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孩童時代發現的語言世界
關燈
小
中
大
在大學裡,我剛進入法國文學專業,就學習了口語體語言、叙述體語言以及文章體語言在法語中的差異,了解到在我出生前後,也就是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期開始活躍起來的作家之中,有一位叫做路易-費迪南·塞利納①的作家,他把與口語體語言相近的文體帶進了法國文學的世界。
就日語的文字表述形式來說,指的是衆所周知的省略斷句法,即省略号……可是,那種隻要不切斷語句,文章就能夠以一直接續的形式持續下去,創造了那種近似于口語的文章的人,就是剛才說到的塞利納。
當時,我所想到的是以下這些内容:說到日語,口語體語言與書寫體語言的差異并不是很大不是嗎?在我國,明治時代出現的言文一緻文體,也就是将書寫體語言與口語體語言合而為一的那種文體,不是一直延續到當代文學嗎?我還回想起,在養育了我的那座靠近四國山脈中央部的小村子——愛媛縣喜多郡大濑村(現在叫内子町大濑)裡,身為孩童的我感覺到存在着兩種語言。
其一是每天說話的語言,在我的印象中,這種語言是作為那些沒有權利的弱勢者的語言而被創造出來的。
這些被村裡的大人用于回答權勢者問話的語言,确實有一種卑屈的感覺,無力顧及自己的倫理觀。
盡管我還是孩子,卻也意識到,在生活中使用這種語言的人是無法進步的。
那時還處于戰争時期。
我家從上代傳下來的行業,是把作為紙币原材料的黃瑞香那種植物的纖維進行精制并交送内閣印刷局。
為了把這些原材料交送出去,需要将其做成具有一定重量和體積的捆包。
我父親為此設法制作了一台設備,用那台設備捆包,有關方面決定将其作為愛媛縣“大後方”民間産業的一個小小實例進行展示。
縣政府的知事便來視察了,他的部下命令我父親用那台設備演示捆包過程。
在實際工作時,那台設備需要兩個人從兩側保持壓力的平衡,可當時正處于戰争時期,家裡從事體力勞動的人都被征集走了,隻留下父親一人在家,父親就表示“無法操作”。
同知事一起來的警察署長卻用“你這家夥,給我演示!”或是“給我演示!”這樣的語言命令父親。
我知道父親是在賭氣了,他站了起來,在設備兩側往返來回地走動,開始設法操作那設備……這件事給我留下了非常強烈的印象,意識到在口語體語言中,存在着擁有這種權利的人用于強制别人的語言,以及弱勢者無力反抗的語言,我的父親就屬于那種無力反抗的人。
說到弱勢者的語言,記得當我母親問及“這件事怎麼樣呀?”時,對方就會答以“還行,隻是……”然後便不再答理。
“還行,隻是”這句話語中有兩個意思,在說了“那件事還行”之後,如果再綴上“隻是”以進行強調,那就有了“還行,隻是也還有問題”這種保留性語義,其中便包含了否定的意思,我也就無從知道母親的判斷了。
這就是村子裡常見的口語體語言。
那時我就在想,用這樣的語言交談可不行。
——細說起來,對于大江先生而言,所謂“物語”,據說您在老家主屋後的獨間裡,讓祖母和母親用唱歌一般的冷靜語調講述的“奧福”傳說,是您最初聽說的故事吧。
您在《我這個小說家的曆程》中是這麼寫的。
是的。
而且,那個“物語”的講述方式之所以給我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是因為平常使用那種暧昧的口語體語言的母親和祖母,此時卻在用另一種全然不同的講話口吻為我講述村子裡的傳承故事,有關村裡小小曆史的故事。
于是,講述那些故事時的說話口吻,當然也有讓聽者産生興趣的用意,使得話語顯得非常清晰,與平常講述事實以及信息時完全不同,是在有意識地對内容進行編排。
作為聽衆,當時我是這麼想的:存在着像這樣講述物語的口語體語言以及日常會話的口語體語言,而最為重要的,是有意識地注意到叙說方式,并用那種經過選擇的叙說方式來講述已經被說過很多遍的事物,這就是講述物語故事的方法吧。
因此,我決定完整記下母親和祖母所說的那些話語,還曾記錄在了紙面上。
——這個世界上存在着不該漏聽并應該記錄下來的話語……早在您還幼小的時候,您就自覺到了這一切。
那個“奧福”物語故事,當然也是極為有趣,非同尋常。
據說您每當傾聽這個故事時,心口就撲通撲通地跳。
由于聽到的隻是一個個斷片,便反而刺激了您的想象。
是啊,都是故事的一個個斷片。
祖母講述的話語呀,如果按照歌劇來說的話,那就是劇中最精彩的那部分演出,所說的全都是非常有趣的場面。
再繼續聽下去的話,就會發現其中有一個很大的主軸。
而形成那根大軸的主流,則是我們那地方于江戶時代後半期曾兩
就日語的文字表述形式來說,指的是衆所周知的省略斷句法,即省略号……可是,那種隻要不切斷語句,文章就能夠以一直接續的形式持續下去,創造了那種近似于口語的文章的人,就是剛才說到的塞利納。
當時,我所想到的是以下這些内容:說到日語,口語體語言與書寫體語言的差異并不是很大不是嗎?在我國,明治時代出現的言文一緻文體,也就是将書寫體語言與口語體語言合而為一的那種文體,不是一直延續到當代文學嗎?我還回想起,在養育了我的那座靠近四國山脈中央部的小村子——愛媛縣喜多郡大濑村(現在叫内子町大濑)裡,身為孩童的我感覺到存在着兩種語言。
其一是每天說話的語言,在我的印象中,這種語言是作為那些沒有權利的弱勢者的語言而被創造出來的。
這些被村裡的大人用于回答權勢者問話的語言,确實有一種卑屈的感覺,無力顧及自己的倫理觀。
盡管我還是孩子,卻也意識到,在生活中使用這種語言的人是無法進步的。
那時還處于戰争時期。
我家從上代傳下來的行業,是把作為紙币原材料的黃瑞香那種植物的纖維進行精制并交送内閣印刷局。
為了把這些原材料交送出去,需要将其做成具有一定重量和體積的捆包。
我父親為此設法制作了一台設備,用那台設備捆包,有關方面決定将其作為愛媛縣“大後方”民間産業的一個小小實例進行展示。
縣政府的知事便來視察了,他的部下命令我父親用那台設備演示捆包過程。
在實際工作時,那台設備需要兩個人從兩側保持壓力的平衡,可當時正處于戰争時期,家裡從事體力勞動的人都被征集走了,隻留下父親一人在家,父親就表示“無法操作”。
同知事一起來的警察署長卻用“你這家夥,給我演示!”或是“給我演示!”這樣的語言命令父親。
我知道父親是在賭氣了,他站了起來,在設備兩側往返來回地走動,開始設法操作那設備……這件事給我留下了非常強烈的印象,意識到在口語體語言中,存在着擁有這種權利的人用于強制别人的語言,以及弱勢者無力反抗的語言,我的父親就屬于那種無力反抗的人。
說到弱勢者的語言,記得當我母親問及“這件事怎麼樣呀?”時,對方就會答以“還行,隻是……”然後便不再答理。
“還行,隻是”這句話語中有兩個意思,在說了“那件事還行”之後,如果再綴上“隻是”以進行強調,那就有了“還行,隻是也還有問題”這種保留性語義,其中便包含了否定的意思,我也就無從知道母親的判斷了。
這就是村子裡常見的口語體語言。
那時我就在想,用這樣的語言交談可不行。
——細說起來,對于大江先生而言,所謂“物語”,據說您在老家主屋後的獨間裡,讓祖母和母親用唱歌一般的冷靜語調講述的“奧福”傳說,是您最初聽說的故事吧。
您在《我這個小說家的曆程》中是這麼寫的。
是的。
而且,那個“物語”的講述方式之所以給我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是因為平常使用那種暧昧的口語體語言的母親和祖母,此時卻在用另一種全然不同的講話口吻為我講述村子裡的傳承故事,有關村裡小小曆史的故事。
于是,講述那些故事時的說話口吻,當然也有讓聽者産生興趣的用意,使得話語顯得非常清晰,與平常講述事實以及信息時完全不同,是在有意識地對内容進行編排。
作為聽衆,當時我是這麼想的:存在着像這樣講述物語的口語體語言以及日常會話的口語體語言,而最為重要的,是有意識地注意到叙說方式,并用那種經過選擇的叙說方式來講述已經被說過很多遍的事物,這就是講述物語故事的方法吧。
因此,我決定完整記下母親和祖母所說的那些話語,還曾記錄在了紙面上。
——這個世界上存在着不該漏聽并應該記錄下來的話語……早在您還幼小的時候,您就自覺到了這一切。
那個“奧福”物語故事,當然也是極為有趣,非同尋常。
據說您每當傾聽這個故事時,心口就撲通撲通地跳。
由于聽到的隻是一個個斷片,便反而刺激了您的想象。
是啊,都是故事的一個個斷片。
祖母講述的話語呀,如果按照歌劇來說的話,那就是劇中最精彩的那部分演出,所說的全都是非常有趣的場面。
再繼續聽下去的話,就會發現其中有一個很大的主軸。
而形成那根大軸的主流,則是我們那地方于江戶時代後半期曾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