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恐怖與希望
關燈
小
中
大
時代精神的特性是什麼,我以為回答者一定感到困難。
對于我們的現在與未來,我們能夠抱什麼樣的希望?這可能也是難于回答的問題。
倒是恰好因為這個緣故,我們才一直在多麼恐怖之中暴露着而活到今天,但是對此從來不屑一顧,然而實際上恐怖卻赤裸裸地懸在我們面前。
打開當年9月21日的晨刊報紙,看到這樣一條消息:海上自衛隊的p3c對潛哨戒機,于隐岐島西北的海上發現蘇聯的GⅡ級彈道導彈潛水艦一艘,浮上水面冒着白煙。
我的反應是:一個巨大的恐怖實體确确實實地擺在我們的眼前,恐怖的根源完全是非常荒唐露骨而且十分拙劣的人所作所為。
不久的将來,人類将在幾乎原始的——即使原始人也未必制造這種事故——極其單純而偶然事故造成的開端,就發動一場最後戰争,把從原始時代直到20世紀人類創造的曆史,把這整個曆史時期創造的文明,把走向未來的極具可能性的文明,也就是人類的希望,一古腦兒毀滅!也就是說,我們是在如此規模、如此具體的恐怖之下,營造着我們的生存基礎。
使我們感到窒息的恐怖實體的情況如何,不妨引用一下當天晨刊報紙商品目錄般的文章。
GⅡ級是普通動力推動的潛水艦,水中排水量3000噸。
司令塔内裝有射程2400公裡,100萬噸當量的核彈頭的SSINIS彈道導彈三發。
p3c飛機發現的時候,潛水艦的司令塔裡正往外猛噴白煙。
正趕上收攏導彈,SSICNIS的固體燃料已經點火,一旦潛航,發射管進水,就很可能滅火。
固體燃料如果繼續着下去,導彈就會引爆、發射出去的危險可就大了。
這是軍事專家觀察的結果。
如果SSINIS引爆,一定落在1200至2400公裡的範圍之内,盡管安全裝置沒有打開不會爆炸,但核污染卻是免不了的。
(《朝日新聞》) 對于我所擔心的問題,專家沒提到,所以也許是外行人的杞憂,不過,核導彈從蘇聯潛水艦上發射出去了,雷達上業已發現,美國的核防禦網将要立刻反擊,好像是瞬時之差沒有發生大事,實際上卻是SSINIS導彈因火災而起了火。
這一事故前後,我國因為可能搭載托馬霍克巡航導彈的艦船入港,日本非常緊張,日本列島周圍也十分緊張。
事故之後的第3天,這天最後的電視新聞節目說,蘇聯的逆火式轟炸機20架南下日本海,我聽了這個報道之後,盡管已是深夜,仍舊回到書桌前,重新讀了華盛頓研究機關的“軍備競賽與核武器研究計劃”的負責人W·M·亞欽去年秋季發表的那篇論文。
“美國國防部綜合評價局,進入1984年之後,為了幫助太平洋軍司令部,預定向它推薦‘為了掌握高水平的中國、蘇聯、朝鮮半島、日本(包括美國在内)複雜的軍事形勢而作的關于東亞的評價’。
這個評價裡有‘蘇聯遠東的脆弱性’和‘日本自衛隊的改觀以及對将來方向的理解’。
/這兩者有密切的關系。
日本需要加強努力的是集中力量于防空和對潛作戰,利用蘇聯遠東地理上的不利因素。
如果将來美蘇對立,從日本海上封鎖它的出海口,就是美日兩軍的主要作戰項目。
因此,由于蘇聯繼續在亞洲配備戰區核武器(執筆此文時的情報說,新SS—20基地增加了3處,加上以前的,在遠東總共配置了27個發射台),以及給海軍廣泛配備核巡航導彈,如果發生沖突,發展成為一場核戰争的可能性極大。
/美國的攻擊型潛水艦,已經在蘇聯一向視為聖域的鄂霍次克海加強了對蘇聯潛水艦尾行作戰活動。
另一方面,蘇聯增加了以其逆火式轟炸機對美國艦艇的追蹤,以及對日本領空的入侵,正在提高在日本周圍的海軍作戰速度。
必須銘記,冷戰開始以來美軍進行的最大的兩項“熱”戰,在亞洲已經開始。
/……出于各種各樣的政治原因,美國不會放下亞洲地上射程遠的戰區核武器。
但是,對于距離遙遠,而且以海軍為主力的控制區域來說,從海上發射的巡航導彈最合适,所以,現在正加緊配備。
因此,對這個地區“平衡”的評價難以想象,從某種意義來說成了過去。
”(“海上核戰争”,《世界》第四六○期) 我們僅僅從最近的報紙、電視報道所接觸的情況來看,就已經确實認定亞欽一年之前展望的亞洲形勢毫未改變,然而還必須強制我們把這大規模的可怕的事故因素看成當今的頭等好事。
在巨大的恐怖面前,有正氣的人應該怎樣行動?大概不外乎創造希望的根據,按對抗恐怖的辦法行事吧。
這就是說,面對籠罩一個時代的恐怖必須建立起與它對抗的希望。
把兩者的關系當作各具強大
對于我們的現在與未來,我們能夠抱什麼樣的希望?這可能也是難于回答的問題。
倒是恰好因為這個緣故,我們才一直在多麼恐怖之中暴露着而活到今天,但是對此從來不屑一顧,然而實際上恐怖卻赤裸裸地懸在我們面前。
打開當年9月21日的晨刊報紙,看到這樣一條消息:海上自衛隊的p3c對潛哨戒機,于隐岐島西北的海上發現蘇聯的GⅡ級彈道導彈潛水艦一艘,浮上水面冒着白煙。
我的反應是:一個巨大的恐怖實體确确實實地擺在我們的眼前,恐怖的根源完全是非常荒唐露骨而且十分拙劣的人所作所為。
不久的将來,人類将在幾乎原始的——即使原始人也未必制造這種事故——極其單純而偶然事故造成的開端,就發動一場最後戰争,把從原始時代直到20世紀人類創造的曆史,把這整個曆史時期創造的文明,把走向未來的極具可能性的文明,也就是人類的希望,一古腦兒毀滅!也就是說,我們是在如此規模、如此具體的恐怖之下,營造着我們的生存基礎。
使我們感到窒息的恐怖實體的情況如何,不妨引用一下當天晨刊報紙商品目錄般的文章。
GⅡ級是普通動力推動的潛水艦,水中排水量3000噸。
司令塔内裝有射程2400公裡,100萬噸當量的核彈頭的SSINIS彈道導彈三發。
p3c飛機發現的時候,潛水艦的司令塔裡正往外猛噴白煙。
正趕上收攏導彈,SSICNIS的固體燃料已經點火,一旦潛航,發射管進水,就很可能滅火。
固體燃料如果繼續着下去,導彈就會引爆、發射出去的危險可就大了。
這是軍事專家觀察的結果。
如果SSINIS引爆,一定落在1200至2400公裡的範圍之内,盡管安全裝置沒有打開不會爆炸,但核污染卻是免不了的。
(《朝日新聞》) 對于我所擔心的問題,專家沒提到,所以也許是外行人的杞憂,不過,核導彈從蘇聯潛水艦上發射出去了,雷達上業已發現,美國的核防禦網将要立刻反擊,好像是瞬時之差沒有發生大事,實際上卻是SSINIS導彈因火災而起了火。
這一事故前後,我國因為可能搭載托馬霍克巡航導彈的艦船入港,日本非常緊張,日本列島周圍也十分緊張。
事故之後的第3天,這天最後的電視新聞節目說,蘇聯的逆火式轟炸機20架南下日本海,我聽了這個報道之後,盡管已是深夜,仍舊回到書桌前,重新讀了華盛頓研究機關的“軍備競賽與核武器研究計劃”的負責人W·M·亞欽去年秋季發表的那篇論文。
“美國國防部綜合評價局,進入1984年之後,為了幫助太平洋軍司令部,預定向它推薦‘為了掌握高水平的中國、蘇聯、朝鮮半島、日本(包括美國在内)複雜的軍事形勢而作的關于東亞的評價’。
這個評價裡有‘蘇聯遠東的脆弱性’和‘日本自衛隊的改觀以及對将來方向的理解’。
/這兩者有密切的關系。
日本需要加強努力的是集中力量于防空和對潛作戰,利用蘇聯遠東地理上的不利因素。
如果将來美蘇對立,從日本海上封鎖它的出海口,就是美日兩軍的主要作戰項目。
因此,由于蘇聯繼續在亞洲配備戰區核武器(執筆此文時的情報說,新SS—20基地增加了3處,加上以前的,在遠東總共配置了27個發射台),以及給海軍廣泛配備核巡航導彈,如果發生沖突,發展成為一場核戰争的可能性極大。
/美國的攻擊型潛水艦,已經在蘇聯一向視為聖域的鄂霍次克海加強了對蘇聯潛水艦尾行作戰活動。
另一方面,蘇聯增加了以其逆火式轟炸機對美國艦艇的追蹤,以及對日本領空的入侵,正在提高在日本周圍的海軍作戰速度。
必須銘記,冷戰開始以來美軍進行的最大的兩項“熱”戰,在亞洲已經開始。
/……出于各種各樣的政治原因,美國不會放下亞洲地上射程遠的戰區核武器。
但是,對于距離遙遠,而且以海軍為主力的控制區域來說,從海上發射的巡航導彈最合适,所以,現在正加緊配備。
因此,對這個地區“平衡”的評價難以想象,從某種意義來說成了過去。
”(“海上核戰争”,《世界》第四六○期) 我們僅僅從最近的報紙、電視報道所接觸的情況來看,就已經确實認定亞欽一年之前展望的亞洲形勢毫未改變,然而還必須強制我們把這大規模的可怕的事故因素看成當今的頭等好事。
在巨大的恐怖面前,有正氣的人應該怎樣行動?大概不外乎創造希望的根據,按對抗恐怖的辦法行事吧。
這就是說,面對籠罩一個時代的恐怖必須建立起與它對抗的希望。
把兩者的關系當作各具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