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接受教育的能力
關燈
小
中
大
此次戰争勝利之後,國家在産業、學術、藝術均有新的發展。
”吾人有志于文學者,豈可不适應之而作使其發展之準備乎!”然而對他的年輕朋友述說自己的意圖,是為了作為教育者寫下下列一番話的布局。
子規和虛子是見了面的,但是臨别時卻給了他一封信,說是請他以後從從容容地讀,那寫在四張古式信紙上的信是這樣說的:“今日相别,預期數月重逢剪燭莺巷草廬暢談之日,足下已成學問文章均令人驚異者。
仆如志未遂而身先死,則遂吾之志成吾之業者,舍足下而無可求者也。
如蒙足下允諾,幸甚。
” 出發之日迫在眼前,出發之地在廣島,正做動身前的準備時,對文學頗有野心、比他小4歲的從弟藤野古白來訪,他同子規之間心理上的糾葛的情景,在場的虛子有所記述。
從古白來看,兄弟之間緊張的原因是,仍不得志的自己對于文壇上已經成名、此次又被選為從軍記者的從兄一定心懷嫉妒。
這一點,後來子規也有此忖度。
另一個緊張的原因可能是古白向他發出要求救助的信号,但沒有直率地表述。
子規在廣島等待出發的時候,就接到古白企圖用手槍自殺未果而受重傷的通知。
但是子規隻用從軍記者裝束的照片表示慰問之情,就乘船出發了。
古白對于教育者的子規,自己缺乏受教育者的能力,這麼說固然無情,但是卻不能不這麼說。
“翌年秋季”的短歌上有這樣一句:“木偶來護樹,台風過後花更白”。
子規在前書作了這樣的記載:“松山田宅一角劃出兩三尺之地,栽上樹苗,擺上木偶,此小兒之戲,稱之為木偶護樹。
”這是懷念自殺的古白寫的。
子規後來編的《古白遺稿》編者後記裡說,兒童時代在一起玩耍的古白,給他的心刻上了深深的傷痕:“……有一次,古白把我最喜歡的木偶護樹的園景中小梅樹苗全給拔了,我忍無可忍狠狠地揍了他。
母親痛加斥責。
從此以後我就不願意和他在一起了。
從此我也知道,古白愛破壞的性格根本不能見容于我。
” 即使這樣,後來古白繼子規之後去了東京,對于想當文學家的青年古白,子規仍以骨肉之情接納了他。
古白常和集體宿舍的同學鬧摩擦,而且也不認真地學。
這時的子規,他那教育者的本性無法保持沉默。
子規約古白去向島散步,借機談了他的意見: 你得定下學習的目的。
目的一定下來,就要堅持不懈地朝着目的前進。
現在不為一生之計,老了就該後悔了。
我的話說了一半,一直低頭不語的他,眼淚巴哒巴哒地掉下來,他哭了。
我沒有申斥他,也沒有命令他,依舊心情愉快地和他談下去。
但古白哭出聲來。
我不解其意。
這個令人不可解的謎自幼就存在于古白的頭腦中,直到他死也沒有任何人能解開。
這個令人不可解的謎,是和受教育的能力相反的,這樣看大緻不會錯。
因為古白的性格是和子規不能相容的,不是别的什麼,用子規的教育理念一比照就一清二楚。
《病床谵語》中,按照子規的分類癖,他把教育分成六項之後,認為學校教育隻能給學生智育、技育,也就是給予知識鍛煉技術的教育。
他談自己若有機會——“如果我有兩頃地”,意思是說如有若幹恒産,我将退到麥青風暖之處——必定試行德育、美育、智育、體育等項教育。
美育本來是為了發展美的感情,如果行之有法,據子規給它下的定義是,“間接地發揚慈悲性而排斥殘酷性”。
幼時拔掉院子裡梅樹苗的古白,到了青春時竟然在學生窗舍動刀子。
子規認為古白是缺少慈悲性,沒有克服殘酷性,也就是養育上失敗的人。
氣育是提高意志的教育。
子規很清楚,“不屈不撓貫徹初志”,“抑一時之私情,成就百歲之事業”,這些品質都是由氣育創造和加強的。
子規想再次提醒青年古白,讓他自己對自己進行氣育。
而且,這樣的談話,也合乎子規的性格,對于教育者的子規來說,自然也是愉快的談話。
但是對于缺乏受教育者的能力——基本上是品質上的缺陷——的古白來說,隻有落淚,他當時的反應使子規茫然。
從軍歸來的船上子規就開始咯血,這是惡劣的生活條件造成的,船上咯血,成了他于病床上終其一生的開端。
在神戶和須磨兩地,使子規從危險狀态中擺脫出來而苦鬥執着于生命的力量,不是别的,隻是他認識到,自己必須緻力于文學革新,雖然自己已經卧病,這個使命仍然是他的緊急課題,并且無論如何也得培養出文學革新運動的後繼者,總而言之,仍然是作為一位教育者的
”吾人有志于文學者,豈可不适應之而作使其發展之準備乎!”然而對他的年輕朋友述說自己的意圖,是為了作為教育者寫下下列一番話的布局。
子規和虛子是見了面的,但是臨别時卻給了他一封信,說是請他以後從從容容地讀,那寫在四張古式信紙上的信是這樣說的:“今日相别,預期數月重逢剪燭莺巷草廬暢談之日,足下已成學問文章均令人驚異者。
仆如志未遂而身先死,則遂吾之志成吾之業者,舍足下而無可求者也。
如蒙足下允諾,幸甚。
” 出發之日迫在眼前,出發之地在廣島,正做動身前的準備時,對文學頗有野心、比他小4歲的從弟藤野古白來訪,他同子規之間心理上的糾葛的情景,在場的虛子有所記述。
從古白來看,兄弟之間緊張的原因是,仍不得志的自己對于文壇上已經成名、此次又被選為從軍記者的從兄一定心懷嫉妒。
這一點,後來子規也有此忖度。
另一個緊張的原因可能是古白向他發出要求救助的信号,但沒有直率地表述。
子規在廣島等待出發的時候,就接到古白企圖用手槍自殺未果而受重傷的通知。
但是子規隻用從軍記者裝束的照片表示慰問之情,就乘船出發了。
古白對于教育者的子規,自己缺乏受教育者的能力,這麼說固然無情,但是卻不能不這麼說。
“翌年秋季”的短歌上有這樣一句:“木偶來護樹,台風過後花更白”。
子規在前書作了這樣的記載:“松山田宅一角劃出兩三尺之地,栽上樹苗,擺上木偶,此小兒之戲,稱之為木偶護樹。
”這是懷念自殺的古白寫的。
子規後來編的《古白遺稿》編者後記裡說,兒童時代在一起玩耍的古白,給他的心刻上了深深的傷痕:“……有一次,古白把我最喜歡的木偶護樹的園景中小梅樹苗全給拔了,我忍無可忍狠狠地揍了他。
母親痛加斥責。
從此以後我就不願意和他在一起了。
從此我也知道,古白愛破壞的性格根本不能見容于我。
” 即使這樣,後來古白繼子規之後去了東京,對于想當文學家的青年古白,子規仍以骨肉之情接納了他。
古白常和集體宿舍的同學鬧摩擦,而且也不認真地學。
這時的子規,他那教育者的本性無法保持沉默。
子規約古白去向島散步,借機談了他的意見: 你得定下學習的目的。
目的一定下來,就要堅持不懈地朝着目的前進。
現在不為一生之計,老了就該後悔了。
我的話說了一半,一直低頭不語的他,眼淚巴哒巴哒地掉下來,他哭了。
我沒有申斥他,也沒有命令他,依舊心情愉快地和他談下去。
但古白哭出聲來。
我不解其意。
這個令人不可解的謎自幼就存在于古白的頭腦中,直到他死也沒有任何人能解開。
這個令人不可解的謎,是和受教育的能力相反的,這樣看大緻不會錯。
因為古白的性格是和子規不能相容的,不是别的什麼,用子規的教育理念一比照就一清二楚。
《病床谵語》中,按照子規的分類癖,他把教育分成六項之後,認為學校教育隻能給學生智育、技育,也就是給予知識鍛煉技術的教育。
他談自己若有機會——“如果我有兩頃地”,意思是說如有若幹恒産,我将退到麥青風暖之處——必定試行德育、美育、智育、體育等項教育。
美育本來是為了發展美的感情,如果行之有法,據子規給它下的定義是,“間接地發揚慈悲性而排斥殘酷性”。
幼時拔掉院子裡梅樹苗的古白,到了青春時竟然在學生窗舍動刀子。
子規認為古白是缺少慈悲性,沒有克服殘酷性,也就是養育上失敗的人。
氣育是提高意志的教育。
子規很清楚,“不屈不撓貫徹初志”,“抑一時之私情,成就百歲之事業”,這些品質都是由氣育創造和加強的。
子規想再次提醒青年古白,讓他自己對自己進行氣育。
而且,這樣的談話,也合乎子規的性格,對于教育者的子規來說,自然也是愉快的談話。
但是對于缺乏受教育者的能力——基本上是品質上的缺陷——的古白來說,隻有落淚,他當時的反應使子規茫然。
從軍歸來的船上子規就開始咯血,這是惡劣的生活條件造成的,船上咯血,成了他于病床上終其一生的開端。
在神戶和須磨兩地,使子規從危險狀态中擺脫出來而苦鬥執着于生命的力量,不是别的,隻是他認識到,自己必須緻力于文學革新,雖然自己已經卧病,這個使命仍然是他的緊急課題,并且無論如何也得培養出文學革新運動的後繼者,總而言之,仍然是作為一位教育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