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孩童時代發現的語言世界
關燈
小
中
大
度發生的暴動,也就是“内子騷動”(1750)和“奧福騷動”(1866)。
尤其是第一場暴動,竟成為一切故事的背景。
在龐大的奧福暴動物語故事中,祖母将所有細小的有趣場面全都統一起來了。
奧福是農民暴動的領導者,他試圖颠覆官方的整個權力體系,針對諸如剛才說到的,其權力乃至我們村子的那些權勢者。
說是先将村裡的窮苦人組織起來凝為強大的力量,然後開進下遊的鎮子裡去,再把那裡的人們也團結到自己這一方來,以便凝聚成更為強大的力量。
那場暴動的領導者奧福,盡管遭到了滑稽的失敗,卻仍不失為一個富有魅力的人。
我就在不斷思考奧福這個人的人格的過程中,度過了自己的少年時代。
——“奧福”就是其後在《同時代的遊戲》和《M/T與森林中的奇異故事》等作品中,經過種種變形之後存在于其中的那個人物吧。
在大江家,家長為孩子講述物語故事以及孩子傾聽那些傳說,應該是作為生活的組成部分而進行的,不過,據說曾是士族的大江家祖先,您都聽說了哪些内容? 我從祖母那裡隻聽說,曾祖父曾在下遊的大洲藩教過學。
他處于漢學者的最基層,值得一提的是,他好像屬于伊藤仁齋①的譜系,因為父親也很珍惜《論語古義》以及《孟子古義》等書。
我也不由得喜歡上了“古義”這個詞彙,此後便有了《奇怪的二人組合》這三部曲中的Kogi②,也就是古義這麼一個與身為作者的我多有重複的人物的名字。
——另一方面,大江少年無意間注意到柿樹枝頭閃爍着光亮的水滴,“受到了使得自己的生活方式足以發生巨大變化的影響。
”也就是說,“顯然,我借助那微微顫動着的柿樹葉片,發現了圍擁着峽谷的那座森林的整體狀态。
如果我總是不去細加觀察的話,這一切便不值一提,換言之,便都是一些死物。
因此,我現在無法不去注視那些樹木和小草。
于是,作為被周圍深深吸引了的心不在焉的孩子,我被國民學校③的校長給盯上了,幾乎每天都要遭到毆打。
盡管如此,我也不打算改變自己生活方式中的這個新習慣,及直到戰後,在長時間凝視着觀察雨水的水滴之後,寫下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首‘詩’(引自《我這個小說家的曆程》)。
” 這首詩就是後來廣為人知的以下四行: 雨水的水滴上 映照出外面的景色 水滴之中 另有一個世界 這個用眼睛仔細觀察世界的兒童大江健三郎,早在剛滿十歲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于世了…… 是啊,被老師叱責是一個轉機,使得我體會和覺悟到“如果不認真觀看,就等于什麼也沒看”。
這就是我自己發現的、我少年時代的智慧。
此外,我還早早地意識到了一個問題——要把自己看到以及想到的事物,用語言表述出來。
至于寫下這首“詩”的起因,我記得很清楚,剛才已經引用過了。
當時我在國民學校四年級,好像發生了一連串對我非常重要的變化。
首先,我發現了何為“思考”。
那時,我認為人們隻要進行思考,便也能夠在轉瞬間作出回答,一如電子計算機那樣,隻要按下鍵鈕,無論三次方程式還是其他什麼問題都可以即時解答出來,我覺得這就是所謂思考,因而尊敬能夠當場如此答複的人。
所謂思考,就是運用像是上蒼降賜的能力進行回答,可自己卻是那種不慢吞吞思考便無法得出結論的無能之輩。
我注意到,唯有運用語言将其一個個累積起來并使之不斷清晰和加強,才是在進行思考。
當時我還有另一種感覺,總覺得自己的夢想已經破滅了。
也是在那一時期,我意識到自己并不是一個仔細觀察事物的人。
那時我們曾步行一個小時左右前往海邊的一個小鎮,遠足歸來後,老師讓寫有關大海的作文。
我是這樣寫的:“我為自己生活在山裡而感到慶幸。
假如我家在海邊的話,波浪就會總在眼前滾動,濤聲也将回響在耳邊,那可就無法安靜地生活了(笑)。
”于是老師就告訴我:“對于居住在海邊的那些人,你所寫的這些内容是很失禮的。
”他還說,“我是第一次來到這個村子并在這裡生活,卻覺得山村裡的人粗粗拉拉、吵吵鬧鬧。
” 我對老師的話語感到不滿,回家後一直在想這個問題,氣得連晚飯也沒能吃下去。
早晨起床後肚子早已經空空蕩蕩,便沿着我家屋後那個叫做彎拐河灘上的鋪石小道,往下面的河灘走去,摘下柿樹上已經成熟的果實吃了下去。
一邊吃着那柿子,我一邊看着河對面的山體。
四周好像并沒有起風,可山林中樹上的枝頭卻在搖擺,樹梢也在搖擺。
此前我認為靜止不動的山林,卻在如此搖曳、擺動。
接着,我轉而注視眼前的柿樹樹葉和細
尤其是第一場暴動,竟成為一切故事的背景。
在龐大的奧福暴動物語故事中,祖母将所有細小的有趣場面全都統一起來了。
奧福是農民暴動的領導者,他試圖颠覆官方的整個權力體系,針對諸如剛才說到的,其權力乃至我們村子的那些權勢者。
說是先将村裡的窮苦人組織起來凝為強大的力量,然後開進下遊的鎮子裡去,再把那裡的人們也團結到自己這一方來,以便凝聚成更為強大的力量。
那場暴動的領導者奧福,盡管遭到了滑稽的失敗,卻仍不失為一個富有魅力的人。
我就在不斷思考奧福這個人的人格的過程中,度過了自己的少年時代。
——“奧福”就是其後在《同時代的遊戲》和《M/T與森林中的奇異故事》等作品中,經過種種變形之後存在于其中的那個人物吧。
在大江家,家長為孩子講述物語故事以及孩子傾聽那些傳說,應該是作為生活的組成部分而進行的,不過,據說曾是士族的大江家祖先,您都聽說了哪些内容? 我從祖母那裡隻聽說,曾祖父曾在下遊的大洲藩教過學。
他處于漢學者的最基層,值得一提的是,他好像屬于伊藤仁齋①的譜系,因為父親也很珍惜《論語古義》以及《孟子古義》等書。
我也不由得喜歡上了“古義”這個詞彙,此後便有了《奇怪的二人組合》這三部曲中的Kogi②,也就是古義這麼一個與身為作者的我多有重複的人物的名字。
——另一方面,大江少年無意間注意到柿樹枝頭閃爍着光亮的水滴,“受到了使得自己的生活方式足以發生巨大變化的影響。
”也就是說,“顯然,我借助那微微顫動着的柿樹葉片,發現了圍擁着峽谷的那座森林的整體狀态。
如果我總是不去細加觀察的話,這一切便不值一提,換言之,便都是一些死物。
因此,我現在無法不去注視那些樹木和小草。
于是,作為被周圍深深吸引了的心不在焉的孩子,我被國民學校③的校長給盯上了,幾乎每天都要遭到毆打。
盡管如此,我也不打算改變自己生活方式中的這個新習慣,及直到戰後,在長時間凝視着觀察雨水的水滴之後,寫下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首‘詩’(引自《我這個小說家的曆程》)。
” 這首詩就是後來廣為人知的以下四行: 雨水的水滴上 映照出外面的景色 水滴之中 另有一個世界 這個用眼睛仔細觀察世界的兒童大江健三郎,早在剛滿十歲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于世了…… 是啊,被老師叱責是一個轉機,使得我體會和覺悟到“如果不認真觀看,就等于什麼也沒看”。
這就是我自己發現的、我少年時代的智慧。
此外,我還早早地意識到了一個問題——要把自己看到以及想到的事物,用語言表述出來。
至于寫下這首“詩”的起因,我記得很清楚,剛才已經引用過了。
當時我在國民學校四年級,好像發生了一連串對我非常重要的變化。
首先,我發現了何為“思考”。
那時,我認為人們隻要進行思考,便也能夠在轉瞬間作出回答,一如電子計算機那樣,隻要按下鍵鈕,無論三次方程式還是其他什麼問題都可以即時解答出來,我覺得這就是所謂思考,因而尊敬能夠當場如此答複的人。
所謂思考,就是運用像是上蒼降賜的能力進行回答,可自己卻是那種不慢吞吞思考便無法得出結論的無能之輩。
我注意到,唯有運用語言将其一個個累積起來并使之不斷清晰和加強,才是在進行思考。
當時我還有另一種感覺,總覺得自己的夢想已經破滅了。
也是在那一時期,我意識到自己并不是一個仔細觀察事物的人。
那時我們曾步行一個小時左右前往海邊的一個小鎮,遠足歸來後,老師讓寫有關大海的作文。
我是這樣寫的:“我為自己生活在山裡而感到慶幸。
假如我家在海邊的話,波浪就會總在眼前滾動,濤聲也将回響在耳邊,那可就無法安靜地生活了(笑)。
”于是老師就告訴我:“對于居住在海邊的那些人,你所寫的這些内容是很失禮的。
”他還說,“我是第一次來到這個村子并在這裡生活,卻覺得山村裡的人粗粗拉拉、吵吵鬧鬧。
” 我對老師的話語感到不滿,回家後一直在想這個問題,氣得連晚飯也沒能吃下去。
早晨起床後肚子早已經空空蕩蕩,便沿着我家屋後那個叫做彎拐河灘上的鋪石小道,往下面的河灘走去,摘下柿樹上已經成熟的果實吃了下去。
一邊吃着那柿子,我一邊看着河對面的山體。
四周好像并沒有起風,可山林中樹上的枝頭卻在搖擺,樹梢也在搖擺。
此前我認為靜止不動的山林,卻在如此搖曳、擺動。
接着,我轉而注視眼前的柿樹樹葉和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