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章 始自于絕望的希望

關燈
我已經是個老人,在思考未來的時候,對于也許不久的将來會離開人世的自己本身,我并不做什麼考慮,心裡想的更多的是生活在将來的年輕人、他們的那個時代、他們的那個世界。

    我因此而深深憂慮。

     我想到,自己在戰後那些年曾經被給予希望,一直有一個心願,就是希望與因日本人而遭受戰争殘害的亞洲、特别是中國人民真正和解,而現實能夠告訴我們未來會是那樣嗎?我懷疑。

    在小泉首相參拜靖國神社的那天晚上,與我有着同樣憂慮的知識界人士向大家講述的南原繁對未來的那個期望,今天正當年的日本人是否都懂得呢?如果現在的日本人沒有那樣的祈盼,将來的日本人又怎能把握好自己的思想和生存呢? 一、25歲首次訪華的經曆 這次能到北京訪問,是承蒙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邀請,承蒙我所崇敬的、思念的朋友們的邀請。

    我由衷地珍惜這次訪問,感到格外興奮。

    他們為我這個上了年紀的作家,準備了我所期待的最豐富的日程。

     我是已經71歲的作家,如果我想再一次訪問中國,也許隻有帶家屬私人旅行的機會了吧。

    我第一次訪問中國,是在25歲那年,剛剛成為一名作家。

    其實,在日本文學代表團裡,與其說我是作家,不如說我僅僅是一名成員而已。

    那是1960年6月的事情了。

     那一年,在日本連續爆發了前所未有的群衆大遊行,抗議日本政府把日美安全保障條約定位為軍事條約。

    當時我認為,日本在亞洲的孤立将意味着我們這些年輕日本人的未來空間會越來越狹窄,所以,我參加了遊行抗議活動。

    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和另一名作家被作為年輕團員吸收到反對修改安保條約的文學家代表團裡。

     由于這個代表團的性質,日程裡安排了與中國領導人的會見。

    當然,對于我來說,其實隻是在稍後的席位上看着團裡的主要成員與領導人對話。

    對于熱衷閱讀中國現代史的我(現在上了年紀,回過頭看自己,這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除了讀書,就是用于寫書了)來說,在那個位置上細細眺望中國的曆史偉人,覺得他們猶如茂密森林中的參天大樹。

    在這裡特别想告訴大家,我這個人最愛的,就是書和樹。

     下面我引用自己的日記,裡面提到一些人的名字,因為他們已經作為偉大的曆史象征深刻地印在我們的心裡,所以請允許省去敬稱。

    我當時寫到,毛澤東、周恩來、許廣平、陳毅、郭沫若,還有文學家茅盾、老舍、巴金、趙樹理……,那是多麼茂密的森林啊! 在北京逗留期間的一天,這些偉人群像中的一位,曾經非常和藹可親地主動與我交談。

    我們在北京逗留的6月末,正值日本國會即将審議安保條約修改方案,審議的前夜,東京的遊行隊伍包圍了國會大廈,與機動隊(相當于武裝警察——譯者)發生沖突,女學生桦美智子死亡。

    這個事件發生後的第三天,周恩來總理在王府井全聚德烤鴨店宴請我們代表團。

    在門口迎接我們一行的周總理特别對走在一行人最後邊的我說:我對于你們學校學生的不幸表示哀悼。

    總理是用法語講這句話的。

    他甚至知道我是學法國文學專業的。

    我感到非常震撼,激動得面對著名烤鴨一口都沒咽下。

     當時我想起了魯迅的文章,是指1926年發生的3·18事件。

    由于中國政府沒有采取強硬态度對抗日本幹涉中國内政,北京的學生和市民組織了遊行示威,在國務院門前與軍隊發生沖突,遭到開槍鎮壓,47名死者中包括劉和珍等魯迅在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授的兩名學生。

    後面我還要講到是什麼契機使我從魯迅文集中摘錄了“希望”這個詞彙。

    我回憶着抄自《華蓋集續編》(翻譯這本書的是曾經和我一起參加過東京遊行的竹内好)的一段話,看着周總理,我感慨,眼前的這位人物是和魯迅經曆了同一個時代的人啊,就是他在主動向我打招呼……。

     魯迅是這樣講的:“我目睹中國女子的辦事,是始于去年的,雖然是少數,但看那幹練堅決,百折不回的氣概,曾經屢次為之感歎。

    至于這一回在彈雨中互相救助,雖殒身不恤的事實,則更足為中國女子的勇毅,雖遭陰謀秘計,壓抑至數千年,而終于沒有消亡的明證了。

    倘要尋求這一次死傷者對于将來的意義,意義就在此罷。

     苟活者在淡紅色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奮然而前行。

     嗚呼,我說不出話,但以此紀念劉和珍君!” 那天晚上,我的腦子裡不斷出現魯迅的文章,沒有一點食欲。

    我當時特别希望把見到周總理的感想盡快地告訴日本的年輕人。

    我想,即便像我這種魯迅