離他們所從屬的社會,來到森林裡創建了村子。
但是,他們又破壞了親手建成的村子,進化到下一個時代。
村子的破壞者,其實與最初創建了村子的人是相同的存在,這就是貫穿這部小說的曆史觀。
從很久以前開始,我的頭腦裡就持續存在由破壞者/創造者組合而成的領袖形象。
後來,我甚至一直想要使這個觀念适用于日本這個國家的天皇這種統治構造。
我認為,這個觀念似乎同樣适用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創世記。
總之,在該觀念的影響下,我把這個村子的曆史、這個農村的曆史投入到了作品裡,也把日本的曆史,然後還把諸如墨西哥那樣場所的曆史也全都投了進去。
同時,我進一步思考了作為明治維新的近代化以後的領導人天皇。
如此一來,我便創造了形形色色的天皇形象,有時還在作品裡與我的“破壞人”重疊起來。
——于是顯現出編入了這種普遍性構造的強韌,一個個小插曲中的異想天開,以及讓讀者深切感受到人生悲歡的新奇。
神話和曆史這兩者确實被滿滿當當地塞進了作品之中。
比如意外出現的這個部分: 妹妹啊,我覺得與其稱他為父親,無論如何還是與外來戶神官合起來稱呼更為合适。
至于他的傳說,則是所有孩子的惡夢。
那惡夢就是父親=神官邊叫喊邊走動時,他的眼睛像是在暗處閃爍着磷光一般浮現出藍色光亮。
這個惡夢的形成當然自有其據。
據說父親=神官的祖父,也就是我們的曾祖父,是漂流到本州面向日本海的一座小城市裡的露西亞①人。
父親=神官就這樣咆哮着闖入峽谷最低矮處那所屋子裡,使得定居在此處的江湖藝人生了五個孩子。
他為那五個孩子命名時,全都冠以露西亞的露字:長子叫露一,次子叫露二郎,我們這對孿生兄妹的名字看上去簡直沒有區别,我叫露巳,你叫露己,而弟弟則叫露留。
即便在峽谷裡沿河的那條短短商店街上,“征露丸”的廣告牌也和“大學眼藥”以及“眼鏡牌魚肝油”的廣告一樣非常顯眼,這明顯反映出全國國民對露西亞的感情。
父親=神官卻試圖與全國國民的這種感情相對抗,把這些名字送給了孩子們。
而且,妹妹啊,我認為父親=神官這樣做并不是因為熱愛那四分之一的露西亞血脈,而是要擺出姿态拒絕另外四分之三血脈所象征的日本。
居于他那拒絕之心根底處的某種東西,與曾使幼年時期的我仰視他時所感受到麻痹般恐怖的、父親=神官那張狗一般臉面上的不愉快重疊在了一起。
這種逸聞可以排列出數百處之多。
進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之後,借助新學院派,結構主義開始廣為人知,而《同時代的遊戲》則好像過于領先于時代了。
至于現在,認真閱讀的人估計已經很多了,我還要勸告當年閱讀這部作品時曾遭受挫折的讀者:請務必再讀一遍! 不過,您在作品裡也曾多次提到的破壞人的“壞”字,與懷念的“懷”字,真是非常相似呀。
是這樣的。
不過,我是在自己構建了“破壞人”這個人物形象并寫出小說,然後注視着成書後的鉛字時,這才第一次意識到這個問題。
雖然不是從一開始就為考慮轉換到“懷念的人”而想象出“破壞人”,但是在自己的内心裡,“壞”和“懷”确實密切關聯。
發現這其中關系之後不久,我便轉而着手寫作《緻令人懷念的歲月的信》,并在作品裡作了展開。
在我來說,高中時代的好友的妹妹,則是最為美麗、令人思慕的女性形象。
後來我們發展成親密關系,她更是成為最為重要的存在這種原型。
後來,我就和自己所尊敬的那位朋友的妹妹結了婚。
除此以外,我覺得在自己的一生之中再也沒有那種關系親密的女性了。
于是,我就考慮以朋友的妹妹或者自己妹妹為對象來書寫信函。
我決定把接受信函的對象,設定為非常親密卻沒有性關系的那種特别的女性,與叙述者是雙胞胎的那位妹妹。
如此一來,文體就形成了。
而我在墨西哥從多角度思考自己故鄉的事物其本身,就好像為書寫針對自己故鄉的信函而打下的草稿。
構建了這樣一個框架之後,就編造了許多與自己、與自己故鄉的曆史并不重疊的虛拟故事,并一一放入其中。
這部作品發表三十年了,然而,當我這次時隔三十年重讀自己如此寫出的小說時,卻發現當初以為虛拟的故事,其實仍然與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事件、自己聽說的有關村子曆史這些東西連接在一起。
作為令人感懷的奇妙故事,我覺得自己現在似乎接受了這部小說。
——您是說,您本人主動接受了面向未來的自己而寫作的信函嗎……在作品裡最具象征性的語言中,有“破壞人”這個詞彙。
所謂“破壞人”,在故事的最後部分,他既是村子=國家=小宇宙的古人們的族長,後來也是神話和曆史其本身,此外,他似乎還是完全覆蓋了日本這個國家的天皇制般的東西,這個人物具有多種解讀可能,可以說說您當時使用這個詞彙的原因嗎? 在《同時代的遊戲》中,作為确實生澀的語言而使用的村子=國家=小宇宙這個稱謂裡的所謂“小宇宙”,是渡邊先生所喜歡的詞彙,哲學意義上的人際社會①,也就是“人際”的意思。
因此,人、那座村子、國家、小宇宙這種連接,就如同叼着自己尾巴的蛇一般。
人們即便是村子裡那很少的人,也等同于國家、不,是比國家還要大得多的小宇宙。
我通過這些語言開始思考曆史,從一個國家成立之前的古代直至現代的曆史,雖然貫穿這個曆史的方法有很多,我還是打算把那位将該曆史予以具體化的人物,作為“自古時現身以來,以各種形式在每個時代的人們面前複活重生并擁有巨大力量的人物”進行小說化處理。
因此,就創造出了“破壞人”這個人物。
從孩童時代起,我就圍繞村子的曆史作了很多思考,所以頭腦裡應當存在着微小而零碎的神話素般的東西。
列維·斯特勞斯①曾提出“神話素”的想法,他把各國的神話不斷分解下去,便發現其形成為一個個很小的基本形态的“神話素”,再把那些神話素加以梳理,就制作出了“構造”。
我從孩童時代起,就接受了自己的森林裡的“神話素”,并将其加工為故事的形式,放置在自己的内心裡養育,然後把那個故事說給妹妹和朋友們聽。
構思《同時代的遊戲》時,我還再次想到,正是這個做法使得自己後來成了作家。
那麼,什麼才是自己傾聽村裡古老傳說并一直思考的神話素之中心呢?在作如此考慮時,覺得那中心就是創建了這座森林中村莊的人物。
他既是創建了村莊的人物,也是破壞了已建成的村莊的人物。
應該被最先放置在自己的村子、自己的國家、自己的小宇宙裡的人物,就是這樣一個人物。
于是,“破壞人”就這樣誕生了。
——為什麼不是“創造人”而是“破壞人”? 這座村子古代的情況是我自己想象出來的。
其緣起,是一群年輕人逃離他們所從屬的社會,來到森林裡創建了村子。
但是,他們又破壞了親手建成的村子,進化到下一個時代。
村子的破壞者,其實與最初創建了村子的人是相同的存在,這就是貫穿這部小說的曆史觀。
從很久以前開始,我的頭腦裡就持續存在由破壞者/創造者組合而成的領袖形象。
後來,我甚至一直想要使這個觀念适用于日本這個國家的天皇這種統治構造。
我認為,這個觀念似乎同樣适用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創世記。
總之,在該觀念的影響下,我把這個村子的曆史、這個農村的曆史投入到了作品裡,也把日本的曆史,然後還把諸如墨西哥那樣場所的曆史也全都投了進去。
同時,我進一步思考了作為明治維新的近代化以後的領導人天皇。
如此一來,我便創造了形形色色的天皇形象,有時還在作品裡與我的“破壞人”重疊起來。
——于是顯現出編入了這種普遍性構造的強韌,一個個小插曲中的異想天開,以及讓讀者深切感受到人生悲歡的新奇。
神話和曆史這兩者确實被滿滿當當地塞進了作品之中。
比如意外出現的這個部分: 妹妹啊,我覺得與其稱他為父親,無論如何還是與外來戶神官合起來稱呼更為合适。
至于他的傳說,則是所有孩子的惡夢。
那惡夢就是父親=神官邊叫喊邊走動時,他的眼睛像是在暗處閃爍着磷光一般浮現出藍色光亮。
這個惡夢的形成當然自有其據。
據說父親=神官的祖父,也就是我們的曾祖父,是漂流到本州面向日本海的一座小城市裡的露西亞①人。
父親=神官就這樣咆哮着闖入峽谷最低矮處那所屋子裡,使得定居在此處的江湖藝人生了五個孩子。
他為那五個孩子命名時,全都冠以露西亞的露字:長子叫露一,次子叫露二郎,我們這對孿生兄妹的名字看上去簡直沒有區别,我叫露巳,你叫露己,而弟弟則叫露留。
即便在峽谷裡沿河的那條短短商店街上,“征露丸”的廣告牌也和“大學眼藥”以及“眼鏡牌魚肝油”的廣告一樣非常顯眼,這明顯反映出全國國民對露西亞的感情。
父親=神官卻試圖與全國國民的這種感情相對抗,把這些名字送給了孩子們。
而且,妹妹啊,我認為父親=神官這樣做并不是因為熱愛那四分之一的露西亞血脈,而是要擺出姿态拒絕另外四分之三血脈所象征的日本。
居于他那拒絕之心根底處的某種東西,與曾使幼年時期的我仰視他時所感受到麻痹般恐怖的、父親=神官那張狗一般臉面上的不愉快重疊在了一起。
這種逸聞可以排列出數百處之多。
進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之後,借助新學院派,結構主義開始廣為人知,而《同時代的遊戲》則好像過于領先于時代了。
至于現在,認真閱讀的人估計已經很多了,我還要勸告當年閱讀這部作品時曾遭受挫折的讀者:請務必再讀一遍! 不過,您在作品裡也曾多次提到的破壞人的“壞”字,與懷念的“懷”字,真是非常相似呀。
是這樣的。
不過,我是在自己構建了“破壞人”這個人物形象并寫出小說,然後注視着成書後的鉛字時,這才第一次意識到這個問題。
雖然不是從一開始就為考慮轉換到“懷念的人”而想象出“破壞人”,但是在自己的内心裡,“壞”和“懷”确實密切關聯。
發現這其中關系之後不久,我便轉而着手寫作《緻令人懷念的歲月的信》,并在作品裡作了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