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我在暧昧的日本
關燈
小
中
大
的形态。
關于這一點,國際間的批評之眼所看到的,遠比我們在國内所感覺到的更為清晰。
如同在戰後忍受着赤貧,沒有失去走向複興的希望那樣,日本人現在正從異常的繁榮下竭力挺起身子,忍受着對前途的巨大擔憂,盡管這種說法有些奇妙。
我們可以認為,日本的繁榮,有賴于亞洲經濟領域内的生産和消費這兩股潛在勢力的增加,這種繁榮正不斷呈現出新的形态。
在這樣的時代,我們所希望創作的嚴肅文學,與反映東京泛濫的消費文化和世界性從屬文化的小說大相徑庭,那麼,我們又該如何界定我們日本人自身呢? 奧登①為小說家下了這樣的定義:他們“在正直的人群中正直,/在污濁中污濁,/如果可能,/須以羸弱之身,/在鈍痛中承受,/人類所有的苦難。
”我長年過着這種職業作家的生活,已然形成了自己的“生活習慣”(弗蘭納裡·奧康納①語)。
①威·休·奧登(1907—1973),出生于英國的美國詩人,著有《新年的信》(1941)和《不安的時代》(1948)等詩作。
為了界定理想的日本人形象,我想從喬治·奧威爾②時常使用的形容詞中挑選“正派的”一詞。
奧威爾常用這詞以及諸如“仁慈的”、“明智的”、“整潔的”等詞來形容自己特别喜愛的人物形象。
這些使人誤以為十分簡單的形容詞,完全可以襯托我在“暖昧的日本的我”這一句子中所使用的“暖昧”一詞,并與它形成鮮明的對照。
從外部所看到的日本人形象,與日本人所希望呈現的形象之間,存在着顯而易見的差異。
①弗·奧康納(1925—1964)美國女小說家。
②喬·奧威爾(1903—1950),英國小說家、社會評論家,著有《一九八四年》(1949)等諷刺性作品。
倘若我将“正派的”人這一日本人的形象,與法語中“人道主義者”的日本人這一表現重疊起來使用的話,我希望奧威爾不會提出異議,因為這兩個詞都含有寬容和人性之義。
不過,我們确實有一位前輩不辭辛勞,為造就這樣的日本人而付出了艱辛的努力。
他,就是研究法國文藝複興時期文學和思想的學者渡邊一夫①。
在大戰爆發前夕和激烈進行中的那種愛國狂熱裡,渡邊盡管獨自苦惱,卻仍夢想着要将人文主義者的人際觀,融入到自己未曾舍棄的日本傳統美意識和自然觀中去,這是不同于川端的“美麗的日本”的另一種觀念。
與其它國家為實現近、現代化而不顧一切的做法不同,日本的知識分子以一種相互影響的複雜方法,試圖在很深的程度上把西歐同他們的島國連接起來。
這是一項非常辛苦的勞作,卻也充滿了喜悅。
尤其是渡邊一夫所進行的弗朗索瓦·拉伯雷②研究,更是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①渡邊一夫(1901—1975),日本的法國文學專家、評論家,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大江健三郎的恩師。
②弗·拉伯雷(1494—1553),16世紀法國文藝複興文學的代表作家、醫師、人文學者。
年輕的渡邊在大戰前曾在巴黎留學,當他對自己的導師表明了要将拉伯雷譯介到日本去的決心時,那位老練的法國人給這位野心勃勃的日本青年下了這樣的評價:“L′enCtrepriseinouiedelatraductiondel′intraduisibleRabelais”即“要把不可翻譯的拉伯雷譯為日語,這可是前所未聞的企圖”。
另一位驚訝的幫腔者則更為直率地說道:“BelleentreprisePantagrueline”,即“這是龐大固埃①式的、了不起的企圖”。
然而,在大戰和被占領期間的貧困、窘迫之中,渡邊一夫不僅完成了這項偉大的工程,而且還竭盡所能,把拉伯雷之前的、與拉伯雷齊駕并驅的、還有繼他之後的各種各樣的人文學者的生平和思想,移植到了處于混亂時期的日本。
①拉伯雷的代表作《巨人傳》中的巨人王。
我是渡邊一夫在人生和文學方面的弟子。
從渡邊那裡,我以兩種形式接受了決定性的影響。
其一是小說。
在渡邊有關拉伯雷的譯著中,我具體學習和體驗了米哈伊爾·巴赫金①所提出并理論化了的“荒誕現實主義或大衆笑文化的形象系統”——物質性和肉體性原理的重要程度;宇宙
關于這一點,國際間的批評之眼所看到的,遠比我們在國内所感覺到的更為清晰。
如同在戰後忍受着赤貧,沒有失去走向複興的希望那樣,日本人現在正從異常的繁榮下竭力挺起身子,忍受着對前途的巨大擔憂,盡管這種說法有些奇妙。
我們可以認為,日本的繁榮,有賴于亞洲經濟領域内的生産和消費這兩股潛在勢力的增加,這種繁榮正不斷呈現出新的形态。
在這樣的時代,我們所希望創作的嚴肅文學,與反映東京泛濫的消費文化和世界性從屬文化的小說大相徑庭,那麼,我們又該如何界定我們日本人自身呢? 奧登①為小說家下了這樣的定義:他們“在正直的人群中正直,/在污濁中污濁,/如果可能,/須以羸弱之身,/在鈍痛中承受,/人類所有的苦難。
”我長年過着這種職業作家的生活,已然形成了自己的“生活習慣”(弗蘭納裡·奧康納①語)。
①威·休·奧登(1907—1973),出生于英國的美國詩人,著有《新年的信》(1941)和《不安的時代》(1948)等詩作。
為了界定理想的日本人形象,我想從喬治·奧威爾②時常使用的形容詞中挑選“正派的”一詞。
奧威爾常用這詞以及諸如“仁慈的”、“明智的”、“整潔的”等詞來形容自己特别喜愛的人物形象。
這些使人誤以為十分簡單的形容詞,完全可以襯托我在“暖昧的日本的我”這一句子中所使用的“暖昧”一詞,并與它形成鮮明的對照。
從外部所看到的日本人形象,與日本人所希望呈現的形象之間,存在着顯而易見的差異。
①弗·奧康納(1925—1964)美國女小說家。
②喬·奧威爾(1903—1950),英國小說家、社會評論家,著有《一九八四年》(1949)等諷刺性作品。
倘若我将“正派的”人這一日本人的形象,與法語中“人道主義者”的日本人這一表現重疊起來使用的話,我希望奧威爾不會提出異議,因為這兩個詞都含有寬容和人性之義。
不過,我們确實有一位前輩不辭辛勞,為造就這樣的日本人而付出了艱辛的努力。
他,就是研究法國文藝複興時期文學和思想的學者渡邊一夫①。
在大戰爆發前夕和激烈進行中的那種愛國狂熱裡,渡邊盡管獨自苦惱,卻仍夢想着要将人文主義者的人際觀,融入到自己未曾舍棄的日本傳統美意識和自然觀中去,這是不同于川端的“美麗的日本”的另一種觀念。
與其它國家為實現近、現代化而不顧一切的做法不同,日本的知識分子以一種相互影響的複雜方法,試圖在很深的程度上把西歐同他們的島國連接起來。
這是一項非常辛苦的勞作,卻也充滿了喜悅。
尤其是渡邊一夫所進行的弗朗索瓦·拉伯雷②研究,更是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①渡邊一夫(1901—1975),日本的法國文學專家、評論家,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大江健三郎的恩師。
②弗·拉伯雷(1494—1553),16世紀法國文藝複興文學的代表作家、醫師、人文學者。
年輕的渡邊在大戰前曾在巴黎留學,當他對自己的導師表明了要将拉伯雷譯介到日本去的決心時,那位老練的法國人給這位野心勃勃的日本青年下了這樣的評價:“L′enCtrepriseinouiedelatraductiondel′intraduisibleRabelais”即“要把不可翻譯的拉伯雷譯為日語,這可是前所未聞的企圖”。
另一位驚訝的幫腔者則更為直率地說道:“BelleentreprisePantagrueline”,即“這是龐大固埃①式的、了不起的企圖”。
然而,在大戰和被占領期間的貧困、窘迫之中,渡邊一夫不僅完成了這項偉大的工程,而且還竭盡所能,把拉伯雷之前的、與拉伯雷齊駕并驅的、還有繼他之後的各種各樣的人文學者的生平和思想,移植到了處于混亂時期的日本。
①拉伯雷的代表作《巨人傳》中的巨人王。
我是渡邊一夫在人生和文學方面的弟子。
從渡邊那裡,我以兩種形式接受了決定性的影響。
其一是小說。
在渡邊有關拉伯雷的譯著中,我具體學習和體驗了米哈伊爾·巴赫金①所提出并理論化了的“荒誕現實主義或大衆笑文化的形象系統”——物質性和肉體性原理的重要程度;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