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作為資産的悲哀
關燈
小
中
大
百人之中,光死者就将近300人,這是從8月9日到10月開追悼會的數字。
被動員到浦上軍需工廠而當時就被炸死的人,在自己家裡死去的人,各種各樣都有。
用日本紙和毛筆寫的學生們的姓名,在禮堂的粉皮牆上從頭到尾分四、五段貼才能容得下。
” 那麼,如此巨大不合情理的事,是怎樣通過人的感情而被記憶的?如果聯系前面的那些話,那殘酷的事如何提高到人們作為資産的悲哀就清楚地表現出來了。
每個班由任課教師念學生們的名字。
任課教師被炸死的班,由同學期的教師代替念該班學生的名字。
念到每個人的名字時,活着的學生們之間總要發出一陣驚訝聲。
過了一陣,驚訝之聲沒了,我們喪魂失魄一樣垂頭喪氣地坐在長靠椅上。
三面牆壁前面坐着死難的學生們的父母。
追悼會開始之前,那些父母們就眼淚汪汪。
流淚變成鳴咽,學生們向坐在中央的父母們走來。
原自言自語地說:太讓人傷感了,她這句話在每個人心裡喚起往日的記憶,如實地表達了大家的心境。
從禮堂去了教室,她們邊說着話邊到各個教室,同年級生們不約而同地想起了一個少女。
“大木問大家:‘還記得她麼?就是總帶個空罐的絹子。
’野田問:那空罐是怎麼回事。
大木說:‘那空罐裡裝着她父親和母親的骨灰,每天都帶來。
’啊,我不由得叫了一聲。
原來那姑娘就叫絹子。
她是我的同班同學啦。
我還記得,她把雙親的骨灰放在手提式書包裡來上學。
她把骨灰放在沒有蓋子的空罐裡。
怕骨灰撒出來,罐口蓋上報紙,用紅繩系好。
她一落座就從手提式書包裡拿出課本,然後雙手捧出罐子,把它放在課桌的右邊。
一下課她就把罐子捧進書包,然後回家。
起初,我們誰也不知道罐子裡裝的是什麼。
她也不想告訴别人。
遭轟炸之後,我們說話不直率的事多起來了,因此,盡管挂念這回事,但誰也沒問。
她捧那罐子時手指的動作十分優美,就更不想問個究竟了。
”有一天上課時受到教師責問,這時她才說,父母被燒死,從廢墟拾到的雙親遺骨,還沒有辦埋葬手續,所以隻好提來提去。
娟子早已成大人了,然而依然獨身,現在當小學教師。
她身上還有挨炸時嵌進去的玻璃片,最近開始感覺疼痛。
在朋友的記憶中,這位提着雙親骨灰罐的絹子,她本人内心還有另一個那一天的近乎荒唐的記憶。
“并沒有看清遺體,爆炸的閃光沖擊了頭部,整個人都熔化于光中而什麼都看不見了,就在這眨眼之間看見了T老師,當時他對絹子張着大嘴在喊。
喊的什麼當然無法聽清。
也許僅僅是喊叫,但是絹子卻一直在想,無論如何也要弄明白T教師最後喊的究竟是什麼。
” 小說的結尾是這樣的:“據說,絹子明天入院。
絹子脊背上長達30年的玻璃片,這回總要拿出幾個來吧。
無影燈光中拿出來的包着白脂肪滑溜溜的玻璃片,放着什麼光彩呢。
” 包着白脂肪滑溜溜的玻璃片,這在作品中已有伏線的叙述,從而成為讀者共有的知識。
“‘人的身體可真出好東西啊!’大木這樣說。
因為據說四、五年前就從大木的背部取出一塊玻璃。
醫生割開皮肉取了出來,原來是白棉花一般的脂肪包得結結實實的一個疙瘩。
四、五毫米的小玻璃片成了脂肪的核,圓圓的,包得像顆珍珠一般。
人的脂肪把進入人體的玻璃片包起來,經過人的肉體勞動,如果說這就是更生的暗喻,可能有些唐突。
但是,人的肉體組織從這類近乎殘酷之處更新生長,向着生命所指的方向,發展下去,如此想法,我們不能不注意到,歸根結底這就是走向更生的思想。
長崎挨原子彈轟炸之後,立刻把雙親的遺骨收進罐裡,自己身上一直帶着玻璃碎片的那姑娘的面容,同30年後才動手術,想繼續工作下去的女教師相聯。
而且清清楚楚地提示了這30年過程之中,非哀的資産的厚而且重的存在感,我以為這才是文學的力量。
而且不僅如此。
自己就在那個地方,所以才飽嘗了那裡的悲慘,憑這兩句話就足以給對方強烈的沖擊,因為這是人的呼聲。
林京子的短篇,不言而喻,是長崎原子彈慘禍的明确證言,同時也是今天核狀況之下,我們是否能活着走向未來而發出的表明這一希望的聲明。
它是至關重要的聲明。
由單個傳達于全人類,渴望更生的這一聲明之中,我們能聽到全人類正在走向毀滅,以及不願開倒車的甚嚣塵上的不協和音。
今年5月,和幾位有代表性的法國文化人談過一次話。
其中有哲學家傑克·德利達·埃特格爾·莫蘭,作家有參加過國際筆會的阿蘭·羅布·格裡葉。
和美國作家
被動員到浦上軍需工廠而當時就被炸死的人,在自己家裡死去的人,各種各樣都有。
用日本紙和毛筆寫的學生們的姓名,在禮堂的粉皮牆上從頭到尾分四、五段貼才能容得下。
” 那麼,如此巨大不合情理的事,是怎樣通過人的感情而被記憶的?如果聯系前面的那些話,那殘酷的事如何提高到人們作為資産的悲哀就清楚地表現出來了。
每個班由任課教師念學生們的名字。
任課教師被炸死的班,由同學期的教師代替念該班學生的名字。
念到每個人的名字時,活着的學生們之間總要發出一陣驚訝聲。
過了一陣,驚訝之聲沒了,我們喪魂失魄一樣垂頭喪氣地坐在長靠椅上。
三面牆壁前面坐着死難的學生們的父母。
追悼會開始之前,那些父母們就眼淚汪汪。
流淚變成鳴咽,學生們向坐在中央的父母們走來。
原自言自語地說:太讓人傷感了,她這句話在每個人心裡喚起往日的記憶,如實地表達了大家的心境。
從禮堂去了教室,她們邊說着話邊到各個教室,同年級生們不約而同地想起了一個少女。
“大木問大家:‘還記得她麼?就是總帶個空罐的絹子。
’野田問:那空罐是怎麼回事。
大木說:‘那空罐裡裝着她父親和母親的骨灰,每天都帶來。
’啊,我不由得叫了一聲。
原來那姑娘就叫絹子。
她是我的同班同學啦。
我還記得,她把雙親的骨灰放在手提式書包裡來上學。
她把骨灰放在沒有蓋子的空罐裡。
怕骨灰撒出來,罐口蓋上報紙,用紅繩系好。
她一落座就從手提式書包裡拿出課本,然後雙手捧出罐子,把它放在課桌的右邊。
一下課她就把罐子捧進書包,然後回家。
起初,我們誰也不知道罐子裡裝的是什麼。
她也不想告訴别人。
遭轟炸之後,我們說話不直率的事多起來了,因此,盡管挂念這回事,但誰也沒問。
她捧那罐子時手指的動作十分優美,就更不想問個究竟了。
”有一天上課時受到教師責問,這時她才說,父母被燒死,從廢墟拾到的雙親遺骨,還沒有辦埋葬手續,所以隻好提來提去。
娟子早已成大人了,然而依然獨身,現在當小學教師。
她身上還有挨炸時嵌進去的玻璃片,最近開始感覺疼痛。
在朋友的記憶中,這位提着雙親骨灰罐的絹子,她本人内心還有另一個那一天的近乎荒唐的記憶。
“并沒有看清遺體,爆炸的閃光沖擊了頭部,整個人都熔化于光中而什麼都看不見了,就在這眨眼之間看見了T老師,當時他對絹子張着大嘴在喊。
喊的什麼當然無法聽清。
也許僅僅是喊叫,但是絹子卻一直在想,無論如何也要弄明白T教師最後喊的究竟是什麼。
” 小說的結尾是這樣的:“據說,絹子明天入院。
絹子脊背上長達30年的玻璃片,這回總要拿出幾個來吧。
無影燈光中拿出來的包着白脂肪滑溜溜的玻璃片,放着什麼光彩呢。
” 包着白脂肪滑溜溜的玻璃片,這在作品中已有伏線的叙述,從而成為讀者共有的知識。
“‘人的身體可真出好東西啊!’大木這樣說。
因為據說四、五年前就從大木的背部取出一塊玻璃。
醫生割開皮肉取了出來,原來是白棉花一般的脂肪包得結結實實的一個疙瘩。
四、五毫米的小玻璃片成了脂肪的核,圓圓的,包得像顆珍珠一般。
人的脂肪把進入人體的玻璃片包起來,經過人的肉體勞動,如果說這就是更生的暗喻,可能有些唐突。
但是,人的肉體組織從這類近乎殘酷之處更新生長,向着生命所指的方向,發展下去,如此想法,我們不能不注意到,歸根結底這就是走向更生的思想。
長崎挨原子彈轟炸之後,立刻把雙親的遺骨收進罐裡,自己身上一直帶着玻璃碎片的那姑娘的面容,同30年後才動手術,想繼續工作下去的女教師相聯。
而且清清楚楚地提示了這30年過程之中,非哀的資産的厚而且重的存在感,我以為這才是文學的力量。
而且不僅如此。
自己就在那個地方,所以才飽嘗了那裡的悲慘,憑這兩句話就足以給對方強烈的沖擊,因為這是人的呼聲。
林京子的短篇,不言而喻,是長崎原子彈慘禍的明确證言,同時也是今天核狀況之下,我們是否能活着走向未來而發出的表明這一希望的聲明。
它是至關重要的聲明。
由單個傳達于全人類,渴望更生的這一聲明之中,我們能聽到全人類正在走向毀滅,以及不願開倒車的甚嚣塵上的不協和音。
今年5月,和幾位有代表性的法國文化人談過一次話。
其中有哲學家傑克·德利達·埃特格爾·莫蘭,作家有參加過國際筆會的阿蘭·羅布·格裡葉。
和美國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