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作為資産的悲哀
關燈
小
中
大
鮑奈伽特描寫了德累斯頓遭受地毯式轟炸,例如《屠宰場五号》所記錄的,為一樁雞毛蒜皮的小偷小摸而處死一名士兵,這樣不合理的事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對于那個士兵個人來說,死非其罪當然是無法補償的。
但是對于德累斯頓地毯式轟炸這個20世紀人類悲劇的愚蠢行為,由于鮑奈伽特的介紹而使我們無不予以注視,而且,對該悲劇中幸存下來的人無比信賴,也是通過鮑奈伽特才确認的,我相信,這才是文學的今天的作用。
描寫奧斯威辛空前的慘劇以及為它帶來的後遺症長久困擾、痛苦到最後終于一死的女性,斯泰龍創作的文學可以說也具有和上述相同的作用。
确如斯泰龍所寫,即使通過她的作品,人也無法理解奧斯威辛。
總而言之,理性上不能超越它,然而讀完《索菲的選擇》之後,我們的感受是,确實依然深深信賴屬于人的行為,這是任何人也否定不了的。
我和斯泰龍談了相當長時間的話——如果把我這個想法向作家說出來,就可能像山村的孩子怕見生人似地妨礙她說話,所以隻是一直默默地聽着——全是20世紀人類受非情悖理的苦,以及經過這種痛苦之後的更生這一主題,了解到自己和眼前的這位美國作家都是朝着相同的方向努力的,所以,我認為文學即使現在不也是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橋梁麼?《索菲的選擇》是在叙述者即作家被巨大的悲痛摧垮而睡在海邊,作了個被活埋的令他痛苦的夢,醒來時看到沙灘上嬉戲的孩子們往他身上堆沙子,此刻夜已過去,故事就在這裡結束的。
叙述者說:“我自己祝福我的更生,與此同時,孩子們好像用沙子保護我,把我埋上,我緊緊裹在外套之下,像木乃伊那樣直挺挺地躺着,随他們擺布。
就在這時,我把以下的話寫在心上:‘在涼沙之下,我夢見自己死去/但是我醒來看到黎明/看到燦爛的晨星,在光輝之中,’/不是審判的日子——是個無異于往常的早晨。
早晨,一個美麗的、真正的早晨。
”總之,斯泰龍描寫回到日常生活中更生的小說就這樣結束了。
20世紀殘酷的曆史給人類帶來的悲痛,通過文學的表現過程,同時也是對于具有人類規模的普遍性的更生給以鼓舞的過程。
它使我重新思考的是,為出席國際筆會而來東京的作家中,有一位曾提問:關于廣島的文學為什麼是必要的?——我在那裡,在那裡我飽嘗了這種悲慘,僅僅憑這兩句話本來就能給他以強力的沖擊!——但是對如此提問我卻得到啟發。
前面我已經寫過,我受日本筆會的出版委員會委托,選出了土生土長于廣島、長崎的受難者寫出的經曆,以及外地人追記自己的經曆等等短篇,編輯成集,題名為《面對一無所知的未來》,并且協助出版了英語版的《AtomicafCtermath》。
這英語版對外國人參加者一律發給一冊,所以我有責任直接回答這個提問。
方才提問的問題,他如果讀一下業已發給他的英譯本原子彈小說集,他本來自己就能解答的。
那時我在奧斯威辛。
這句證詞任何時候都會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再加上斯泰龍的小說裡,正如她寫下來的這句話一樣,使懷有巨大悲痛的人,有朝着更生的方向前進的鼓舞力量。
奧斯威辛以後,作家費了30年的努力, 從那時我在奧斯威辛,從她曾經在奧斯威辛這個地點,直到看見跳過悲劇求得更生的方向之處,我以為可以說她是怎樣不停地修築這條路的啊。
在這個不停的過程之中,作為資産的悲哀發揮了作用。
說起日本人之中根據遭受原子彈轟炸的經曆而寫的作品,首推前面提過的林京子寫的《空罐》。
它描寫的是30年前,女中學生們遭遇大災大難而幸免于死的同班生們聚會于長崎,在行将停辦的母校暢談往事,并叙述此舉之動機的短篇。
年輕的姑娘們所經曆的,是沒有任何意義、完全不合情理的——借用井伏鳟二在《杜若》裡說的話,那就是荒唐誘頂——極其殘酷的事。
如果把它用數字和主要用記述文章表現,就是以下這樣的:“畢業以來,我是第一次看到禮堂。
站在門口時我呆立不動,當時我想到的是,在這禮堂裡既沒有舉行過音樂會,也沒有舉行過畢業典禮,而是戰争結束的當年10月舉行的追悼死于原子彈的學生和老師們的追悼會。
我獻上無言的祈禱,是給那一天死難的朋友們的亡靈。
大木她們也是這麼想的吧。
我記得特别清楚的是,原和大木被動員到浦上兵工廠作工,工廠被炸而負重傷,她倆被擡來放在禮堂的地闆上。
原和大木後來傷愈活了下來,但是幾十位女生在老師和同學們眼前死在地闆上了。
學生一千三四
對于那個士兵個人來說,死非其罪當然是無法補償的。
但是對于德累斯頓地毯式轟炸這個20世紀人類悲劇的愚蠢行為,由于鮑奈伽特的介紹而使我們無不予以注視,而且,對該悲劇中幸存下來的人無比信賴,也是通過鮑奈伽特才确認的,我相信,這才是文學的今天的作用。
描寫奧斯威辛空前的慘劇以及為它帶來的後遺症長久困擾、痛苦到最後終于一死的女性,斯泰龍創作的文學可以說也具有和上述相同的作用。
确如斯泰龍所寫,即使通過她的作品,人也無法理解奧斯威辛。
總而言之,理性上不能超越它,然而讀完《索菲的選擇》之後,我們的感受是,确實依然深深信賴屬于人的行為,這是任何人也否定不了的。
我和斯泰龍談了相當長時間的話——如果把我這個想法向作家說出來,就可能像山村的孩子怕見生人似地妨礙她說話,所以隻是一直默默地聽着——全是20世紀人類受非情悖理的苦,以及經過這種痛苦之後的更生這一主題,了解到自己和眼前的這位美國作家都是朝着相同的方向努力的,所以,我認為文學即使現在不也是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橋梁麼?《索菲的選擇》是在叙述者即作家被巨大的悲痛摧垮而睡在海邊,作了個被活埋的令他痛苦的夢,醒來時看到沙灘上嬉戲的孩子們往他身上堆沙子,此刻夜已過去,故事就在這裡結束的。
叙述者說:“我自己祝福我的更生,與此同時,孩子們好像用沙子保護我,把我埋上,我緊緊裹在外套之下,像木乃伊那樣直挺挺地躺着,随他們擺布。
就在這時,我把以下的話寫在心上:‘在涼沙之下,我夢見自己死去/但是我醒來看到黎明/看到燦爛的晨星,在光輝之中,’/不是審判的日子——是個無異于往常的早晨。
早晨,一個美麗的、真正的早晨。
”總之,斯泰龍描寫回到日常生活中更生的小說就這樣結束了。
20世紀殘酷的曆史給人類帶來的悲痛,通過文學的表現過程,同時也是對于具有人類規模的普遍性的更生給以鼓舞的過程。
它使我重新思考的是,為出席國際筆會而來東京的作家中,有一位曾提問:關于廣島的文學為什麼是必要的?——我在那裡,在那裡我飽嘗了這種悲慘,僅僅憑這兩句話本來就能給他以強力的沖擊!——但是對如此提問我卻得到啟發。
前面我已經寫過,我受日本筆會的出版委員會委托,選出了土生土長于廣島、長崎的受難者寫出的經曆,以及外地人追記自己的經曆等等短篇,編輯成集,題名為《面對一無所知的未來》,并且協助出版了英語版的《AtomicafCtermath》。
這英語版對外國人參加者一律發給一冊,所以我有責任直接回答這個提問。
方才提問的問題,他如果讀一下業已發給他的英譯本原子彈小說集,他本來自己就能解答的。
那時我在奧斯威辛。
這句證詞任何時候都會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再加上斯泰龍的小說裡,正如她寫下來的這句話一樣,使懷有巨大悲痛的人,有朝着更生的方向前進的鼓舞力量。
奧斯威辛以後,作家費了30年的努力, 從那時我在奧斯威辛,從她曾經在奧斯威辛這個地點,直到看見跳過悲劇求得更生的方向之處,我以為可以說她是怎樣不停地修築這條路的啊。
在這個不停的過程之中,作為資産的悲哀發揮了作用。
說起日本人之中根據遭受原子彈轟炸的經曆而寫的作品,首推前面提過的林京子寫的《空罐》。
它描寫的是30年前,女中學生們遭遇大災大難而幸免于死的同班生們聚會于長崎,在行将停辦的母校暢談往事,并叙述此舉之動機的短篇。
年輕的姑娘們所經曆的,是沒有任何意義、完全不合情理的——借用井伏鳟二在《杜若》裡說的話,那就是荒唐誘頂——極其殘酷的事。
如果把它用數字和主要用記述文章表現,就是以下這樣的:“畢業以來,我是第一次看到禮堂。
站在門口時我呆立不動,當時我想到的是,在這禮堂裡既沒有舉行過音樂會,也沒有舉行過畢業典禮,而是戰争結束的當年10月舉行的追悼死于原子彈的學生和老師們的追悼會。
我獻上無言的祈禱,是給那一天死難的朋友們的亡靈。
大木她們也是這麼想的吧。
我記得特别清楚的是,原和大木被動員到浦上兵工廠作工,工廠被炸而負重傷,她倆被擡來放在禮堂的地闆上。
原和大木後來傷愈活了下來,但是幾十位女生在老師和同學們眼前死在地闆上了。
學生一千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