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孩童時代發現的語言世界
關燈
小
中
大
手拉扯着長大成人。
他生活在都市裡,而我生活在山村中,我們都經曆過生活的種種變故,度過的少年時期多有相似,因而我對他抱有一種親近感。
盡管自己顯然是一位知識分子,卻沒在大學裡擔任教職,也不在公司或政府裡工作,經曆了波折四起的青年期之後,最終成為了劇作家的,是井上廈先生。
比我小上兩歲,孩童時代好像在橫濱遭遇了大空襲的,則是古井由吉②先生。
此人是德國文學專家,卻辭去了大學教師的工作,走上了作家的道路。
我們在巨大的變故——經曆過戰争,那戰争後來因戰敗而結束,進駐軍以及占領軍來了,新的國家體制開始建立——之中度過了十歲至十四歲那幾年光陰,因此,我們知道社會是變動之社會,我們的心境難以穩定。
至于穩定的未來以及社會的繁榮,則是連想也不曾想過。
戰争以及戰敗前後那些巨大變故,造就了我們這些小說家和劇作家。
早在孩童時代,就已經知道“物事變故”,而這一切對于想象力的生成和發展是非常有效的。
還有那位雖是巴勒斯坦人,卻生長在埃及,後來在美國接受了大學教育,終生在紐約擔任大學教授的愛德華·薩義德①,他也出生于一九三五年,後于二〇〇三年故去了。
作為巴勒斯坦人,他作了具有社會影響的發言并付諸行動,度過了确實屢經波折的人生。
他是一個境況優裕的家庭的兒子,接受了精英教育,确實是一位與我年歲相同并具有同輩感覺的友人。
——在日本,這也算是度過向戰後學制過渡的初中、高中時代的那一代人了。
是這樣的。
我六歲時進入的那所學校,叫做大濑國民學校,是仿效德國學制的産物,在戰争結束後又持續了兩年。
我和井上廈先生同屬于一個孩子群體,進入國民學校學習,其後又從國民學校畢業的那個唯一的孩子群體。
一九四五年戰争結束,一九四六年頒布新憲法并于翌年也就是一九四七年實施。
與此同時,教育基本法得以制定并成立了新制中學。
如果我們村子裡不成立那種新制中學,我就無法繼續升學了。
當時,從我們村子步行可及的周邊地域内沒有舊制中學,如果要去上學,就隻能在松山租住民房以便就近往來于學校了。
而能夠做到這一切的,哎呀,就隻能是非常優秀的孩子了。
由于父親故去,我對繼續升學之事便斷了念想。
然而,村裡卻建立了新制中學,于是所有孩子就都可以繼續升學了,我也歡天喜地的去了那所學校。
據說教育基本法是孩子們今後的教育之根本,我便請老師讓我看了看,還将其抄寫在紙上,覺得這是為孩子們制定的一部很好的法律,盡管這部法律面對的是國家,而非我們孩子(笑)。
老師們也非常熱心地學習嶄新的民主主義體制,經常對我們說什麼“你們,要自主性地去幹!”、“要民主性地去幹!”等。
那時,我被推選為兒童農會的負責人,也辦了個小小的實業,是職業課老師和我一起做的。
我們倆從大人的農協那裡借來當時的十萬日元,搭建了設有哺育雞雛大溫箱的小屋,養了兩百隻小雞并賣給了農家。
其後,我加入新組建的棒球部并擔任遊擊手。
那時又能讀書,又能自由自在且充實地生活。
初中畢業後,便自然而然地升到了鄰鎮的新制高中。
——您是一九五〇年四月升入高中的,當時還處于占領之下,可以想象,戰後的混亂以及粗野的氛圍,在農村的各個角落也卷起了形形色色的漩渦了吧。
翌年,您從當地的縣立内子高中轉學到松山東高中的高二年級,這其中有什麼緣故嗎? 根據愛媛縣轄内的學區制劃分,此前去了松山、宇和島、大洲那些近郊的學生,要回到原籍所在地轉入本地的高中。
在高年級學生裡,也有一些人曾當過軍隊的預科練習生,這種人糾集在一起,擴展了借助暴力控制同學的網絡,一旦被高年級或棒球部裡那些不良少年的小團夥給盯上,就會吃上很大苦頭。
我的身上原本就有一種無所顧忌的個性,加之在新制中學所感受到的自由氛圍,便不加思索地在作文裡寫了棒球部那些倚仗暴力的事例。
于是,我也被畫入了被盯梢的那類同學,雖說也曾進行一些抵抗,卻還是覺得沒必要再在這所學校裡待下去了。
我就向母親說了自己的想法,母親便表示“那也可以吧!”現在細想起來,估計母親曾去學校和校長先生商量過此事。
高一第三學期時,班主任就對我說:“已經定下來了,你就轉校去松山吧。
”我覺得,老師大概是想從遭受校内小團夥迫害的學生中拯救出一個人來,況且,校内這個小團夥與鎮上的不良少年好像也有所勾結。
這位老師還幫我尋找可以租住的民房,母親也四處籌措費用,我就這樣轉學到松山去了。
他生活在都市裡,而我生活在山村中,我們都經曆過生活的種種變故,度過的少年時期多有相似,因而我對他抱有一種親近感。
盡管自己顯然是一位知識分子,卻沒在大學裡擔任教職,也不在公司或政府裡工作,經曆了波折四起的青年期之後,最終成為了劇作家的,是井上廈先生。
比我小上兩歲,孩童時代好像在橫濱遭遇了大空襲的,則是古井由吉②先生。
此人是德國文學專家,卻辭去了大學教師的工作,走上了作家的道路。
我們在巨大的變故——經曆過戰争,那戰争後來因戰敗而結束,進駐軍以及占領軍來了,新的國家體制開始建立——之中度過了十歲至十四歲那幾年光陰,因此,我們知道社會是變動之社會,我們的心境難以穩定。
至于穩定的未來以及社會的繁榮,則是連想也不曾想過。
戰争以及戰敗前後那些巨大變故,造就了我們這些小說家和劇作家。
早在孩童時代,就已經知道“物事變故”,而這一切對于想象力的生成和發展是非常有效的。
還有那位雖是巴勒斯坦人,卻生長在埃及,後來在美國接受了大學教育,終生在紐約擔任大學教授的愛德華·薩義德①,他也出生于一九三五年,後于二〇〇三年故去了。
作為巴勒斯坦人,他作了具有社會影響的發言并付諸行動,度過了确實屢經波折的人生。
他是一個境況優裕的家庭的兒子,接受了精英教育,确實是一位與我年歲相同并具有同輩感覺的友人。
——在日本,這也算是度過向戰後學制過渡的初中、高中時代的那一代人了。
是這樣的。
我六歲時進入的那所學校,叫做大濑國民學校,是仿效德國學制的産物,在戰争結束後又持續了兩年。
我和井上廈先生同屬于一個孩子群體,進入國民學校學習,其後又從國民學校畢業的那個唯一的孩子群體。
一九四五年戰争結束,一九四六年頒布新憲法并于翌年也就是一九四七年實施。
與此同時,教育基本法得以制定并成立了新制中學。
如果我們村子裡不成立那種新制中學,我就無法繼續升學了。
當時,從我們村子步行可及的周邊地域内沒有舊制中學,如果要去上學,就隻能在松山租住民房以便就近往來于學校了。
而能夠做到這一切的,哎呀,就隻能是非常優秀的孩子了。
由于父親故去,我對繼續升學之事便斷了念想。
然而,村裡卻建立了新制中學,于是所有孩子就都可以繼續升學了,我也歡天喜地的去了那所學校。
據說教育基本法是孩子們今後的教育之根本,我便請老師讓我看了看,還将其抄寫在紙上,覺得這是為孩子們制定的一部很好的法律,盡管這部法律面對的是國家,而非我們孩子(笑)。
老師們也非常熱心地學習嶄新的民主主義體制,經常對我們說什麼“你們,要自主性地去幹!”、“要民主性地去幹!”等。
那時,我被推選為兒童農會的負責人,也辦了個小小的實業,是職業課老師和我一起做的。
我們倆從大人的農協那裡借來當時的十萬日元,搭建了設有哺育雞雛大溫箱的小屋,養了兩百隻小雞并賣給了農家。
其後,我加入新組建的棒球部并擔任遊擊手。
那時又能讀書,又能自由自在且充實地生活。
初中畢業後,便自然而然地升到了鄰鎮的新制高中。
——您是一九五〇年四月升入高中的,當時還處于占領之下,可以想象,戰後的混亂以及粗野的氛圍,在農村的各個角落也卷起了形形色色的漩渦了吧。
翌年,您從當地的縣立内子高中轉學到松山東高中的高二年級,這其中有什麼緣故嗎? 根據愛媛縣轄内的學區制劃分,此前去了松山、宇和島、大洲那些近郊的學生,要回到原籍所在地轉入本地的高中。
在高年級學生裡,也有一些人曾當過軍隊的預科練習生,這種人糾集在一起,擴展了借助暴力控制同學的網絡,一旦被高年級或棒球部裡那些不良少年的小團夥給盯上,就會吃上很大苦頭。
我的身上原本就有一種無所顧忌的個性,加之在新制中學所感受到的自由氛圍,便不加思索地在作文裡寫了棒球部那些倚仗暴力的事例。
于是,我也被畫入了被盯梢的那類同學,雖說也曾進行一些抵抗,卻還是覺得沒必要再在這所學校裡待下去了。
我就向母親說了自己的想法,母親便表示“那也可以吧!”現在細想起來,估計母親曾去學校和校長先生商量過此事。
高一第三學期時,班主任就對我說:“已經定下來了,你就轉校去松山吧。
”我覺得,老師大概是想從遭受校内小團夥迫害的學生中拯救出一個人來,況且,校内這個小團夥與鎮上的不良少年好像也有所勾結。
這位老師還幫我尋找可以租住的民房,母親也四處籌措費用,我就這樣轉學到松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