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為 “難以想象的事”預先準備
關燈
小
中
大
簡的著作,寫的并不是使核威脅之下的人民群衆朝着這樣的方向走,即:既不斷念,也不空自希望它徹底失敗,而是強化人性,利他們的同伴一起反對核武器毀滅人類而采取行動。
簡的著作,使美軍的核武器引起威吓和疑慮的力量再次活性化,對于美蘇兩大陣營核戰力的壯大化與多樣化的加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我把生機勃勃的知的領域一直看到的活性化這個詞用于上述文章裡,深以為遺憾。
但是,《世界》第四六○期的威廉·M·亞金的論文上,卡特政權末期美國海軍作戰部長發的命令中,提到“海軍戰術核能力的再活性化”這句話就用了這個詞。
還應該提到,核戰略用語之中,屬于知的新的先導者常常使用的語言,還不僅僅這個詞。
前述亞金的論文中就對于不久的将來表示了憂慮,所憂慮的是:海軍用核武器之增加,而且艦艇上搭載方法的不明确度增大,使海洋核戰争容易發生。
這裡說的不明确度,就是從ambiguity一詞譯過來的,在核軍事論中指核軍備的軟弱部分,可譯為脆弱性的原詞是vulnerability。
誇獎文化符号論的學者和政府創造軍事理論的官僚,如果是從同一文化背景起飛的,令人深切感到的是,荒誕而巨大的知的浪費,會在足以左右人類命運的地方盛行不衰。
是不是可以肯定地說,這純粹是作家對語言過分深思熟慮的結果? 但是,即使抛開簡的作用不論,阿倫不久離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對正在開發本國核武器的法國也沒有能夠發揮制止的作用,從作為這篇序文内涵的延續來說,我以為倒是理所當然的。
如果把雷蒙·阿倫看作始終和簡同等的科學思考的奴隸,那就未免有欠公允。
僅從該序文裡就可以看出他超越簡摸索新的第三條道路的姿态。
如果用抽象的說法,今天的一個熱核炸彈等于第二次大戰4年之間投在德國的所有炸彈的爆發量,在這樣的時代,政策優先于戰略的地方,一切複雜的問題都會發生。
其次,政治的考慮(更加難以區别)是平時與戰時兩個方面都優先,政治的考慮決定武器的選擇和軍隊的編制。
今天,維持政治考慮的優越地位,日趨重要。
因為,科學技術的強大有力,存在着任何人都無法控制地把人類拖進危機的危險。
/實際上,哈曼·簡的研究非常科學,分析極其精密,所設假定也很有趣,但可惜其本人僅僅停留于一個改革者的境地。
今天的國際政治,由于核武器的出現雖然一部分有所改變,但是大多始終蹈襲幾個世紀一直走過來的國際政治方向,他本人暫時 ——可能十年或20年——可能就是這樣繼續觀望下去的。
但是今後幾個世紀不會總是這樣。
配合科學技術的變革,有必要進行改革。
有些烏托邦思想的人,他們想的和希望的改革,就是成立世界國家和法的統治。
現在的危機造成的結果,不久的将來要産生世界政府,這也并不是不可想象的。
不過,現在能說清楚的,這是唯一的結果。
是不是世界政府才最具有可能性的呢?這我就不知道了。
關于這一點,簡氏并沒有利用他那不斷地使用假說的最拿手的分析手段。
引用的前半部,我以為譯文的論理的力點暧昧,即使這樣也仍然引用,是有原因的。
因為人類面對無法控制的危機,科學技術本身的力量把人類拉進危險,即将成為現實,或者說再向前邁一步就到達的現實。
隻要看一看今日世界的核狀況就會一目了然,核權力按其科學技術的論理不僅毫無阻礙地使核武器壯大化和多樣化,而且人類也放棄了控制的任務,甚至打算把人類的命運完全委之于科學技術本身。
難道實際情況不是這樣的麼? 關于科學技術仿佛自動地無限增加一般的壯大化、多樣化,以及首先是它本身最容易發生核戰争的現狀,亞金論文中的關于海上核戰争的可能性的叙述,已經作了明确的顯示。
其次,人類把決定命運的權力委之于科學技術這種痛苦與憂思之所以依然折磨着我,是因為下述事态。
去年我在巴克萊分校時,英國反核武器運動的領導人、廣為人知的曆史家E·P·托姆遜在全美作一次巡回講演,計劃地點之一便是到此處講演,因此得以同他會面。
那一星期正是公開發表了西德政府重新布置了美國導彈,給整個歐洲以很大的沖擊,而且在日内瓦核裁軍會議上蘇聯退場。
托姆遜當時深表憂慮的是:在這之前蘇聯曾說過,如果強行重新布置美國導彈,它将立刻采用“預警發射系統”,偏巧好像施加威吓似的該系統作為現實的裝置開始啟動。
我譯為“預警發射系統”,原話是一個術語,即:Launch-on-warningsystems。
這
簡的著作,使美軍的核武器引起威吓和疑慮的力量再次活性化,對于美蘇兩大陣營核戰力的壯大化與多樣化的加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我把生機勃勃的知的領域一直看到的活性化這個詞用于上述文章裡,深以為遺憾。
但是,《世界》第四六○期的威廉·M·亞金的論文上,卡特政權末期美國海軍作戰部長發的命令中,提到“海軍戰術核能力的再活性化”這句話就用了這個詞。
還應該提到,核戰略用語之中,屬于知的新的先導者常常使用的語言,還不僅僅這個詞。
前述亞金的論文中就對于不久的将來表示了憂慮,所憂慮的是:海軍用核武器之增加,而且艦艇上搭載方法的不明确度增大,使海洋核戰争容易發生。
這裡說的不明确度,就是從ambiguity一詞譯過來的,在核軍事論中指核軍備的軟弱部分,可譯為脆弱性的原詞是vulnerability。
誇獎文化符号論的學者和政府創造軍事理論的官僚,如果是從同一文化背景起飛的,令人深切感到的是,荒誕而巨大的知的浪費,會在足以左右人類命運的地方盛行不衰。
是不是可以肯定地說,這純粹是作家對語言過分深思熟慮的結果? 但是,即使抛開簡的作用不論,阿倫不久離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對正在開發本國核武器的法國也沒有能夠發揮制止的作用,從作為這篇序文内涵的延續來說,我以為倒是理所當然的。
如果把雷蒙·阿倫看作始終和簡同等的科學思考的奴隸,那就未免有欠公允。
僅從該序文裡就可以看出他超越簡摸索新的第三條道路的姿态。
如果用抽象的說法,今天的一個熱核炸彈等于第二次大戰4年之間投在德國的所有炸彈的爆發量,在這樣的時代,政策優先于戰略的地方,一切複雜的問題都會發生。
其次,政治的考慮(更加難以區别)是平時與戰時兩個方面都優先,政治的考慮決定武器的選擇和軍隊的編制。
今天,維持政治考慮的優越地位,日趨重要。
因為,科學技術的強大有力,存在着任何人都無法控制地把人類拖進危機的危險。
/實際上,哈曼·簡的研究非常科學,分析極其精密,所設假定也很有趣,但可惜其本人僅僅停留于一個改革者的境地。
今天的國際政治,由于核武器的出現雖然一部分有所改變,但是大多始終蹈襲幾個世紀一直走過來的國際政治方向,他本人暫時 ——可能十年或20年——可能就是這樣繼續觀望下去的。
但是今後幾個世紀不會總是這樣。
配合科學技術的變革,有必要進行改革。
有些烏托邦思想的人,他們想的和希望的改革,就是成立世界國家和法的統治。
現在的危機造成的結果,不久的将來要産生世界政府,這也并不是不可想象的。
不過,現在能說清楚的,這是唯一的結果。
是不是世界政府才最具有可能性的呢?這我就不知道了。
關于這一點,簡氏并沒有利用他那不斷地使用假說的最拿手的分析手段。
引用的前半部,我以為譯文的論理的力點暧昧,即使這樣也仍然引用,是有原因的。
因為人類面對無法控制的危機,科學技術本身的力量把人類拉進危險,即将成為現實,或者說再向前邁一步就到達的現實。
隻要看一看今日世界的核狀況就會一目了然,核權力按其科學技術的論理不僅毫無阻礙地使核武器壯大化和多樣化,而且人類也放棄了控制的任務,甚至打算把人類的命運完全委之于科學技術本身。
難道實際情況不是這樣的麼? 關于科學技術仿佛自動地無限增加一般的壯大化、多樣化,以及首先是它本身最容易發生核戰争的現狀,亞金論文中的關于海上核戰争的可能性的叙述,已經作了明确的顯示。
其次,人類把決定命運的權力委之于科學技術這種痛苦與憂思之所以依然折磨着我,是因為下述事态。
去年我在巴克萊分校時,英國反核武器運動的領導人、廣為人知的曆史家E·P·托姆遜在全美作一次巡回講演,計劃地點之一便是到此處講演,因此得以同他會面。
那一星期正是公開發表了西德政府重新布置了美國導彈,給整個歐洲以很大的沖擊,而且在日内瓦核裁軍會議上蘇聯退場。
托姆遜當時深表憂慮的是:在這之前蘇聯曾說過,如果強行重新布置美國導彈,它将立刻采用“預警發射系統”,偏巧好像施加威吓似的該系統作為現實的裝置開始啟動。
我譯為“預警發射系統”,原話是一個術語,即:Launch-on-warningsystems。
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