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亂世的地丁和杜若
關燈
小
中
大
上的人的臉接近那紫色的東西。
那人體是怎麼回事,對于它的說明是通過對話進行的。
于是立刻叙述起杜若的怒放。
“聽說是個半瘋狀态的姑娘。
在廣島工廠幹活時已經是半瘋了,後來遭到轟炸便回到福山來,回來這天又挨了炸。
聽說又挨了踢又挨了踹。
”/我從窗戶裡俯視那水池。
那是一個大小一畝左右的長方形水池,從和它并行的小河中把水引過來,那水仿佛落進它旁的小水溪。
就在這落水口周圍叢生着杜若,離這些杜若不遠處有一叢單獨生着雙股葉的,抽出的莖上開着紫色的花。
通常此時杜若的子房已是見老的季節,所以盡管是怒放的花,然而卻是花朵發幹而且有些僵硬。
難怪我初看時分不清是紙片還是别的什麼。
/我問:“那杜若被什麼所迫才綻開的?”/木内說:“是啊,這個季節那種花居然開了,可真把我搞胡塗了。
” 這樣的回答之後,似乎阻攔作家提出另一個問題,也就是杜若和被水淹死者的話題一般,把話題一轉便結束了小說。
木内說:“那杜若花和這杜若花有雲泥之差。
因為時代不同了所以開花也不同了。
這花開的也真夠混帳。
” 混帳的花,混帳這個形容詞,如果用外國話來說就是dbCsurde,也可以譯成沒有道理。
因為時代不同了這一句,非常明顯指的是原子彈轟炸以及此前的連續轟炸,以緻地方城市被大火燒毀,也指現在談話的人生活的時代沒有道理,借談話的一小段包括多種意義的技巧,我以為這是作者特意寫進去的。
這杜若怒放,是訴諸人類精神的表層與深層的,要想讀懂符号的意義,再舉一個怒放的例子大概是有效的。
這就是渡邊一夫把生活于法國15世紀前半期和16世紀前半期各該時代市民們的日記翻譯出來,并且以逐一加以說明的方法譯的兩本書:《亂世日記》(1959年出版)、《泰平日記》(1960年出版)。
特别是前者,寫聖女貞德出現前後的市民日記的一段,渡邊一夫是這樣寫的: “1423年将近年末的時候,黃色地丁怒放,人們大吃一驚,日記上業已記下。
前邊也有同樣的記載。
筆者理所當然地感到這真是‘發狂的季節’。
” 随後,渡邊一夫看到1429年左右畸形兒出生的記述,他接着說:“看得出1429年簡直是發狂的一年,也許是我隻看到發狂的事。
話雖如此,這個《日記》的作者曾在兩三個地方特意記下了那時以前,戰火不絕的悲慘的隆冬之中,地丁怒放的事。
使人感到,日記作者似乎心有所期然而面對人世間的一切抱着不安的心情,并且察知懷疑者藏于内心的夢幻一般。
本來,這也許是唯我獨有的妄想。
任何時代都會有某些發狂的事,就人來說,也許天生就這樣的毛病:總覺得自己生活的時代最瘋狂,末世末日觀也許就是人的脾性。
”渡邊一夫這本書出版之後,年輕的曆史家對于上述叙說給予批評。
批評的内容主要說:日記本來是年代記式的恬淡文章,然而渡邊卻故作高深。
地丁的盛開,畸形兒的誕生,和曆史聯系起來究竟有什麼意義?寫日記的市民不過是把發生的事記下來而已。
畸形兒誕生,或者家畜畸形,看看《泰平日記》上也曾提到的圍繞“弗賴貝格的牛犢”的天主教會與馬丁·路德的筆戰,就完全明白,這樣的事情在曆史的脈絡上蘊藏的巨大意義是明顯的。
這就是說,前面那位當時還年輕的曆史家對于這方面的知識未免過于欠缺。
但是,渡邊一夫對于那些批評仍舊以寬容大度的态度給予回答。
如果以感情移入而論,完全如此。
而且他自己也認為是這樣。
他說,地丁的怒放,畸形兒的出生,聖女貞德出現,把這些相繼而來的叙述聯系起來讀下去的過程之中,盡管這些事确實沒有相互之間的因果關系,但是他自己對于日記的作者移入感情,于是就把那些事聯在一起了。
但是我作為一個作家,并且根據自己的經驗,我願鄭重地說,渡邊一夫的“感情移入”是完全正當的。
我的長子是個看起來像長着兩個腦袋,至少出生的時候隻能認為畸形的異常嬰兒,現在他已克服了畸形給他帶來的障礙活下來,和我生活在一起,他成了我生活中重要的一個部分,因為他的出生,使我對于誕生畸形這件事人的内在意義充滿實感。
時隔不久,我在墨西哥城過教師生活的時候曾看到波薩達的版畫。
波薩達是19世紀末到本世紀初墨西哥大動亂時期從事版畫工作的版畫家。
他對于重大事件、奇奇怪怪的事件,快速制作版畫以代替新聞照片作報道,而且也用短詩的形式給叙述事件的出版物作插圖。
波薩塔紮根于墨西哥的大衆藝術,他以畫形骸的人物為其獨特風格而著名,以這種形骸人物加上政治批評與社會諷刺,把地震一類的天變地異,作描寫現實的報道。
而且也描寫了遊擊隊活動、
那人體是怎麼回事,對于它的說明是通過對話進行的。
于是立刻叙述起杜若的怒放。
“聽說是個半瘋狀态的姑娘。
在廣島工廠幹活時已經是半瘋了,後來遭到轟炸便回到福山來,回來這天又挨了炸。
聽說又挨了踢又挨了踹。
”/我從窗戶裡俯視那水池。
那是一個大小一畝左右的長方形水池,從和它并行的小河中把水引過來,那水仿佛落進它旁的小水溪。
就在這落水口周圍叢生着杜若,離這些杜若不遠處有一叢單獨生着雙股葉的,抽出的莖上開着紫色的花。
通常此時杜若的子房已是見老的季節,所以盡管是怒放的花,然而卻是花朵發幹而且有些僵硬。
難怪我初看時分不清是紙片還是别的什麼。
/我問:“那杜若被什麼所迫才綻開的?”/木内說:“是啊,這個季節那種花居然開了,可真把我搞胡塗了。
” 這樣的回答之後,似乎阻攔作家提出另一個問題,也就是杜若和被水淹死者的話題一般,把話題一轉便結束了小說。
木内說:“那杜若花和這杜若花有雲泥之差。
因為時代不同了所以開花也不同了。
這花開的也真夠混帳。
” 混帳的花,混帳這個形容詞,如果用外國話來說就是dbCsurde,也可以譯成沒有道理。
因為時代不同了這一句,非常明顯指的是原子彈轟炸以及此前的連續轟炸,以緻地方城市被大火燒毀,也指現在談話的人生活的時代沒有道理,借談話的一小段包括多種意義的技巧,我以為這是作者特意寫進去的。
這杜若怒放,是訴諸人類精神的表層與深層的,要想讀懂符号的意義,再舉一個怒放的例子大概是有效的。
這就是渡邊一夫把生活于法國15世紀前半期和16世紀前半期各該時代市民們的日記翻譯出來,并且以逐一加以說明的方法譯的兩本書:《亂世日記》(1959年出版)、《泰平日記》(1960年出版)。
特别是前者,寫聖女貞德出現前後的市民日記的一段,渡邊一夫是這樣寫的: “1423年将近年末的時候,黃色地丁怒放,人們大吃一驚,日記上業已記下。
前邊也有同樣的記載。
筆者理所當然地感到這真是‘發狂的季節’。
” 随後,渡邊一夫看到1429年左右畸形兒出生的記述,他接着說:“看得出1429年簡直是發狂的一年,也許是我隻看到發狂的事。
話雖如此,這個《日記》的作者曾在兩三個地方特意記下了那時以前,戰火不絕的悲慘的隆冬之中,地丁怒放的事。
使人感到,日記作者似乎心有所期然而面對人世間的一切抱着不安的心情,并且察知懷疑者藏于内心的夢幻一般。
本來,這也許是唯我獨有的妄想。
任何時代都會有某些發狂的事,就人來說,也許天生就這樣的毛病:總覺得自己生活的時代最瘋狂,末世末日觀也許就是人的脾性。
”渡邊一夫這本書出版之後,年輕的曆史家對于上述叙說給予批評。
批評的内容主要說:日記本來是年代記式的恬淡文章,然而渡邊卻故作高深。
地丁的盛開,畸形兒的誕生,和曆史聯系起來究竟有什麼意義?寫日記的市民不過是把發生的事記下來而已。
畸形兒誕生,或者家畜畸形,看看《泰平日記》上也曾提到的圍繞“弗賴貝格的牛犢”的天主教會與馬丁·路德的筆戰,就完全明白,這樣的事情在曆史的脈絡上蘊藏的巨大意義是明顯的。
這就是說,前面那位當時還年輕的曆史家對于這方面的知識未免過于欠缺。
但是,渡邊一夫對于那些批評仍舊以寬容大度的态度給予回答。
如果以感情移入而論,完全如此。
而且他自己也認為是這樣。
他說,地丁的怒放,畸形兒的出生,聖女貞德出現,把這些相繼而來的叙述聯系起來讀下去的過程之中,盡管這些事确實沒有相互之間的因果關系,但是他自己對于日記的作者移入感情,于是就把那些事聯在一起了。
但是我作為一個作家,并且根據自己的經驗,我願鄭重地說,渡邊一夫的“感情移入”是完全正當的。
我的長子是個看起來像長着兩個腦袋,至少出生的時候隻能認為畸形的異常嬰兒,現在他已克服了畸形給他帶來的障礙活下來,和我生活在一起,他成了我生活中重要的一個部分,因為他的出生,使我對于誕生畸形這件事人的内在意義充滿實感。
時隔不久,我在墨西哥城過教師生活的時候曾看到波薩達的版畫。
波薩達是19世紀末到本世紀初墨西哥大動亂時期從事版畫工作的版畫家。
他對于重大事件、奇奇怪怪的事件,快速制作版畫以代替新聞照片作報道,而且也用短詩的形式給叙述事件的出版物作插圖。
波薩塔紮根于墨西哥的大衆藝術,他以畫形骸的人物為其獨特風格而著名,以這種形骸人物加上政治批評與社會諷刺,把地震一類的天變地異,作描寫現實的報道。
而且也描寫了遊擊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