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百年之《迷路》和《新時代》
關燈
小
中
大
否定葉芝,後來以前面引用的充滿敬意的語言贊揚葉芝的一生,所以晚年對布萊克的看法也許有所轉變。
……雷茵發現,布萊克因為翻譯同時代的普拉尼斯特、托瑪斯·梯拉的作品,所以讀了柏拉圖①和普魯泰納斯②的書,而且對瑟典伯格和雅可布·伯麥也很崇敬,從而找到布萊克創造神話世界基礎的經緯,并且足以佐證。
特别是對以後發現的布萊克的蛋黃調和顔料的畫《時間與空間之海》的新精神象征主義的解釋,不愧是雷茵之作,極具綜合性的豐富與深廣。
本來,永遠世界裡的不死之生命,被加進本應死于柏拉圖式洞穴的肉體之中,錯誤的理性降在極其專橫的地上。
這樣的人類,靠耶稣的“原罪”怎麼能得救?對于隻是想有力的耶稣,人類一切都仿佛成了一個整體而被吸收在《最後的審判》。
雷茵是把這樣大道理的布萊克神話世界同歐洲的傳統結合起來解釋的。
必須附帶提到,我自己的短篇系列作《新人啊,醒悟吧》從雷茵對布萊克的理解直接受了很多影響。
(“BlakeandTradition”BollingenSeries) ①柏拉圖(Platon,公元前427—347),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弟子。
持靈肉二元論,認為靈魂不滅。
著有《國家》、《法律》等等三十部之《對話錄》——譯注。
②蒲魯泰納斯(Plotin,公元204—270),出生于埃及的羅馬哲學家,新柏拉圖學派的鼻祖——譯注。
卡斯琳·雷茵立足于對布萊克神話世界的洞察而強調的,是布萊克對于今天的意義。
據我的理解,那無非是布萊克乃“新時代”的預言者。
本來,“新時代”一詞,本來在布萊克的預言詩《彌爾頓》的序文上業已出現過。
我在自己的小說裡以譯文的形式引用了一節: Rouseup,o,YoungMenoftheNewAge!setyourforeheadsagainsttheignorant Hirelings!醒悟吧,啊,新時代的青年們!對于無知的雇傭兵們,你們要待之如兄弟!因為我們的兵營、法庭、乃至大學,都有雇傭兵。
如有可能,他們才是永遠壓制智慧之戰,使肉體之戰長存的人們。
所謂Corporealwar、肉體之戰,即新理性者式的布萊克的基本思想,也就是以必死者之精神保全肉體,以人之靈魂墜于現世之标準從事戰鬥。
号召“新時代”的青年們脫離該标準而戰勝MentalWar。
面對如此未來的布萊克是如何構想他的“新時代”的? 雷茵曾經把圍繞這一課題,并且經過諸多考察的論文編在一起成集,題為《布萊克與“新時代”》,不妨從這集子中引用幾句。
“十九世紀告終和我們這個世紀的前半部,并非未來的物質主義者的世界秩序某一最終勝利的時代,而是可以看作構築這個世界基礎的假說将要開始被推翻的時代。
”這種假說的轉換,才顯現出“新時代”,雷茵就是這樣讓布萊克承擔起現代意義的。
(GeorgeAllen&Unwin) 上面的句子是從序文中引用的,序文把布萊克的先行者哲學家伯克利①的“新時代”觀和布萊克的“新時代”觀作了對比論述,在總結性的論文結尾部分,雷茵是這麼寫的: 布萊克不僅認為物質主義哲學是錯的(和伯克利所想的一樣),而且認為它是西歐文明的,以及特别是英國的最大不幸和精神疾病的根源。
但是他在他的預言詩裡——瑟丁伯格的或者葉芝的預言詩也莫不如此——難道就沒有根據從伯克利到布萊克共有的傳統教導“惟獨精神的東西才是現實的”這一觀點顯示“新時代”麼?雖然存在物質主義露骨的稱霸,但是在這個世紀裡,“心的事實”的支持者們不僅希求新的“水瓶座②的時代”啟示錄式的民衆運動,而且使人感到,更加意味深長的思想大多成為主題。
” ①伯克利(GeorgeBerkeley,1685—1753),英國哲學家,愛爾蘭出身的聖職者。
他認為“存在即感知”,外界的秩序和規律性的原因隻能依賴于神。
倡導主觀的觀念論,主要著作為《人的知識的原理》——譯注。
②水瓶座,也稱水雍座,乃黃道上的第十二星座,在鹫座以東。
古代羅馬規定,太陽通過此星座時(二月下旬)相當于雨季——譯注。
這就是說,所謂,“新時代”,也就是構想為從物質主義的世界觀的錯誤解放人的時代,雷茵的想法就是如此。
布萊克事實上在預言詩裡反複發出希望朝這個方向前進的呼聲。
雷茵對于同布萊克這一根本思想相結合的今天的嬉皮士“水瓶座時代”運動,投以善意的目光。
如果把物質主義世界觀的錯誤可以重新比作雷茵的現代問題意識,那就會導緻科學至上主義的錯誤。
培根①、洛克②、牛頓對于布萊克來說,是他想象力世界的最大敵對者,代表了科學哲學。
布萊克的幻想、靈感,從根本來說,除了打倒科學哲學之外不能解放。
對于布萊克這種态度,紮根于歐洲密教傳統并且繼承下去,同時對于現代科學至上主義的世界觀表現的進退維谷堅持批判的眼光,仿佛是20世紀末的布萊克代行者,這就是雷茵的真面目。
①培根(RogerBacon,1214——1294),英國哲學家、自然科學家。
他主張,學問的目的在于擴大人對自然的支配權。
因而打開了尊重實驗觀察的哲學、自然科學的途徑。
他還發明了放大鏡。
主要著作有《大著作》——譯注。
②洛克(JohoLocke,1632——1704),英國政治思想家、哲學家。
王政複古時期亡命荷蘭,光榮革命後回國,任要職。
主要著作有:《人的悟性論》、《市民政府二論》等等。
他雖然繼承霍布斯的社會契約論,同時也提倡人民對于侵犯人民生命、自由、财産的政府有抵抗權、革命權。
并鼓吹立憲制與三權分立。
哲學方面,主張高級觀念也是根據經驗創造悟性,打下了近代認識論的基礎——譯注。
我們今天确實生活在以科學為基
……雷茵發現,布萊克因為翻譯同時代的普拉尼斯特、托瑪斯·梯拉的作品,所以讀了柏拉圖①和普魯泰納斯②的書,而且對瑟典伯格和雅可布·伯麥也很崇敬,從而找到布萊克創造神話世界基礎的經緯,并且足以佐證。
特别是對以後發現的布萊克的蛋黃調和顔料的畫《時間與空間之海》的新精神象征主義的解釋,不愧是雷茵之作,極具綜合性的豐富與深廣。
本來,永遠世界裡的不死之生命,被加進本應死于柏拉圖式洞穴的肉體之中,錯誤的理性降在極其專橫的地上。
這樣的人類,靠耶稣的“原罪”怎麼能得救?對于隻是想有力的耶稣,人類一切都仿佛成了一個整體而被吸收在《最後的審判》。
雷茵是把這樣大道理的布萊克神話世界同歐洲的傳統結合起來解釋的。
必須附帶提到,我自己的短篇系列作《新人啊,醒悟吧》從雷茵對布萊克的理解直接受了很多影響。
(“BlakeandTradition”BollingenSeries) ①柏拉圖(Platon,公元前427—347),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弟子。
持靈肉二元論,認為靈魂不滅。
著有《國家》、《法律》等等三十部之《對話錄》——譯注。
②蒲魯泰納斯(Plotin,公元204—270),出生于埃及的羅馬哲學家,新柏拉圖學派的鼻祖——譯注。
卡斯琳·雷茵立足于對布萊克神話世界的洞察而強調的,是布萊克對于今天的意義。
據我的理解,那無非是布萊克乃“新時代”的預言者。
本來,“新時代”一詞,本來在布萊克的預言詩《彌爾頓》的序文上業已出現過。
我在自己的小說裡以譯文的形式引用了一節: Rouseup,o,YoungMenoftheNewAge!setyourforeheadsagainsttheignorant Hirelings!醒悟吧,啊,新時代的青年們!對于無知的雇傭兵們,你們要待之如兄弟!因為我們的兵營、法庭、乃至大學,都有雇傭兵。
如有可能,他們才是永遠壓制智慧之戰,使肉體之戰長存的人們。
所謂Corporealwar、肉體之戰,即新理性者式的布萊克的基本思想,也就是以必死者之精神保全肉體,以人之靈魂墜于現世之标準從事戰鬥。
号召“新時代”的青年們脫離該标準而戰勝MentalWar。
面對如此未來的布萊克是如何構想他的“新時代”的? 雷茵曾經把圍繞這一課題,并且經過諸多考察的論文編在一起成集,題為《布萊克與“新時代”》,不妨從這集子中引用幾句。
“十九世紀告終和我們這個世紀的前半部,并非未來的物質主義者的世界秩序某一最終勝利的時代,而是可以看作構築這個世界基礎的假說将要開始被推翻的時代。
”這種假說的轉換,才顯現出“新時代”,雷茵就是這樣讓布萊克承擔起現代意義的。
(GeorgeAllen&Unwin) 上面的句子是從序文中引用的,序文把布萊克的先行者哲學家伯克利①的“新時代”觀和布萊克的“新時代”觀作了對比論述,在總結性的論文結尾部分,雷茵是這麼寫的: 布萊克不僅認為物質主義哲學是錯的(和伯克利所想的一樣),而且認為它是西歐文明的,以及特别是英國的最大不幸和精神疾病的根源。
但是他在他的預言詩裡——瑟丁伯格的或者葉芝的預言詩也莫不如此——難道就沒有根據從伯克利到布萊克共有的傳統教導“惟獨精神的東西才是現實的”這一觀點顯示“新時代”麼?雖然存在物質主義露骨的稱霸,但是在這個世紀裡,“心的事實”的支持者們不僅希求新的“水瓶座②的時代”啟示錄式的民衆運動,而且使人感到,更加意味深長的思想大多成為主題。
” ①伯克利(GeorgeBerkeley,1685—1753),英國哲學家,愛爾蘭出身的聖職者。
他認為“存在即感知”,外界的秩序和規律性的原因隻能依賴于神。
倡導主觀的觀念論,主要著作為《人的知識的原理》——譯注。
②水瓶座,也稱水雍座,乃黃道上的第十二星座,在鹫座以東。
古代羅馬規定,太陽通過此星座時(二月下旬)相當于雨季——譯注。
這就是說,所謂,“新時代”,也就是構想為從物質主義的世界觀的錯誤解放人的時代,雷茵的想法就是如此。
布萊克事實上在預言詩裡反複發出希望朝這個方向前進的呼聲。
雷茵對于同布萊克這一根本思想相結合的今天的嬉皮士“水瓶座時代”運動,投以善意的目光。
如果把物質主義世界觀的錯誤可以重新比作雷茵的現代問題意識,那就會導緻科學至上主義的錯誤。
培根①、洛克②、牛頓對于布萊克來說,是他想象力世界的最大敵對者,代表了科學哲學。
布萊克的幻想、靈感,從根本來說,除了打倒科學哲學之外不能解放。
對于布萊克這種态度,紮根于歐洲密教傳統并且繼承下去,同時對于現代科學至上主義的世界觀表現的進退維谷堅持批判的眼光,仿佛是20世紀末的布萊克代行者,這就是雷茵的真面目。
①培根(RogerBacon,1214——1294),英國哲學家、自然科學家。
他主張,學問的目的在于擴大人對自然的支配權。
因而打開了尊重實驗觀察的哲學、自然科學的途徑。
他還發明了放大鏡。
主要著作有《大著作》——譯注。
②洛克(JohoLocke,1632——1704),英國政治思想家、哲學家。
王政複古時期亡命荷蘭,光榮革命後回國,任要職。
主要著作有:《人的悟性論》、《市民政府二論》等等。
他雖然繼承霍布斯的社會契約論,同時也提倡人民對于侵犯人民生命、自由、财産的政府有抵抗權、革命權。
并鼓吹立憲制與三權分立。
哲學方面,主張高級觀念也是根據經驗創造悟性,打下了近代認識論的基礎——譯注。
我們今天确實生活在以科學為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