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接受教育的能力
關燈
小
中
大
我的故鄉的縣裡有教師的集會,約我前往講演。
從印刷的材料上看,主辦單位的領導和我之間,對于戰後民主主義教育的評價,我感到在看法上似乎有些分歧。
正是因為這個緣故,我對于實行新制中學、新制高中的地方,同那些從事教學工作的年輕教師們談話一事頗感興趣,況且懇談會上還能聽到他們的反應,所以主動地接受了邀請。
因為是對教師們講演,當然想講講自己對教育的想法。
對于教育,過去沒有多談談,多寫寫,但是我還是有自己的看法的。
就在準備講稿的過程中,我發現了一個問題。
自己确實對教育一直關心,但那是把自己置于受教育者的位置上,所以覺得教育的确令人喜歡,是做人必備的行為的觀點。
從來沒有把自己置于教育者的位置上,為此而設身處地地思考過。
我對正岡子規①一直重視,原因主要不是因為他留下來的作品,主要是欽佩他的為人。
這位文學形式的變革者,也就是短歌和徘句的革新者。
正岡子規的思想與行動——主要不是通過他的歌論、徘句,而是講授蕪村②的講義,在歌會、徘句會上的談論記錄,以及寫給門下弟子那些懇切叮咛的信件,這些更能打動讀者之心——給我的印象極其深刻。
我愛誦的短歌是佐夫和節,徘句為虛子。
子規的短歌、徘句,無一不是成功之作,他為了使它們給人以天籁之聲的感受,力求聲調優美無與倫比,這也許是他短命的緣故。
實際上我是在子規逝世之後才常有如此感懷,被他那難分生涯、人格、個性的短歌和徘句吸引的。
對于藝術上的俄羅斯形式主義為主,以方法論為自己準則的我來說,簡直是有些滑稽,但實際上确實如此。
加上我置身于經常和子規交談與書信往來的他那門人弟子們之間,談論他們之間的談話和書信内容,所以實際上我是一個受他教育的人,也就是以一位受教育者理解他的。
因此,我也理所當然地了解了子規當之無愧的導師所具備的一位教育者的一切性格。
①正岡子規(1867——1902),别名獺祭書屋主人。
生于愛媛縣松山市。
東京大學國文系中途退學。
徘句改革運動的提倡者。
代表作有徘句集《寒山落木》,歌集《竹鄉俚歌》。
徘句論著《獺祭書屋徘話》,随筆有《一滴墨汁》、《病床》、《六尺》等——譯注。
②與謝蕪村(1716—1783),江戶中期的徘句家、畫家,攝州人。
代表作有徘句集《蕪村七部集》、《摘新花》、《夜半樂》(包括著名的《春風馬蹄曲》)。
繪畫有《十宜帖》、《竹溪訪隐圖》等等——譯注。
已經是十幾年前的事了,我曾把明治28年①當時子規以及他周圍人們的事迹,國家、國際的動态,做成力所能及十分詳細的一覽表,首先是編寫卡片。
這個一覽表詳細記載子規經曆了嚴重的健康危機和精神危機,終于活了下來,直到甲午戰争結束。
我想通過這項工作探索他在陷于危機的當時是靠什麼活下來的——既然當時我還年輕,這想法也許難免有些誇張——的問題,在集中精力制作資料卡片的過程中,這想法始終保持到底。
我的希望沒有落空,通過編制一覽表的過程,使現實生活中的自己受到真正的鼓勵。
①即1895年——譯注。
然而我不可能把子規克服危機的方法學到手,所以我想,對于子規這個典範,雖然非常敬佩,但隻能另選典範,作為自己生活與奮鬥的目标。
現在回想起來,想看出子規自覺認識出危機并克服危機這一典範的自己,顯然是個受教育者類型的人,而子規卻是不論處在什麼危機之中,都是作為一名教育者而勉勵自己并鼓舞别人的,這一點是十分明确的了。
1895年,子規已經是一位文學家了,他肩負起重大的工作,但當時他隻有28歲,這一年他經曆的危機可以說是他一生中的轉換期。
這一年他得償夙願作為《日本》報社的從軍記者,到了甲午戰争的前線。
把一個病弱文人送到國外戰場上去,當時《日本》新聞社老闆陸羯南是曾經反對的,但子規堅決要去,終于實現了他的願望。
實現從軍記者願望之後的子規寫給朋友虛子和碧梧桐的信上,的确是以教育者的文筆叙述了參加社會的意圖:“仆不知以從軍一事有助于雅事,仆亦不知以此有助于俗事,亦不知對雅事、俗事均有所助,然仆期于二者之中得其一也。
” 這裡所說的雅事指的就是文學,就是“作詩文小說”。
俗事指的是“編輯文學書,教育文學者”。
對于這兩者均無明确的成算,但可以肯定的是,
從印刷的材料上看,主辦單位的領導和我之間,對于戰後民主主義教育的評價,我感到在看法上似乎有些分歧。
正是因為這個緣故,我對于實行新制中學、新制高中的地方,同那些從事教學工作的年輕教師們談話一事頗感興趣,況且懇談會上還能聽到他們的反應,所以主動地接受了邀請。
因為是對教師們講演,當然想講講自己對教育的想法。
對于教育,過去沒有多談談,多寫寫,但是我還是有自己的看法的。
就在準備講稿的過程中,我發現了一個問題。
自己确實對教育一直關心,但那是把自己置于受教育者的位置上,所以覺得教育的确令人喜歡,是做人必備的行為的觀點。
從來沒有把自己置于教育者的位置上,為此而設身處地地思考過。
我對正岡子規①一直重視,原因主要不是因為他留下來的作品,主要是欽佩他的為人。
這位文學形式的變革者,也就是短歌和徘句的革新者。
正岡子規的思想與行動——主要不是通過他的歌論、徘句,而是講授蕪村②的講義,在歌會、徘句會上的談論記錄,以及寫給門下弟子那些懇切叮咛的信件,這些更能打動讀者之心——給我的印象極其深刻。
我愛誦的短歌是佐夫和節,徘句為虛子。
子規的短歌、徘句,無一不是成功之作,他為了使它們給人以天籁之聲的感受,力求聲調優美無與倫比,這也許是他短命的緣故。
實際上我是在子規逝世之後才常有如此感懷,被他那難分生涯、人格、個性的短歌和徘句吸引的。
對于藝術上的俄羅斯形式主義為主,以方法論為自己準則的我來說,簡直是有些滑稽,但實際上确實如此。
加上我置身于經常和子規交談與書信往來的他那門人弟子們之間,談論他們之間的談話和書信内容,所以實際上我是一個受他教育的人,也就是以一位受教育者理解他的。
因此,我也理所當然地了解了子規當之無愧的導師所具備的一位教育者的一切性格。
①正岡子規(1867——1902),别名獺祭書屋主人。
生于愛媛縣松山市。
東京大學國文系中途退學。
徘句改革運動的提倡者。
代表作有徘句集《寒山落木》,歌集《竹鄉俚歌》。
徘句論著《獺祭書屋徘話》,随筆有《一滴墨汁》、《病床》、《六尺》等——譯注。
②與謝蕪村(1716—1783),江戶中期的徘句家、畫家,攝州人。
代表作有徘句集《蕪村七部集》、《摘新花》、《夜半樂》(包括著名的《春風馬蹄曲》)。
繪畫有《十宜帖》、《竹溪訪隐圖》等等——譯注。
已經是十幾年前的事了,我曾把明治28年①當時子規以及他周圍人們的事迹,國家、國際的動态,做成力所能及十分詳細的一覽表,首先是編寫卡片。
這個一覽表詳細記載子規經曆了嚴重的健康危機和精神危機,終于活了下來,直到甲午戰争結束。
我想通過這項工作探索他在陷于危機的當時是靠什麼活下來的——既然當時我還年輕,這想法也許難免有些誇張——的問題,在集中精力制作資料卡片的過程中,這想法始終保持到底。
我的希望沒有落空,通過編制一覽表的過程,使現實生活中的自己受到真正的鼓勵。
①即1895年——譯注。
然而我不可能把子規克服危機的方法學到手,所以我想,對于子規這個典範,雖然非常敬佩,但隻能另選典範,作為自己生活與奮鬥的目标。
現在回想起來,想看出子規自覺認識出危機并克服危機這一典範的自己,顯然是個受教育者類型的人,而子規卻是不論處在什麼危機之中,都是作為一名教育者而勉勵自己并鼓舞别人的,這一點是十分明确的了。
1895年,子規已經是一位文學家了,他肩負起重大的工作,但當時他隻有28歲,這一年他經曆的危機可以說是他一生中的轉換期。
這一年他得償夙願作為《日本》報社的從軍記者,到了甲午戰争的前線。
把一個病弱文人送到國外戰場上去,當時《日本》新聞社老闆陸羯南是曾經反對的,但子規堅決要去,終于實現了他的願望。
實現從軍記者願望之後的子規寫給朋友虛子和碧梧桐的信上,的确是以教育者的文筆叙述了參加社會的意圖:“仆不知以從軍一事有助于雅事,仆亦不知以此有助于俗事,亦不知對雅事、俗事均有所助,然仆期于二者之中得其一也。
” 這裡所說的雅事指的就是文學,就是“作詩文小說”。
俗事指的是“編輯文學書,教育文學者”。
對于這兩者均無明确的成算,但可以肯定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