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章 始自于絕望的希望
關燈
小
中
大
所說的“碌碌無為”的人,也應當做點什麼,無論怎樣,我要繼續學習魯迅的著作。
我當時還希望,我不應當再讓周總理這樣的偉大曆史人物為了我花費他寶貴的任何一分鐘。
後來我一直堅守着這個原則。
二、魯迅作品伴我讀到老年 這個開場白可能長了些,說這些也是向社科院表示感謝,因為大家為我安排的整個日程遵循了我的原則,體現了我的願望。
首先,日程中包括了和北大附中學生對話的機會。
我是個作家,對教育是外行,但我要向孩子們講述的是,在日本的山林地區長大的我是如何從母親那裡得到了翻譯成日文的魯迅的短篇小說,這些作品是如何令我愛不釋手地讀到老年,而我又從中受到了哪些影響。
此外,根據日程安排,将用一整天的時間召開我的作品研讨會,中國的學者們将從多個角度和我交換意見,這在日本也是前所未有的。
我這個人的性格不是嫉妒心理型的(我夫人是我年輕時代曾經影響過我的好朋友的妹妹,我們結婚已經五十多年了,按她的話講,結婚前和結婚後我從來沒有嫉妒過什麼),但是,對于村上春樹的小說在中國各地的暢銷和熱烈研讨,我倒是有些嫉妒,所以特别高興參加為我準備的研讨會。
日程中還包括今天社科院在這裡為我組織的這場演講會,我想你們都能夠理解,我最後提到它并不是我以為這個日程安排的分量輕。
我要說的是,這是繼2000年後,我在這裡的第二次演講。
那一次,雖然不是我對中國的第一次訪問,卻是我在中國知識分子面前的第一次演講。
六年前,我在演講中提到了我的憂慮,即日本在亞洲正在走向孤立,日本國内民粹主義趨勢逐漸顯現。
我不僅對北京的聽衆講過我的這個擔憂,也對東京的聽衆做出過提醒:千萬不能讓日本曆史上多次重複的“鎖國”再次發生了!事實是,我所憂慮的事情正在發生。
這次來社科院演講,一方面感到高興,另一方面感到緊迫。
因為,我已經71歲了,也許沒有第三次機會,作為一名對中國知識界抱着敬意的作家,也為了和我抱有同樣意念的日本的那些朋友,我要盡我的力量。
坦率地說,站在這裡講話的我,心情是沉重的。
在這六年裡,我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學者保持着親密的友好交流關系,在我東京的書房裡,一直自豪地、珍貴地擺放着“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名譽研究員”的證書! 六年來,可以說我的擔憂一直揮之不去。
我長期以來所崇敬的巴金先生以高齡去世了。
勇敢、誠實、卓越的文學精神貫穿于巴金的一生,他的人格的威嚴永遠閃爍着光芒。
聽到他去世的消息,我把我的哀思寫在了給社科院朋友的私人信函中,據說被發表在報紙上,也許有些人讀到了。
在那篇悼文中,我談到了我的憂慮。
我在巴金的悼文裡對日本政府走向與中國和解相反方向的強硬态度表示了憂慮。
最近的8月15日,小泉首相強行參拜靖國神社。
當天晚上,早有預感的我和我所信賴的知識界人士組織了大型抗議集會。
在今天的演講中,我應當向大家介紹8月15日晚上我在東京大學安田講堂面對一千兩百多與我同樣憂慮的老人、壯年以及青年人(包括很多女性聽衆)所演講的内容。
三、我們共有深刻的危機感 在8月15日的集會上,我們所有發表演講的人都事先統一了基調,大家都從對政治哲學家、教育家南原繁的思想分析展開,聯系當今日本的政治和社會狀況,探讨對南原繁理念的理解。
南原繁是日中戰争、太平洋戰争期間東京大學法學部的教授,戰後不久曾經擔任東京大學的校長。
在擔任校長期間,他頻繁地對學生和一般市民發表演講,其中許多在出版後被廣泛閱讀。
演講的内容集中在戰後日本人如何重新做一名國民、重新做真正的人以及如何複興已成為戰争廢墟的國家等問題上。
南原繁特别提到的是核武器問題。
他說:“經受了長崎、廣島爆炸傷害的人類第一個原子彈受害國日本,擔負着重建自己和平新國家以及把戰争殘害的情況和廢棄戰争的決心告知全世界的義務。
這不僅是對太平洋戰争應盡的責任和應付的代價,也是日本的出路,是日本民族對世界曆史的使命。
” 關于中國問題,他說:“決定日本民族命運和未來的,隻能是重新建立在真正和平基礎上的日中兩國關系正常化。
它的實現需要一個根本的條件,那就是日本國民要對七七事變以來的戰争責任做出深刻的反省、深刻的認識。
” 我隻親耳聆聽過一次南原繁的演講,那是19
我當時還希望,我不應當再讓周總理這樣的偉大曆史人物為了我花費他寶貴的任何一分鐘。
後來我一直堅守着這個原則。
二、魯迅作品伴我讀到老年 這個開場白可能長了些,說這些也是向社科院表示感謝,因為大家為我安排的整個日程遵循了我的原則,體現了我的願望。
首先,日程中包括了和北大附中學生對話的機會。
我是個作家,對教育是外行,但我要向孩子們講述的是,在日本的山林地區長大的我是如何從母親那裡得到了翻譯成日文的魯迅的短篇小說,這些作品是如何令我愛不釋手地讀到老年,而我又從中受到了哪些影響。
此外,根據日程安排,将用一整天的時間召開我的作品研讨會,中國的學者們将從多個角度和我交換意見,這在日本也是前所未有的。
我這個人的性格不是嫉妒心理型的(我夫人是我年輕時代曾經影響過我的好朋友的妹妹,我們結婚已經五十多年了,按她的話講,結婚前和結婚後我從來沒有嫉妒過什麼),但是,對于村上春樹的小說在中國各地的暢銷和熱烈研讨,我倒是有些嫉妒,所以特别高興參加為我準備的研讨會。
日程中還包括今天社科院在這裡為我組織的這場演講會,我想你們都能夠理解,我最後提到它并不是我以為這個日程安排的分量輕。
我要說的是,這是繼2000年後,我在這裡的第二次演講。
那一次,雖然不是我對中國的第一次訪問,卻是我在中國知識分子面前的第一次演講。
六年前,我在演講中提到了我的憂慮,即日本在亞洲正在走向孤立,日本國内民粹主義趨勢逐漸顯現。
我不僅對北京的聽衆講過我的這個擔憂,也對東京的聽衆做出過提醒:千萬不能讓日本曆史上多次重複的“鎖國”再次發生了!事實是,我所憂慮的事情正在發生。
這次來社科院演講,一方面感到高興,另一方面感到緊迫。
因為,我已經71歲了,也許沒有第三次機會,作為一名對中國知識界抱着敬意的作家,也為了和我抱有同樣意念的日本的那些朋友,我要盡我的力量。
坦率地說,站在這裡講話的我,心情是沉重的。
在這六年裡,我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學者保持着親密的友好交流關系,在我東京的書房裡,一直自豪地、珍貴地擺放着“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名譽研究員”的證書! 六年來,可以說我的擔憂一直揮之不去。
我長期以來所崇敬的巴金先生以高齡去世了。
勇敢、誠實、卓越的文學精神貫穿于巴金的一生,他的人格的威嚴永遠閃爍着光芒。
聽到他去世的消息,我把我的哀思寫在了給社科院朋友的私人信函中,據說被發表在報紙上,也許有些人讀到了。
在那篇悼文中,我談到了我的憂慮。
我在巴金的悼文裡對日本政府走向與中國和解相反方向的強硬态度表示了憂慮。
最近的8月15日,小泉首相強行參拜靖國神社。
當天晚上,早有預感的我和我所信賴的知識界人士組織了大型抗議集會。
在今天的演講中,我應當向大家介紹8月15日晚上我在東京大學安田講堂面對一千兩百多與我同樣憂慮的老人、壯年以及青年人(包括很多女性聽衆)所演講的内容。
三、我們共有深刻的危機感 在8月15日的集會上,我們所有發表演講的人都事先統一了基調,大家都從對政治哲學家、教育家南原繁的思想分析展開,聯系當今日本的政治和社會狀況,探讨對南原繁理念的理解。
南原繁是日中戰争、太平洋戰争期間東京大學法學部的教授,戰後不久曾經擔任東京大學的校長。
在擔任校長期間,他頻繁地對學生和一般市民發表演講,其中許多在出版後被廣泛閱讀。
演講的内容集中在戰後日本人如何重新做一名國民、重新做真正的人以及如何複興已成為戰争廢墟的國家等問題上。
南原繁特别提到的是核武器問題。
他說:“經受了長崎、廣島爆炸傷害的人類第一個原子彈受害國日本,擔負着重建自己和平新國家以及把戰争殘害的情況和廢棄戰争的決心告知全世界的義務。
這不僅是對太平洋戰争應盡的責任和應付的代價,也是日本的出路,是日本民族對世界曆史的使命。
” 關于中國問題,他說:“決定日本民族命運和未來的,隻能是重新建立在真正和平基礎上的日中兩國關系正常化。
它的實現需要一個根本的條件,那就是日本國民要對七七事變以來的戰争責任做出深刻的反省、深刻的認識。
” 我隻親耳聆聽過一次南原繁的演講,那是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