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與伊丹十三的邂逅
關燈
小
中
大
——在您轉去的松山東高中裡,邂逅了終生的朋友伊丹十三①——他妹妹由佳裡後來與您結了婚,因此他也就成了您的妻兄,那位有着明顯的都市風格的美少年伊丹十三。
是的。
那是我人生中最為幸福的邂逅。
伊丹十三的戶籍名叫池内義弘,他在家裡則被稱之為嶽彥。
尤其是他母親,出身于名門望族,因此,這大概是他母親為他起的所謂别号吧。
在那之前,我使用的理科教科書大多是從曾在舊制高中學習過的人那裡得到的,我是個很愛讀書的孩子。
那些舊書裡有一些文學類讀物,我被那些讀物所吸引。
早在小學時,我曾從母親那裡得到《哈克貝利·費恩曆險記》,就想看看那原著,轉學到松山之後,便馬上去了松山的美國文化中心,在那裡發現了漂亮的大開本原著,就決定在文化中心的大桌旁閱讀這本書,還告訴學校裡的小夥伴,說是“在那裡可以學習”,然後幾乎每天都去那裡。
小夥伴們都計劃報考大學,唯有我在專心緻志地閱讀馬克·吐溫的作品。
由于此前甚至已經背下了譯文,因此多少也就讀懂了原著上的英文。
然而,一個從類型上看并不屬于前往那裡學習的學生群的人出現了。
我們都身穿學生制服,隻有那位少年穿着藏青色短外套,是一位确實非常自由、英俊的美少年。
大家對他都另眼相看,那其中也有一些疏遠吧。
我剛剛轉入到這所高中來的時候,随即就被強迫獨自打掃教室,就在我打掃教室時,這位少年走了進來:“你就是大江君?”“是的。
”“我讀了你寫的文章。
”他讀了我在以前那所高中的學生自治會雜志上寫的小文章。
這位少年本人是現在這所學校文藝部的成員,自己并不寫文章,卻能畫很漂亮的插圖。
而且,據說每當發現可能具有寫作才能的人,這個不可思議的人物都會予以鼓勵,讓其多寫文章。
這位少年當時表示“你的文章很有意思”,我們很快就成了朋友。
他,就是後來的伊丹十三。
——您與伊丹邂逅相遇不久,說是還邂逅了“終生之師”渡邊一夫①先生的名著,也就是岩波新書版《法國文藝複興斷章》那本書,現在再版時已将題名改為《法國文藝複興的大師們》。
是的。
現在我收藏着的,也是你所說的岩波新書的第一版。
由于我自己原先那本已被翻閱得破破爛爛,老師的夫人便将這本書作為遺物送給了我,是一九五〇年九月發行的,為“岩波新書”推出之後發行的第43卷。
應該是在這本書發行後的第二年,我轉學到了松山,當時我十六歲。
松山有一條叫做大街道的繁華街,那時我沒什麼錢,便每天前往那條街上的書店,在那裡閱讀新出版的書籍,往往會在精挑細選之後買上一本。
比如說,在那裡發現了大岡升平①編輯的《中原中也②詩集》,并閱讀了富永太郎③的詩集。
此外,我還讀了同為“創元叢書”那個版本的《愛倫坡④詩集》。
與伊丹開始交往之後,我一下子就被文學所吸引。
在舊書店裡,我以比較便宜的價格買下三好達治⑤的《測量船》第一版,那是一本很漂亮的書。
也是在那一時期,遇上了《法國文藝複興斷章》這本書。
就連渡邊一夫這個名字,當時我也是一無所知。
我對法國文學和法國思想并沒有特别興趣,可為什麼竟會邂逅一生中最為珍貴的這本書呢?直至現在,我甚至還是不敢相信這一份幸運…… 比如說,渡邊先生在書中寫道:歐洲人一直思考着的“寬容與不寬容”這個問題,在十六世紀的法國是這樣的。
——閱讀到這一切,是在我本人經曆了那些痛苦之後,在無論如何也無法忍受的高中一年級,經曆了那種非常不寬容的、心術不良且殘酷的、暴力的痛苦之後,難以觸摸到善良和溫和的内心之後…… 難道還有思考如此重要問題的人?難道還有把這一切如此這般地傳達給我們日本人的人?我熱切地着迷于這些想法。
如果更為理性地進行表述,那就是“自由檢讨的精神
是的。
那是我人生中最為幸福的邂逅。
伊丹十三的戶籍名叫池内義弘,他在家裡則被稱之為嶽彥。
尤其是他母親,出身于名門望族,因此,這大概是他母親為他起的所謂别号吧。
在那之前,我使用的理科教科書大多是從曾在舊制高中學習過的人那裡得到的,我是個很愛讀書的孩子。
那些舊書裡有一些文學類讀物,我被那些讀物所吸引。
早在小學時,我曾從母親那裡得到《哈克貝利·費恩曆險記》,就想看看那原著,轉學到松山之後,便馬上去了松山的美國文化中心,在那裡發現了漂亮的大開本原著,就決定在文化中心的大桌旁閱讀這本書,還告訴學校裡的小夥伴,說是“在那裡可以學習”,然後幾乎每天都去那裡。
小夥伴們都計劃報考大學,唯有我在專心緻志地閱讀馬克·吐溫的作品。
由于此前甚至已經背下了譯文,因此多少也就讀懂了原著上的英文。
然而,一個從類型上看并不屬于前往那裡學習的學生群的人出現了。
我們都身穿學生制服,隻有那位少年穿着藏青色短外套,是一位确實非常自由、英俊的美少年。
大家對他都另眼相看,那其中也有一些疏遠吧。
我剛剛轉入到這所高中來的時候,随即就被強迫獨自打掃教室,就在我打掃教室時,這位少年走了進來:“你就是大江君?”“是的。
”“我讀了你寫的文章。
”他讀了我在以前那所高中的學生自治會雜志上寫的小文章。
這位少年本人是現在這所學校文藝部的成員,自己并不寫文章,卻能畫很漂亮的插圖。
而且,據說每當發現可能具有寫作才能的人,這個不可思議的人物都會予以鼓勵,讓其多寫文章。
這位少年當時表示“你的文章很有意思”,我們很快就成了朋友。
他,就是後來的伊丹十三。
——您與伊丹邂逅相遇不久,說是還邂逅了“終生之師”渡邊一夫①先生的名著,也就是岩波新書版《法國文藝複興斷章》那本書,現在再版時已将題名改為《法國文藝複興的大師們》。
是的。
現在我收藏着的,也是你所說的岩波新書的第一版。
由于我自己原先那本已被翻閱得破破爛爛,老師的夫人便将這本書作為遺物送給了我,是一九五〇年九月發行的,為“岩波新書”推出之後發行的第43卷。
應該是在這本書發行後的第二年,我轉學到了松山,當時我十六歲。
松山有一條叫做大街道的繁華街,那時我沒什麼錢,便每天前往那條街上的書店,在那裡閱讀新出版的書籍,往往會在精挑細選之後買上一本。
比如說,在那裡發現了大岡升平①編輯的《中原中也②詩集》,并閱讀了富永太郎③的詩集。
此外,我還讀了同為“創元叢書”那個版本的《愛倫坡④詩集》。
與伊丹開始交往之後,我一下子就被文學所吸引。
在舊書店裡,我以比較便宜的價格買下三好達治⑤的《測量船》第一版,那是一本很漂亮的書。
也是在那一時期,遇上了《法國文藝複興斷章》這本書。
就連渡邊一夫這個名字,當時我也是一無所知。
我對法國文學和法國思想并沒有特别興趣,可為什麼竟會邂逅一生中最為珍貴的這本書呢?直至現在,我甚至還是不敢相信這一份幸運…… 比如說,渡邊先生在書中寫道:歐洲人一直思考着的“寬容與不寬容”這個問題,在十六世紀的法國是這樣的。
——閱讀到這一切,是在我本人經曆了那些痛苦之後,在無論如何也無法忍受的高中一年級,經曆了那種非常不寬容的、心術不良且殘酷的、暴力的痛苦之後,難以觸摸到善良和溫和的内心之後…… 難道還有思考如此重要問題的人?難道還有把這一切如此這般地傳達給我們日本人的人?我熱切地着迷于這些想法。
如果更為理性地進行表述,那就是“自由檢讨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