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我在暧昧的日本
關燈
小
中
大
暧昧。
我現在使用的英語單詞vague,即相當于日語中“暧昧的”這一形容詞。
我之所以特意提出這一點,是因為用英語翻譯“暧昧”這個日語單詞時,可以有若幹譯法。
川端或許有意識地選擇了“暧昧”,并且預先用講演的标題來進行提示。
這是通過日語中“美麗的日本的我”裡“的”這個助詞的功能來體現的。
①此處意譯應為《我在美麗的日本》。
因文章中多處将其與《暧昧的日本的我》作對比說明,為便于理解,特直譯為《美麗的日本的我》。
我們可以認為,這個标題首先意味着“我”從屬于“美麗的日本”,同時也在提示,“我”與“美麗的日本”同格。
川端的譯者、一位研究日本文學的美國人将這一标題譯成了這樣的英語《Japan,theBeautiful,andMyself》。
雖說把這個句子再譯回到普通的日語,就是“美麗的日本與我”,但卻未必可以認為,剛才提到的那位娴熟的英譯者是一個背叛原作的翻譯者。
通過這一标題,川端表現出了獨特的神秘主義。
不僅在日本,更廣泛地說,在整個東方範圍内,都讓人們感受到了這種神秘主義。
之所以說那是獨特的,是因為他為了表現出生活于現代的自我的内心世界,而借助“獨特的”這一禅的形式,引用了中世紀禅僧的和歌。
而且大緻說來,這些和歌都強調語言不可能表現真理,語言是封閉的。
這些禅僧的和歌使得人們無法期待這種語言向自己傳遞信息,隻能主動舍棄自我,參與到封閉的語言之中去,非此則不能理解或産生共鳴。
在斯德哥爾摩的聽衆面前,川端為什麼要朗誦諸如此類的和歌呢?而且還是用的日語。
我敬佩這位優秀藝術家的态度,在晚年,他直率地表白了勇敢的信條。
作為小說家,在經曆了長年的勞作之後,川端迷上了這些主動拒絕理解的和歌,因而隻能借助此類表白,講述自己所生存的世界與文學,即《美麗的日本的我》。
而且,川端是這樣結束講演的:有人評論說我的作品是虛無的,可它卻并不等于西方所說的虛無主義,我覺得這在“心靈”上,根本是不相同的,道元的四季歌命題為《本來面目》,一方面歌頌四季的美,另一方面強烈地反映了禅宗的哲理。
我覺得,這裡就有直率和勇敢的自我主張。
他認為。
雖然自己植根于東方古典世界的禅的思想和審美情趣之中,卻并不屬于虛無主義。
川端特别提出這一點,是在向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寄予信賴和希望的未來的人類發出心底的呼喊。
坦率地說,與26年前站立在這裡的同胞相比,我感到71年前獲獎的那位愛爾蘭詩人威廉·勃特勒·葉芝①更為可親。
當時,他和我年齡相仿。
當然,我并不是故意把自己與這位天才相提并論。
正如威廉·布萊克②——葉芝使他的作品在本世紀得以複興——所贊頌的那樣:“如同閃電一般,橫掃歐亞兩洲,再越過中國,還有日本。
”我隻是一位謙卑的弟子,在離他的國度非常遙遠的土地上,我說了以上這番話。
①威·勃·葉芝(1865—1939),愛爾蘭詩人,劇作家,1923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②威廉·布萊克(1757—1827),英國詩人、畫家、神秘主義者,著有散文《天堂和地獄的結婚》(1790)等文學作品。
此外,還創作了一批象征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繪畫作品。
現在,我總結自己作為小說家的一生而寫作的三部曲已經脫稿,這部作品的書名①,即取自于他的一部重要詩作中的一節:“從樹梢的枝頭,一半全是輝耀着的火焰/另一半全是綠色/這是一株被露水濕潤了的豐茂的大樹。
”他的全部詩集,在這部作品的每一處都投下了透徹的影子。
為祝賀大詩人威·勃·葉芝獲獎,愛爾蘭上院提出的決議案演說中,有這樣一段話:“由于您的力量,我們的文明得以被世界所評價……您的文學極為珍貴,在破壞性的盲信中守護了人類的理智……” ①書名為《熊熊燃燒的綠樹》。
倘若可能,為了我國的文明,為了不是因為文學和哲學,而是通過電子工程學和汽車生産工藝學而為世界所知的我國的文明,我希望能夠起到葉芝的作用。
在并不遙遠的過去,那種破壞性的盲信,曾踐踏了國内和周邊國家的人民的理智。
而我,則是擁有這種曆史的國家的一位國民。
作為
我現在使用的英語單詞vague,即相當于日語中“暧昧的”這一形容詞。
我之所以特意提出這一點,是因為用英語翻譯“暧昧”這個日語單詞時,可以有若幹譯法。
川端或許有意識地選擇了“暧昧”,并且預先用講演的标題來進行提示。
這是通過日語中“美麗的日本的我”裡“的”這個助詞的功能來體現的。
①此處意譯應為《我在美麗的日本》。
因文章中多處将其與《暧昧的日本的我》作對比說明,為便于理解,特直譯為《美麗的日本的我》。
我們可以認為,這個标題首先意味着“我”從屬于“美麗的日本”,同時也在提示,“我”與“美麗的日本”同格。
川端的譯者、一位研究日本文學的美國人将這一标題譯成了這樣的英語《Japan,theBeautiful,andMyself》。
雖說把這個句子再譯回到普通的日語,就是“美麗的日本與我”,但卻未必可以認為,剛才提到的那位娴熟的英譯者是一個背叛原作的翻譯者。
通過這一标題,川端表現出了獨特的神秘主義。
不僅在日本,更廣泛地說,在整個東方範圍内,都讓人們感受到了這種神秘主義。
之所以說那是獨特的,是因為他為了表現出生活于現代的自我的内心世界,而借助“獨特的”這一禅的形式,引用了中世紀禅僧的和歌。
而且大緻說來,這些和歌都強調語言不可能表現真理,語言是封閉的。
這些禅僧的和歌使得人們無法期待這種語言向自己傳遞信息,隻能主動舍棄自我,參與到封閉的語言之中去,非此則不能理解或産生共鳴。
在斯德哥爾摩的聽衆面前,川端為什麼要朗誦諸如此類的和歌呢?而且還是用的日語。
我敬佩這位優秀藝術家的态度,在晚年,他直率地表白了勇敢的信條。
作為小說家,在經曆了長年的勞作之後,川端迷上了這些主動拒絕理解的和歌,因而隻能借助此類表白,講述自己所生存的世界與文學,即《美麗的日本的我》。
而且,川端是這樣結束講演的:有人評論說我的作品是虛無的,可它卻并不等于西方所說的虛無主義,我覺得這在“心靈”上,根本是不相同的,道元的四季歌命題為《本來面目》,一方面歌頌四季的美,另一方面強烈地反映了禅宗的哲理。
我覺得,這裡就有直率和勇敢的自我主張。
他認為。
雖然自己植根于東方古典世界的禅的思想和審美情趣之中,卻并不屬于虛無主義。
川端特别提出這一點,是在向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寄予信賴和希望的未來的人類發出心底的呼喊。
坦率地說,與26年前站立在這裡的同胞相比,我感到71年前獲獎的那位愛爾蘭詩人威廉·勃特勒·葉芝①更為可親。
當時,他和我年齡相仿。
當然,我并不是故意把自己與這位天才相提并論。
正如威廉·布萊克②——葉芝使他的作品在本世紀得以複興——所贊頌的那樣:“如同閃電一般,橫掃歐亞兩洲,再越過中國,還有日本。
”我隻是一位謙卑的弟子,在離他的國度非常遙遠的土地上,我說了以上這番話。
①威·勃·葉芝(1865—1939),愛爾蘭詩人,劇作家,1923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②威廉·布萊克(1757—1827),英國詩人、畫家、神秘主義者,著有散文《天堂和地獄的結婚》(1790)等文學作品。
此外,還創作了一批象征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繪畫作品。
現在,我總結自己作為小說家的一生而寫作的三部曲已經脫稿,這部作品的書名①,即取自于他的一部重要詩作中的一節:“從樹梢的枝頭,一半全是輝耀着的火焰/另一半全是綠色/這是一株被露水濕潤了的豐茂的大樹。
”他的全部詩集,在這部作品的每一處都投下了透徹的影子。
為祝賀大詩人威·勃·葉芝獲獎,愛爾蘭上院提出的決議案演說中,有這樣一段話:“由于您的力量,我們的文明得以被世界所評價……您的文學極為珍貴,在破壞性的盲信中守護了人類的理智……” ①書名為《熊熊燃燒的綠樹》。
倘若可能,為了我國的文明,為了不是因為文學和哲學,而是通過電子工程學和汽車生産工藝學而為世界所知的我國的文明,我希望能夠起到葉芝的作用。
在并不遙遠的過去,那種破壞性的盲信,曾踐踏了國内和周邊國家的人民的理智。
而我,則是擁有這種曆史的國家的一位國民。
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