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恐怖與希望
關燈
小
中
大
塞的《節日與叛亂》,從那本書上我找到确實合适的一段。
這本書有日譯本(新評論社出版),所以引用該譯文如下。
中世紀的胡鬧表演,是1400年形成制度的,這個制度規定,各社會團體自己演滑稽戲,自己表演自己,用這滑稽鏡子照出自己醜态,而且規定這是一項義務。
隸屬巴黎最高法院的司法書記表演小組,是由年輕的律師、檢察官構成的,這是一個這種身分的人居然在大街上表演胡鬧審判的時代。
但是,這個傳統到了15世紀被嚴厲禁止,因此,16、17世紀成了已經是惟有宮廷裡年輕貴族們才耍鬧的一種遊戲。
就這樣,民俗傳統的滑稽戲表演,突然遭到政治權力的壓禁。
然而該政權的危機表現在群衆面前的是軟弱無力,這也是對權力的一種反饋。
明白這個過程,我以為就能夠更清楚地理解佛朗索瓦一世時代一個市民的日記,以及渡邊一夫解釋的意義。
也是這本書上,貝爾塞詳細論述了從節日祭祀移向叛亂——如果讀一讀同一主題的另一冊著作,即:魯羅阿·拉杜裡的《傳說的狂歡節》,就會看到更強烈的魅力。
這本書也和貝爾塞一樣,同是樸實無華的作者寫的書,兩者一齊讀,更能準确理解原意,我以為這是給非專業人員用的——的過程,同時給節日祭祀下了下面的定義:“節日祭祀,一定以某種形式的恐怖或希望反映該時代的精神。
”這不能不使我對于自己從事的文學來一個根本的反省。
我以為自己對于文學,和同齡的曆史家貝爾塞對節日祭祀一樣,一直未停止過思考。
我認為,文學,一定以某種形式的恐怖和希望反映該時代的精神,或者說必須反映。
我必須明确地說,也許有人說,這并不是一想就能理解含義的定義,但是我自己把過去許許多多的聯系在一起,受同樣表現的貝爾塞簡明的表現所啟示,才能發表這樣的見解。
我開始表明節日祭祀與文學有相似之處的見解,是借助于曆史家安利·魯菲普爾的巴黎公社研究,至于對兩者的綜合,在我眼前架起聯結兩者的橋梁者卻是前面提到的巴普康克等人,以及構築世界範圍具有同時性工作的文化人類學者山口昌男。
我經常從學者那裡學到立足于他的專業經過深思熟慮之後而确立的簡明扼要的定義。
我确确實實受到貝爾塞啟發的是他那簡明的定義和簡明語言的組合:恐怖或希望。
我曾經對《危險與希望——美國的科學家運動》這本書有極其深刻的印象,因為這本書符合1945到1947年這個重要分歧點的年代,詳細談了原子力給人類帶來的危機,而作為能源它又給人類帶來了希望。
這本書的标題是奧本海默博士1945年11月于洛斯阿拉莫斯談原子力時說的話。
他說:“不是隻有巨大的危險,而且也有巨大的希望……如果今後能夠謀求和平,那麼,就存在為此而開始使必要的變革得以實現的希望。
”此書著者A·K·史密斯是一女曆史家,她的丈夫是曼哈頓計劃①的參加者。
從那以後,危險和希望這個詞就刻在我的腦子裡。
可是我在上大學的時候,說起來實在滑稽,那時我是一個存在主義者,一說起希望,必提絕望這個詞和它對稱,所謂言語對稱結構的所有者一般。
(紫竹書房出版) ①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制造原子彈的計劃的代号——譯注。
由此我思考了貝爾塞對于節日祭祀所下的簡明定義,它的方法,恐怖與希望的對置,如此等等的深義。
這時,與此相應的事自然也就浮上心頭。
最近我不再擔任為發給新作家文學獎而設的評選委員會的委員了。
那時我就想今後要寫寫小說,但是現在寫作而且發表作品的青年人給我寄來很多信,從郵戳上看就知道是寄自全國各地的。
寄信人表示自己從您擔任文學獎評委的評選方法以及所作的評語中得到關心。
由此可見,您給新進作家的信表現您的誠實。
據說您今後不再參與新進作家的文學獎評選活動了,是對擔負下一代的作家們不感興趣了麼?您如果依舊關心,您現在傳達給我們的信息是什麼呢? 把許多信的内容綜合起來并加以概括,所問的内容大緻如以上所說。
對于這些信我是打算回答的,而且如果說到給年輕作家的信,我就想到應該學習貝爾塞,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話。
文學,一定以某種形式的恐怖和希望反映該時代的精神,或者說必須反映。
按照這個方向,希望大家努力奮鬥,而且完成語言活潑,語言和形象活性化的新創作。
自己已經是并不年輕的文學一代了,但決心按此方向努力,以上所說就是我回信的主要内容。
我們共有的時代精神即恐怖和希望。
如果有人問:我們的
這本書有日譯本(新評論社出版),所以引用該譯文如下。
中世紀的胡鬧表演,是1400年形成制度的,這個制度規定,各社會團體自己演滑稽戲,自己表演自己,用這滑稽鏡子照出自己醜态,而且規定這是一項義務。
隸屬巴黎最高法院的司法書記表演小組,是由年輕的律師、檢察官構成的,這是一個這種身分的人居然在大街上表演胡鬧審判的時代。
但是,這個傳統到了15世紀被嚴厲禁止,因此,16、17世紀成了已經是惟有宮廷裡年輕貴族們才耍鬧的一種遊戲。
就這樣,民俗傳統的滑稽戲表演,突然遭到政治權力的壓禁。
然而該政權的危機表現在群衆面前的是軟弱無力,這也是對權力的一種反饋。
明白這個過程,我以為就能夠更清楚地理解佛朗索瓦一世時代一個市民的日記,以及渡邊一夫解釋的意義。
也是這本書上,貝爾塞詳細論述了從節日祭祀移向叛亂——如果讀一讀同一主題的另一冊著作,即:魯羅阿·拉杜裡的《傳說的狂歡節》,就會看到更強烈的魅力。
這本書也和貝爾塞一樣,同是樸實無華的作者寫的書,兩者一齊讀,更能準确理解原意,我以為這是給非專業人員用的——的過程,同時給節日祭祀下了下面的定義:“節日祭祀,一定以某種形式的恐怖或希望反映該時代的精神。
”這不能不使我對于自己從事的文學來一個根本的反省。
我以為自己對于文學,和同齡的曆史家貝爾塞對節日祭祀一樣,一直未停止過思考。
我認為,文學,一定以某種形式的恐怖和希望反映該時代的精神,或者說必須反映。
我必須明确地說,也許有人說,這并不是一想就能理解含義的定義,但是我自己把過去許許多多的聯系在一起,受同樣表現的貝爾塞簡明的表現所啟示,才能發表這樣的見解。
我開始表明節日祭祀與文學有相似之處的見解,是借助于曆史家安利·魯菲普爾的巴黎公社研究,至于對兩者的綜合,在我眼前架起聯結兩者的橋梁者卻是前面提到的巴普康克等人,以及構築世界範圍具有同時性工作的文化人類學者山口昌男。
我經常從學者那裡學到立足于他的專業經過深思熟慮之後而确立的簡明扼要的定義。
我确确實實受到貝爾塞啟發的是他那簡明的定義和簡明語言的組合:恐怖或希望。
我曾經對《危險與希望——美國的科學家運動》這本書有極其深刻的印象,因為這本書符合1945到1947年這個重要分歧點的年代,詳細談了原子力給人類帶來的危機,而作為能源它又給人類帶來了希望。
這本書的标題是奧本海默博士1945年11月于洛斯阿拉莫斯談原子力時說的話。
他說:“不是隻有巨大的危險,而且也有巨大的希望……如果今後能夠謀求和平,那麼,就存在為此而開始使必要的變革得以實現的希望。
”此書著者A·K·史密斯是一女曆史家,她的丈夫是曼哈頓計劃①的參加者。
從那以後,危險和希望這個詞就刻在我的腦子裡。
可是我在上大學的時候,說起來實在滑稽,那時我是一個存在主義者,一說起希望,必提絕望這個詞和它對稱,所謂言語對稱結構的所有者一般。
(紫竹書房出版) ①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制造原子彈的計劃的代号——譯注。
由此我思考了貝爾塞對于節日祭祀所下的簡明定義,它的方法,恐怖與希望的對置,如此等等的深義。
這時,與此相應的事自然也就浮上心頭。
最近我不再擔任為發給新作家文學獎而設的評選委員會的委員了。
那時我就想今後要寫寫小說,但是現在寫作而且發表作品的青年人給我寄來很多信,從郵戳上看就知道是寄自全國各地的。
寄信人表示自己從您擔任文學獎評委的評選方法以及所作的評語中得到關心。
由此可見,您給新進作家的信表現您的誠實。
據說您今後不再參與新進作家的文學獎評選活動了,是對擔負下一代的作家們不感興趣了麼?您如果依舊關心,您現在傳達給我們的信息是什麼呢? 把許多信的内容綜合起來并加以概括,所問的内容大緻如以上所說。
對于這些信我是打算回答的,而且如果說到給年輕作家的信,我就想到應該學習貝爾塞,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話。
文學,一定以某種形式的恐怖和希望反映該時代的精神,或者說必須反映。
按照這個方向,希望大家努力奮鬥,而且完成語言活潑,語言和形象活性化的新創作。
自己已經是并不年輕的文學一代了,但決心按此方向努力,以上所說就是我回信的主要内容。
我們共有的時代精神即恐怖和希望。
如果有人問:我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